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群體表現極端
群體很容易在短時間內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這就是群體的極化。群體極化是指群體成員中原已存在的傾向性得到加強,使一種觀點或態度從原來的群體平均水平,加強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現象。下麵這個故事則可以證明這一點。
1879年,在捷克的比爾森地區,有一個叫揚納切克的吉卜賽人因宣傳叛亂罪被推上了絞刑架,他毫不在乎地宣稱自己會轉危為安,結果如他所料,行刑那天恰逢皇帝生日大赦,他逃過一死。第二天再次行刑,宮廷發生了政變,暴亂者占領了刑場,皇帝被推下了寶座。後來,叛亂被鎮壓了下去,他平安地度過了一周後,又被重新拉上了絞刑架,這一次才把他絞死。
沒多久,死去的吉卜賽人得到了寬恕。所有事實表明,這件案子原來是另外一個同名人犯的。眾人隻好把他從犯人墓地裏挖出來,恢複他的名譽,改葬到天主教徒的墓地裏,但有人發現這個吉卜賽人不是天主教徒,而是一個新教徒,隻好再把他從墓地裏挖出來,改葬到福音派教徒的墓地裏。
由此可見,群體不僅可以在好惡情緒之間莫衷一是,而且可以眨眼之間就從最野蠻、最殘忍的狂熱過渡到最極端的寬宏大量和英雄主義。群體很容易做出即使連劊子手也做不出的殘忍行為,但也可能在瞬間為某種教義或信念而慷慨就義。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詹尼斯對大量錯誤的群體決定進行分析後得出一個結論:一個群體的內聚力越強,就越容易導致群體思維的錯誤。因為在群體做決定時,本來有不同意見者會礙於群體的壓力而不再堅持己見,也會覺得群體的決策似乎是神聖的。
群體的討論可以使群體中多數人同意的意見得到加強,使原來同意這一意見的人更相信意見的正確性。這樣,原先群體支持的意見,討論後會變得更為支持;而原先群體反對的意見,討論後反對的程度也更強,最終使群體的意見出現極端化傾向。而個體在參與群體討論時,由於受群體氣氛的影響,也會出現支持極端化決策的心理傾向。這種群體決策極端化的傾向可以區分為兩種情況:一種叫冒險偏移,另一種叫謹慎偏移。
群體極端化具有雙重意義。從積極的一麵來看,它能促進群體意見一致,增強群體內聚力和群體行為。從消極的一麵看,它能使錯誤的判斷和決定更趨極端。群體極端化似乎很容易在一個具有強烈群體意識的群體內產生,也許是在這樣的群體中,其成員對群體意見常做出比實際情況更一致和極端的錯誤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