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新生入學
剛一入夏,長安城中心書院便迎來了他的第一批學生。
這些學生裏麵有農民工匠的子女也有商人小販的子女,世家貴族的子女也在其中。
李治為了推行書院也推出了一條政策。凡是進入書院就讀的第一年的學費全免。
這條政策一出,就連在長安城裏當官的也將自己的子女送到了這所書院。
開學的第一天書院門口堵得水泄不通。
自古以來便有孔子有教無類,可是從古到今也沒聽說過哪家書院免費讓人讀書。
長安城的老百姓得知這個消息,都先放下手中的活計,領著自己的子女來到書院報名。
管理書院的官員根據學生的居住地給他們劃分了不同的書院就讀。
然而第一批建成的四家書院,僅僅一天就將書院的招生名額招滿了。
沒報上名的家長們隻能領著自己的子女灰溜溜地回到家去。
他們也不會就此去找私塾上學,他們也上不起私塾,而是靜靜地等待著下一次書院名額的開放。
長安城中心書院這邊,院長楊炯主持了開學典禮。
這第一批學生有老有少,有十幾歲的兒童。也有成年了的一直在考科舉的考生。
書院將會根據他們不同的年齡和不同的學習進度安排不同的課程。
這些學生都統一穿上了書院派發的黑白相間的學袍,頭上戴著方巾。
進入書院前,不管你平時穿的是粗麻布衣還是綾羅綢緞,如今都統一穿成了讀書人的模樣。學生們也無法通過衣著來判斷對方地位的高低。
張知易和李治不知道從哪裏搞來了一套書院學生製服。
他倆喬裝成學生,一本正經地站在學生的隊伍中。
這一批學生站立在書院的大堂內有說有笑。
有的在談論詩文,有的在談論奇聞異事,還有的在談論邊關的戰事,總之天下之大無不是讀書人所關心的事情。
也隻在這一刻,這些學生們忘記了出身,也忽略了自己的階級。
這裏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那便是學生,他們可以和不同階級的同學相互交流。體驗了解自己從來沒感受過的生活。
李治和張知易混在人群中,他們想聽聽這些學生平時都在談論些什麽內容。
“太子宅心仁厚,體恤天下讀書人才有了這所書院。”
“我看太子隻不過是為了給自己樹立一個良好的名聲,為了自己的麵子不惜花重金建這所書院。”
“光是太子哪能拍板這麽重要的事情肯定是當今聖人聖明,建書院廣納天下人才為己所用。”
旁邊便有學生出來反駁了。
“你也不掂量掂量自己幾斤幾兩還為聖人效勞,你這輩子能見上聖人一麵都未可知。”
“哎,你可別狗眼看人低啊。”
說完便推了那個人一把。
“別動手啊,君子動口不動手。”
李治聽到這些學生的議論,忍俊不禁,對張知易悄悄地說道。
“怎麽我辦了這麽多好事,百姓都不知道是我幹的,我有些虧啊。”
張知易雙手抱在胸前頭側向李治說道:“那能怎麽辦?要不讓禦史大夫給你在史書上記一筆,讓你名留清史?”
李治眼睛發亮:“唉,這主意不錯,那我豈不成了中華大地上開創免費書院第一人。”
張知易也沒有說話,他心裏清楚曆史上人們最為稱道的便是他和武媚娘那段情緣。張知易心裏暗自吐槽道:“李治啊,你可別被美色誤了前程啊。”
學生們談論了許久,楊炯這才步入大堂。
此時的楊炯已經不是之前那一副鄉村農民的模樣了,他也像學生們一樣帶穿起了黑白相間的棉服,頭上戴著四方的帽子,須發也梳理得十分整潔。
他在學生的注目下一手揣著書本,另一隻手自然垂到腰間,邁著四方步走到了大台的講堂上。
楊炯來後,學生們停下了嬉鬧和議論的聲音,整個大堂頓時鴉雀無聲。
這一批學生雖然各個階層的人都有,但都是知書達理之人,最起碼的禮節還是懂的。
楊炯對這種氛圍感到十分的滿意。他也很久沒有在這麽多人麵前發表演說。
台下的學生們,有許多一部分人不知道這書院的院長是何人,就算知道了那個楊炯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有何成就可以擔當這所書院的院長。
“鄙人不才,一介書生。”楊炯那儒雅悠長的嗓音在大堂回響。
學生們都伸長了脖子生怕漏了一個字。
“年少時做得一首好詩,幸得聖人賞識,在朝中任一小官,覺得懷才不遇,心中苦悶再無學習之心,作詩水平一落千丈早已不複初心。”
底下的書生讚歎不已,原來他們這位院長十六歲便奉旨進京,可以稱得上是天才少年。
“蹉跎三十餘載。頓覺此生一事無成,扼腕不已,所以投身鄉野,將自己的淺薄學識教授與鄉村孩童。”
台下的討論聲更加激烈的。原來他們這位院長是一生並不是一帆風順而是大起大落,在朝中做過小官。後麵又去當了農民。
“鄉村孩童求知欲望強烈,常常拉著我討論到傍晚,我就時常在心中想,就連吃不飽飯的農村孩童都如此渴求知識,我又有什麽理由停下探討真理。”
楊炯這一言感人肺腑,書院大堂瞬間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如今楊某有幸得益於太子賞識,有機會來到書院任院長一職,然後我更想說的是,這家書院卻是天下讀書人的心願。”
大堂又安靜下來,所有人都嚴肅地聽著楊炯的這一番話。
“能來到這所書院就學你們是幸運的。比你們不幸的現在可能在田地裏,在邊關亦或是在哪個街巷角落裏麵要飯,我隻希望你們珍惜機會,認真治學恪守孝道,他日若獲得功名,做一個上不負朝廷,下不負百姓的好官。”
楊炯簡短的開學致辭,講完了大堂內響起了響亮的掌聲久久沒有停歇。他的幾句話激起了大堂內學生的求學之心,所有人都認為自己應該把握住這一次鯉魚躍龍門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