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特高壓獨步全球
“不錯,就是特高壓,傳統鐵路運煤因為運力不足導致缺煤無法發電,這種情況隨著經濟高速發展,負荷攀升,會越來越嚴重!
即便國家開足馬力修建鐵路,依舊杯水車薪,無法滿足經濟發展對煤炭發電的需求,很多城市出現拉閘限電,工廠開三停四,外資要撤資,GDP被嚴重拖了後腿,經濟發展的咽喉被能源牢牢卡住!
要解決這種困境,必須另辟蹊徑,那就是特高壓輸電,特高壓輸電容量大、輸電距離遠、輸電等級高,隻有建設電力高速公路,才能解決資源優化配置的難題。”
“老宋,既然早知道鐵路運煤不行,為什麽不及早應用特高壓技術,非得等經濟被影響了再上馬,這期間損失該多大啊!”冀明滿腹疑惑。
拉閘限電,開三停四這種電荒很早就出現了,怎麽現在才著手解決。
“小子,你以為特高壓是那麽好解決的嗎?”老宋發來一個憤怒的表情,
“當時世界各國掌握的輸電技術最高等級的也就是500千伏超高壓技術,這種技術經濟輸電距離隻有600到800公裏,再長就會出現大幅度損耗。
而特高壓建設成本比超高壓低,傳輸容量卻是超高壓的5倍,一根頂五根,損耗也隻有超高壓的四分之一,經濟傳輸距離可以達到3000公裏以上,世界各國都想研究特高壓。
可是你知道想掌握這項技術有多困難嗎?比如材料的問題就難以解決,當電壓高到一定程度,任何東西都會變成導體,比如橡膠手套,把電壓升高到8000伏,它就導電了,閃電更是連空氣都能擊穿。
當時就連絕緣最好的陶瓷也隻能承受50千伏的高壓,而特高壓的電壓在1000千伏以上,材料問題是各國難以攻破的關鍵。
美國曾經研究出加強版的絕緣陶瓷,可是用它做成變壓器重量將達到7000噸,美國研究了一半,這項技術至今停留在實驗室階段,基本算是放棄了。
日本也想研究,不過對動輒投入千億美元的研發資金,日本扛不住直接敬而遠之;
咱們的老大哥倒是不惜成本曾經投入研究出一條,但是運行幾年就因為後期無法解決的維護技術而降壓成500千伏超高壓使用。這在是世界上是個無解的難題。”
“老宋,這麽說特高壓技術在國際上根本就沒有成熟經驗借鑒啊?那咱們是摸著石頭過河,自己研究出來的啊?”冀明發過去一個吃驚的表情,十分意外。
老宋接話道:“不錯,小冀,你不知道05年的時候,當時討論特高壓方案來自各方的阻力有多大,全國電力行業的專家精英齊聚北戴河,商討國網公司的特高壓方案,光論證材料就達到了半米高。
首先之前咱們的電力技術一直跟隨國外,國外證實特高壓不經濟,還危險,都不研究了。
中國要研究特高壓,沒有任何成熟經驗可借鑒,完全是摸著石頭過河,前期投入的3000億資金都可能打水漂,困難重重,因此提反對意見的很多。
不過幸虧很多有識之士意識到研究特高壓迫在眉睫,否則經濟發展的脖子將永遠被電力能源卡住,討論了三天三夜,最終通過了國網的特高壓方案。”
“老宋,聽你這麽說,當時能做出研究特高壓的決策,困難重重,一定是頂住了巨大的壓力!”冀明在QQ裏打字感歎。
“那是自然,通過國網特高壓方案,對國網領導來說相當於立下了軍令狀,隻許成功不許失敗!
然後由國家出麵,集聚電力、機械行業,300多家單位,上千名科研技術專家,開展產學研協同攻關。”
老宋話語間露出神往和回憶,“美國的強化陶瓷太重,咱們就自己造新材料,用匝間絕緣紙代替絕緣陶瓷,變壓器重量從7000噸瞬間壓縮到500噸。
當時最大的貨車隻能載重150噸,我們就定製256個輪子,長達85米的巨型平板車。
汽車太長無法拐彎,我們就提前規劃計算,途徑的彎道不夠就拓寬,橋梁不夠結實就加固,特高壓這個世界無解的難題終於在我們手上被一點點瓦解。
08年12月首條交流1000千伏特高壓投入商業運行,這證明我國已經徹底掌握了特高壓技術,而且是從裝備到組裝的各個環節都是絕對的國產化!”
“老宋,真了不起,難怪我前兩天看消息,說國家電網公司控製全球所有特高壓電路標準,準備主導5個國際新技術委員會,還要承擔9個秘書處工作,就連美國的電力係統都要開始講中文了。”
冀明滿臉激動,聽到在世界上揚眉吐氣,他比誰都高興,這就是青年那股蓬勃的朝氣。
“可是老宋,這和我去張北有什麽關係?”冀明話音一轉,再次追問,覺得自己都被老宋帶偏話題了。
“你小子怎麽是榆木腦袋,不會類比嗎?不會分析形式嗎?一個月前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你看了沒?”老宋恨鐵不成鋼的反問道。
“看了啊,我知道減排成了世界共識,咱們國家將減排提上日程了!”冀明愣愣回答,不知道老宋葫蘆裏賣的什麽藥。
“你說要怎麽減排?”老宋步步緊逼。
“這,這個,我怎麽知道?我又不是環境部的!”冀明無語。
“小冀,非讓我給你掰開了揉碎了你才明白!”老宋氣呼呼的在qq上訓斥,
“咱們國家現在是發展中國家,占比重的是工業,而不是高科技產業和服務業,而且工業規模和類別還會暴增,這是不爭的事實。
工業發展,對應的就是碳排放量的增長,這是一個等號,發展經濟不僅不能減排,還會增加碳排放量!”
“是這個道理!”冀明幡然醒悟,這才回味過來,國家發展工業對應碳排放量,甚至在國際研究中,依據碳排放量決定國家發展程度。
中國正處於發展中國家階段,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必然要大力發展工業,與之對應的就是碳排放量的增長。
“老宋,那怎麽辦?這似乎是個難解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