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思慮重重

去年冬天的時候,這隻母豬一下下了十八隻崽,喂到雙月的時候,一隻損耗都沒有,每一次看起來都那麽的健壯愛吃。

奶奶舍不得賣掉,就提議把這整窩小豬仔全部給留下來自己家裏養著。

豬圈沒有那麽多,聽說還是爺爺跟爸爸砍了一些樹子和竹子,自己搭建了一個臨時的豬圈棚。

好不容易熬到開春,豬食也變得豐富了起來,眼看著這些豬仔一隻比一隻長得好,奶奶雖然很辛苦,但卻覺得特別的高興。

沈初晴每一次給奶奶打電話,奶奶說得最多的就是她親手養的這十幾隻豬。

還盼著過年的時候,這些豬全部都可以出欄了,到時候賣出的錢,給沈初晴兩姐妹買幾套好看的新衣服呢!

這是兩個老人忙活了大半年的心血,結果卻因為這一筆賠償金的原因,不得不忍痛割愛,把這些豬仔提前出欄。

沈初晴一直都知道,爺爺奶奶不管年紀有多大,都永遠是這個家裏麵最強有力的後備力量。

他們總會在這個家最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盡最大的努力來給予幫助,平時又呆在這老宅裏麵,從來不會去打擾他們一家的生活。

“對不起”沈初晴望著看起來有些陳舊的老宅子,想著全家人都盼著家裏麵能夠出個研究生,可偏偏自己卻選了另一條道路來走。

擦了擦有些淚液的眼眶,沈初晴在心裏麵暗暗做下了決定,自己一定會加倍的努力,做出比讀研究生更有成就的事業來。

回到家中,開始在網上搜集一些有關刺繡方麵的資料,想要對這兩年的市場環境做一個了解,來證明自己這個選擇是正確的。

可打開電腦,也不知道瀏覽器是不是故意的,居然直接給她推了一篇關於現代刺繡生存艱難的文章。

裏麵完整地列出了近十年以來,國內四大名繡在業界所取得的成就和進步。

最讓沈初晴覺得驚訝的是,這篇文章裏麵還羅列了近十年來刺繡價格之間發生的差異。

高端的刺繡作品大多都是出自於那些名師大家之手,產量並不怎麽高,有些刺繡師三兩年才會出一幅作品,但幾乎都是被人給高價定製了的。

中端的刺繡作品,倒是有不少,大多數都是這些大師的徒弟們所製作,但因為價格比較高的原因,並不怎麽得消費者的青睞。

特別是近年來,機器刺繡的崛起,同樣篇幅的刺繡,人工可能要耗很多的時間才能完成,可對於機器來說,有可能三五天甚至時間更短就可以製作完成。

沈初晴去年就去過一個機器刺繡的工廠參觀,一幅十寸左右的熊貓抱竹的繡麵兩個小時就能夠完成,然而如果讓自己進行手工刺繡,沒有一個月的時間是根本就不可能做好,還必須得是什麽事兒都不做,隻做刺繡才行。

因為成本比較低的原因,機器刺繡的價錢比手工刺繡要便宜了很多,對於很多喜歡刺繡圖案的人來說,隻要是繡的好看,價格又能接受肯定是最好的選擇。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造成了現在願意學習刺繡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先不說耗費的時間,沒有穩定的收入,誰也不能保證自己將來一定會成為大師,漸漸地就開始對這一個行業的技藝不感興趣了。

還有一點就是,資深的刺繡大師,也不會隨隨便便的招收徒弟,招收徒弟的門檻特別的高,不但要求擁有美術基礎,刺繡基礎,在年齡上麵也有要求。

這也造成了有些人,想要學習刺繡,根本就入不了門,有些條件可以的人,自然不願意花幾年時間去學習一門看不見前景的技藝。

隨著老一輩的刺繡師們年紀越來越大,整個刺繡行業出現了青黃不接的情況。

有些人守著自己的手藝不願意傳授給外人,可家裏麵又找不到適合的傳人,最後隻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一門技藝失傳。

刺繡並不是一個針線活,裏麵不但包含了很多不同的針法,還分了很多大的派係。

最有名的就有蘇繡、湘繡、粵繡、蜀繡四個以地域區分的係派,還有很多獨具特色的地方刺繡,比如苗繡之類的少數民族刺繡。

有的人終其一生都在研究一種針法,就比如蜀繡的交疊繡法,表麵上隻是一種技法,其實卻擁有了一百多年的曆史,這一百多年的時間,演變出了無數種各種各樣的針法,給蜀繡增添了不小的光彩。

可同時,最早的一些針法,也因為技術傳承的原因,消失在了曆史的汪洋之中,隻是偶爾從一些先人前輩的大作之中,進行推斷研究。

沈初晴看著這上麵闡述的這些觀點,倒是和自己眼下所了解的差不多,滑動著手中的鼠標,繼續往下麵瀏覽。

在末尾的地方,文章的作者還有對於低端刺繡作品專門做出了一些介紹,這一塊大多數都是一些小件,比如荷包、平安符、手絹之類的小東西,不怎麽講究技術含量,又可以大量製作,隻要造型獨特,圖案精美,就可以受到各大旅遊景區,甚至小商品市場的喜愛。

沈初晴對這個可熟悉了,八九歲就能夠獨立完成荷包刺繡,那是因為沈媽媽靠著這樣的小刺繡錢補貼家用,沈初晴在空閑的時候跟著學的。

那個時候的暑假,一台風扇,一個簸箕筐,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沈爸爸和沈初雪用解放鞋的鞋底脫玉米粒。

沈初晴跟著沈媽媽一起繡荷包、繡手絹、沈媽媽還高興地給她開了工資,繡上一個可以有一塊錢,一個假期下來,等到在開學的時候,沈初晴手上至少可以攢三十幾塊。

寒假的時候電風扇換成了一爐火,沈爸爸和沈初雪也從脫玉米粒變成了剝花生米,一家人圍在一間屋裏,可開心了。

其實青田鎮的大多數人家,日子都是這樣過的,特別是像沈媽媽沈奶奶他們這兩個年齡段的人,她們有著傳統的女紅繡功,在空閑的時候,都會接一些這種刺繡的小活來做,一來不讓自己的手閑著,二來又剛好可以掙點錢補貼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