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電老虎由來
“回到張北好,那裏才是你大展才華的舞台!新能源會在那裏大放異彩!”
QQ備注為老宋的對麵快速發來消息。
這個老宋是冀明在圖書館認識的老頭,大學在圖書館三年,冀明都不知道老宋是幹什麽的.
隻知道老宋學識淵博,對新能源發展和未來如數家珍,各種前沿技術都了解的極為透徹,甚至很多從老宋口中聽到的新能源技術冀明在論文上都查不到。
冀明覺得老宋是大學退休老教授,以前稱呼他為宋老師,後來熟悉因為偶然一次爭論叫了老宋,就一直改不了口,老宋這個稱呼就這樣叫了起來。
冀明大學畢業時候跟老宋說他應聘華北電網,老宋建議他去張家口,而且還說最好去張北,說那裏才是他發揮特長的舞台。
冀明壓根不信,他想去張家口,但不是張北,而是蔚縣,蔚縣是他家鄉,是他學有所成要建設的地方,可事與願違,老宋烏鴉嘴應驗了,他被分配到張北。
冀明自然要吐槽兩句。
“好什麽好?你是不知道那裏風有多大,一年四季從頭到尾大風不斷,都能把人刮跑了!不僅條件艱苦,而且發展還不好,我媽要是知道了,非罵死我不可!”冀明無力吐槽。
“小冀,你懂什麽?我告訴你,中國新能源發展的標杆必定在張北那裏!”老宋斬釘截鐵說道。
“你有內幕消息?”冀明眼睛一亮,趕緊在QQ裏詢問。
“什麽內幕消息,我是推測,百分百會應驗!”老宋自信無比。
“吹牛!”冀明發了個撇嘴表情。
“小冀,我什麽時候吹過牛,你不信,我今天再給你上一課!”老宋發了個吹胡子瞪眼的表情包,追問道,“我問你中國的能源格局是什麽樣的?”
“這難不倒我。”冀明不假思索回道,
“我國能源結構很不合理,簡單的來說是多煤、少油、缺氣,在改革開放前,我國經濟不發達,對資源需求也就沒那麽大,但是隨著改革開放,我國經濟高速騰飛,對能源需求呈指數攀升,以前還能有所出口的石油到95年後全部變成了進口,而且進口貿易額逐年攀升。
我國進口石油的三個路線經過的重要海峽口分別是馬六甲海峽、霍爾木茲海峽和索馬裏海峽,一旦國家之間有戰爭,這路線必然被切斷,所以完全依靠石油發展經濟有很大隱患。
現在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煤炭資源,我國煤炭資源儲量豐富,能夠滿足經濟高速發展!”
冀明快速在QQ上回道,這難不倒他,學習新能源,對中國能源格局了解是必修課。
“回答的不錯,那我再問你,中國現在的用煤現狀是什麽樣?”老宋在QQ裏豎了個大拇指,而後毫不停歇再次追問。
“用煤現狀?”冀明有點懵,略微有些不爽的回道,
“老宋,我哪知道用煤現狀,我又沒有能源局的數據,怎麽知道用煤情況!”
“這個還用專業數據?根據網上知識稍微梳理就能得出結論!”
“中國百分之76的煤炭分布在西部和北部,百分之70以上的電力用煤消費在東中部和東南沿海,這種資源和用電負荷逆向分布的特性,讓能源與電力需求中心隔空相望,直線距離都能達到1000至4000公裏!
為了滿足經濟發展對電力的需求,國家之前采取的方法都是就地平衡,哪裏需要就在哪裏建設發電廠,再就近分配到用電中心,所以那時候你們單位都叫供電局,隸屬於地方政府。
這種發展模式之前還行,但是隨著經濟高速發展,對電力負荷需求的急速攀升,這種模式的弊病也逐漸顯露。”
“老宋,是不是汙染嚴重?”冀明脫口而出,他老家以前就是靠煤炭發達,但是煤炭燃燒帶來的汙染也不可避免!
“汙染是一方麵,還有另一方麵!”老宋先肯定了冀明,隨後往深裏探究,“更重要的是,隨著各個地方發電用煤增大,全國各地對煤炭的運輸量也隨之暴增。
中國鐵路高速發展,但是以鐵路運力也難以滿足這種煤炭需求,很多經濟發達地方出現一煤難求,因為煤運緊張導致電發不出來,出現電荒,拉閘限電。
為了搶煤,搶電力促進經濟發展,各個地方爭得‘頭破血流’甚至需要省長出麵打條子,托人情,托關係,大範圍配置更是要國務院專門召開協調會!
你們供電局以前叫電老虎,局長在地方說話比誰都硬氣,跟特定曆史因素有很大關係!”
“原來是這樣!”冀明滿臉驚訝,沒想到老宋對供電局脈絡了解的這麽清楚。
“那怎麽辦?這種資源稟賦和負荷逆向分布是無法改變的!”冀明收起心神,再次問出疑惑,這種局麵無解。
“怎麽沒法改變?想辦法創造條件也得改變!能源服務經濟發展,絕對不能成為經濟掣肘。”老宋再次在qq裏說道,
“02年時候,國家電網成立,全國電力一盤棋,就是為了應用集團化優勢,充分破解這種難題,當然這種央企成立有很多原因,咱們不過多討論,隻說解決這種資源和負荷逆向分布困境的方法。
當時國家電網公司做了大量調查研究,上馬多項重要科研項目,做了很多技術儲備,再加上借鑒國外經驗,終於找到了破解之法!”
“什麽破解之法?”冀明成功被老宋吊起好奇心,急忙問道。
“現在是10年,一年多前,08年12月份的時候,中國電力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你還記得嗎?”老宋賣起了關子,反問冀明。
“08年12月?”冀明皺眉苦思,很快眼前一亮,
“你說的是那條特高壓線路,世界上首條投入商業運營的特高壓輸電工程1000千伏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範工程。”
“在電力史上,這件事絕對能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