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亂世根源
曹彰快步走向那男人,來到他跟前剛想詢問,男人卻先開了口:“公子又來買菜?”
曹彰聽男人這麽問,心裏已經大概有了數,可以確定麵前的人就是徐庶。
曹彰點了點頭,回應道:“先生今天是刻意在等我?”
徐庶回應:“先生二字,在下愧不敢當,隻是想當麵與公子把話說清楚,也是為了老母不再為此事煩惱。”
“先生盡管說。”曹彰回應道。
徐庶開門見山地說道:“在下不過是籍籍無名之輩,為何公子要幾次三番,屈尊枉顧,招我入仕?”
“在下欲助父親成就大業,需名仕相助,自然要多方探訪,招募各路人才。”
“先生當年為友殺人拒不透露身份的俠義之舉,和保全母親的孝道,令在下十分欽佩。”
“我得知先生近年周遊天下,遍訪名師,更是師從荊襄名仕水鏡先生司馬徽和龐德公,對天下局勢見解極高。”
“先生文武雙全,德才兼備,正是在下所需的人才。但苦於先生身在荊州,無法直接麵見。”
“我聽聞伯母和令弟生活清苦,本想給些接濟。但伯母骨氣奇高,不肯接受。在下不敢勉強,隻能用買菜的方式,盡量相助。”
“不想還是驚擾了伯母,令老人家心生不快,在下在此深表歉意。”曹彰侃侃而談,將自己為何要招募徐庶的原因解釋清楚,並誠懇地表達了歉意。
“我聽聞公子在月旦評上連作兩首上等詩詞,冠絕全場。以公子之才學,又何須在下相助?”徐庶推辭道。
“詩詞歌賦,不過是閑情逸致,與治理天下,安撫萬民的能力差之千裏。何況欲成大事,豈是一人之力即可達到?”
“秦皇文有李斯,武有白起、王翦等人才能一統六國;高祖皇帝文有張良、蕭何,武有韓信、樊噲,才能在楚漢爭霸中勝出。”
“可見這平定天下,需各方人才相助才可成功。先生身懷治國安邦之策,還望先生可以助我!”曹彰謙恭地再次向徐庶發出邀請。
看到曹彰如此誠懇,徐庶微微有些心動,但他依然心裏還有些顧慮,於是說道:“既然公子誠意相邀,那在下鬥膽向公子請教幾個問題,若是公子的回應,讓在下覺得公子是可依托的明主,在下就跟公子回去。”
“但如果在下覺得自己實難助公子完成大業,也請公子高抬貴手,不要勉強,更不要再來打擾老母,在下拜謝了!”徐庶說完,起身恭敬地向著曹彰施禮。
曹彰明白,接下來徐庶要問的問題,是對自己的一種考核,自己能否應對得當,將是他能否效命的關鍵。
“先生有何問題,請盡管問就是。”曹彰鎮定地說道。
徐庶開口問道:“如今天下諸侯割據,紛爭不斷,已成亂象,在下鬥膽請問公子,造成這亂世的罪魁禍首是什麽?”
徐庶的這個問題是想了解曹彰的眼光和對政局的分析,達到了什麽樣的高度。
好在曹彰喜歡曆史,尤其對漢末三國相關的書籍典故,涉獵極多。
後世人對於這段亂世根源的總結評論,他也看了許多,自然也能從中選出他覺得最為精辟的答案。
曹彰沒有馬上給出答案,而是做出一副沉吟狀,過了片刻才開口道:“我覺得當今亂世的根源,可以歸結到三個人的身上,那就是何進、袁紹和王允。”
曹彰的回答讓徐庶十分意外,也可以說是他從未聽到過的見解。
其實對於亂世根源的話題,在荊州的時候,徐庶與石廣元、崔州平等好友曾經有過多次探討。
眾人對此也是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有的人認為桓、靈二帝時期,寵信宦官,官員貪腐,賣官鬻爵嚴重,再加上宦官、外戚輪流執政,朝政混亂,各種苛捐雜稅不斷,再有不斷爆發的各種災情,讓百姓處於水深火熱當中,是造成亂世的根本原因。
也有人認為,兩次黨錮之禁,直接導致了人才斷檔,士族受限,使得朝廷缺少了足夠的人才和支持,是亂世的根本。
當然,黃巾之亂的爆發造成的危害,也不可避免地被提出是造就亂世的根源。
而今日曹彰卻語出驚人,直接將導致亂世的根源指向了何進、袁紹和王允三人,卻是徐庶沒有聽過,也沒有想到過的一種見解。
徐庶開口詢問道:“那就煩請公子解釋一下,為何您說亂世根源在此三人?”
曹彰點了點頭,開始了自己的講解:“桓、靈二帝執政時期,先有黨錮之禁,造成了朝廷人才不足,隨後宦官、外戚輪流執政,賣官鬻爵屢有發生,使得朝政腐敗。”
“而這些人隻知道中飽私囊,橫征暴斂,置百姓的死活不顧,使得民不聊生,甚至出現易子而食的現象。”
“這才給了張角的太平道滲透發展的機會,造成黃巾之亂,且為害十餘年,屢禁不止。”
“但這些在下認為是造成現在諸侯割據亂世的誘因,卻不是根源。”
徐庶聽著曹彰的分析,心生讚許之意,他隻憑一己之力,就能將當初荊州眾名仕的爭論內容全部總結出來,已經證明其眼光之高。
但徐庶更感興趣的,還是想知道曹彰所說的根源三人到底是何意,所以沒有急著發表意見。
“因為黃巾之亂雖起勢很快,席卷天下八州。但張角等人畢竟是烏合之眾,且各自為戰,不懂配合。朝廷出動三路大軍清繳後,不過數月,就將張角兄弟全部擊殺,足見他們難成大事。”
“此時雖有蛾賊各部散亂天下,但大漢朝廷仍在,根基尚有,百姓勉強可以苟活,還不足以形成諸侯割據的亂世。”曹彰繼續往下說著。
徐庶認真地聽著,神色越來越凝重,曹彰說的這些,越來越接近他要說的根源。
“靈帝駕崩之後,新帝年幼,又存在兄弟相爭的隱患。直接導致大將軍何進與十常侍之間的爭鬥。”
“其實當時何進掌管天下兵權,更有禁軍在手,隻要他直接出手,將十常侍鏟除,易如反掌。”
“偏偏他婦人之仁,優柔寡斷,聽信何後之言,沒有對十常侍斬盡殺絕,留下後患。”
“偏偏袁紹又在此時陷上一條計策,提議召董卓、丁原等人領兵入雒陽,何進又沒有準確判斷形勢,采取了這條錯誤的計策,將董卓引入雒陽。”
“結果何進、十常侍相互殘殺,全部殞命。董卓入雒陽之後,迅速擊敗丁原,在無人可以控製,這才有了他廢新帝,把持朝綱、施暴政的結果。”
“你說,董卓亂政,是不是因為袁紹的獻策以及何進的無謀才造成的,這就是亂世的最初根源!”曹彰侃侃而談,講述著自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