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四 儉:行事的分寸與節製

第八章 節而不言: 莫說閑話是閑話,往往事從閑話來

說一半留一半,點到為止

俗話說:“話到嘴邊留一半,不可全拋一片心。”

話說一半留一半,不是狡猾或虛偽,而是一種適度的修養。說話前需辨清對象,倘若彼此關係淺薄,卻一味主觀地與之深交,則顯得缺失風度;若尚未以摯友相稱,而談話已涉及對方隱私,則顯得過於冒昧;沒有弄清對方的立場,對於國家大事就高談闊論,則容易招災惹禍。正所謂:“不得其人而言,謂之失言。”

所以,話到嘴邊留一半,不是不可說全,而是不必說透,不該說完。懂得點到為止的人,在任何時候都能把握分寸,為自己留一條後路。點到為止,留下一半在心頭,無論事物發展到何種地步,都會使自己有足夠的空間去掌控。

先來看這樣一則寓言小故事:

在一個森林王國裏,獅子威震四方,號稱百獸之王。一個炎熱的夏天,獅子隱隱約約聞到身體上因出汗過多而散發出來的氣味,便把羊叫過來問:“我身上很臭嗎?”羊說:“是的。”獅子很不高興,就把它的腦袋咬掉了。

獅子又把豬叫來問了同樣的問題,豬說:“不臭。”獅子覺得豬不老實,又把豬咬成碎塊。

最後,獅子問了狐狸同樣的問題,狐狸說:“我感冒得很厲害,聞不出來。”

結果,隻有狐狸活了下來。

可見,說話太實誠了不行,一味奉承、盡說好話的也會遭殃。拿捏分寸,點到為止,才是恰到好處,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說話本來就有三種限製:一是人,二是時,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說;非其時,雖得其人,也不必說;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地,仍不必說。非其人,雖說三分真話,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時,隻說三分話,正是給對方一個暗示,靜觀其變;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地,隻說三分話,正可以引起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擇地另作長談,這才是通達世故之人。

言有盡而意無窮,有情盡在不言中。弦外之聲,話外之音,正是話說三分、點到為止的藝術,不失為一種大智慧。它既指出了對方的錯誤,又保全了其顏麵,甚至可以打動人心,這正是中國人的分寸。

話隻說一半,對於一般人來說,是生活中需要鍛煉的一種素養,而對於某些特殊職業,則涉及職業道德,甚或工作安全了。比如一名醫生,對於特殊病人的狀況、病曆等,是隻字不能向外人提及的,這是醫生的職業道德;從事保密工作的人,說的這一半話,可能是風花雪月,也許是柴米油鹽,抑或是天文地理、稗官野史。總而言之,應該是一些無關緊要的材料。在外人聽來,雖然說得頭頭是道、淋漓盡致、皆大歡喜,其實是言之無物,反而不會招來不必要的麻煩。

另外,對於教育工作者,話說一半留一半,是讓學生有更多自省自察的機會。

陶行知在育才學校任校長時,一次考試,一位女學生在寫作文時忘寫了一個標點,被老師扣了分。試卷發下來後,她偷偷添上了這個標點,來找老師要分。

陶行知先生雖然看出了問題,但還是滿足了孩子補分的願望。不過,他在那個標點上重重地畫了一個紅圈。

女學生領會了老師的意圖,慚愧不已。多年過去了,女孩已經成人成才。她找到陶行知先生說:“那件事以後,我才決心用功學習,決心做個誠實的人。”

陶行知先生這種無聲的“點到為止”,絕不是毫無原則,更不是“麻木不仁”,相反,是教育技巧和愛心的完美結合。實際上,這是一種暗示:我知道事實是怎樣的;更是一種警示:僅此一回,下不為例。如此,不但沒有妨礙學生糾錯,反而促進了學生對做人更深刻的理解。

嘲笑一句,說的是閑話,丟的是素質

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人,喜歡把自己放到高高在上的位置俯瞰眾生,用自以為是的態度和尖酸刻薄的語言嘲笑與挖苦別人。殊不知,這樣的人,嘲笑別人一句,看似說的是閑話,但在旁人眼裏,卻是丟了自身的素質與教養,惹人厭煩。

發現新大陸後不久,航海家哥倫布應邀參加一個慶功會。與會人員紛紛向哥倫布表示祝賀,同時也發出由衷的讚歎。而有一位驕傲的貴族卻很不服氣,他很想讓哥倫布在這次活動上出醜,同時展示自己有多麽了不起。

活動中,驕傲的貴族故意扯大嗓門說道:“不就是發現新大陸了,真的沒什麽了不起的,大家想想看,哥倫布不過就是坐著船一直往西走,隨後在海洋中碰巧遇到一塊陸地而已。這種事放在我們任何一個人身上都能夠實現,隻要你願意坐一艘船,一直不停地往西走,你也會有這個根本不值一提的發現。”

見這個貴族如此口出狂言,正在推杯換盞的人們開始議論紛紛。有的說這個人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也有的人說他說得也在理兒,哥倫布的確就是坐船向西,然後發現了一塊陸地。

對此,哥倫布沒有絲毫的不滿和尷尬,他向大家微笑了一下,然後隨手從桌子上拿起一枚煮熟的雞蛋,對大家說:“請在座的各位試一試,看誰能使雞蛋的小頭朝下,並豎立在桌子上。”每一張桌子上都有幾顆雞蛋,人們紛紛拿起雞蛋試了起來。

可是大家想盡辦法,也無法將雞蛋豎立起來。這時候,那位驕傲的貴族又開口了。他說道:“要想讓雞蛋在平滑的桌麵上豎立,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除非你把桌子挖個洞。”聽完他的話,哥倫布依然沒有絲毫動容,而是拿著手中的雞蛋在桌子上輕輕一敲,雞蛋便穩穩地立在桌子上了。

這一幕,先是讓眾人一愣,繼而便報以熱烈的掌聲。那個貴族依然不服,對哥倫布說道:“你這種方法根本不能算本事,誰把雞蛋敲破,都能把它立起來。”

哥倫布聽了,衝著那位貴族微微一笑,然後很有風度地對在座的人們說道:“沒錯,世界上的很多事,往往都是看起來很容易,但其中最大的差別就是,當我做過之後,你才恍然大悟。”這時候,隻見那位高傲的貴族終於露出羞愧的神色,不再言語了。

這位自以為是的貴族試圖用嘲笑和挖苦讓哥倫布難堪,隻是他沒想到的是,人家輕輕鬆鬆就把他給“鎮住了”,反而顯得他太愚昧無知。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類似這位貴族的人並不鮮見。他們似乎覺得嘲笑別人是一種樂趣,是一種展現自己本領強於他人的途徑。

從心理學上講,喜歡嘲笑他人,主要是受到三種心理效應的影響。一種是排斥心理,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們都會有意識地尋找和自己誌趣相投的群體,而對於不屬於自己群體中的人就會產生嚴重的排斥心理。所以,當群體中出現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的時候,他們馬上會成為被排斥的對象。嘲笑作為排斥的一種常見方式,也就自然會被派上用場。另一種心理就是嫉妒心理。當別人做出一定的成績,而自己沒能做到時,人們便會產生強烈的嫉妒情緒。於是,當時機成熟的時候,他就試圖用嘲笑、諷刺等行為來挖苦對方,讓對方難堪,同時也讓自己獲得因為嘲笑他人而帶來的快感。第三種是源於從眾心理。當一個群體中出現被排斥的對象時,即便有部分人並不排斥,或者排斥度不高,也不想嘲笑人家,但是為了證明自己不是“異類”,也會加入嘲笑的行列。

嘲笑他人是人性的弱點之一,或許在每個人的潛意識裏都有這樣的情緒。但是我們要想成為受歡迎的人,就必須學會克製這些弱點,否則難堪的隻會是自己。因為無論出於哪種心理,嘲笑別人都是素質不高的體現,真正有素養的人是不會嘲笑別人的。

一次,幽默大師馬克·吐溫先生參加一個宴會。席間,他禮貌地對一位貴婦說:“夫人,你簡直太美麗了!”沒想到,那位高傲的婦人卻說:“真不好意思,馬克·吐溫先生,遺憾的是,我無法用同樣的話來回答你。”馬克·吐溫微微一笑,說道:“沒關係的,夫人,你其實也可以像我一樣說句假話嘛!”

不用問,那位夫人肯定被氣得不行。可是,這又能怪誰呢?若不是她用高高在上的態度,嘲笑、貶低別人,又怎會換來別人犀利的“回敬”!

所以,不管自己麵對的是什麽人,也不管自己有多麽優厚的資本,都不要試圖用嘲笑來貶低別人、抬高自己,那樣做終會讓自己在某一天下不來台。真正有素養的人,會始終如一地謙遜待人。這不僅是一種禮儀教養,更是對他人的尊重。

隱私不瞎打聽,知道了也不向外說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想要隱藏的事情,而這些想要隱藏起來的事情就如同人身上的“逆鱗”一樣,是觸碰不得的。誰都不會喜歡被人出賣、被人議論的感覺,因此,在與人交往時,對於那些涉及別人隱私的事情,不要去瞎打聽。哪怕知道了,也千萬不要向外說,不要因為一時嘴快,給別人添堵,為自己樹敵。

俗語有雲,“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人生中的很多禍患往往都是因為管不住自己的嘴而引發的。

馬成功和袁偉在同一個部門工作,又住在同一個小區,而且兩人都對汽車頗有研究,一來二去,關係變得非常好,有什麽煩惱常常會跟彼此傾訴。

一天早上,袁偉剛出小區就看到馬成功一副垂頭喪氣的樣子,於是趕緊追上去關心地問道:“老馬,你什麽情況?一大早就黑著張臉。”

馬成功見是袁偉,歎了口氣,就把頭天晚上和妻子吵架的事情一股腦地跟袁偉說了,袁偉一邊聽,一邊安慰馬成功。傾訴過後,馬成功的心情好了很多,對袁偉也非常感激。可沒想到的是,沒過幾天,馬成功就無意中聽到同事們把他和妻子吵架的事情當笑話在背後講,他知道一定是袁偉告訴別人的,因為這件事情他隻告訴了袁偉一個人。

馬成功是個城府很深的人,他沒有當場說破這件事,也沒有質問袁偉,而是依然當作什麽都不知道。後來,由於袁偉工作表現極佳,領導考慮要給他提幹。就在這個時候,馬成功偷偷給領導寫了一封匿名信,把當初袁偉當采購員時吃客戶回扣的事情捅了出來。就這樣,袁偉提幹的事情不僅泡湯了,他還被調到了邊緣部門,而袁偉卻始終都不明白自己為什麽會淪落到這個地步。

袁偉就是一個禍從口出的典型。想當初,馬成功也是因為信任他才會向他傾吐自己的煩惱,不曾想,他轉頭就把別人的隱私當成笑話傳播了出去。這樣一個不講道義、口無遮攔的人,怎麽可能不招致別人的怨恨呢?就是一時的嘴上愉快,讓袁偉斷送了大好前程,真是令人唏噓!

無奈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對於某些人來說,保守秘密似乎是件極其困難的事情。很多時候,他們之所以熱衷傳播、泄露別人的秘密,通常是因為覺得這樣做很有趣,並且能夠取悅別人,從而獲得滿足感。但事實證明,像這樣不能嚴守秘密的人,往往會成為虛榮的犧牲品。

林麗麗畢業之後,在學姐的介紹下順利進入一家私營企業做實習經理助理。由於工作認真刻苦,待人又熱情親切,所以公司上下都非常喜歡她。尤其是她的直屬上司經理老陳更是對她倚重有加,每次和客戶談判,幾乎都會帶上她。

一開始,林麗麗一直以為經理老陳是個非常博學的人,他的辦公室裝飾得古色古香,牆上也掛著不少名家的字畫。但漸漸地,林麗麗卻發現,事實似乎並不是這樣。每次和客戶簽合同的時候,老陳都會讓林麗麗把合同給他讀一遍聽;平時在辦公室裏,設計部送來的文案,老陳也會讓林麗麗看完之後告訴她。種種跡象表明,經理老陳似乎“目不識丁”。

一次,為了確定這個天大的“秘密”,林麗麗故意在閑談的時候試探老陳說:“經理,你是不是很喜歡王羲之啊?”

老陳疑惑地看著林麗麗,不明所以地回答道:“什麽王羲之啊?公司裏隻有一個叫王雅芝的吧?”

這個回答讓林麗麗確定了自己的猜測,並開始有些鄙夷起經理老陳來,覺得他打腫臉充胖子,明明不認字,還要裝文化人。

後來有一次,林麗麗因為疏忽,在擬定合同的時候犯了一些錯誤,被老陳痛罵了一頓。情急之下,林麗麗竟脫口而出道:“經理,你自己連字都不認識,至於在這麽一點小錯誤上就罵我嗎?”經理頓時臉色鐵青。

那天之後,林麗麗也很後悔。也是那天之後她才知道,其實公司裏的所有員工都知道老陳不識字的事情,但從來沒有人議論過。不久,實習期結束,林麗麗就從人事部收到了離職通知書。

深受領導器重的林麗麗如果能有些分寸,不瞎打聽領導的隱私,也不至於落到被公司“掃地出門”的地步。其實,經理老陳究竟識不識字,是不是文化人,對於林麗麗來說是沒有任何影響的。甚至正是因為經理老陳不識字,他才會如此看重林麗麗,給她這麽多表現的機會。隻可惜,藏不住事的林麗麗最終沒能把握住機會,一時衝動觸到了老陳的“逆鱗”,就此失去了寶貴的工作機會。

在職場中,一時的言語失當往往可能引發難以預料的連鎖反應。因此,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要把握分寸,懂得管住自己的嘴,正所謂言多必失,與其總說些無用的話,不如多做點有用的事。說人是非者,必是是非人,管住自己的嘴,才能少惹是非,遠離禍端。

交淺不可言深,“自我暴露”也要有分寸

在人際交往理論中,“自我暴露”是個重要概念。“自我暴露”又稱自我開放或自我揭露,就是自發有意識地向對方暴露自己真實且重要的信息,即兩個人將心裏話分享給對方,透漏自己的興趣愛好,表露自己的真實感情和真實想法,從而開啟相互了解的大門,和對方建立感情的聯係。

良好的人際關係,就是在不斷自我暴露的過程中形成的。在交際中,你暴露一下,我暴露一下,距離拉近了,感情自然就親密了。

但這種暴露要適度,千萬不能交淺言深。如果所說的話超出交情的範圍,尤其是在不太了解談話對象的情況下,你卻深入交談,那麽不僅沒有親和力,反而會給對方帶來一定的威脅以及壓力。久而久之,對方就會采取避而遠之的防衛態度。那些高開低走的人,都是交淺言深。

陸先生是一位名校畢業的高才生,業務能力非常強。剛剛來到新單位的第三天,他就和單位的一位老鄉一見如故,雙方十分談得來。

人到中年,尤其是在職場,結識真朋友的概率比較低,因此,能認識這位老鄉,著實讓陸先生欣喜異常。可是這種喜悅卻隻持續了一段時間。就是因為這位老鄉,陸先生甚至生出辭職的念頭。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

事情還要從兩人相約喝酒說起。當時,陸先生請老鄉去喝酒,兩人一邊喝一邊聊,就說起了感情方麵的事情。當時陸先生覺得這位老鄉和自己已經是朋友了,對方對他也十分照顧,因此完全沒有設防,講起自己的幾段戀情時都盡訴無遺。

陸先生告訴老鄉,自己交過三個女朋友,並說這次換工作就是希望事業和愛情兩豐收,畢竟年紀也不小了。可沒想到,這位老鄉回到公司,轉身就和其他同事說,他是一個很花心的人,這次來公司就是為了撩妹,讓年輕姑娘們提防著他。就這樣,同事們都開始用異樣的眼光看陸先生,就連一開始看重他的領導也變得冷淡了。

直到這時,陸先生才悔不當初:“我真是看走了眼,沒想到他是這樣的人。”

在這個事件裏,陸先生無疑是受害者,但從另一方麵來說,他之所以會成為“受害者”,很大一部分責任在他自己身上。或許對陸先生而言,他對老鄉敞開心扉,是為了拉近彼此的距離,增進同事之間的關係,同時對老鄉存有幾分信任。但說到底,他和這位老鄉並沒有很深的交情,也不了解對方的為人,在這種情況下,暢所欲言就是一種失了分寸的行為。

要知道,當你張口說出所謂“秘密”的時候,就不要期望對方會為你守口如瓶。哪怕是相交多年的友人,都未必能夠做到這一點,更何況交情淺淡的新同事呢?所以,交淺不可言深,即便是自我暴露,也不能失了分寸。

現實生活中,總有這樣一些人,但凡遇到新朋友便表現出極高的興趣,一拋出話題就源源不斷地開始聊,拉著人家說著掏心窩子的話。你以為自己是在付出真心和別人交往,但在對方看來,你的行為就是失了分寸的無禮。

當然,還有一些人的交淺言深,實際上是一種社交策略。他們希望用更深入、更關鍵的信息來吸引對方的注意力,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快的速度獲取他人信任。但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差異是非常大的,你的自我暴露未必就能打動對方,獲取對方的信任,甚至你所說的一切,最終反而可能成為別人攻訐你的武器。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可以與之交談的話,卻不和對方談,你會失去這個朋友;不可以與之交談的話,你卻和對方談了,那就失了分寸,說錯了話。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會丟失朋友,也不會隨便失言的。這是因為,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掌握分寸,知道在什麽時候應該說什麽樣的話,和什麽樣的人應該交什麽樣的心。

言語應當放在交情之後,隻有感情到位,才有言深的餘地。和別人交談時,最好先掂量一下自己和對方的關係,根據彼此的關係掌握尺度。如果是不太熟悉的人,準備一些常見的話題即可,比如天氣、美食、路況、新聞大事、最近比較熱門的電影等,切忌興由所至、信口開河,這樣不僅會給自己埋下隱患,也會讓對方感到尷尬和不自在。

人與人從陌生到親密,需要時間累積的過程,有時兩人的關係隻是點頭打招呼,或者是聊聊工作的同事關係。有些話能說,有些話隻能對誰說,有些話隻能爛在心裏,這些我們都應做到心中有數,才不會授人以柄。

埋頭做正事,緘口養心性

很多人對於“口才好”的認知存在一個誤區,以為口才好的人話都特別多。但實際上,二者並沒有什麽聯係。話說多了有什麽好處呢?比如,池塘裏的青蛙整天地叫,弄得口幹舌燥,卻從來沒有人注意它,人們還嫌棄它過於聒噪。可見,口才好不好,不在於說了多少話。

有這樣一則笑話:

“囉唆先生”出差在外數月,終於可以在下月回家了,於是寫信告訴家人。信中洋洋灑灑上萬字,開篇寫道:“我將於下個月回家,不是1號就是2號,不是2號就是3號,不是3號就是4號,不是4號就是5號……不是28號就是29號,不是29號就是30號。為什麽不寫31號呢?因為下個月是小月……”

雖然這則笑話存在一些誇張成分,但這種囉囉唆唆、拖泥帶水、言語空泛的人,確實很令人討厭。在我們身邊,也不乏這樣一些人,他們隻顧著自己說得痛快,不停地說著,嘮嘮叨叨沒完。這些人雖然說了很多話,可未必是會溝通的人,因為他們句句不著邊際,即便說再多的話,也沒有任何用處。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無人喜歡別人的長篇闊論。當然,這不是說講話一定不能多,而是應該做到語言簡明扼要、簡中求簡、簡中求精,說出一句算一句,句句都能說到點子上。這樣說話,哪怕再長,都不會使人生厭,因為內容是充實的、有用的,而不是那些毫無意義、浪費彼此生命的廢話。

彭先生是一個十分討厭參加宴會的人,因為在很多宴會開始之前,幾乎都會準備一些冗長的講話。在他看來,那簡直像王婆婆的裹腳布,又臭又長!

但這一次,為了了解到一些新的行業消息,彭先生還是受邀參加了行業聚會。這次宴會是行業內規模最大、水準最高的,但也因為如此,宴會開始前的講話更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到了開會那天,不出所料,主辦人先走上台,發表了一通冗長又煽情的賀詞,對各位到會者表示歡迎,不知不覺十五分鍾過去了。彭先生已經有些昏昏欲睡,環顧四周,像他一樣的人不在少數。又過了十幾分鍾,主辦人才終於宣布:“現在,有請我們著名的企業家孫先生為本次大會致開幕詞!”

在眾人的掌聲中,孫先生快步走上演講台。就在彭先生以為又是一篇長篇大論時,他隻聽到孫先生快速而清晰地說了一句話:“敬業與創新、改革與發展,這是我對這次大會的期望,現在我宣布會議正式開始。”

台下頓時響起熱烈的掌聲,就連彭先生也精神起來,心中對孫先生更為敬佩。孫先生的這句開幕詞,去除了很多套話、官話,簡短有力,一語中的,簡直是彭先生聽過的最好的開幕詞了!

與他人溝通,滔滔不絕不是吸引對方的好辦法,將自己的意思濃縮成幾句話,才是能震撼人心的智慧,讓聽者的內心激起層層漣漪。

說白了,簡明扼要的語言是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高超表現,時刻體現出說話者分析問題的快捷與深刻。

高爾基說過一句話:“如果一個人說起話來長篇大論,這說明他也不甚明了自己想說什麽。”確實,語言是用來表達思維的,說話習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思維狀況。那些在溝通時喜歡長篇闊論的人,大多條理不清晰,思緒沒有重點,才會來回重複一套說辭,把一個觀點繞來繞去地說。

20世紀30年代,上海各界公祭魯迅先生。在大會上,有人問著名的新聞記者、出版家鄒韜奮先生如何評價魯迅,鄒韜奮說:“許多人不戰而屈,魯迅先生戰而不屈。”一句話就將魯迅的精神提煉出來。很顯然,這是經過一番深刻思考才總結出來的。這句話後來得到廣泛傳播,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

可見,真正的好口才不在於你能講多少話,而在於你能否用簡短的話語,說出精彩的內容,達成直擊人心的效果。

要做到這一點,在說話之前,我們要懂得整理自己的思緒,提煉出自己最想表達的觀點和重點,摒除一切廢話,簡明扼要地說出來。這不僅是對話術的錘煉,更是對聽眾的尊重,畢竟你的廢話連篇,浪費的是別人寶貴的生命與時間。一個懂禮儀、有分寸的人,是不會做出這樣令人生厭的事情的。

正所謂“埋頭做正事,緘口養心性”,學會精簡表達,進行精練、透徹的分析,讓聽的人能迅速了解核心內容,加快解決事情進程,才是真正的好口才。

正可謂,話不在多,達意最靈。

嘴上說的悲喜,往往是人生的寫照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你嘴上所說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這話聽上去似乎有些誇張,但實際上不無道理。

語言是我們與人溝通的主要工具,不同的語言方式所傳達出來的意義是有所不同的。你可以閉上眼睛,想想和你交談過的對象,他們可以是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一些陌生人。有時短短幾句話,就讓這些人在你的心中留下獨特的印象。有些人留給你的印象是積極的、陽剛的、奮進的,有些人留給你的印象是消極的、頹廢的、陰鬱的……這就是語言方式所具有的影響。

“好的,沒問題”“不要擔心,一切都會好起來”“一定會有辦法的”,每天都能說出這種積極話語的人,他們的每一天都過得非常順利,即使遇到困難也能夠渡過難關。

相反,說起話來總帶著抱怨的口氣,如“太糟了”“太讓人氣憤了”“沒辦法”的人,他遇到的挫折也特別多,運氣也特別糟糕,這樣的人是不會受人歡迎的。

同學聚會上,一群校友在閑聊。大家發現,當年的班長萬柯現在混得十分落破。想當初,他每次考試都是前三名,拿遍了學校的各種獎勵。但是自從畢業,他的人生就像跌進穀底,同期的好多同學已進入所在公司的管理層,可是他的工作換了一個又一個,現在還在一個小單位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他的家庭生活也很不如意,據說剛剛和妻子離了婚。

對於萬柯的經曆,同學們雖然感到很好奇,但也沒有多說。不管怎麽樣,難得相聚,大家的興致都挺高,也樂於分享自己這些年的經曆。

一個同學說自己平時努力工作,節假日則去四處旅遊,想趁著年輕多看看世界。萬柯聽到,卻皺眉說道:“到哪裏都是人擠人,這真的是花錢買罪受,還不如宅在家裏玩手機。”

見這位同學臉色有些不悅,另一個同學接著說道:“現在真是手機在手,吃喝玩樂都不愁。這幾年自媒體如此火爆,我也打算搞一搞。”

萬柯立馬搖搖頭說:“自媒體?我告訴你們,那都是不務正業,哪有什麽技術含量?何況,你並非專業出身,做也做不好,還是趁早放棄這種想法吧。”

同學尷尬地笑了笑,不再說話。

見此場景,一名同學趕緊另找話題,問萬柯:“班長,你這幾年怎麽樣?”

萬柯深歎一口氣,“唉,瞎混,輕鬆的工作不賺錢,賺錢的工作又太累,關鍵是社會上的人心眼太多,總是明裏暗裏給你使絆子……”

聽到萬柯的抱怨,有人提議:“如果現在的同事不好,你可以換份工作。”

結果,萬柯又是長歎一聲:“已經老了,折騰不動了,再折騰,隻有被辭的份兒。”

本來大家都是高高興興的,但萬柯的這些話一出口,整個談話氣氛變得冰冷起來。

聚會結束時,一位從事房地產的同學給大家遞送名片。萬柯接過名片說:“你們公司現在名氣倒是還挺大,不過等政府出台政策,房價一跌,你就知道哭啦!要我說,你還是趁早改行,做做其他事業吧。”該同學衝大家僵硬地笑了笑,停止了發放手上的名片。

這次同學聚會,每個人都很不舒服,簡直一言難盡。大家都不想再與萬柯談話,因為可能不知道哪句話就會招來他的一瓢“冷水”。

為什麽大家都不喜歡萬柯?為什麽他在生活中處處不如意?原因想必大家都知道了,他嘴上的悲喜早已映照出他的人生。

語言是有情緒的,而情緒是會傳染的。當一個人的言語中充斥著負麵、消極的情緒時,周圍的所有人都會跟著遭殃。因為麵對總說負麵話的人,你是很難有好心情的。而且,愛講負麵話的人,看問題往往過於狹隘偏頗,凡是不符合自己理想的模式,都一概予以否定。這就如同用放大鏡甚至是顯微鏡看人,將別人微不足道的缺點放大。正如魯迅先生曾經比喻的,“一位老夫子用一枚放大鏡去看美人那嫩白的胳膊,結果卻看到了皮膚間的皺紋和皺紋間的汙泥。那麽試想,如果我們再用顯微鏡去觀察,看到的豈不就是駭人的細菌布滿全身了嗎!”

消極被動的言語中,往往還暗含著推卸責任的意圖。

“他把我氣瘋了!”這句話的意思是,責任不在我,是別人的行為影響了我的情緒。

“我沒有辦法了。”這句話意味著迫於外界壓力,我隻好選擇服從。

“我隻能這樣。”這句話其實是在宣稱,我無法改進或提高自己。……

一味地抱怨,一味地攻擊,除了製造口角,就是令自己變得更加麵目可憎。

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都會深陷負麵情緒而不可自拔,這是非常正常的。但即使是宣泄負麵情緒,也應當掌握分寸,做到適可而止,不要總把自己的消極情緒融入語言之中,對著別人傾倒。

沙皮兒·沃爾夫說,我們使用的語言能夠直接影響我們的思考方式。如果你總在抱怨,那麽事情隻會變得更糟。

當棘手的問題出現時,我們不要以消極的態度應對,拘泥於固有的觀念,而要學著全方位看待所遇到的事情和問題,及時轉換心態和思路。這有助於你及時扭轉不良情緒,學會如何把負麵語言變得不再負麵,甚至轉向正麵,從問題中找到方法。

不好的地方=改進的方向

一次困難=進步的超越

一次危機=全新的挑戰和機會

弱勢=成長的空間

忙到分身乏術=工作充實

……

我們要審視自己的日常表達,細細斟酌將要說的話是否帶有負麵情緒。如果有,揪出那些負麵的、抱怨的、消極的話語,用正麵的、激勵的、積極的話語替代一下。雖然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但你已擁有正麵、正確的表達方式,也意味著你擁有積極的思維方式,更利於溫馨溝通氛圍的營造和雙方和諧關係的建立。你嘴上說的悲喜,往往就是你的人生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