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剿撫宜並舉
李丹認為湖匪乃饒州傷口本源,失去他們策應,礦匪也好、楊氏也罷,都掀不起大的浪花。
“所以大人,學生以為這局棋裏最關鍵的是解決湖匪。它就好比是亂局中,敵方在官府做的這條大龍裏放下的一枚斷子(圍棋上截斷對方氣眼的子稱斷子)。
如果它活了,東連山區作亂礦徒,南通正在喘息的楊星,有將整個贛北切斷為東西兩部,使饒州失去南昌府支援、糜爛湖東地區的作用。
斷子成勢,官府控製的地盤會被不斷擠壓,直至失去整個中腹的優勢。
必須設法將它先提掉,那樣礦徒失去依仗,楊星沒了外援,整盤棋的主動權才能回到官府這邊來。”
“對於礦徒,你方才用了‘瓦解’這個字眼,為何?”趙重弼忽然問:“對湖匪重剿,卻要對礦徒重撫,為什麽呢?”
“第一個原因還是官軍力量有限,需要把精力專注在湖匪上,給予必殺一擊。第二個原因,是因為不想殺。”李丹歎口氣:
“參與鬧事的礦徒與積年作惡的湖匪不同,礦徒大多本是苦力,所以起事多因受到礦監、工頭的蠱惑和煽動。
他們對溫飽不定、生死難料的生活失去耐心和麵對的勇氣,所以才起來鬧事,但其中很多原本是很淳樸的人。”
李丹說著笑笑:“實不相瞞,我帶回來的人裏就有礦徒中接受招降的人。他們一旦認清自己是被騙,反對起那些出賣他們的人來一點也不會手軟。”
“但是……這些人畢竟曾跟著造反……。”趙重弼還有些拐不過彎,皺起眉頭來問:“你就不怕他們反咬一口?”
“他們要的並不多,隻要和他們做兄弟,同吃、同住、共赴沙場,這些人作戰是很勇敢的。因為他們知道誰對他好,知道人應該報恩。”
李丹說完補充一句:“當然,那些頑固、執著、身負血債的,我們通過鎮撫官的甄別,該殺的肯定殺掉!”
李丹說完向趙重弼介紹了自己任用的幾個頭領,比如鐵玲瓏劉社,比如斬將奪旗的高和尚,還有講義氣、多智略,性格開朗的豆子萬——萬四有等。
這回趙重弼沒有吃東西,將手肘放在桌麵上,稍稍斜著身子聽得專注、認真。“所以,你不殺他們,是因為相信這些人能改好?”他後來問。
“這些人良心未泯,且他們在礦山有很好的經驗、技術,可以教會我的人如何發現、采掘和冶煉金屬,如何避免塌方、冒水等事故。
這些都是多少人在井下流血、流汗好不容易積累出來的,如果不分青紅皂白人頭落地,並因此導致知識消失,太可惜了!
所以,隻要他們在礦徒中有威望,願意接受招安,並且我們通過處置有血債的不法之徒,也達到了讓所有人警醒、引以為戒的目的,那麽可不殺的盡量留下。”
說到這裏,李丹身體前傾加重語氣道:“少數別有用心者,會為了私利攛掇他們去造反、被砍頭,那麽就讓他們看清這些人的嘴臉。
沒人是傻子,任何想愚弄他人者,必定付出代價!
所以我們還有一招,通過讓他們自己講過去礦上監工、礦監和礦主是怎樣欺侮,讓自己或家人受苦受氣,或者自己在浴血拚殺的時候,這些人如何錦衣玉食、左擁右抱的!
讓他們清醒過來,看到那些鼓動自己的人是何等自私和歹毒。他們自然會選擇對自己更有利的路。
是繼續和官軍打擂台,還是認清鼓噪者的麵目,接受朝廷招安回去踏實務工掙錢養活家小?
每個人都會權衡利弊。關鍵是我們除去打殺外,要給人這樣的活路才行!”
李丹說:“當礦徒們發現並起來反對這類自己內部出現的不公時,官府要做的不是惡狠狠繼續生死相逼地去剿,相反該是推波助瀾、積極安撫,及時讓他們與那些別有用心者分開。
分化他們使隊列出現縫隙,才方便官府瓦解其鬥誌。
然後對采礦業的不公現象、過度壓榨迅速出台法律或補充規定予以禁止或限製。所謂一手是棍棒,一手是大米和溫暖的鋪蓋。
官府的招撫不能是一味退讓,該有兩手準備,便能很快讓礦徒們自己清除內部的鼓噪者,迅速鎮靜下來等待官府下一步的安撫。”
“怎麽叫大米和溫暖的鋪蓋?你是說他們要什麽我們就答應什麽?”
“不,不是簡單的讓步,是談話。耐心交談、聆聽他們起事背後有哪些故事,什麽原因使他們不得不走這條路,為什麽那些礦監和工頭能煽動他們?”
李丹說著攤開兩手:“這邊是軍事壓力,這邊是法權、治權,這是朝廷手裏的法寶,用來平衡下麵各階層間的關係。
哪個階層獨大對朝廷都是威脅,便要用這法寶該壓的壓、該治的治!”
“軍權、法權和治權……?”趙重弼喃喃地重複,微微點頭,眼裏是恍然了悟的神色。
“比如礦主、監工階層勢力太大,那就要通過立法用法律來約束他們的行為不過分,過分了就要動用治權施加管理,或動用武力鎮壓。
讓他們有限製、有規矩,不敢無法無天地壓榨和剝削礦工,按照法令逐漸改善礦工包括刑徒在內的待遇和生活。
擺明礦工的最低生活條件、薪餉條件、生老病死的基礎保障。
對礦主經營每年進行審查、核實並分級,級別好的可以有稅收減免、新礦開采優先權等,級別不好的要罰,甚至歇業整頓。
迫使礦主們讓出利益來減輕工人階層的不滿,而不是隨他們心意地將這不滿通過鬧事、造反來轉嫁或發泄。
朝廷付出的是文書、法令、治理,出錢讓利的卻不是國庫而是礦主階層。”
“妙啊!如此,朝廷隻需管住礦主、礦監、工頭,礦亂自然可以消弭?”
“非也!”李丹笑著擺手:“治理要全麵,既然是立法治理采礦行業亂象,自然也要對礦工、刑徒的行為有所約束,不能隻偏一麵。
為政者,要在公平!
縱觀曆史,任何成功的變革和舉措,背後必有兩件支柱支撐,缺一不可。”
“哦?”趙重弼身體前傾,問:“哪兩件?”
“法律和監察。”
“法律、監察……。”趙重弼嘴裏反複默念這八個字,微微點頭。
“相關法律是執行的依據,無法可依既讓執行者不知所措、無據無憑,同時也給了不法者鑽空子的機會。
監察辦法則說明執行者的責任、執行結果由誰、且如何進行監督,又如何獎優罰劣,甚至如何懲治不法!
像委任礦監這種事情,就是沒有法律,派了群內監下來,以為皇家奴才必定好用,不料適得其反的典型。
而地方上抵觸是一方麵,沒有法律依據和監督權限,最後導致情況失控,是個很大的教訓!”
趙重弼苦笑,用手指點他:“我說李三郎你可膽子夠大,就這樣直指聖上的錯失。你就不怕傳出去皇帝一怒把你流放到蘭州?”
“那最好!反正我未來嶽丈也是被充軍到彼,正好可以去照顧他!”
“你,唉,我怎麽把這個忘記了。”趙重弼已經聽李丹提起過陳家的事,見他那副無所謂樣子,一時不知說什麽好。
“我聽說聖上比學生大四、五歲,所以我相信陛下若聽見了,一定不會像那些老夫子似的隻知道之乎者也地用聖訓罵人,他應該聽得出、也看得到學生這話裏的可取之處。”
李丹笑道:“即便要派內監,使地方上有法律,文官有監督權,則朝廷反對聲音會小許多。如此,相信事情也不至於到眼前的田地。”
趙重弼可不想再和他議論皇帝過失了,趕緊引回話題:“說實話,頗有些人是讚同要對礦徒以剿為主的。你知道這些礦山年年鬧事,令地方不勝其煩呐!”
“但是這些建議剿的大人們,不知他們可清楚為何會‘年年鬧事’呢?”李丹攤開手:“學以致知,不知他們是否真的知了,還是自以為知?
這兩種情形是不同的。丹與礦徒出身的降卒吃睡在一起,我的親兵中就有原來的礦工,所以能夠聽到他們的聲音,了解他們的故事。
據我所知,不少人其實是受人鼓動和裹脅的,真正想殺官、造反者僅寥寥數人而已。那為什麽極少數人可以使百千之眾被召喚而起呢?
原因在於大部分人對現狀有不滿,因不滿而心慌、恐懼,繼而希望隨眾求安。
當他們的不滿被喚醒,那少數人便有了利用其隨眾之心的可能。大人可認為我說得對?”
“嗯,的確如此!”趙重弼點頭。
李丹又把自己從劉社、鐵小安、石三碾那裏聽來的一些事講給他聽,告訴他礦監和工頭從中的克扣、欺騙,如何挑唆工人間械鬥,如何把汙水潑到那些自以為是、驕橫跋扈的太監和稅官頭上等等。
聽得趙重弼不斷歎息、眉頭越皺越緊。“若不是聽你說,還真想不到有這樣的事情!”
他痛心疾首,尤其想到皇帝登基之後急於改變財政現狀,因此派遣內監下來監督礦務,卻不想改革財務的舉措,反成眾多宦官和地方勾結、趁機揩油的“機會”。
趙重弼搖首不已!“陛下可不是為了養肥這些人才派他們來做礦監的。”他說。
“這個自然,古人雲:治大國如烹小鮮。古時諸侯百裏之國,而今天子腳下幅員萬裏,如何不惕惕然呢?聖意雖好,卻需徐徐布局,萬萬急不得。
任何政策的執行若僅憑一文聖旨,就想讓下麵辦事的人兢兢業業、克己奉公,那怕是辦不到的。
所以立法時還應為執行這法律的官吏們同時樹規矩,法律如何執行、執行者的責任與獎勵、罰則,都必不可少。”
“所以我說剿和撫要兩手一起抓,剿是工具,撫是方法。礦工多數是習慣山裏閉塞生活的,隻要條件能過得下去,一般不會作亂。”
“但是如果你這樣提了,那些夫子們會指著礦徒們說:此等賤民刁鑽狠厲,不剿不足以平民憤、不足以安人心。這又作何解?”
趙重弼似乎是故意要與李丹作對,他卻向後舒服地靠在椅背的軟墊上,帶著挑戰意味地微笑著,手指有節奏地在桌麵輕點,似乎在等著看這少年惱怒,或者鬧什麽笑話。
“隻因為他們在山裏討生活便賤了麽?學生可不這樣認為。
都是懷胎十月生的,不過有人習聖人之道,有人麵朝黃土背朝天,有人挖山采石滿臉泥。都是生活,方式不同、責任不同、財富不同而已。
女媧可沒說哪塊泥高貴,貴賤之說不過是後人提出來的。我先給大人講個事。”李丹拾起根筷子在杯沿上敲了下:
“我在廣信郊外與一鄉紳相談,曾問他對叛賊的看法。當時他也是大罵,我問你為何要罵呢?
他告訴我說自婁賊起兵,稻穀價值長了三倍,耕牛價格是原先的四倍都不止,一石酒原本三十五或四十枚仁宣通寶,現在卻要一百五十到一百七十枚還不一定能夠買到。”
“咦,這是好事,那財主可以大大地掙一筆了呀?”趙重弼不解。
“我也是這麽說,可鄉紳說小兄弟你想錯了。他告訴我,這些東西固然可以賣,但是你要運到上饒去,沒有車、船是不行的,沒有保護的人是不行的。
雇車、船價格都漲了五到六倍。原本去上饒,雇人手的話往返包吃住,再給五個錢即可,但現在你給一百個錢才有人肯冒險試試。
所以就算你們打開通路,我現在跑一趟上饒還是掙不到錢!大人你看,這是戰事對普通鄉紳的影響,是以他對叛匪極不歡迎。
那麽既然他這樣不喜歡叛匪,我說等我們抓住這些可惡的家夥通通砍了,他卻支支吾吾地講什麽上天好生之德。
我奇怪,說你不是挺恨他們嗎?
他說你們殺掉為首的便可,剩下的隻要悔過便還是讓他們回去做工好了。因為山裏若無人開礦,鐵器價格會暴漲。
物以稀為貴,現在犁、鏵等農具已漲到原來的七倍,如果戰事結束還沒人開采,拖得越久農具價格越居高不下,這和商人逐利其實隻有一半關係。
入冬山裏沒法幹活,那幾個月裏幾乎不會出鐵,接下來肯定要影響春耕!”
說到這裏,李丹停下來看了眼若有所悟的趙重弼:“大人你看,這是一個鄉紳都明白的道理。
采礦業嚴重依賴人工,勞動力不足的後果不僅使稅收受影響,而且會使行業中熟練工匠嚴重短缺。
這些人在井下就如什長、哨長在軍隊裏的作用,他們在戰爭中大量死亡帶來的不僅是開采量減少、品質降低,而且礦監、工頭為趁價高獲得更多出采量,會變本加厲壓榨和逼迫工人。
長時間下井、不顧一切地追求產量會引起更多的事故。
這給新、老礦工帶來疲勞、收入降低、生命危險等等不滿,這就是下次怒火爆發的源頭!
所以,不是礦工生來狡詐刁鑽,是官府以往應對不得法。
重剿輕撫,且戰後以為萬事大吉,忽視對采礦業必要的整頓和管理,出了亂子再次推卸責任給軍人去剿殺,鎮壓結束後重新甩手任其糜爛,如此循環往複。
這是什麽?不負責任的耍嘴皮子,治標不治本,隻想當甩手掌櫃不想踏實務實!”
這一連串的批評讓趙重弼瞪大眼睛,但是想想卻無可反駁,隻得搖搖頭說:
“哎呀,我看你李三郎也不要考什麽科舉,就這樣直接去做首輔好了!你就是沒甚功名,我看在朝堂之上也沒幾個大臣能辯得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