語言的魅力

語言是很有魅力的,尤其是我們中國的語言。這些年,我遇到過很多在美國待了幾年的中國人,他們的英語基本上可以無障礙交流。但很多來到中國快十年的外國人,講出來的中文還是相當蹩腳,甚至有些外國人來中國很久了,還在糾結於類似“前門到了,請從後門下車”這句話到底是從前門還是從後門下車。他們跟中國的女孩子談戀愛,完全看不懂“我想我是時候跟你說再見了”到底是想再見他,還是不想再見他。

一句話有好幾層含義,這並不是中文的特例,其實仔細觀察,英文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我也問過很多學日語、意大利語、法語的朋友,其實每種語言,都有這種俏皮的話。

中國人語言體係的特別之處還在於,你不僅要聽對方說的話,還要明白對方的音調和態度。所以很多人聊微信時如果不加表情,很容易吵起來。有時候一句“嗬嗬”就會讓兩個人的衝突瞬間爆發。因為許多話不僅要考慮這句話本身,還要去猜測它背後的意思,才能真正理解。這就跟其他國家的語言很不一樣。

此外,中國人的表達比較含蓄。外國人大多喜歡直接表達,比如他們在路上看見一個很好看的姑娘,會直接說“你很漂亮”,但在中國的街頭,如果你跟一個姑娘說“你很漂亮”,她多半會把你當流氓。外國人早上起來,親人之間都會說“I love you”,中國人完全說不出口。

溝通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心理學,很多時候我們隻是在溝裏,卻沒有讓心相通,這樣誤會就來了。

雖然能說出一句話有兩個意思的句子很帥,但好的溝通,原則上最好不要有歧義,最好能直接表明觀點。我讀過孫路弘先生的《說話的力量》,裏麵講過一個故事。

家用電腦剛剛走進中國時,許多人對電腦還一竅不通,有一次,一位用戶打來電話,說他上不了網了,問是怎麽回事。這時客服按照規定需要先重複一下對方的問題:“您是說,您家裏的電腦上不了網了是嗎?”

用戶有些崩潰,因為他很著急。其實客服在這個時候,往往沒有必要重複對方的問題,這是一種效率低的表現。

接著客服繼續問:“您看一下您的‘貓’,有什麽問題嗎?”

用戶說:“你怎麽知道我家有貓?我家貓好著呢,就在窗台上呢。”

那個時候,許多人還不知道“貓”其實指的是路由器。

客服說:“您桌麵上有一個‘我的電腦’圖標,看見了嗎?”

用戶說:“對,我桌麵上是有一台電腦。”

客服說:“您桌麵上還有一個開始鍵。”

用戶說:“我桌麵上沒有開始鍵啊,就隻有一台電腦啊!”

這時用戶已經徹底崩潰了,我想客服一定更崩潰。但好在,客服通過解釋,化解了這次溝通危機。

在職場、家庭和朋友圈裏,如果能一句話隻表達一個意思,交流會簡單得多。

網上有個說法,當女孩子說“不要”的時候其實是想要。我不同意這樣的論斷,這樣看似能幫助直男了解女生,卻往往會帶來更大的誤解,但生活中確實有很多人總是言不由衷,甚至是說一套、想一套、做一套。所以,我在上課的時候,經常跟學生說,你要想了解一個人,千萬不要看他怎麽說,要看他怎麽想和怎麽做,因為語言具有欺騙性。我們的語言進化到了今天,雖然已經過了幾百萬年,但依舊有很多詞和句子沒有進化完整。我曾組織過很多次讀書會,為了測驗大家對同一本書的理解,我鼓勵大家做筆記,並把筆記放在網上供大家一起討論和分享。結果好玩的事情發生了,明明大家讀的是一本書,講出來的東西竟然都不一樣。就比如他們在讀《你隻是看起來很努力》時,他們有些人說這本書在講理想,有些人說在講愛情,還有些人說在講和父母的關係,還有人告訴我,這本書的作者真帥,跟我一樣……

但本質上,每個人講的都是和自己有關聯的事情。

這就是大腦給我們帶來的誤區,我們每個人看到的東西和想表達的完全不一樣。同時,語言也有自己的限製,因為直到今天,我們還沒有辦法表達出一些特有的內容和感情。

著名的進化心理學家羅賓·鄧巴就在《梳毛、八卦及語言的進化》裏說過,“語言”隻能維持150人的社交關係。也就是說,當一個社群中超過150個人,你的話便沒辦法做到群體效應。這就是鄧巴數字。鄧巴這一理論提出了好多年,直到今天依舊沒有過時。如今,微信、郵件、手機都已經如此普及,但我們通過語言維係的社交關係還是隻有150人。

技術改變了,鄧巴數字卻沒變,我們還是沒辦法和150人同時溝通點什麽並確保不被誤解。所以才有人說,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語言的魅力還在於,它甚至可以從外到內地影響和改變人的生活,比如《三傻大鬧寶萊塢》裏的蘭徹,他在遇到困難和麻煩時,第一反應是默念“all is well”(一切都好),實驗表明,當一個人學會了一種正向的表達方式時,他更有可能通過自我暗示有所突破,這就是我們說的“口乃心之門戶”。換句話說,當一群人對一件事情都很樂觀,而你剛好也在這群人中時,你的樂觀也會隨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