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朱高煜:善於發現民眾的力量
朱高煜看著眼前這兩位,笑著點點頭道。
“老爺子,您怎麽想不明白,誰舍得造自家的反啊?”
說到這裏,朱高煜拿過一旁的下人剛剛端上來的茶盞、點心示意道。
“你看,這天下便是如此,這皇帝好比這茶盞高高在上,
“而最中間的,便是勳貴、百官架在了中間!”
“這清茶配瓜子花生,自然少了些滋味太過寡淡,故而得點心來生生味。”
“可這點心,既能跟這清茶相配當個茶點,亦能跟這花生瓜子相配充個零嘴。”
“甚至,單獨拿出來也是一項大買賣。”
“那麽,他憑啥要為了清茶、為了瓜子花生委屈了自己呢?”
朱高煜這番借著手旁的幾樣物事的一個比喻徹底把朱元璋父子倆給說得沉默了。
誰都不傻,當然知道那些所謂的名頭、大義之類的玩意兒其實表麵上說得好聽,但實際上,最讓這“點心”看重的還是實際利益。
朱高煜此番說法其實就是挑明了告訴他們,這勳貴、文武百官決計是不肯掏出自家家底的。
可老朱不甘心呐,他總有種緊迫感,覺著自己在
世的時候不多幹點,將來子孫豈不是就得累死累活?
所以,他哪怕聽明白了仍舊不甘心的說起了之前朱棣遇到的那些困難,隻是借口聽來的朝堂時局消息而已。
朱高煜固然平素裏也會注意朝堂的風向,但終究不如朱元璋了解的這麽詳細,故而聽起來還津津有味的。
但聽著聽著他嘴角的笑容便藏不住了,到最後更是笑出了聲。
“老爺子,其實當時我所說的這些良策,看似隻是主意但實際上已經是變法了!”
“但若是吏治這些的變革還好說,可一旦涉及到土地,那裏麵的麻煩可就大了!”
“要知道,土地這個事情,涉及的方方麵麵太多了!”
“這樣,我們先分析分析,這地,眼下到底是個什麽情況!”
說到這,朱高煜或許也是那好為人師的性子來勁兒了,正了正腰杆後從容道。
“首先,這田地對於皇帝是重要的,因為朝廷的農稅便是來自於田地的產出,這也是為什麽皇帝看重的原因。”
“不僅僅是農稅,還有田地裏產出的糧食也是皇帝所看重的。”
“但實際上,這大明朝真正有多少田畝,這些田畝實際有多少產量、種
的是什麽東西,皇帝壓根不知道真相!”
朱元璋此時真想說上一句“咱有魚鱗圖冊”,可轉頭一想也是。
誰能肯定當初畫那魚鱗圖冊的時候就一定弄準了?
沒準當時那幫鱉孫從一開始就算計著咱呢!
而之後就更不用說了,魚鱗圖冊的每次更新肯定都是一次欺上瞞下的饕餮盛宴。
朱高煜看著老爺子那緊張的模樣,繼續說道。
“其次便是這田地對天下人都重要的一點便是地力是否充足。”
“但地分南北遠近,再加上種子的不同,那自然產出也各不相同。”
“那與其深耕細作去賭一把,還不如多占點田地傳家!”
“其三嘛,無非就是前麵兩點結合到一起了。”
“皇帝管不到、大戶想要地,那自然就得想盡一切辦法去買、去搶、去霸占了。”
“反正隻要瞞著皇帝就行了,至於當地胥民的死活,何嚐被這些大戶看在眼中過?”
朱元璋父子二人聽到這裏不由得連連點頭,可不就是如此隻顧著自家!
朱高煜見此也是習慣了,轉頭說起了真正的核心。
“分析完土地的事兒以後,我們再說解決辦法!”
“想要解決此
事,無非是從三個方麵下手,首先要麽讓皇帝把天下的地都給占了,當皇帝的自然是樂意天下安穩富足的,故此百姓才有了活路。因為二者沒有利益衝突,說到底這地無論在誰手裏都是皇帝的,而百姓無論怎麽交稅都是交給皇帝。”
“而其次便是從套種,讓這地不能閑著,除了種應季的糧食之外,哪怕農閑之時也能套種一些其他的,算是多了些收入。”
“這三嘛,便是如我之前所做的那般,趕緊弄出些良種來,讓每畝地的糧食產量進一步提高了!”
說到這,還不待二人叫好,朱高煜就搖了搖頭道。
“可惜啊!這些事情不是皇帝一道聖旨就能解決的!”
“隻要做成,那便爹從頭開始、徹徹底底、大刀闊斧的變革才行!”
“就好比千年前那商鞅變法一般,下大力氣眾誌成城方能成事!”
老朱見自家大孫子提到了商鞅變法頓時心中一個咯噔趕忙問道。
“那商鞅變法的路子可沒走通啊,最後商鞅可是車裂而死的!”
朱高煜點點頭,坦然道。
“秦有商鞅城門立木開始變法,提升秦國力最終一統六國。”
“漢有武帝劉徹罷黜百
家獨尊儒術,集天下之權於皇帝一人。”
“宋有王安石變法,青苗法一道良政卻最終弄得民怨沸騰。”
“可以說,曆朝曆代其實都有人在琢磨著變法!”
“可但凡涉及到萬千民眾的事兒,基本上都做不成!”
“這又是為何?”
“因為這些人都是走的同一條路子,先從皇帝開始,然後自上而下的進行推廣!”
“可文武百官勳貴豪族,嘴上固然唯唯諾諾唯皇帝馬首是瞻,可要割他們的肉去喂那些百姓,從而鞏固皇帝的江山,那怎麽可能願意?”
“所以,才會有王安石的人亡政息以及一應變法失敗的結局,因為他們壓根沒拉攏對人!”
“既然是為天下百姓牟利,針對的全是文武百官,那哪有拉攏文武百官的道理?”
“在我看來,他們最大的錯誤,就在於拉攏錯了人,選錯了路子!”
“何必自上而下?何必拉攏百官?”
“自下而上,拉攏一眾黔首百姓,不應該是更好的選擇嗎?”
聽到這朱元璋直接站了起來,滿臉驚駭的喊到。
“這如何使得?”
“這豈不是會弄得天下大亂?”
“朝堂之事怎能讓百姓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