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三 恭:做事的標準與內涵

第六章 謙而不卑: 不矜不伐低調做人,不低不媚拒絕卑微

為人低調內斂,不可鋒芒太盛

中國人做人做事遵循的一個原則就是內斂、謙虛和低調。低調是為人的修養,也是成就大事的智慧。真正的大智慧者,往往不顯山漏水,不張揚炫耀。

山從不炫耀自己的高度,但並不影響它的高聳入雲;海從不解釋自己的深度,卻也不會影響它的深不可測;地從不顯露自己的勢力,卻沒有誰能忽略它的厚度;天從不浮誇自己的空闊,卻被尊為囊括之首。我們要從中領悟做人做事之道,擺正姿態,保持謙遜的言辭,不顯山,不露水,風度自現,智慧自成。

低調,絕不是一種懦弱和無用;相反,低調才能保全自己、成就大事。低調,絕不是自卑和退縮,而是才高而不自詡、位高而不自傲。低調就是一種顯示為柔弱,但是比剛強更有力的策略。

綜觀曆史,曆代那些有功的大臣,能夠做到功蓋天下而不令主上懷疑、位極人臣而不被眾人嫉妒、盡享富貴而不被別人非議,實在是少之又少。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不懂得低調做人,不明白放低姿態是自我保護的最佳途徑。深諳低調行事之道的人,不管位有多高,權有多重,周圍有多少妒賢嫉能的人,他都能在危機四伏、人性複雜的叢林中為自己保留一席之地。

晚唐時期功勳卓著的朝廷重臣郭子儀,因政績顯赫而被封為汾陽郡王,王府就建在長安。自從王府落成,郭子儀下令每天都打開府門,任憑人們自由進出。

一天,郭子儀帳下的一名將官要調到外地任職,特意到王府來辭行。他早就聽說王府中鮮有禁忌,便直衝衝一路往前走。當他走進內宅時,恰巧看見郭子儀在一旁侍奉夫人和愛女梳妝打扮,一會兒遞手巾,一會兒端水,如仆人一樣,在堂前廳後跑來跑去,忙得不亦樂乎。

這位將官雖然當時忍住譏笑,但剛出王府就樂個不停。回家後,他忍不住把這個情景告訴了家人。不曾想,一傳十、十傳百,幾天的工夫,京城的大街小巷都知道了這個茶餘飯後的笑話。

如此,郭府上下的人也不免有所耳聞。郭子儀的幾個兒子聽後,感到父親的顏麵大大地被羞辱,便相約一起勸說父親關上王府大門,禁止閑雜人等出入。他們一個個義憤填膺、慷慨激昂,甚至還搬出商朝賢相伊尹和漢朝大將霍光,以此說明古今上下沒有人像父王這樣“透明”的。

郭子儀含笑聽完兒子們的抱怨,之後收起笑容,語重心長地說:“我之所以敞開府門,任人進出,並非為了追求那些浮名虛譽,而是為了保全自己,保全我們全家的性命啊。”

兒子們聽了,一個個都被父親的這份鄭重嚇倒,忙問其中究竟。

郭子儀歎了口氣,說道:“你們僅僅看到郭家顯赫的地位和聲勢,卻沒有意識到這些是會隨時喪失的。正所謂月盈而蝕,盛極而衰,人世同自然,不妨做到急流勇退。可是眼下朝廷又倚重我,斷不肯讓我歸隱脫身。在這樣進退兩難之時,如果我緊閉大門,不與外麵來往,隻要有一個人與我郭家結下仇怨,那麻煩可就大了。你們想,我打了那麽多仗,仇敵會少嗎?如果有一個人誣陷我們對朝廷懷有二心,就必然會有人落井下石,那些嫉賢妒能的小人也會從中添油加醋,製造冤案。那時,我們郭家又如何得以保全?”

兒子們聽後默不作聲,仔細掂量著父親這番話的重量。

低調,是位高者的原則,是藏鋒守拙的一種智慧。真正的智者,真正的強者,總是喜歡藏鋒守拙,在別人麵前表現出來的更多的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甚至為了低調,設計假象,掩蓋真實。郭子儀位高權重,難免被人忌憚,視為眼中釘,這時若是不低調、不藏鋒,恐怕難逃身敗名裂。

同樣的道理,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今社會,若想在混雜繁亂的關係中時刻享有內心的平安,除了加強自身修養、提高綜合素質,還要注意做人做事的智慧與分寸。我們也許做不到古人所說的“無欲則剛”,但也不能像李白所暢言的“人生得意須盡歡”,必須明白:“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張揚炫耀,隻會害了自己”。

換句話說,無論什麽時候,我們都要保持低調內斂,不可鋒芒太露。要做到內斂含蓄,得意而不忘形,時刻在內心畫一道警戒線,明示哪些是可以逾越的,哪些是不能觸碰的。做到這些,不僅可以培養我們不爭不奪、淡泊寧靜的心態,更讓我們擁有胸懷大誌的視野,成就一番大事業。

做事要有彈性,留下進退餘地

中國人信奉一句話:爭是不爭,不爭是爭。這句話雖然說得簡單,但是隱藏著非常深奧的哲理。處處爭先,看似主動,其實非常被動。自己的意圖是明顯的,行動更是明顯的。別人對你做的事看得一清二楚,經常是爭了半天什麽也沒有得到。但是如果適時地退讓一步,暫時不爭了,就可能變被動為主動,以退為進。

因此,人生在世,做事應該有張弛,更應該有彈性,留下進退的空間,讓自己能夠進退有據,伸縮自如。當然,退不是懦弱,更不是放棄,而是一種寬廣的胸懷和格局,更是一種大智慧。很多時候,成功往往就在這退讓中向自己走來。

戰國時的藺相如就是一個既能進又能退的成功者。

藺相如是一個文官,他在澠池會上立了功,維護了趙國的尊嚴,而且還成功地將國寶和氏璧帶回趙國,因此成為朝中的重臣,官居相國之位。

廉頗是趙國大將,屢次攻城略地,威名遠播。他在戰場上是常勝將軍,守必固,攻必取,幾乎百戰百勝,威震列國。強大的秦國就是因為廉頗的存在,很長時間都沒有對趙國采取軍事行動。

廉頗的功勳都是在戰火中打出來的。在他看來,藺相如不過就是耍耍嘴皮子,可官職卻在自己之上。廉頗心懷不滿,揚言有機會要當眾羞辱藺相如。

藺相如知道此事以後不以為然,他不想與廉頗爭高低,而是采取退讓的態度。藺相如為了在上朝時不使廉頗覺得位列自己之下,總是稱病不去。即使出門,藺相如乘車遠遠望見廉頗迎麵而來,索性引車躲避,讓廉頗的車先過。

藺相如再三地退讓,使自己的門客都看不過去了。門客們都勸他說:“我們因為仰慕您的品德才來侍奉您,現在您與廉頗職位相同,他對您惡言相加,您卻一味躲避,這實在有背您相國的身份,就連我們這些門客都感到恥辱!我們實在沒有才能,請允許我們告辭吧!”

藺相如很理解大家的心情,他竭力挽留說:“我不是畏懼廉頗,秦王如此凶殘狠毒的人,我都敢當庭嗬斥,羞辱他的群臣,我還會怕廉頗嗎?我所擔心的是,強秦之所以不敢出兵趙國,就是因為我和廉頗同在朝中為官,他懼怕我們這文武二人啊。如果我們相鬥,必有一人受傷,我之所以回避他,完全是考慮趙國的安危啊。”

藺相如的話傳到廉頗的耳朵裏,他如夢方醒。原來藺相如是以國家利益為重,一直不與自己計較,廉頗深感慚愧。為了表示自己的歉意,廉頗**上身,背著荊條,來到藺相如的府上請罪。從此,兩人結為刎頸之交,生死與共。

廉頗自恃功高,喜歡處處爭先,這與他身為武將,一生都在帶兵打仗有關,不能完全怪他。但是這種處處爭先的行為,也存在很多弊端。相比之下,藺相如的智慧與姿態就高人一籌。他不僅能在關鍵時刻“進”,為國家爭得尊嚴;在必要的時候還能“退”,為大局著想,寧願委屈自己,避而遠之,實在是難能可貴。

做事有彈性,做人多謙退,表麵上是給他人留空間,實際上是給自己留餘地,讓自己可以進可攻、退可守。當然,進與退之道,並不是隨意的,而是要學會審時度勢,審視自己的處境,從而做到知進識退、進退有節。這樣一來,才可以揮灑自如,看得更遠,走得更遠。

真正看得遠的人,不會計較一時短長,有時候需要高歌猛進,有時候就要暫時退讓,退一步才能海闊天空。

張良是漢朝人,他的祖父、父親都當過韓國的相國。秦國滅了韓國以後,張良變賣了所有家產,用來收買刺客,為韓國報仇。結果行刺失敗,張良不得不改名換姓,逃亡到下邳。

張良由於國破家亡,整日抑鬱難以舒展,於是經常到附近散步。一天,他閑逛漫步,走到一座橋上,迎麵走來一個穿布短衣的老者。張良謙虛有禮,側身讓老者先過,沒想到老者走到張良跟前時,竟然將自己的鞋子丟到橋下,還喝令張良:“小子,去把我的鞋取上來。”

張良很是氣憤,正想轉頭就走,又一想,看在老者年紀很大的分兒上,就做一次好事,走到橋下把鞋子撿了上來。張良正要把鞋遞給老者,老者卻說:“既然撿上來了,就給我穿上吧。”張良聽了更加氣憤,可是轉念一想,好人做到底吧,於是就跪著替老者穿好了鞋。

老者穿上鞋,笑了笑,抬腿就走了。可是還沒走多遠,他又拐回來,對張良說:“孺子可教也,5天後的早上,還在這裏會麵。”

張良心中感覺莫名其妙,但也沒有多想,就滿口答應了。5天後,天剛剛亮,張良來到橋上,沒想到老者來得比他還早。見到張良,老者生氣地指責他:“和長者相約,你怎麽能遲到呢?5天後,早點過來。”

又過了5天,張良前往赴約,這次他來得比上次早多了。可是等他趕到橋上時,老者又站在橋上等他。老者生氣地說:“你的架子好大啊,又遲到了,過5天再來。”

5天後,張良半夜就出發了,終於趕在老者的前麵到了橋上。老者來了以後很高興,笑眯眯地說:“這次你沒有失約,這樣才能夠成大事呢……”說完,老者送給張良一本書,讓他回去苦讀十年。

這本書就是兵家奇書《太公兵法》。此後,張良苦讀這部兵書,終於成為一代傑出的軍事家,作為劉邦的重要謀士,為打下漢室江山立下汗馬功勞。

張良確實是一個深諳進退的高手,該退的時候退得很到位。正是因為他懂得做事的彈性,知輕重,懂進退,才練就了一身外軟裏硬的功夫,從而助他成就很多大事。事實上,那些高瞻遠矚的有識之士,往往都能看出進與退的時機。所以,該退的時候,他們能欣然後退,甚至一退再退。

人生在世,我們做人做事要如山一般,望萬物而容萬物;也要如水一般,能進退而知進退。懂得進與退的分寸,把握進與退的時機和火候,做事才可以輕鬆自如,同時讓自己提高一個層次。

過剛者容易折,善柔者能克剛

人生在世,剛強的人,會勇往直前,寧願拚盡全力,也不願意屈服,絕不希望後退和妥協。在他們看來,放棄剛強,就是自己的恥辱,就意味著永遠站不起來。事實上,如果過於剛硬,容易招來禍患,過早失敗和衰亡。相反,懂得適當“軟”一些,用柔代替剛,才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善於用“柔”,才是聰明人。我們遇到難題,明知道硬磕也磕不動,便不再堅持硬碰硬,而是選擇“柔”的方式,或許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們與他人發生衝突,過於剛強,針尖對麥芒,隻會兩敗俱傷,而選擇“柔”的策略,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並讓自己占據上風。

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老子便告誡人們:“過剛者易折,善柔者不敗。”

殷商時期有一位貴族,叫商容,是當時一位很有學問的人,老子就曾向他求過學。在商容生命垂危的時候,老子來到他的床前問候:“老師,您還有什麽要教誨弟子的嗎?”

商容說:“我的學問你已完全掌握了,而且你還有了自己的思想。現在我隻想問你,人們經過故鄉時要下車步行,你知道這是為什麽嗎?”

老子回答說:“我想這大概是表示,人們沒有忘記故鄉的養育之恩吧。”

商容點了點頭,又問道:“走在高大茂盛的古樹之下,人們總要低頭恭謹而行,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

老子回答說:“那是因為大家仰慕它頑強的生命吧。”

商容滿意地笑了笑,然後張開嘴讓老子看了看,又繼續問:“你看我的舌頭還在嗎?”

老子大惑不解地說:“還在啊。”

商容又問道:“那麽我的牙齒還在嗎?”

老子說:“已全部掉光了。”

這時商容睜大眼睛看著老子,說道:“你明白這是什麽道理嗎?”

老子想了一會兒說道:“我想這是剛強的容易過早衰亡,而柔弱的卻能長存不壞吧!”

商容欣慰地笑了,“你能悟出這個道理,我死而無憾了”。

堅硬的牙齒象征著剛強。有時候,你不小心咬到柔弱的舌頭,舌頭破了還會長好,而牙齒破了,是不能自己修複的。舌頭雖然柔弱,但是它的壽命要比牙齒長得多。正是剛則易折,柔可保身,一時的厲害未必是真的強大,能活到最後的才是真正的強者。

看上去軟弱的柔要比看上去強大的剛要強,這是事物發展深層次的道理。那麽,柔是否能戰勝剛呢?答案是肯定的。水滴石穿就是這樣的道理。

水滴為什麽能夠穿透石頭,關鍵在於“水滴”的韌勁。水滴之量很微,之力又小,但能把堅硬的石頭滴穿,是因為它有鍥而不舍的韌勁。韌者,柔而固也,水滴柔軟而牢固的特征最為集中地揭示了意誌的堅毅品質。

在這個世界上,最堅硬的東西,隻有用柔軟的東西才能化解,因為已經沒有比它更堅硬的東西了。正所謂“以柔克剛”,這個“柔”,是智慧與修養的結晶,需要長時間修煉才能擁有。

司馬懿是三國時期的一個謀臣。和其他大臣不同,他不僅能治國安邦,還能帶兵打仗。他與諸葛亮的鬥爭持續了幾十年,最讓他引以為豪的就是祁山之戰。這場持久戰整整打了6年。

一次,諸葛亮親自率領蜀國大軍北伐曹魏,司馬懿認為蜀軍遠道來襲,後援補給必定不足,所以決心閉門休戰,對蜀軍不予理睬,準備拖延時日以消耗蜀軍的實力,等待取勝的良機。

諸葛亮多次派兵到城下罵陣,企圖激怒魏兵,引誘司馬懿出城決戰,但司馬懿一直按兵不動。罵陣不見成效,諸葛亮於是用激將法,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一件女人的衣裳,並修書一封:你身為大將,統率數萬中原大軍,卻不敢應戰以決勝負,每天躲在土巢之中,這完全是女人所為。所以,我派人送給你一套女人的衣服,希望你穿上以後比較合身。

司馬懿看後心中大怒,但表麵上還是故作鎮靜,笑著對使者說:“孔明把我看成婦人了嗎?”司馬懿不僅當時接受了禮物,還當著大家的麵把那件女人衣服穿了起來,並且下令好好招待前來送衣的蜀國使者。

魏軍眾將得知此事,無不氣憤,紛紛來到司馬懿的大帳前請命出戰。但是馬司懿卻說:“眾將有所不知,我並不是不敢出戰而甘心忍受侮辱,隻是天子早有命令,讓我們堅守不戰。如果大家執意要出戰,待我奏明聖上後再行決定。”

司馬懿隨後上疏魏明帝,假意憤恨難平,請求出兵。魏明帝看完後有些不解,便召集眾大臣商議:“司馬懿之前要求堅守不出,為什麽如今又上表求戰?”

大臣衛尉辛毗說:“司馬大人想必是因為諸葛亮的這一番侮辱,眾將憤怒,才故意上了這道表章,目的是希望陛下重申堅守不戰的旨意,以平複眾將之憤怒。”

曹叡認為十分有道理,便下了一道聖旨:“如果再有人膽敢提出迎戰,便以違抗聖旨論處。”司馬懿的手下隻好服從命令,不敢再提出請戰的要求。

後來的事態發展也正如司馬懿所料。諸葛亮由於長期的積勞成疾而舊病複發,不幸病逝,蜀軍因為沒有軍師坐鎮,而且補給不足,隻得悄悄退兵。這一戰,司馬懿不戰而勝。

諸葛亮有勇有謀,率領數萬大軍攻打魏軍,這樣的行為算得上剛中的強者了,但是最後卻落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留下千古遺憾。司馬懿麵對強者的威脅,不硬用剛強,而是選擇以柔克剛,用“柔”化解危局,最終為自己贏得了時間和機會,掃平蜀、吳,統一天下。

就像古代民間英雄打虎,極少有人直接與老虎正麵肉搏。人們都是在老虎撲向他時,靈活躲避,避開鋒芒,幾個回合後,老虎元氣大減,體力和智力大打折扣,這時再向它發起致命的進攻。這難道不是以柔克剛嗎?

所以說,剛有時候代表著強,但不意味著長久;柔有時候代表著弱,但不意味著失敗。剛者的弱點就是易折,不能持之以恒。隻要我們針對剛的弱點,更好地利用“柔”,巧妙地以柔克剛,就可以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沒有人喜歡寂寞,但是每個人又不得不麵對寂寞;沒有人喜歡坐“冷板凳”,但是每個人又難免會坐“冷板凳”。這些都是我們人生中難以擺脫的事情,如同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一般,可能時時伴隨我們。再加上現在生活的喧鬧、社會的**,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更是一種考驗。

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更要保持心態的平和,經得住**與考驗,做事的時候盡量穩健、謙和、不浮誇、不急躁。我們需要明白,人人都渴望“一朝成名天下知”,渴望功成名就,擁有輝煌事業。然而,成功的機遇並不會經常出現,它就像夜幕中一閃而過的流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在我們還籍籍無名的時候,在我們還沒有遇到好機會的時候,我們要耐得住寂寞,放低姿態,平和心情,等待或者尋找機會,有把冷板凳坐熱的耐心,這樣才能實現自我價值,獲得期盼的成功。

李歡是一名重點大學經濟係的高才生,畢業後在一家外貿公司裏當職員。李歡專業知識紮實,也很有才學,人長得也很漂亮,進公司沒多長時間,人際關係處理得也很到位,同事都很喜歡她。

但不知為什麽,進了公司快一年,老板從未問過她的情況,也不交給她重要的工作,更沒有與她有過溝通,每天隻是讓她做一些無足輕重的事情,對於公司來說,她簡直是可有可無。

李歡沒有怨天尤人,更沒有因為自己是專業上的高才生而向領導討個說法,而是認為自己是個新員工,做不起眼的工作、坐“冷板凳”是應該的。一年後的一天,老板終於找她談話了,一方麵肯定她在這一年中的任勞任怨,另一方麵表揚了她做出的很多成績,最後依據她的實際能力為她晉升了職位。她的耐心等待總算得到回報。

李歡的經曆驗證了這句話: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經受住成功和失敗的各種考驗。如果李歡沒有耐心坐“冷板凳”,心浮氣躁,或者太過張揚,就沒有機會獲得領導的賞識,一年後也就不會有領導的肯定與提升。“冷板凳”不一定都那麽難坐,一旦把“冷板凳”坐熱了,機會很可能就來了。

人生漫漫長路中,難免會遇到低穀,一旦坐上“冷板凳”,當務之急就是調整心態,與其怨天尤人地抱怨,不如趁機會養精蓄銳,等待下一次機會。

當然,想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需要有大局意識,不計較一時的得失。如果隻想著快些成功,心浮氣躁,最終難成大事。同時,要有堅定的態度,真正靜下心來,低調做事,踏踏實實。如果內心不堅定,受到幹擾和**便放棄,也無法成就大事。

明朝萬曆時期,有一位德才兼備的首輔叫張居正。首輔實際上就是宰相,明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廢丞相,設內閣,首

席內閣學士稱首輔。首輔張居正的仕途人生就是從屢次做冷板凳開始的。

張居正是湖北人,12歲考中秀才,13歲參加鄉試寫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隻因湖廣巡撫顧轔有意讓張居正多磨煉幾年,所以未讓他中舉。16歲的時候,他中了舉人,23歲中了進士。

進入仕途沒多久,張居正被選為庶吉士。它是一種見習官員,按例要在翰林院學習三年,期滿後可升為編修。張居正努力鑽研朝章國故,一麵大量讀書,一麵細心琢磨官場門道,隻是他的滿腔政治抱負一時還發揮不出來。這是他第一次坐冷板凳。正是這段時間的磨煉,為他日後走上政治舞台打下堅實的基礎。

當時的大明王朝到了嘉靖年間,朝廷內外已是危機四伏。紫禁城裏每日設壇修醮,青煙繚繞。嘉靖皇帝幻想長生不死,整天陶醉於《慶雲頌》的華麗辭藻中,閉著眼睛將朝政托付給奸相嚴嵩。嚴嵩父子趁機為非作歹,貪贓枉法。由於世宗皇帝昏庸無能,張居正一時得不到皇上的重用,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隻得忍耐,並且還要與嚴嵩周旋。這次的冷板凳一坐就是十幾年。終於,嚴嵩專權l5年後倒台,徐階成了首輔,張居正才得到重用。

就在張居正入閣以後,他與高拱並為宰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高拱是個精明強幹、頭腦敏銳的對手。張居正的才幹還是沒有機會發揮,他隻得再次忍耐,又坐上了冷板凳。盡管高拱對他傲慢無禮,他卻用謙恭與沉默來應對。這是張居正再次坐冷板凳,也是最後一次。

終於等到高拱下台的一天。由於張居正資格最老,他被詔回當了首輔。這次張居正發揮才能的機會到了。他掌權以後,立即改變過去那種謙虛祥和、沉默寡言的態度,變得雷厲風行、有理有節,在全國實行改革,促進了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在他執政期間,國家安定,經濟發展,一時出現清明富強的景象。

張居正的冷板凳坐了三次,這是一般人比不了的。麵對時不利己的形勢,他能受得住寂寞,也能堅持本心,不放棄追求。正因這樣,每一次的“冷板凳”都是不同階段對他的磨煉:做庶吉士的時候是初級磨煉,為他將來進入官場做準備;進入內閣後是中級磨煉,為他進入高層做準備;當了宰輔以後就是高級磨煉,為他成為首輔做準備。

因此,我們想成就大事,必定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這是一種長期的心理修煉和性格磨礪,是自己與自己的較量,是不斷戰勝自己、完善自己和超越自己。人生在世,機會出現之前都是一段磨人難熬的日子,而忍受寂寞、坐“冷板凳”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時刻不忘初心,時刻保持謙遜,才能在迷茫寂寞、充斥**的環境中更為淡定和從容,做成大事情。

學會自嘲,保持鮮活的做人態度

中國人善於自嘲,是因為骨子裏有著謙遜、低調的本性。謙遜是一種社交姿態,也是一種做事智慧。從某種意義上說,善於自嘲的人,胸懷是寬廣的,格局是博大的。他們敢於正視自己的缺點、過錯,也能坦然地拿自己的缺點和過錯博得別人一笑。

可以說,嘲笑他人是一種道德低下的表現,但有時自嘲卻體現了一種美德。一個善於自嘲的人,往往是一個富有智慧和情趣的人,也是一個勇敢和坦誠的人,更是一個將自己上上下下、裏裏外外都看得很明白的人。

當然,自嘲是一種鮮活的做人態度,它可以使原本頗為沉重的東西刹那間變得無比輕鬆,從而讓人能時刻保持平衡的心境。有這樣一則故事,不管是傳說也好,還是演繹也罷,善於自嘲的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讓我們看到了他為人的幽默與豁達,以及與其能力相匹配的人生態度。

據說,蘇格拉底的妻子是一個性格彪悍粗暴的女人,生活中時常對他亂發脾氣。蘇格拉底逢人便自嘲道:“這樣的女人為妻讓我受益匪淺,不僅可以鍛煉我的忍耐力,還能提升我的人格修養。”

某天晚上,他的妻子無緣無故地又發起脾氣來,大吵大鬧,無論蘇格拉底怎樣勸說,她都不肯罷休。

無奈之下,蘇格拉底隻好退避三舍,去外麵走走。沒想到,他剛走出家門,那位怒氣未消的夫人就從樓上突然倒下一大盆冷水,恰好全部澆在蘇格拉底的頭上。瞬間,他渾身上下就濕透了,儼然一隻落湯雞。

這時,隻見蘇格拉底打了個寒戰,不慌不忙地自言自語說:“我早就知道,響雷過後必有大雨,果然不出我所料。”

縱使蘇格拉底有萬般的無可奈何,但他帶有自嘲意味的譏諷,使自己從這一窘境中超脫出來。化怒氣為“糨糊”,給自己一顆“寬心丸”的同時,也讓乏味枯燥的生活重新恢複彈性。

自嘲,可以給人帶來歡笑和輕鬆。我們以自嘲的方式笑看自己的狼狽處境,笑談自己的遭遇、缺點乃至失誤時,看似顯得愚鈍輕視,實際上是一種對生活釋然、對命運達觀的大智慧。

人生不如意之事常有八九。麵對淒風苦雨的侵襲,在惡劣的環境中,我們更應該抱有感恩而知足的心麵對生活。適時地自嘲一番,表明我們有一種謙遜和包容的心態,可以讓我們更容易獲得他人的理解和幫助。同時,不將這些東西看得太重,還可以讓我們獲得快樂、自信,心胸寬闊,進而在麵對困難、挫折以及困境時更加有韌性和適應力。

因為樂觀、坦**,我們便不會為了失敗和困境而沮喪,而是從中吸取經驗與教訓,不斷成長。因此,善於自嘲的人,更容易找到與自己能力匹配的人生姿態,實現自己的價值與目標,人生也過得達觀而坦**。

古代有一個叫梁灝的文人,一生都心心念著通過科舉考取功名而報效國家。他從小就立下誓言,不中狀元,誓不為人。

然而世事難料,梁灝從少年考到青年,又從青年考到壯年,寒暑冬夏十餘載,卻屢試不中,受盡別人譏笑。但梁灝並不在意,他總是自我解嘲地說:這一次考完後如果沒中,就是離狀元又近了一步。

在這種自嘲的心理狀態中,梁灝從後晉天福三年(938)開始應試,曆經後漢、後周,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終於考中狀元。

他寫過一首自嘲詩:天福三年來應試,雍熙二載始成名。饒他白發巾中滿,且喜青雲足下生。觀榜更無朋輩在,歸家惟有子孫迎。也知少年登科好,爭奈龍頭屬老成。

在漫長的坎坷中,梁灝就是憑著鮮活而輕鬆的自我解嘲終於走向成功。自嘲,也使他走向長壽,活到古代難以逾越的九旬高齡。

事實上,讓我們陷入難堪的,往往是自身原因,如外貌缺陷、自身缺點、言行失誤等造成的一些“話柄”。陷入尷尬之境的,大都是自卑而執拗的人;擁有自信的人,大多能較好地化解,於無形處維護自尊。對影響自身形象的種種不足大膽而巧妙地自嘲,不但不會降低我們的人格,反而能出人意料的謙遜、自信,讓我們越來越豁達。

因此,在這個充滿競爭和壓力的環境中,我們要學會以自嘲的方式麵對自身的不足與缺點,麵對隨時而來的挑戰、困難乃至困境。放下自大與自誇,學會謙遜和自嘲,逐漸練就更為豁達的心性,這樣一來,便可活出灑脫坦**的人生。

得誌切莫失態,得意切莫忘形

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最難的事情不是獲得成功,而是成功之後依舊保持謙遜之心,得誌切莫失態,得意切莫忘形。

一個人獲得一定的成就,當然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人逢喜事精神爽,有成就之後歡欣鼓舞是人之常態,亦是人之常情。但是成功之時,最容易招來嫉妒,引發他人內心的不平。如果我們不能收斂自己的得意,保持低調和謙遜,很容易因為失去理智而做出錯事,或者因為樹大招風而遭人陷害。

然而,生活中總是有這樣的人,一旦成功就會得意忘形,甚至略有小成就得意賣弄,最後反而深受其害。老舍的《斷魂槍》裏有這樣一個故事:

神槍沙子龍的大徒弟王三勝,學得一點本事,就倚仗師父“五虎斷魂槍”之威名,自視甚高,十分得意。一天,他在土地廟前邊拉開場子,擺起架勢,雖幹的是賣藝的營生,吆喝口氣卻相當傲慢:“老少爺們,我王三勝,雖在此擺場子,卻不是耍把式賣藝,師承神槍沙子龍,學的是真功夫,練的是好拳腳。”然後,放開身板,繞場子周遭練了一圈,市井看客,也沒幾個懂真功夫的,隻覺得是“神槍沙”的徒弟,就一陣接一陣地叫好。

這時候角落裏一個老頭冷冷地來了一句:“還會點功夫。”

對於一個老者,本該謙遜以待,可這話傳到了得意上頭的王三勝耳中,卻如沙迷眼,十分刺耳,當即就讓老者下場比試。

選武器之時,老者謙讓後選,王三勝先選了自己最拿手的槍,想著要給老者難堪。可結果卻讓他始料未及。連著三回合,老人將他手中的武器打掉。王三勝不僅損了師父威名,連自己也顏麵掃地。

人們在自覺得意之時,更應該提醒自己按捺住得意之情,因為誰都不能保證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收斂不僅會減少別人的比較和嫉恨,還能讓你贏得更多的尊重。有些人沉不住氣,稍有得意就喜形於色,認為自己高高在上,必須讓他人時刻高看自己,常常聽不得半句“逆耳之言”,隻要別人的言辭稍有不恭,就會大發雷霆或者極力辯解,使得別人對自己產生距離感,漸漸地被人疏遠。這時候必然會有比你更有實力的人,讓你的得意黯然失色。

所以,人要能控製自己的情緒。得意之時,要不被他人吹捧所動,不要聽不進與自己對立的言論,坦然處之,避免心情浮躁而擾亂思緒,在紛繁的社會中讓心寧靜。得意之時,也要泰然處之,把過去的成功收進你走向未來的行囊,忍一時得意之興奮,除內心自我之羈絆,這樣才會在成功的路上越走越遠。

美國著名演員菲利普·西摩爾·霍夫曼用自己的經曆告訴我們,得意時不忘形,成功時不自傲,謙遜前行,才是更上一層樓的捷徑。

在霍夫曼還是一個孩子時,他就獲得了學校主辦的“卓別林模仿大賽”的一等獎。高興至極,他一回家就迫不及待地將自己得獎的事情講給媽媽。光講還不夠,他還粘上小胡子,拿著雨傘,邁著標誌性的八字步,給媽媽演起了自己在比賽中模仿卓別林的樣子。

他得意揚揚地說:“媽媽,大家都誇我是卓別林再世呢,沒有人比我更像卓別林了。”他等待著母親的誇獎。不料,母親卻問道:“你是誰?”小男孩一下子愣住了,好久才回答母親:“我是您的兒子啊,媽媽!”他的母親冷冷地說道:“噢,原來你不是卓別林啊!”母親的話像冷水一樣潑下來,澆熄了男孩的揚揚得意。這也讓他冷靜下來,仔細地揣摩母親的用意。

過了幾年,這個曾以模仿卓別林出名的男孩,以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出現在大家麵前。2006年3月5日,他因在《卡波特》裏成功地扮演了作家杜魯門·卡波特一角而問鼎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後來,他在回憶的時候說:“今天的這一切都要感謝我的母親。當年在我得意之時,她的提醒讓我冷靜下來,告訴我,我要當霍夫曼第一,而不是卓別林第二。”沒錯,如果不是他在得意之時能冷靜下來,以謙虛的心態對待,哪能在後麵的人生之中超越自己呢?

可見,得意之時要學會“忍”,忍住自己的飄然之心,忍住自己的驕傲之情。如此,對外才能以謙虛的麵目示人,為他人所看好;對內則能以認識不足的心態繼續前進,超越自我。

世界上沒有長久的失意者,也不會有永遠的得意者,超越得意有時比超越失意更難。因此有人說,一個人最大的成功不是戰勝別人,而是戰勝自己。有的人得意的時候往往喜氣洋洋,滿麵春風,拋頭露麵,到處張揚,因而招致人們的不滿和不屑,毀了自己的形象不說,還容易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因此,我們需要保持低調和謙遜,得誌時切勿失去警惕,得意時切勿忘乎所以,以坦然、平常之心來看待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