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思維的8個特點

許多人都認為自己有經濟頭腦,能夠在經濟學領域擁有出色的操作能力,有些人可能還是經濟學的專業人才,但是經濟方麵的才能一定會幫助他們建立起經濟學思維嗎?經濟學思維是一種理性思維,這種理性並不僅僅是對經濟學理論知識的掌控,不僅僅是單純的商業運作和經濟調控,而是生活中方方麵麵的總和運作,其基本模式就是合理運用周邊的資源,確保收益的最大化。

比如一個出色的經濟學家,一個金融大師,可能會在婚姻和夫妻關係方麵表現得非常糟糕;一個股票分析大師可能沒有想過自己如果從事商業顧問的工作,會表現得更加出眾;一個優秀的會計師,也許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在這份工作中的得與失。很多微觀層麵其實更能夠展示出一個人是否具備經濟學思維,是否活用了自己所學的經濟學知識。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多數人對於經濟學思維的理解是狹隘的,他們並不理解什麽是經濟學思維。經濟學思維具有幾個明顯的特點:

——用稀缺資源生產物品是有代價的

經濟學思維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資源是稀缺的,而正因為資源是稀缺的,人們必須想方設法搶占資源,並且對其進行合理分配。不過在使用稀缺資源的時候,往往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尤其是使用稀缺資源生產物品時,需要承受一定的成本,而人們應該對成本支出以及可能產生的收益進行對比,確保收益的最大化。

對於經濟緊張的人來說,想要購買房子,就要暫時放棄購買汽車和其他奢侈品;一個企業想要在高科技領域進行競爭,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進行技術研發;在中東,很多國家想要購買淡水資源,需要支付更多的錢。這些稀缺資源的利用和選擇,都是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的。

——個人的選擇是有目的的

每一個選擇和決策的背後都有相應的動機,決策者和執行者不會無緣無故做一件事情,他們不會完全依賴道德準則來做事。“私心”使一個人得以生存,也是人格得以健全的基本保障,盡管很多人對於“自私”“自利”這樣的詞充滿了厭惡感。過於濃厚的情感色彩和一直以來的偏見,讓人們對於“自私”保持絕對的排斥和憤怒,但問題在於每一個人都有自私的一麵,每一個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著經濟人或者理性人的影子,可以說每一個人的選擇都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和目的性,隻不過有些人的目的是建立在理性思維的基礎上,而有的人隻是盲目地為自己服務。

在經濟學思維中,人們會理性地處理好資源,會謹慎合理地分配,確保自己的判斷和行為變得更加高效,而前提自然還是要保障自己的目標能夠通過合理的方式實現。超市的商品為什麽會平白無故降價,無非是為了吸引顧客,刺激銷量;為什麽其他人都在種植作物,而有的人要想辦法加工農副產品呢?無非是為了把握最大的機會成本。人們的選擇都有自己的目的,而這個目的大都是為了確保能獲得更高的收益。

——激勵至關重要

個人的行為和選擇具有一定的動機,但是這種動機有時候是隱性的,需要進行外在的激勵或者自我激勵。激勵能夠幫助人們做出選擇,至少是可以堅定做出決策的意願。比如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老板希望員工用心工作,希望員工可以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希望員工保持出色的工作狀態和很強的責任心,從而促使他們創造更多的利潤。但是員工本身的工作就具有滿足私利的目標,員工的出發點必定也包含了對自身利益的滿足。如果老板願意給予物質獎勵和精神上的激勵,滿足員工、尊重員工,自然能夠有效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沒有足夠的激勵和付出,人們在工作中會表現得更為懈怠。同樣,經濟政策和一些公共政策的提出也包含了激勵措施,比如很多城市為了引進人才,就會降低人才的落戶標準,還會對人才給予政策性補貼。一些城市為了刺激房市,會給予購房補貼,這樣就會有大量購房者進入房市。假設讓一個經濟學家進行犯罪學以及法律方麵的教育,那麽他們肯定會談論犯罪的成本以及懲罰性的後果,這也是一種激勵(負向激勵或者懲罰性激勵)。

——經濟學思維是邊際思維

經濟學思維是確保效益最大化的,但是在資源利用以及投入的過程中,往往還存在一個重要概念,那就是邊際收益。當人們不斷投入更多的成本時,如果收益呈現遞減的趨勢,那麽這種投資就要及時停止。為了確保收益的最大化,人們必須要確保最後一個單位的投入能創造更高的收益。比如,那些優秀的企業總是能夠合理安排各部門、各崗位的工作,每一個人都可以在適合自己的崗位上工作。如果貿然在部門內部增加員工,也許業務會增加一些,業績也能提升一些,但是由此付出的成本也在增加,此時的邊際收益是遞減的,即每增加一個人,企業的純利潤是下降的,因為企業增加的那些人,他們創造的價值還不足以維持企業增加的成本開支。

邊際思維是經濟學思維中最重要的思維形態之一,或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經濟學思維所強調的就是邊際思維,畢竟邊際收益直接決定了效益能否真的做到最大化。

——獲取信息是有代價的

在經濟學思維中,信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但信息本身也是稀缺資源,隻有掌控好這些稀缺資源的人,才能夠提高信息的價值,才能夠讓自己的選擇產生最大的效益。但獲取信息本身就是一個需要成本的過程,因為其他人也會想方設法獲得這些信息,任何人都需要付出成本才能獲得這一類信息,要麽是花錢購買信息,要麽就是因為獲得了這些信息而被迫放棄其他的信息。最明顯的就是讀書,讀書時需要購買書本,需要在教育方麵進行投資,這樣才能確保自己掌握更多的知識,如果不願意花錢讀書,那麽就很難掌握書本知識和課堂知識。同樣,因為將時間和錢都放在了讀書上,人們進入社會的時間會更晚,自然也會失去更多獲取社會信息的機會。人們為了獲得更豐富的信息,需要購買手機和電視,也需要為網絡支付各種費用。還有,商家為了宣傳產品,會在各種平台上打廣告,而這些廣告費用最終也嫁接和轉移到消費者手中,可以說消費者從廣告中獲得了產品的信息,也為之支付了一筆錢。

——經濟行為除了直接效應,通常還產生次要效應

在如今人與人之間聯係日益緊密的時代,個人的任何經濟行為都會對其他人產生影響,不僅如此,機構或者個人在追求某一目標所采取的經濟行為會產生直接的結果,還會產生一些次要的間接的影響。比如豬肉上漲之後,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導致人們的開支增加,生活水平下降,並直接帶動了其他肉類的價格,這是直接效應;而豬肉上漲的次要效應就是在一段時間內會導致房價實現軟著陸,人們會突然意識到相比於豬肉價格的暴漲,高房價似乎也情有可原。無論是直接效應還是次要效應,都體現出了經濟行為的關聯性和多麵性。

——物品和勞務的價值是主觀的(效用價值論)

在經濟學理論中,物品的價值往往是由使用價值決定的,因此很多物品的價值表麵看上去應該就是客觀的,但事實並非如此,很多物品和勞務的價值是主觀的。一件阿瑪尼的西服,固然有很高的價值,裏麵的設計以及用料都值很多錢,但一件西服能賣到幾萬元的高價,絕對不是因為設計出眾和用料昂貴,而是在於人們對阿瑪尼這個品牌的認同,大家覺得阿瑪尼代表了高端,代表了優質,因此它的西服就可以賣到高價。在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是在主觀上判斷價值的,人們會對物品的效用價值進行主觀評估。

——檢驗的理論標準是理論的預測能力

經濟學思維往往離不開相應的經濟學理論知識,這些理論知識具有一定的預測能力,而人們要做的就是將這些理論知識與生活結合起來,看看這些理論是否可以對生活做出預測和指導,是否會對生活產生影響。要知道,預測能力本身是建立在精確計算和分析的基礎上的,預測的結果本身就體現出了計算和分析的結果。類似於養豬還是養雞的機會成本計算,往往會比較清晰,人們可以依據這些計算結果做出精準的預測,從而保證自己的效益最大化。從宏觀角度來分析,一個經濟學理論和觀點的推行,往往需要建立在合理預測和科學分析的基礎之上。

以上8點就是經濟學思維的8個基本特點,人們想要弄清楚自己是否運用了經濟學思維來思考和分析問題,就需要將自己的思維模式對應這8點進行對比,看看自己是否滿足了這些基本條件,是否體現出經濟學思維的基本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