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踩高蹺的由來

踩高蹺是民間的傳統習俗之一。踩高蹺的人要在腳上綁上長長的木蹺,進行各種各樣的表演,這是難度很高的技藝。在節假日或是歡慶的各種場合,很多地方會將踩高蹺作為一個助興的節目,為喜慶的日子增添一份歡樂。

關於踩高蹺的起源,民間流傳著一個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兩金城、東關、西關這三個地方彼此相鄰,每年過春節的時候,都會在兩金城舉辦熱鬧的活動,三個地方的老百姓都會聚集在兩金城。因此,春節的時候,兩金城裏十分熱鬧,人山人海,各種慶祝活動異彩紛呈。

老百姓將春節期間的這種活動稱為“社火”。

辦“社火”是老百姓自發舉行的活動,但是卻讓兩金城的縣官動起了歪腦筋。這個縣官視財如命,每天絞盡腦汁想的就是如何斂財,他覺得人們辦“社火”這件事情,可以讓他獲得一筆意外之財。

辦“社火”的時候,東關和西關的老百姓要進入兩金城,人們為了置辦“社火”需要的家什,也需要出城去采買。而在城門外有一條護城河,不論是出城還是進城,都需要經過護城河上的一座橋。

縣官想,如果向每個過橋的人征收過橋費,那麽他就可以坐在家裏數錢了。

於是,人們滿心歡喜地準備辦“社火”時,卻發現城牆上貼了一個告示,告示上寫著過年的這幾天,凡是要過橋的人,都必須付五個銅板,如果不給錢,就不許過橋。

人們看到這個告示,心裏雖然生氣,但也不敢得罪縣官,隻得忍氣吞聲地交出這筆荒唐的過橋費。

到了大年初一,西關有幾個年輕人準備了一個節目,他們興致勃勃地來到兩金城,卻沒想到城門緊閉。

城樓上的守衛對他們喊話:“你們想要進城,就要交過橋費,每人五個銅板,不然就別想過橋。”

幾個年輕人聽了這樣無理的要求,一個個都很氣憤,想要轉身離開,但是他們的節目精心準備了許久,不表演出來的話,又覺得很可惜。

於是,他們商量了一下,每個人湊了一些銅板,把這過橋費交了。他們本以為可以進城了,卻沒想到城樓上的守衛還是不肯放下吊橋,而是繼續為難他們:“我們縣官老爺還說了,除了過橋費,還要每個人再交五斤柴火。”

“縣官老爺怎麽這麽過分?簡直是欺負人!”年輕人裏有幾個氣不過,打算回家去,不進城表演了。

在這些年輕人中,有一個年紀略長的聰明人,他安撫大家道:“我們準備了這麽久的節目,怎麽能遇到這麽一點困難就放棄呢?大家別著急,讓我想想辦法。”

幾個年輕人便也不著急進城,在城外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那個聰明的年輕人想到了辦法,他從山上找來了兩根又結實又長的木棍,又做了腳踏板固定在木棍上,然後用繩子把木棍綁在腿上,慢慢走下了護城河。

木棍很高,護城河根本攔不住年輕人,他一步一步向前走,很快就走到對岸去了。其他年輕人也紛紛學著他的樣子,腳踩木棍,通過了護城河。

城樓上的守衛看到了這一幕,忙把縣官叫來。縣官看到有人竟然能夠不通過吊橋也能過河,不禁又氣又急,對著那群年輕人大喊:“你們給我停下,停下——”

縣官因為氣急敗壞,腳下沒站穩,從城牆上一頭栽了下來,摔進了護城河裏。他用力撲騰著,大喊“救命”。

守衛連忙放下吊橋,將縣官從河裏拉了上來,城外的其他人這時也紛紛趁機從橋上進了城。

後來,縣官感染了風寒,大病了一場,征收過橋費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西關的那幾個年輕人除了表演自己準備的節目外,還表演了新的節目——踩著高高的木棍,排成各種隊形走路。圍觀的老百姓都紛紛鼓掌叫好,人們問這個節目叫什麽,想出這個辦法的年輕人說道:“叫走‘高橋’,因為我是為了通過護城河才想出的這個主意。”

後來,人們叫著叫著,便將它稱為了“踩高蹺”,另外也有許多別的名稱,例如紮高腳、走高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