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變你的習慣
認識習慣
狗家族出了一條很有誌氣、很有抱負的小狗,它向整個家族宣布:要去橫穿大沙漠,所有的狗都跑來向它表示祝福。在一片歡呼聲中,這隻小狗帶足了食物、水,然後上路了。3 天後,突然傳來了小狗不幸死去的消息。
是什麽原因使這隻很有理想的小狗死去的呢?檢查食物,還有很多;水不足嗎?也不是,水壺還有水。後來,經過研究終於發現了小狗死去的秘密——小狗是被尿憋死的。
之所以會被尿憋死是因為狗有一個習慣:—定要在樹幹旁撒尿。由於大沙漠中沒有樹,也沒有電線杆,所以可憐的小狗一直憋了 3 天,終於被憋死了。
狗是如此,人呢?
狗是習慣的動物,同樣人也是習慣的動物,習慣中的高級動物。
一個人的行為方式、生活習慣是多年養成的。比如,與人交往的形式、與人溝通的方式、與人相處的模式等等,都是多年習慣累積慢慢成型的。孔子在《論語》中提到:“性相近,習相遠也。”“少小若無性,習慣成自然。”意思是說,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但由於習慣不同便相去甚遠;小時候培養的品格就好像是天生就有的,長期養成的習慣就好像完全出於自然。
一句俗話說:“貧窮是一種習慣,富有也是一種習慣;失敗是一種習慣,成功也是一種習慣。”如果你重視觀念和思考,那麽,你對此可能會有一些同感。
習慣也稱為慣性,是宇宙共同的法則,具有無法阻擋的力量。“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就是無法阻擋的一股力量;蘋果離開樹枝必然往下掉,同樣是無法阻擋的一股力量。
沒有慣性就沒有力量。例如,靜止的火車,要防止其滑行隻需在每個驅動輪前麵放一塊 1 寸厚的木頭就行了。但如果火車以每小時 100 千米的速度行駛的話,哪怕是一堵 5 尺厚的鋼筋水泥牆也無法阻擋,可見慣性的力量多麽巨大。
我們可以對“習慣”下這樣一個定義:所謂的“習慣”,就是人和動物對於某種刺激的“固定性反應”,這是相同的場合和反應反複出現的結果。所以,如果一個人反複練習飯前洗手的話,那麽這個行為就會融合到他更為廣泛的行為中去,成為“愛清潔”的習慣。
習慣是某種刺激反複出現,個體對之做出固定性反應,久而久之形成的類似於條件反射的某種規律性活動。它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麵,即能夠直接觀察及測量的外顯活動和間接推知的內在心路曆程,即意識及潛意識曆程。而且,心理上的習慣,即思維定勢一旦形成,則更具持久性和穩定性,在更廣泛的基礎上,就成了性格特征。
習慣決定命運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一種好習慣可以成就人的一生,一種壞習慣也可以葬送人的一生。
試想,一個愛睡懶覺、生活懶散又沒有規律的人,他怎麽約束自己勤奮工作?
一個不愛閱讀、不關心身外世界的人,他能有怎樣的胸襟和見識?一個自以為是、目中無人的人,他如何去和別人合作、溝通?一個做事雜亂無章、思維混亂的人,他做起事來的效率會有多高?一個不愛獨立思考、人雲亦雲的人,他能有多大的智慧和判斷能力?
習慣是人生成敗的關鍵。事實上,成功者與失敗者之間最大的差別就在於他們擁有不一樣的習慣。好習慣實際上是好方法,思想的方法、做事的方法。培養好習慣,即是在尋找一種成功的方法。而一個人的壞習慣越多,離成功就越遠。
為什麽很多成功人士揚言即使現在一敗塗地也能很快東山再起?也許就是因為習慣的力量。他們養成的某種習慣鍛造了他們的性格,而性格鑄就了他們的成功。
人類所有優點都要變成習慣才有價值,即使像“愛”這樣一個永恒的主題,也必須通過不斷的修煉,變成好的習慣,才能化為真正的行動。
很多好的觀念、原則,我們“知道”是一回事,但知道了是否能“做到”是另一回事。這中間必須架起一座橋梁,這座橋梁便是習慣。
那麽習慣的價值到底有多大呢?美國科學家曾發現,一個習慣的養成需要 21天的時間。如果真是如此,從效率角度分析,習慣應該是投入產出比最高的了。
因為你一旦養成某個習慣,就意味著你將終身享用它帶來的好處。
正如安東尼·羅賓所說:“事實上,成功與失敗的最大分野,來自不同的習慣。
好習慣是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壞習慣則是一扇向失敗敞開的門。”
培養受益終生的好習慣
那麽,我們該如何養成好的習慣呢?主要有兩點需要我們注意:一靠製度約束;二靠自己的努力和決心。
養成好習慣、去除壞習慣的初期,必須靠製度的強製作用進行約束。
每個人飯前、便後洗手的好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這種習慣是經過父母或他人的無數次強製和糾正才得以養成。新加坡素有“花園城市”的美名,市民的自律習慣更是讓人稱歎!但你可知道,當時這些習慣的培養甚至動用了警察、監獄等國家機器來強製。所以,“好習慣出自強製”是個不折不扣的真理。
好習慣的養成,除了靠製度的約束、教育的陶冶外,還要依靠自己的決心和勇氣。這又不得不歸結於文化了。在一個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中,你總睡懶覺,於心何忍?在一個團結合作的文化氛圍中,你總自以為是、目空一切,如何立足?
在一個開拓創新的文化氛圍中,你總趨炎附勢、人雲亦雲,怎麽發展?所以,文化是一種更為強大的自然整合力,超越了製度的強製力、超越了習慣的戀舊性,它強大得無須再強調或者強製,它不知不覺地影響著每個人的心理和精神,從而最終成為一種自覺的群體意識。
當然,任何一種習慣的養成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一定要依照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漸變到突變的原則。
改變你的壞習慣
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告誡一個遊**的青年說:“人是習慣的奴隸,一種習慣養成後,就再也無法改變過來。”那個青年回答:“逢場作戲有什麽關係呢?”
這位哲學家立刻正色說道:“不然,一件事一經嚐試,就會逐漸成為習慣,那就不是小事啦!”這實在是真理。
意大利詩人但丁曾說:“熊熊烈焰起於星星之火。”老子在《道德經》中亦雲: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習慣的養成就是通過一再地重複,由細線變成粗線,再變成繩索的過程。每一次我們重複相同的行為,就增加並強化它,繩索又變成纜繩,再變成了鏈子,最終,就成了根深蒂固的習慣,把我們的思想與行為纏得死死的。
習慣充斥於我們的整個生命。一天中幾點起床、就寢,是一種習慣;穿衣的姿勢、顏色的喜好,是一種習慣;甚至我們怎麽吃、怎麽做事,都是習慣在起主導作用。
英國桂冠詩人德萊頓在 300 多年前就曾說過:“首先我們養出了習慣,隨後習慣養出了我們。”我們之所以有今天,乃是習慣造成的,如果我們想有跟以前截然不同的人生,那就要有巨大的改變。而唯一之途,便是換個完全不同的行為模式,即改變你的很多習慣。
查爾斯·謝靈頓博士是腦生理學方麵的專家,他堅持認為,“在學習過程中,神經細胞的活動模式與磁帶錄音相類似。”每當我們記憶起以往的經曆時,這個模式便重新展示起來。如果你對失敗習以為常,你將易於接受失敗的習慣感情,這種感情色彩將在你所做的一切事情中留下烙印。同樣,如果你能建立起一個成功的模式,你便能夠激勵起勝利的感情色彩。從這個意義上說,改變我們的習慣,也就是改變我們命運的走向。我們是習慣的動物。心理學家相信,人類 95% 的行為是通過習慣促成的。
壞的習慣,就像一條有太多孔洞的破船,任你想盡方法,也無法阻止它往下沉。
那麽何不趁早棄船逃生,即改掉壞習慣呢?而改掉壞習慣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用好習慣來取代它。
你一定要堅信:掌握了好習慣,就掌握了邁向成功的命運。那麽,從現在起我們就要開始行動,就要下定決心改掉壞習慣。
行為主義學派認為,壞習慣是由偏差行為一再重複而形成的較為固定的行為模式。偏差行為到底有哪些?體現在我們俗稱的“習慣”上,即壞習慣到底有哪些?
這些壞習慣隨學者的看法不同而有差異。從行為的性質而言,則表現為不適宜行為,即不符合時間、地點及身份的行為,對自己的身心健康和發展造成損害或困擾而妨害他人生活,與環境形成衝突的行為。
同時,行為主義者也認為,一個人出現偏差行為,即“壞習慣”,並不是因為他中了什麽邪,隻要用一些符咒把附在他身上的惡魔除掉就好了;也不是有什麽病原體在他身上作祟,吃一副靈丹仙藥就可以解決;更不是因為小孩子在早年遇到過什麽不幸的事件,而造成日後產生心理障礙的一種症狀。它的產生是看外界對這個行為的反應而定。甚至,行為學派學者仍強調,假若偏差行為發生帶來周圍的讚許,或者不遭到排斥,則行為便會再度得到強化,如此重複多次之後,它就會固定為習慣。相反,假若偏差行為發生帶來壞的結果,或徒勞無功,則行為便會減弱,如此重複多次之後,它便不再出現,從個人行為中消失。這些即所謂的增強原理的應用。
個體行為就本質而言並非固定不變,而是因身心發展及客觀情境影響,隨時在變化。學習是公認的最重要的一種改變行為、塑造行為,以及養成習慣的方式。
由此我們可以確定一點,利用增強原理,通過某些方式的“學習”,我們可以矯正偏差行為,消除壞習慣。而削弱、區別增強、隔離、懲罰是較有成效的消除壞習慣的方法。附帶說明一點,習慣的矯正和培養越是從小做起,阻力就越小,幼兒時期是行為塑造的黃金時期,而這個時候習慣的塑造也因為阻力小而變得簡單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