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軌道

年輕的軍使大人處事一向出人意表。自到昌化軍以來,無論是雷厲風行的一鍋端了舊有官紳,還是頒布的授田、募營、興學等諸多政令,亦或是城北巨大高爐的建設,無不令人嘖嘖稱奇。

事雖奇,卻讓絕大多數百姓獲得了實惠——家裏有田耕、孩子有書念、男人有工作、按月有俸祿,過去做夢都不敢想其一,短短數月就統統實現了。這讓賈旭在昌化軍獲得了無與倫比的聲望和絕大多數百姓的衷心支持。

當然,絕大多數終歸不是全部,一樣有些道德模範、理學大儒對賈旭的離經叛道多加指摘。原本每日忙於生計,無暇置喙,現在兜裏有了幾文錢,每日正好與三五同道沽兩壺濁酒,搖頭晃腦地品評一番。

旁的不說,新來島上的那個賈旭的未過門的夫人,明明是個大家閨秀、名門之後,不在後宅中謹守婦德,卻每日在昌化城中四處閑逛。學堂、巡捕營、軍營、工匠營、醫護營,各種新奇的地方,沒有她不去的。

這般整日四處拋頭露麵,成何體統?

賈旭雖然對這種風言風語毫不在意,他本就想著要扭轉昌化軍百姓的觀念,讓女性更多地參與到社會運轉中來,以最大限度地解決自己治下人口稀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之前醫護營就是嚐試之一,呂妙晴如今每日滿大街閑逛也是他樂見之事。不過這事兒細說下來還真的跟他沒啥關係。呂妙晴雖然是他未過門的夫人,可她畢竟未過門,又怎麽管得了她?雖然呂妙晴最終還是入住了賈旭的府邸,但是由於雙方各自的家世身份,兩人也不可能提前做什麽胡鬧的事。賈旭給她安排了一個單獨的院子,還讓從鄂州時就跟著自己的安兒去服侍她,可她就是個屋裏待不下的性子,賈旭也隻能安排了幾名親衛,整日跟著她,確保她的安全。

而賈旭自己,也無暇顧及城中的這些閑言碎語,而且很快又用新的奇異舉措,吸引了全體昌化軍百姓的目光——從昌化到石碌鐵礦的軌道開始鋪設了。

這項工程還在計劃中時,就引起了賈旭麾下諸將的非議,而且最主要的阻力來自於一向對他的各項決定不發表意見的張世傑。賈旭建高爐,煉舊鐵,看著紅彤彤的鐵水冷凝成塊塊質地上優的精鐵,讓張世傑以為賈旭是要拿來鑄造兵器甲胄。昌化軍有五營員額,如今卻僅有區區一營之兵,竟被區區一支黎峒蠻兵懾得不敢動彈,此時不正該營造甲械、募齊兵馬,一雪前恥,卻怎的好端端將這麽多的精鐵鋪在地上?

為了打消以張世傑為首的軍中諸將的疑慮,賈旭特意讓金鴻超先建了一段實驗軌道:原本單匹馬拉的馬車,大概可以拉動一千五百到兩千斤的貨物前行。而將特製的凹形馬車車輪置於丄字型軌道之上後,單馬拉車便可拉到四千斤載重,而且速度也不慢。如果是雙馬或者三馬拉車,載重量還可以進一步的提高。而限製載重量進一步提升的,不是馬力,而是木質拉貨車廂的承重極限,如果采用鐵製貨廂,三馬並行拉萬斤也不費力。至於速度方麵,經過測算,如果在昌化和石碌之間鋪設一條雙幹線軌道,用特製馬車在軌道上行駛,一日間便可從石碌到達昌化。

這般恐怖的運力提升,震驚了以金鴻超為首的諸工匠,對賈旭的崇拜之情更加溢於言表,“歎為觀止”、“巧奪天工”、“天縱奇才”之類的馬屁話,都毫不吝惜地獻給了賈旭。他們還纏著賈旭求教原委,賈旭認認真真地給他們講了一下午力學基礎原理,眾人卻聽得恍若天書,結果就是賈旭以為的科學啟蒙沒有開始,他個人身上的神秘色彩卻愈加重了些。

你看軍使大人說的這些,未載於任何典籍,他自身又年齒尚淺,必是傳說中“生而知之”的神跡。

用試驗軌道實實在在的展示了運力提升的效果,賈旭又給諸將算了一筆賬。

其實他之前也想過將高爐建在石碌,但是綜合各方麵考慮,最後還是決定把礦石拉回來煉。如果是在石碌當地煉鐵,也一樣要將成品運到昌化來,而且還要將原料焦炭從昌化運到石碌去,這一來一回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也不比將鐵礦石運過來要省多少。

而且若是在石碌煉鐵,則後續鑄造各種鐵器的相關工藝步驟也勢必要放在石碌進行,這樣他們不僅需要維持相當數量的匠師在當地,還需要更多數量的人來保障他們的生活,給他們洗衣服做飯,派兵保衛他們不受周圍黎峒襲擾。這麽一波又一波地把人填進去,就相當於要在那邊的荒郊野嶺裏再造一座城,這已經超出了此時賈旭的能力極限,也與之前的規劃背道而馳。

賈旭之所以把原南寧軍的三縣並作如今昌化軍的一縣,頂著南麵二縣人的罵將他們遷來昌化,就是因為人口本就太少,又分散各地難以形成合力。還是要把力量都集中到一處,才能發揮更大的效用。

而且因為地勢的原因,從石碌到昌化多為下坡,運礦石時更省力;從昌化到石碌則相應的多為上坡,但返程的馬車隻需攜帶少許糧食和補給品,總比運送礦石要輕得多。

所以算來算去,還是在石碌當地采礦,然後將礦石運到昌化來煉製,最為劃算。

當然,最終說服張世傑的,還是賈旭的那一句話:“這點鐵算得了什麽,石碌那裏,可是有無數的鐵山等著我們把它們搬回來!”

取得了麾下諸將的支持之後,賈旭便立刻開始了軌道的鋪設工程,並再次動員了全城之力。

接收了第二批流放人員的流徙營,人數已經近五千。賈旭自然不會讓他們留在昌化幹待著發牢騷,而是被打散在原流徙營中。再分為幾部分,隨各營做工。而為了安撫他們,賈旭承諾本次工程結束後,第一批流徙罪民中表現良好者,結合前期情況,可以為其脫罪,轉為昌化軍籍下良民。這種承諾換做別人來說,當然是沒人信的。朝廷判的流放,你一個區區縣軍軍使,有何資格說“脫罪”二字?但賈旭身為賈似道之子,自然就很有些說服力,也成了他們拜托目前生活的唯一希望。

那些已經習慣了流徙營的管理和每日做工的人,甚至自發地幫助管理起新來的流徙罪徒,生怕他們滿腹牢騷、拖拖拉拉、暗地使壞,連累得自己一起受責罰,錯失了此次轉為良民的機會。如此一來,大大加快了新流徙罪民融入的速度和工作的效率。

新兵營在前開路,帶著一部分流徙營平整地麵。前次的拉練已將路線規劃完畢,此番他們的任務就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好在瓊州島西北地勢相對平坦,從昌化到石碌,沿途除了有幾條不大的河流外,並無什麽崎嶇的山脈。

主要的工作量在中間的工匠營。他們指揮流徙營在附近的密林中砍伐樹木,然後將樹幹切割成長短粗細相近的木段,埋入土中,最後將鐵製軌道釘在木段上。

這種簡易的枕木,在島上潮濕、多雨的氣候下,勢必會腐壞、變形。隻是後世的標準枕木,多采用紅鬆、落葉鬆、馬尾鬆、雲杉、冷杉等堅硬而富有彈性的樹種,卻非島上所有,而且還要經過幹燥、打磨等諸多複雜的處理工藝,時間上也不允許。隻能是先挑島上多見的椰子樹、木棉樹,然後在周圍多填碎石、在軌道外側再挖兩條引水溝渠,來減緩樹木腐敗變形的速度,並期待於日後勤加維護了。

而餘下的以婦孺為主的流徙營,則負責隨工程的推進,沿途每日修建營寨,並利用已鋪設的軌道往來運輸糧食補給。

醫護營自然是負責施工中受傷人員的急救處理。就連巡捕營都抽調了大半的人馬參與了工程建設,除維持數千人的隊伍的治安之外,賈旭還要他們在軌道沿線每隔二三十裏就要擇一地,設立一處巡捕房,留一小隊人馬駐守,每日來往巡查路線,防止軌道被人破壞。賈旭還專門為此設立了一個編製為二百人的機構,起名曰“鐵路警察”,歸巡捕營統管。

至於昌化城,賈旭再次丟給了廖瑩中特意為他留下的張思宇所部瓊州安撫使司兵馬。自己雖然率領城中各路兵馬傾巢在外,但是其實離城並未多遠,如若必要,急行軍下至多兩日便可回到昌化,何況身後還有已經鋪設好的軌道,也沒什麽可擔心的。張思宇雖然與昌化軍諸人一貫不甚熟絡,總是若即若離、冷眼旁觀的樣子,卻不至於因為看不慣賈旭等人的作為便就謀反吧!

就這樣,在賈旭調動了全城之力的參與下,軌道以每天二至三裏的速度向前鋪設。昌化至石碌之間直線距離隻有百裏,前次拉練時為了盡探周邊形勢,來回都跑了一百四十餘裏。而今次軌道的鋪設自然是要取最短距離,算上一些為了躲避小山包而些微的繞行,總共一百一十五裏的軌道,耗時近兩個月鋪就完成。以當世的工程組織力來說,可謂是相當之快了。

軌道鋪到石碌之日,賈旭在山上隨手撿了幾塊散落的礦石,放在回程的馬車上,搞了個隆重的“通車儀式”。此時已是景定二年(1261年)的二月初三,為了工程進度,辛酉年的春節都是在野外營地過的。諸將隻知道借著慶功的機會多喝些美酒,隻有賈旭知道這一時刻必在未來為後人們所銘記在史書之上。許多後世人人都能說幾句的道理、比如此次軌道鋪設代表的物流效率的提升帶來生產力的提升,與當世之人說起來無異於天方夜譚,還是讓時間將一切沉澱,然後緩緩地向人們展示這些注定會改變曆史的巨變吧。

慶功宴上也有不和諧之事。德旺番茂的那名男青年,再次帶著戰書來訪。

雙方的約鬥原本定在十一月,因為賈旭建高爐、鋪軌道,之前已經去信德旺番茂,說己方實在有事,難以脫身,將約戰時間推後數月,如今終於來此,也不算失約。德旺番茂這邊也沒有如上次那般,盡點族中青壯來此耀武揚威,可能是賈旭這邊今次帶來的七八千人的隊伍看著也不像上次區區五百人那般好欺。那青年本次前來,隻帶了十餘名隨從,不過還是一樣的倨傲,站在大帳中埋怨賈旭拖拖拉拉、遷延時日,還質問賈旭到底還敢不敢應戰。一副不把眾人放在眼裏的模樣。

帳中喝得正上頭的張世傑、薑才等人險些當場就動了手,卻被賈旭的親衛攔下。賈旭不僅對青年的挑釁不以為忤,還拉著他坐下一同飲酒。青年初時不以為意,一杯蒸餾酒下肚便讚不絕口,忘了來意,不多時竟與眾將推杯換盞起來。眾將自然是群起而灌之,很快便喝得他伶仃大醉,當夜就在賈旭營中睡下,第二日中午才在隨從的攙扶下深一腳淺一腳的回去,臨走與賈旭約定,三日後於東麵十裏外、兩方交界中心處的一處空地履行一戰之約,還不忘要了幾壇酒回去。

送走德旺番茂的使者之後,張世傑和薑才都勸賈旭,不要與黎民講什麽道義,趁對方如今放鬆防備,今日便趁夜殺上他們的寨子,將其屠了,以絕後患便是。賈旭卻不同意他們的想法。

屠一個德旺番茂很容易。聯絡廖瑩中,集島上一州三軍之力,合兵進討,殺盡德旺番茂的黎民不好說,將他們趕出這片山林卻是不難。隻是黎母山中大峒三十六,小峒以百計,他們世居黎母山中,幾百年來同氣連枝,自己此番失信於德旺番茂,今後又如何取信於他人?

若是就這麽得罪了黎母山中的黎民,旁的不說,自己剛剛鋪就的百餘裏的軌道,今天被人挖一截,明天被人掀一段,就能讓自己不厭其煩,牽扯大量精力在維持沿線治安上。自己如今還在事業初創之時,容不得如此分心分力。

借此次約鬥,取信於島上黎峒,進而在今後引其為助力,才是正途。退一萬步講,若是約鬥不勝,德旺番茂提出什麽過分要求,到那時再翻臉也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