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和談使團

羅喀汗國的軍事首長們好像已經忘記了這場決定了數千人生命的戰鬥。西日莫懷中抱著一位妖嬈的漢人麵相的女子,一口飲下她呈上的美酒,斜著眼睛問一旁低頭撕啃羊腿的野利元戎:“丞相,大汗命你為和談親使,你準備得如何了?”

野利趕忙放下手中的杯箸,拱手道:“大王放心,一切都已準備妥當,定然不辱使命,隻是不知大巫何時能與使團會和。”

“放心,三日之內,大巫必然能到帳下。”西日莫玩味地摸著美女的下巴道:“隻是聽說,夏軍使團中有所謂儒家冠首。大汗曾說丞相本也是儒道一脈,不知到時是不是也要拜教主啊?”

“大王有所不知,儒學並非一般宗教,隻能說是一門學問。有人名望高、能壓人,卻並非一教之主,不能說儒教中人都要拜服在他之下。除了孔聖人,就算是亞聖再生,也不敢說讓當今所有儒生拜在其座下。”野利回答得不卑不亢,抬頭看了一眼西日莫,繼續道:“而臣下不過早年在儒教一大師門下學徒,尚算不得孔教中人,為什麽要拜他?”

西日莫哈哈大笑:“如此甚好。隻希望丞相不要忘了身份是好。”

野利笑著道:“大王放心,我乃羅喀汗國丞相,必定謹遵大汗之命,為大軍爭取更多的時間。”

就在野利元戎精心計劃和談事宜的時候,淩泉的大帳內也在討論這件事。

“清兒,三打白龍山,三次大捷,戰果雖各有不同,但你以區區數軍,取得如此成績,令人欣慰。隻是……”

虞清知道聖意仍然是和談,自己雖然取得了一定戰功,但拂了聖意,沒什麽好果子,立馬道:“師叔不必多言,小侄明白,陛下聖威不可褻瀆,我等雖有小勝,但與大方略相左,未獲罪於天已是最大的肯定。”

淩泉欣慰道:“你能這樣想最好,但是還有一個消息你要注意。”

“什麽消息?”

“京城的和談使團馬上就要來到前線了,這次使團的正使乃是陛下親使誠王。”

虞清早就聽說要有一個使團要到西狩與羅喀汗國和談,但是並不清楚正使和自己的關聯,疑惑道:“這跟我有什麽關係?和談本來就是既定的事情。”

淩泉知道虞清在政局上尚未有什麽介入,很多事情考慮得不夠深遠,便介紹道:“不是這回事。誠親王素來與魏王親厚,他原本隻是個郡王,太子薨逝之後,隆慶郡王加封為相親王時,便是魏王提出,尚有皇子未封親王,若封皇孫,未來二人相遇如何見禮?我朝重禮,怎可如此矛盾悖禮?故而才同時封舒王、相王。”

虞清點點頭,有些理解了淩泉的擔心:“您是擔心魏王世子與舒王同氣連枝,對我不利?”

“不錯。我今日叫你來,一方麵是論你三打白龍山之功。”淩泉指了指了桌上的一份文書道:“另一方麵是通知你,使團已正式移書軍前,要求妥善安排兩國使團會談事宜,其中歡迎宴會上,點名要你出席。”

“我?”虞清摸摸頭,沒想到自己已經成了使團關注的人了:“再怎麽著,也不能在這種場合拿我開刀吧?”

淩泉拿手點點桌麵,眼中精光一閃而過:“你要有心理準備。不過也不必太過擔心,隻要是在前線,大部分事情還是統帥說了算,他們若有過分之舉,我當然要出來說話。”

虞清就等著他這句話,趕忙起身拱手道:“有師叔在,小侄是不怕的。隻要他們不太過分,我先受著也無妨,師叔不必因小失大。”

送走了虞清,段子輔來到帥帳之中,給淩泉換了一杯新茶,低聲說道:“淩帥,這誠王,母親早喪,由已故的虞貴妃撫養長大,此次虞國軍也立了戰功,應該不至於對虞司馬有太多的苛責。”

淩泉再次拿出和談使團的那封移書,反複翻看,口中道:“最好是如此,太子早薨,算是傷了國本了,京中局勢混亂,各派係蠢蠢欲動,我陰差陽錯於此時遠離朝局,還是利大於弊的。隻是傾巢之下焉有完卵,我這下恐怕也很難獨善其身。”

段子輔點點頭,坐到一旁的客席上道:“是啊,這次誠王來,明著是和談親使,實際上,我看是京城的老爺們對您不放心了。”

淩泉麵色凝重,抬頭看了一眼案上架著的劍,說道:“在白玉關收複之後,我曾上書陛下,兩軍對峙是為上策,那時便有禦史彈劾我是養寇自重。要不是皇帝拋出和談來,我恐怕早被大相公們的口水淹死了。”

“此次誠王前來,聖旨上說是和談之外兼參議軍事,這個官銜不在我大夏朝官階之內,恐有監軍之嫌。”

淩泉輕輕一笑道:“不妨事,陛下想要鍛煉、重用自己的兒子本是無可厚非之事。聖上雄才大略,還不是這幾個文官老兒能夠左右的。”

這次的和談其實已經進行了很長時間,但是沒有重量級的談判團,重要的條件都無法敲定。經過了多次拉鋸,兩國正式的談判使團終於要在西狩見麵了。

夏朝使團遠道而來,正使自然是誠親王萬旭,雖然是萬鬆的叔叔輩,但其實今年也才二十有四。據說當今皇上最喜歡這個兒子,數次在人前表示:“誠王旭英果類我。”可惜其母親出身寒門,又兼早喪,母族未能得到太多照顧,故而沒有什麽外援。好在,虞貴妃一生無子,早年曾將他養在身邊,如今雖然虞貴妃也去世了,他與虞氏一族的關係卻從未斷絕。如今虞國軍再次走進人們的視野,對他而言是一件幸事。

夏國使團中還有一個重要人物:大儒程元皓。此人幼年聰慧,以勤奮、博學、機敏著稱。儒、釋、道皆有選教首的傳統,元皓年少時便以儒首接班人的身份培養,勘破書中意、得道大修行,很快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號稱是讀書讀出來的八品亞聖境高手。梁末戰亂時期他四處奔走,解救黎民,不惜數次以身犯險,在士人中獲得了很高的聲譽。虞武帝奪取天下之前數次上門求教,登基之後更是幾次請他出山,都未能如願,被譽為堅持了儒學士人的氣節和骨氣,此事也為他贏得了很高的聲譽。如今是學問冠絕天下,修行大道已成,世人皆稱儒聖,終執天下儒門牛耳。

當今皇上受禪後,一直謀求天下士族、修行者、各教派的認可,但始終收效甚微。這位天下儒首首次代表一個國家出使,表明儒家已站在夏王朝一邊,這是天下儒生對夏皇認可與臣服,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