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英國剪刀

一個十六歲的姑娘臉色像玫瑰,

而她還要搽胭脂。

——波利多裏(1)

至於於連,富凱的提議委實奪走了他的全部快樂。他下不了任何決心。

唉!或許我缺乏毅力。我會是拿破侖麾下一名蹩腳的士兵。至少,他又想,我跟女主人逢場作戲,會讓我得到片刻的快樂。

對他來說幸虧是這樣,即使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他也心口不一,出言不遜。由於那件俏麗的連衣裙,他對德·雷納爾夫人懼怕三分。在他眼裏,這件連衣裙在巴黎也算新潮。他的自尊心不允許他做事放任自流,靠一時的靈感。根據富凱的知己話和他在《聖經》中看到的一點關於愛情的敘述,他為自己製訂了一個非常詳細的計劃。雖然他不承認,心裏卻是亂糟糟的,因此他把這個計劃寫了下來。

第二天早上在客廳裏,德·雷納爾夫人有一會兒工夫跟他單獨在一起。

“除了於連,您沒有別的名字嗎?”她問他。

對這句討好的問話,我們的主人公不知如何回答。這一點在他的計劃裏沒有預料到。即使沒有製訂這個計劃是件蠢事,於連的思維活躍,早就想出應付辦法,突然襲擊隻會使他的洞察力更加敏銳。

他顯得很笨拙,而且擴大自己的笨拙。德·雷納爾夫人很快就原諒了他的笨拙。她從中看到喜人的憨厚表現。大家感到這個人才華卓絕,在她看來,他所缺少的,正是憨厚的神態。

“你那個年輕的家庭教師令我實在信不過,”德維爾夫人有時對她說,“我感到他的神態總在打主意,行動時講究手腕。這是一個詭計多端的人。”

於連不知怎麽回答德·雷納爾夫人,心裏不是滋味,深感屈辱。

“像我這樣的人應該彌補這次失敗!”他抓住從一個房間走到另一個房間的時機,認為他的責任是去吻一下德·雷納爾夫人。

無論是對他還是對她來說,沒有什麽比這更缺乏準備、更令人尷尬、更魯莽行事的了。他們險些被人發現。德·雷納爾夫人認為他發瘋了。她嚇了一跳,尤其是感覺受到冒犯。這個愚蠢的行動使她想起了瓦勒諾先生。

她心裏想,如果我跟他單獨在一起,會遇到什麽事呢?她的貞操觀念又全部恢複了,因為愛情已經悄然而去。

她安排就緒,讓她的一個孩子總是待在她身邊。

對於連來說,白天百無聊賴。他全部用來笨拙地執行他的引誘計劃。他每一次看德·雷納爾夫人,目光都在探問,但他也沒有愚蠢到看不出自己無法討人喜歡,更做不到迷人。

德·雷納爾夫人感到他的笨拙,又極其大膽,不勝駭異。這是一個有才華的人戀愛時表現的羞怯!她終於懷著難以形容的喜悅這樣想,說不定他從來沒有被我的情敵愛過!

午飯後,德·雷納爾夫人回到客廳,接待布雷專區區長沙爾科·德·莫吉隆先生的拜訪。她在一個非常高的小繡絨架上刺繡。德維爾夫人在她旁邊。我們的男主人公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而且是在大白天,認為可以伸出靴子,踩住德·雷納爾夫人的秀足。她的網眼長襪和巴黎買來的漂亮鞋子,顯然吸引了風流的專區區長的目光。

德·雷納爾夫人心驚膽戰。她讓剪刀、絨線團和織針落到地上,於連的動作可以被人看成笨手笨腳:他看到剪刀掉下來,想去擋住它。幸虧這把英國鋼製的小剪刀摔斷了,德·雷納爾夫人再三惋惜地說,於連要是離她更近一些就好了。

“您比我先看見剪刀掉下來,本來可以擋住它。您的熱心非但落了空,還狠狠踩了我一腳。”

這一切騙過了專區區長,但騙不了德維爾夫人。這個漂亮的小夥子舉止實在愚蠢!她心想。按照外省首府的禮儀,這類錯誤絕不能原諒。德·雷納爾夫人找到機會對於連說:“小心點,照我的話去做。”

於連看到了自己的魯莽。他怒氣衝衝。

他琢磨了很久,想知道是否應該對“照我的話去做”這一句發火。他傻乎乎地想,如果關係到教育孩子,她可以對我說:照我的話去做。但是,對我的愛情做出反應時,她必須平等對待。沒有平等就不能產生愛情……他的思路完全沉湎於思索關於平等的老生常談。德維爾夫人幾天前教給他這句高乃依(2)的詩,他氣鼓鼓地重複:

……愛情

造就平等,並不追求平等。

於連平生還不曾有過情婦,卻執拗地要扮演唐璜的角色,整個白天他真是蠢得要命。他隻有一個想法是對的:他對自己和德·雷納爾夫人都感到厭棄,惶恐地看到夜晚臨近,到那時,他要到花園裏,坐在她旁邊的黑暗中。他對德·雷納爾先生說,他要到維裏耶爾去看本堂神父。他在晚飯後動身,直到深夜才回來。

在維裏耶爾,於連看到謝朗神父正忙於搬家。不久以前,他終於被撤職,副本堂神父馬斯隆接替他。於連給善良的本堂神父幫忙,他想到寫信告訴富凱,他自認為從事聖職的誌向不可遏止,當初妨礙他去接受富凱的拳拳盛意,但是他剛剛看到一個極其不公正的例子,因此,他不擔任聖職興許對他的靈魂得救更為有利。

於連慶幸自己精明,能夠利用維裏耶爾的本堂神父的撤職,給自己留一條後路,如果在他的腦子裏謹言慎行戰勝了英雄主義,他還可以回頭經商。

(1) 波利多裏,英國詩人拜倫的醫生和秘書,司湯達於1816年10月在米蘭與他結識。

(2) 高乃依(1606—1684),法國古典主義悲劇作家,代表作《熙德》(1636)。下文所引詩句應出自法國劇作家羅特魯(1609—1650)的《汪賽斯拉斯》第二幕第三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