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思維的4個分析方法
如果對經濟學思維進行簡化處理,那麽經濟學思維的兩個基本假設就是理性經濟人和資源稀缺性。經濟學思維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資源配置,經濟學思維強調個人選擇與社會合作,而為了更好地解決資源配置,協調好個人選擇與社會合作帶來的資源高效配置,就需要采用一些高效的分析方法。
在經濟學思維中,最基本的4個分析方法為:最大化分析方法、投入產出分析方法、邊際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方法。
——最大化分析方法
最大化分析方法指的是資源配置下的效益最大化,比如公司的領導者能想辦法對資源進行合理配置,能夠積極地推進管理體係的建設和完善,能夠善待人才,這樣才會真正形成高效的運營模式。對於個人來說,真正的利益最大化源於個人的合理選擇,源於個人工作效率的提高,也源於個人在經濟生活中對高質量工作、投資技巧的掌握。
需要注意的是,最大化分析方法並非僅僅強調個人的利益最大化,它重在協調個人選擇與社會合作狀態下的一種最合理效益,這是一種理性思維狀態下的結果。比如某企業為了提高效益,準備讓員工加班,並且盡量不給員工加班費,這樣就能夠節省更多的成本。從理論上來說,在成本沒有增加而工作時間加長、產量大量增加的前提下,企業能夠保證效益最大化。但問題在於員工可能會在無報酬的加班中產生抗拒或消極心理,這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工作效率,因此最終的結果是員工出工不出力,而且工作產量比正常上班時要更低。不僅如此,工商部門可能會找上門,對企業非法占用工人的休息時間以及不支付加班費的行為進行懲罰,社會輿論也會批評這家企業是一家不負責任的“血汗企業”,這些都會對企業的形象和品牌造成嚴重的影響。
從公司職員的角度來說,為了確保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可能會爭取以最小的付出獲得最大的收益,他們可能會選擇在工作中偷懶,這樣就可以在不付出勞動的情況下獲得工資;或者也可以想辦法在工作中謀取私利,甚至違背公司的發展目標。從長遠來看,這些短期的個人收益最大化並不能持久,因為個人的破壞,公司的效益會下降,而員工獲得的工資和獎金自然會受到影響,一些品行不端的員工還會被公司開除。
——投入產出分析方法
投入和產出一直都是對立卻緊密聯係的概念,它的本質就是成本和收益的關係,任何一種經濟學思維都會對投入和產出進行分析,看看產出是否會超過投入,如果產出比投入要高,那就證明經營方式是正確的。企業投入大量的資金、技術、人力以及時間在某個項目上,自然希望獲得更高的產量和效益,而為了確保更高的效益,在保證基本的投入前提下,提升工作技能、打造更強大的技術、做好團隊建設、提升執行力、提升人職匹配、完善工作流程,這些都可以在控製投入的前提下提高產出。
另外,投入和產出不能局限在某一特定方麵,它們往往需要放在一個更廣泛的空間去討論,比如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投資選擇,為了確保收益最大化,就需要對不同的投資項目的投入和產出進行分析,看看哪一種投入和產出的比例更合理,哪一種投入創造出的效益更大。假設A項目投入1萬元,可以獲得2000元的回報,而B項目投入8000元,就可以獲得1.2萬元的回報,那麽投資B項目顯然是更加合理的選擇。
投入產出分析方法往往涉及成本、機會成本、效率、流程優化、供需關係等諸多經濟學內容。
——邊際分析方法
邊際是經濟學中一個重要概念,在人們關於投資、創業、就業、分配、合作等諸多經濟學項目中,邊際分析都是一個繞不開的因素。比如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獲得的東西越多越好,但是當獲得(產出)越來越多時,往往也意味著投入越來越多,這個時候就需要分析每一次增加的投入與每一次增加投入後帶來的產出是否合理。
一個人養了10頭牛,每年的盈利為2萬元,他準備多養幾頭牛,這個時候就需要計算邊際效用。比如多養一頭牛需要增加更多的成本(蓋新的牛舍,雇用更多的人,需要額外再購買一個草場),而收益卻開始下降(管理水平變低,草料的質量變差,批量出售牛肉的價格會低一些)。如果這個時候將多出來的錢養雞,可能會帶來更好的收益,而且養殖雞具有創收快的優點。
又如有一家企業每年都在虧損,這顯然違背了“利益最大化”的發展目標,這家企業卻一直都在運營。如果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當企業的平均成本高於平均收益時,企業就會麵臨虧損,虧損太多的話,企業遲早都會因為無利可圖而關門或者破產。這是一種正常的經濟學思維,但是從邊際分析的角度來看,如果邊際成本(每增加一個產品產生的成本)低於邊際收益(每增加一單位產品的銷售所增加的收益),那就證明企業還有追求利潤的空間,就有足夠的空間繼續經營,直到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
相比於單純的比較成本和收益,使用邊際分析,無疑能夠更好地提高效益,真正保證收益的最大化。
——均衡分析方法
一對好朋友一起外出經商,兩個人有多種經商的方式可供選擇。首先,他們可以選擇合作開一個超市,收益為600元,而單獨行動的話,超市的收益可能為0元。其次,他們可以選擇各自經營一家餐館,餐館的收益為200元,如果合作的話,也會有400元的收益。
在這個時候,雙方可能會存在以下4種不同的組合策略:
第一種,兩個人合作開超市,每個人都可以獲得300元的收益。
第二種,其中一人更傾向於開超市,而且他覺得自己有能力單獨完成這項工作。而朋友覺得開超市有風險,還是開餐館更加穩妥一些,因此朋友選擇開餐館。此時選擇開超市的人的收益為0元,而朋友會在開餐館的過程中獲得200元的收益。
第三種,朋友選擇一個人開超市,收益為0元,另外一個人選擇開餐館,收益為200元。
第四種,兩個人都準備開餐館,這個時候雙方分別可以獲得200元的收益。
在這些策略組合中,第一種策略組合和第四種策略組合相對來說更合理,其中第一種策略組合的收益最高。這兩個策略形成了一種均衡,雙方在選擇這兩個策略組合的時候,不會做出策略上的改變,因為一旦一方做出改變,就意味著另一方的利益會遭受損失。比如在第一個策略中,任何一方決定開餐館,收益都會從300元降為200元。在第四個策略中也是一樣,一旦有人打算偷偷去開超市,那麽收益就會從固定的200元變成0元。
均衡是資源配置中的重要理念,也是經濟學思維中最容易被忽視的一個概念,它通常涉及博弈,博弈雙方會出於各自的考量而采取最有利於自己的行動。但是當理性人在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同時,可能會適得其反,考慮到自身的決定會對其他人的決定產生影響,任何人都不能孤立地看待自己的利益,要平衡自己與他人之間的決策,從而保證在一個相對均衡的狀態下謀取利益。
對於那些想要培養經濟學思維的人來說,掌握這4種基本的分析方法至關重要,它們是支撐起經濟學思維並提升思維高度的關鍵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