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條件地接納孩子

深入了解孩子,才能明白孩子的深層心理與需求,才會準確判斷孩子做事情的目的,教育孩子時才會有的放矢,最終才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幫助孩子快速健康地成長。

了解孩子,從溝通開始

一天,我下班回家後,因為手頭有緊急工作要做,看見小語沒有像往常那樣打招呼,就直接走進了書房。

我正在工作,小語悄悄地走了進來,開始在離我比較遠的地方轉悠,一會兒拿著書翻看,一會兒用書搭建房屋。

來回折騰了一會兒,見我沒有反應,她就走到我身邊,在左邊站著看我一會兒,又跑到右邊,還不時地觸碰一下我的身體。

見小語這樣,我有些不耐煩了,瞪了她一眼說:“來書房做什麽,轉來轉去,影響我的工作。”

小語小聲說:“媽媽,你回家沒說話,我就想過來看看。”說完,她扭頭出去了。

看著女兒走出書房的背影,我沒了心思工作,站起身跟著小語走了出去。

她聽到我的腳步聲,回頭看了我一眼,接著快步跑了過來,抱住了我的腿。我蹲下身抱起女兒,她趴在我的脖子上說:“媽媽,你剛才進屋時不搭理我,我心裏難過,才到書房找你。”

女兒的話讓我的心震顫了一下:我忽略了女兒的感受,還因此批評女兒的不是,心裏暗自責怪自己不理解女兒的心思。

從此之後,我注意和女兒多溝通,同時細心觀察她的行為舉止,因此對小語有了更深的了解。

孩子希望被你關注,想得到你的關愛,這樣他能夠從中體驗到歸屬感。

假若你的行為沒有滿足孩子的這個心理需要,他有可能就會想方設法地吸引你的注意。如果你不了解孩子,往往會因此責怪他不懂事,結果很可能就傷了孩子那顆敏感的心。

所以,你一定要和孩子多交流,了解孩子的內心需要,采取溫和的態度對待孩子,避免給孩子心靈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因為了解,所以教育才有效

有一次,小語從幼兒園回到家,從書包裏拿出一條明晃晃的項鏈,在自己脖子上來回比畫。

丈夫看見了,以為孩子是從哪裏偷來的項鏈,或者是拿家裏的錢買了這東西,他一把奪下女兒手中的項鏈,厲聲問小語:“說,你這項鏈是從哪裏弄來的?”

“是同學小雪放在了我這裏,讓我戴一晚上。”小語說著,上前就去奪爸爸手中的項鏈。

丈夫不相信,不僅不給女兒,還說她撒謊。小語聽了,坐在地上大哭了起來。

我聽到哭聲,從書房裏走出來,丈夫把事情的經過給我講了一遍,並把項鏈遞了過來。

我了解女兒,知道她雖然愛美,但不至於去偷別人的東西,也不會拿家裏的錢去買這種飾品。

於是,我一邊把項鏈戴到女兒的脖子上,一邊說:“我相信女兒說的話。”小語破涕為笑,得意地看了我一眼說:“還是媽媽了解我。”

雖然我相信女兒,但也不敢保證萬無一失,決定第二天跟隨小語一起去學校,弄個清楚。

結果真的如小語所說,小雪見女兒十分羨慕,就把項鏈借給了她一個晚上。

我暗自慶幸自己因為比較了解女兒,才沒有冤枉她,並且讓她體驗到了戴項鏈的幸福滋味。

因為了解孩子,清楚他不會做什麽事情,你才能避免錯怪孩子。

所以,隻有深入了解孩子,你才能明白孩子背後的深層心理與需求,才會準確判斷孩子做事情的目的,教育孩子時才會有的放矢,最終才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幫助孩子快速健康地成長。

讓孩子時刻感受到你對他的愛護

不管孩子犯了多大錯誤,身上有多少缺點,造成多大的經濟損失,你都要做到全麵接納孩子,隻有這樣才能幫助他有效地糾正缺點,變得優秀。

周日,吃過午飯後,丈夫正在洗碗,因為用了洗滌劑,盆中的水裏出現了白色的泡沫,小語看見了,覺得好玩,心裏想玩水,卻對丈夫說:“爸爸,我要幫你洗碗。”

丈夫知道小語的小心思,所以開始沒有答應,最後拗不過小語,隻好幫女兒挽起袖子,讓她小心地洗,並叮囑她不要把水灑在地上。小語一一答應,開心地把手放進了水裏。

最初,小語還能拿著碗,裝模作樣地洗刷;過了一會兒,她就一門心思地玩起了泡沫,不僅兩手捧著玩,還把它朝上扔,把洗碗池周圍的地板磚上弄得到處都是水。

丈夫很生氣,嗬斥小語:“開始的時候我就知道你的心思在玩上,現在不僅玩,還把水灑在了外麵。怎麽走路啊?給我出去!”

挨了批評的小語,剛才享受玩樂的喜悅心情一落千丈,低著頭走出了廚房。

丈夫洗好碗時,到客廳發現小語坐在沙發上默默地流眼淚。他既心疼,又覺得孩子有些不可理喻——做錯了事還感覺委屈,心裏有氣,就沒有上前哄勸。

結果,整個下午,小語一直都悶悶不樂。直到吃過晚飯,丈夫送女兒睡覺的時候,小語才問了句:“爸爸,你不愛我了嗎?”說話的時候,眼裏噙滿了淚水。

丈夫聽女兒這樣說,淚水也流了出來。他沒有想到,因為自己一時沒有搭理女兒,竟然給孩子心靈造成這樣大的傷害。

孩子貪玩,並因此犯了些錯誤,你因此責罵孩子,甚至用冷暴力來對待孩子,這樣孩子會傷心,甚至懷疑你不再愛他。

因此,不管孩子有什麽樣的錯誤,你都不能忽略了孩子的內心感受,應該讓孩子時刻感受到你對他的愛護,避免孩子一直處於消極情緒中。

接納孩子,是無條件的

一次,我到一個學校去谘詢,有個初一的男孩,在別人都離開後,獨自向我哭訴說:“蒙老師,你說父母都是愛孩子的,為什麽我卻感覺不到他們的愛,我甚至懷疑自己不是父母親生的!”

聽男孩這樣說,我吃驚地問:“孩子,你怎麽有這樣的想法?”

“我的父母,看到別的孩子,高興地逗他們玩,滿臉慈祥;隻要一看見我,臉立即就拉了下來,還動不動對我打罵。安排我做什麽事情,無論我多麽盡力,總是數落我做得不好!”

男孩說到此處,已經泣不成聲。

他的話引起了我的深思:父母都是愛孩子的沒有錯,可是有些父母,為了使孩子變得優秀、完美,眼睛總是盯著孩子的缺點,看到孩子有不對之處,就大聲批評,沒能做到全麵接納孩子。

本意雖好,結果卻往往背道而馳,使孩子傷心不說,甚至導致孩子懷疑親情關係。

你希望自家的孩子懂事、優秀,但很多時候,孩子做得卻不如你意,這時候,你就會生氣,指責批評他,甚至對他進行打罵,結果隻能使他傷心,甚至對你產生誤會。

不管孩子犯了多大錯誤,身上有多少缺點,造成多大的經濟損失,你都要做到能接納孩子,隻有這樣,才能幫助他有效地糾正缺點,變得優秀。

親子感悟

孩子因為自己的要求沒能得到滿足而傷心,你可以對他暫時進行冷處理,但最後還需要對孩子進行安慰,親孩子一下,或者給他一個擁抱,讓孩子知道你時刻接納他,他才能很快從消極情緒裏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