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溫晏然把目光從提示語句上移開——隻要自己不對這個破遊戲麵板產生指望,自然也就不會感到失望。

天子起身後,宮人撤下外頭的安息香,然後卷起殿內的簾幔,並輕手輕腳地將遮蔽光線的屏風挪開。

殿內香氣未散,內侍端上了一盞茶。

溫晏然將茶盞托在手中。

大周的用具還是以陶為主,但也是有瓷器的,不過沒有白瓷,從她日常所見,大多都是些顏色比較深的青瓷。

朝中事務繁忙,溫晏然剛剛漱過口,外頭便有內官過來匯報情況。

“陛下,台州的貢物已至京中,隨從而來的朝集使正在外朝候命。”

各地需要按時向建平進貢,每年除了過年時的貢品外,最重要的就是皇帝的聖壽。

——溫晏然的生日在秋天,如今還隔著幾個月,不過一些偏遠地方為免錯過正日,都會選擇提前送至,此刻運到京城的也隻是第一批。

溫晏然午後還有點空餘時間,就道:“讓人過來。”

西雍宮的位置坐落在前朝跟後宮的交界處,方便官吏往來,朝集使奉命而至,先在殿前鄭重下拜,然後被宮人引至殿中。

溫晏然:“如今西夷戰事平息未久,台州為何能夠進貢如常?”

朝集使回稟:“台州生民蒙陛下恩德,皆有田可耕,民生富庶,吏治清平,府庫中漸有積攢,西地為報陛下恩德,願向京中朝貢。”

溫晏然微微一笑,並不將臣下的讚頌之詞放在心上。

其實單以生日時的貢品論,溫晏然這一朝並不比厲帝悼帝兩朝差上多少,隻是她平日中不曾以別的名義加賦,給了台州足夠的緩衝時間,而且前幾代君主都頗為喜歡西錦,然而西錦的織造費時費力,導致百姓苦不堪言。

溫晏然平定台州叛亂後,當地西錦的產出並沒有少,隻是因為天子尋常不大用這些,下麵便少了盤剝的由頭,再加上西地上路開通,百姓可以借織錦獲利。

朝集使道:“賀刺史令微臣送來上半年的商稅。”

溫晏然掃了眼商稅的數字,微微頷首——西地這邊的人頭稅被改成了土地稅,少府這邊沒有了口賦的收入,但商稅曆來是要分給少府一些的,兩相對比,她收入減少的居然不算太多。

此事其實跟陸良承有關,他在評論區有“好高騖遠”的名聲,本人當然是個頗有大誌,而且又務實的官吏,雖然如今官職不高,但有超品爵位在身,又是從建州派來的西夷,旁人也不敢小覷他。陸良承與賀停雲商議,既然皇帝有意讓台州生民以商貿牟利,那在官府運送貨物的時候,也允許民間商隊隨從前往,保證往來人員物資的安全。

台州許多大族在戰事中受損嚴重,如今朝廷給了他們一條獲利的道路,也就安分了一些,把給官府使絆子的力氣轉移到貨物收購上,其實豪強大戶對寒門而言,存在經濟與人口上的巨大優勢,買進賣出間難免有不法之事,不過如今的台州刺史乃是賀停雲,她本身溫晏然一手提拔的禦史大夫,當日曾在先帝靈前斬殺過先七皇子溫見恭,有這樣一位簡在帝心的實權刺史鎮守,旁人也實在不敢做得過分。

除了少部分西錦外,台州那邊還進貢了極多的竹子、鐵礦跟井鹽等物——其中井鹽算是西地的特產,當日人打鹽井取鹵水,製出的食鹽色澤如雪,不過這些井大多掌握在大族手中,也是他們牟取暴利的一個重要途徑。

崔新靜頗為擅長局勢權衡之術,便與同僚們商議,以官府的名義,允許一部分人開鑿鹽井,並以十年為期,期間所獲得的利潤,需要與官府分成。

台州一地,大部分鹽井都掌握在頂層豪強手中,沒點背景勢力的人家根本沾不上手,如今由官府充當那些人的背景,讓人將生意做下來,將這筆原屬於頂層大族的財物,慢慢往下拆分。

除了貢物之外,賀停雲還有私信送入建平。

溫晏然經常收到大臣們的私人奏報,大部分都是定期向她問好,然後簡單描述一些地方上的情況,不過這次賀停雲的奏報有些重要,據她所說,丘車國的國君近來可能會向大周上書。

——丘車國是西邊域外諸個國家中,較大的一個。

就在溫晏然看到這行字的時候,係統再度刷了一次毫無意義的存在感——

[係統:

[丘車國]與[大周]臣屬關係弱化,[屬國]界麵無法顯示具體信息。]

大周四個方向,除了東邊往外沒什麽人住,北地、西地跟南地那邊都有許多外部勢力存在,共同關係有兩點,第一是都曾向大周稱臣,第二是越來越不把大周當一回事。換做原版的《君王攻略》裏,開通[屬國]界麵後,會仔細顯示各個小勢力的情況,不過溫晏然現在明顯沒有這份待遇。

其它問題有攻略可以參考,但丘車國跟南濱諸國不行——不是當初的評論區裏沒人總結幹貨,主要是溫晏然穿越前沒看那麽詳細,隻隱約記得在這個世界裏,周邊地區的文明都比較落後,如果現代社會的文明數值按一百分算,大周大約能有個十,丘車國一類頂多隻有一,還是零舍一入後取直接整的那種。

賀停雲給皇帝寫奏疏,提了一些丘車等小國的情況,並表示如今西夷已定,希望能跟這些小國再通商貿。

她性情正直,不肯奪人功勞,便在信中明示,這是陸良承的建議。

溫晏然記得陸良承,更記得評論區對這人的評價。

——賀停雲是她的心腹,溫晏然自然不會不給對方麵子,況且此事最後多半得由陸良承負責,也不怕西夷那邊做得太好。

賀停雲同時在信中道,既然要跟外域小國接觸,終歸得有點武力保障,考慮到鍾知微將軍如今就在左營,希望能請她調撥點人馬過去。

——會有這個懇請,一方麵是想要與西地外麵的小國通商,確實存在兵力方麵的需求,一方麵也是陸氏在自請督管,省的皇帝疑心他們在外坐大。

溫晏然將信紙折起,並讓朝集使退下,令其自去官舍內休息。

丘車國的事情又勾起了她對明日與慶邑使者會麵事情的思考。

蕭西馳手上固然有兵馬,不過她素來珍惜部族,按理來說,不會希望遇見大規模外戰。

西邊那邊通商貿,南地這邊自然也可以通商貿。

不管是丘車國還是南濱諸國,距離建州都過於遙遠,才導致中樞無法對它們形成有效控製,而且這些勢力體量小,財富少,真要動手去打,也很不劃算。

溫晏然心中暫有定計,召了一位謁者過來:“既然是西夷貢物,就取出一些出來,分贈給太傅他們,再送一些王自展那邊。”

——王自展是昔日台州刺史王遊的幼女,如今正在京郊守孝。

按大周慣例,孝期不可注重衣食享受,若是嚴格遵循古禮,食物裏麵甚至不可以加鹽,不過到了現在,許多規則已經逐漸荒馳,度過開頭三個月後,便可以在飯中加一些鹽粒。

溫晏然不好給王自展送錦緞,隻能讓人帶一斤井鹽給她,然後又送了一批太學那邊的新書。

蔡曲笑:“陛下一向記著小王君。”

溫晏然:“朕既然說了要好生教養她,又豈能言而無信?”

都是皇帝身邊近人,蔡曲也熟練地把“人家都二十多了”的話給憋了回去,奉命退下,去給各個大臣府上賞賜貢物。

……

翌日。

慶邑部使者被引至西雍宮前殿,當即大禮參拜,同時以額觸地。

“慶邑部蒙陛下救命之恩,日夜懸感,將軍大病初愈,派遣微臣替她拜見陛下。”

慶邑部使者說話時,將一個盒子高高舉過頭頂,一位宮人將盒子接過,然後轉交給西雍宮的女官,再由女官交給池儀,最後才送到溫晏然的禦案前。

盒子裏裝的是一串由野獸利齒構成的項鏈。

慶邑部使者聽到天子的話從高處傳來:

“這是什麽?”

慶邑部使者:“回稟陛下,這是將軍少年時所捕獲野狼的牙齒,還有鯨魚的骨頭。”

蕭西馳的部族本來居住在北地,所以每代首領正式接掌部族前,都會去狩獵野獸,等遷居到南邊時,依舊保留了這個習慣,然而南地大型猛獸比較少,首領繼承人就隻能往海上尋找合適的獵物。

慶邑部使者恭恭敬敬道:“將軍曾說,其實她此身所有,都是陛下之物,我部族人雖然隻有些許勇力,也希望能為陛下效勞。”

——其實在慶邑部的習俗中,贈送獸骨項鏈,還有宣誓效忠的重要含義,蕭西馳乃是部族首領,她這麽做,所獻上的不止是個人的忠誠,也是整個部族的忠誠。

慶邑部搬到南地後,多為蠱病所苦,卻不明其中的原因,而朝廷那邊又一向不在意邊人的死活,等溫晏然登基後,卻時時關心慶邑部的情況,知道蕭西馳生病後,還特地派了醫官過來,教導他們規避預防以及治療的方法。

倘若溫晏然在慶邑部這邊的威信能獨立顯示的話,就會看到具體數據已經突破九十,而且還有繼續上升的趨勢。

溫晏然瞧著盒子裏的項鏈,微微一笑,這件飾品既然是獵物所製,顯然是紀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隻是她身邊舊物不多,略想了想,便從發冠上將簪子拆下,讓池儀拿給對方,充當回禮。

“你回去告訴蕭將軍,朕心中也一直惦記她。”

慶邑部使者送來的除了項鏈外,還有蕭西馳的奏疏,後者為了讓天子能掌握到南濱等地的第一手信息,特地把那邊的情況描述得格外詳細。

南濱一帶氣候潮濕多水,其中比較大的小國名為洛南,向大周世代稱臣,早年態度一直恭順,如今卻屢屢生事——當然這一點未必是他們單方麵的問題,也跟大周前幾代皇帝的治國水平緊密相關。

國君姓樊,然而主弱臣強,朝中政務都操於權宦之手,大將軍陳故達行廢立之事,鴆殺國君,推立了洛南國主的幼子繼位。

兵災四起,要麽用外部矛盾轉移內部矛盾,比如對邊地用兵,或者爭取大周的支持。

目前那位陳大將軍準備走的是第二條路,他派人送上厚禮,希望大周天子能正式冊封他擁立的幼主為國君,並給他一個輔政的名號,若是大周能同意自己的要求,他願意割讓一些利益出來。

溫晏然看完蕭西馳的信,向慶邑部使者道:“南邊的事情,朕已經知道了。”讓人退下,又召袁言時等人過來議事。

袁太傅在風聞蕭西馳派人入京時,心中就有了些準備,如今天子詢問,便老實回答道:“先帝一朝,對南濱諸國素來以懷柔為主,多免其朝貢,而且時常加以賞賜。”

溫晏然聞言,似乎想說些什麽,末了卻隻是笑了笑便罷。

池儀曉得天子性情大有促狹之處,此刻大約是準備打趣兩句“先帝仁厚”,隻是大周素來重視孝道,如今又是世族重臣在禦前奏對,所以不好說笑而已。

以厲帝的性格,自然不是真的想免除朝貢,可是南濱諸國不遵號令,若是攻打他們,不但路途遙遠,而且耗費過劇,反正有慶邑一部充當緩衝帶,外麵再怎麽亂,也亂不到他眼皮底下,也就當做看不見罷了。

袁言時:“按照蕭將軍書信所言,洛南似有重歸之意,陛下不妨允準。”

既然陳故達希望得到大周的支持,那洛南多半會恢複對建平的進貢,如此一來,中樞在名義上不費一兵一卒就能重新收回南濱,這件事放在哪一位君主頭上,都能算是一件大功績,而他們這些朝中大臣,也能混個青史留名。

溫晏然聞言,卻是不置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