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海權陷阱(二)

誰掌握了世界核心的航道、運河,

誰就掌握了世界經濟和能源的運輸之門。

誰掌握了世界經濟和能源的運輸之門,

誰就掌握了世界各國的經濟和安全命脈。

誰掌握了世界各國的經濟和安全命脈,

誰就變相控製了世界。

簡單的來說,誰控製了海洋,誰就控製了世界。

這基本上就是馬漢海權論的核心思想,奈傑爾現在所“抄襲”的馬漢的海權論思想,歸根結底是從“商業(即商品輸出)立國”出發,認為海軍的存在主要是為了保護“商業”,即保護商品輸出,畢竟馬漢作為一個美國海軍的軍人,所處的那個時代,正是美國自由貿易思想最鼎盛的時期,什麽樣的土壤自然會滋生什麽樣的思想。

因此,他主張發展殖民地和海上戰略據點,認為這具有“商業”和軍事的雙重意義。他將國內產品(即資本主義商品)——海洋運輸——殖民地這三者歸結為海權的三大重要環節,提出海上力量(海軍、商船隊)、殖民地與海上基地、海上交通線是國家海權的構成要素。

在奈傑爾所寫的書裏繼續秉承了馬漢海權的思想,認為影響國家海權的基本條件有六個,它們是:地理位置、自然結構、領土範圍、人口、民族特點、政府的特點與政策。

而構成海權的三大基本要素分別為生產、海運和殖民地。生產與海運是促使一個國家通過海上貿易達成經濟繁榮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殖民地則具有不斷促進和擴大海上貿易的特點,使貿易成倍增長。

朱少銘之所以讓奈傑爾去抄馬漢的海權論,自然是為了給奈傑爾刷成就,畢竟一部作品能不能風靡世界不僅要看自身的姿勢水平,也要看是否順應時代的潮流,而馬漢的海權論思想無疑是最能夠迎合現在這個時代絕大多數國家的胃口的,雖然實際上馬漢的海權論思想有很多毛病,甚至有嚴重的隱患,但是這並不妨礙很多西方國家把其奉為瑰寶。

等到奈傑爾在馬漢動筆之前把這海權論三部曲寫出來之後,朱少銘相信這肯定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歐洲以及美國海軍建設的進度。

雖然從現在開始,各國的海軍建設將逐步進入新的**和軍備競賽,而這種**將會在19世紀結束以後迎來真正的巔峰,不過朱少銘還是覺得有些慢了,雖然現在的歐洲相比於21世紀費拉不堪的西歐廢物們武德充沛的多,但是朱少銘還是希望能夠在他們的屁股上再踹一腳,拿著海權三部曲把他們給抽醒——海洋是那麽重要,還不趕快大幹快上氪金造船啊。

不要把錢省著,現在就開始大建,朱少銘就是想看那些歐洲國家還有美國佬在前無畏時代就砸鍋賣鐵的造船,他們能夠多造一艘前無畏艦,一代版本一代神,趕快好好享受這個版本吧!

所以,奈傑爾在“抄”馬漢,朱少銘自己也在動筆,而他抄的就不是一個人了。是對科貝特、羅辛斯基和戈爾什科夫的總結概括。

這些才是真正的精華,和馬漢相比,馬漢看到的是“Sea Power”;

而科貝特等人,看到的是“Command Of The Sea”;

海權和製海權,隻差一個字,結果上就是千差萬別。

尤其是美國人,海權論對於美國海軍的影響將會長達100年!美國海軍因海權論而興盛,而在曆史上到了21世紀的時候,也會因為海權論而開始衰落。

而提到美國海軍在21世紀衰落的開始,就不得不提到美國海軍的由海向陸戰略,由海向陸是美國海軍對馬漢理論的進一步延伸而非對科貝特理論的完全的運用,建立在決戰、進攻的基礎上而非防禦、貿易保護、經濟施壓、靈活反應、全球平衡的基礎上。這是由美國海軍在傳統戰略和兵力結構上無可避免的繼承性造成的——由於複雜的政治原因,美國海軍無法全盤地拋棄自己的戰略繼承性從而全麵地轉向他們的海上前輩,即大英帝國所使用的戰略。

在坦普爾大學羅森博格博士《過程:製定現代海軍戰略的若幹現實問題》中,博士將冷戰時期60-90年代的美國海軍戰略概括成2個部分:第一個階段是60-70年代阻攔蘇聯海軍阻攔大洋;第二個階段是在80年代蘇聯海軍獲得成熟的洲際核攻擊能力並轉入防禦作戰後,加強美國海軍的進攻能力,以壓迫蘇軍將更多的兵力轉入防禦態勢。

在冷戰中,由於戰略導彈核潛艇以及其他非傳統項目對海軍傳統軍費項目的壓迫,自70年代開始,傳統的海軍水麵艦艇兵力進入衰落期。1977年,由國家安全委員會作出的評估顯示,在一場常規的歐洲戰爭中,美國海軍無法有效遏製蘇軍的地麵進攻戰役。海軍對地麵戰役的無力一直延續到海灣戰爭中。

冷戰後,盡管美國海軍對科貝特的理論進行了討論,但仍然沒有抓住科貝特理論中關於運用勤務艦艇維護製海權和建立和平秩序的精髓。海軍的整體戰略仍然是進攻式的,隻不過進攻的目標轉換了。

蘇聯的猛然倒下使85-86年製定的海洋戰略失去了政策目的和戰術目標。美國海軍驚恐地翻開曆史書希望找到如何運用製海權的辦法。由於無法從進攻思維中脫離出來,他們選擇性地摘取了科貝特關於兩棲進攻的內容。

就像周芷若單學一個九陰白骨爪打不過黃衫女一樣,美國海軍也將會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

這個時期,戰鬥理論的革新體現在之前是控製敵方的艦隊,而冷戰後變成了使用海灣戰爭式經驗在內陸推翻一個國家,這就使美軍過多地進入了繁雜的大陸事務而消耗了寶貴的精力,同時也將美國戰略的靈活性捆綁住了。

同時,90年代海軍項目的混亂一度使艦隊建設以目標為導向變味成以保持基幹兵力的經費投入為導向。國會政治家們在政治上的缺乏遠見迫使海軍在實質上將冷戰時期前沿部署的戰略進一步延伸。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出現又使得傳統軍事力量的換代失去了整整十年的延續性。

在利好環境與自大中催生的戰略錯誤,美國政府的能力逐步進入衰退時期以及由此導致的國家利益、外交政策和軍隊戰略的脫節最終反複放大了海軍本身的戰略決策錯誤。

兵力結構建設的錯誤讓美國海軍花費了寶貴的二十年時間在研究如何推翻或者遏製一個內陸中等強國政權上,而此時世界格局的變化使新的挑戰發生,而此時的美國海軍兵力的結構性缺失已經使之不能捍衛全球貿易,而隻能阻止新的強權使用其一部分海上交通線。

馬漢的進攻式封鎖方案在冷戰時期的航空母艦打擊大隊抵近海岸攻擊戰法和21世紀10年代末這個理論的複蘇中得到了重生並發展到巔峰,但馬漢理論對經濟因素考慮的缺乏——譬如馬漢認為武力是人類一切事務根基的看法,將始終是美國海軍的致命性弱點。

美國海軍的任務應該是捍衛全球貿易,武裝力量的使命應該是為經濟建設提供保障,而美國海軍卻隻能擁有阻止敵人進行全球貿易和破壞敵人進行經濟建設的能力。曆史反複證明,一個以破壞為導向的武裝力量毫無前途,這就是21世紀美國海軍戰略必然失敗的核心原因。

這也是為什麽朱少銘盡可能的不想和英國皇家海軍過早的發生衝突的根本原因,相比於英國皇家海軍的後繼者美國海軍,英國皇家海軍無論是在戰略上還是組織上都非常的成熟而且健康,導致皇家海軍衰落的根本是英國的國力,而並非是皇家海軍的海洋戰略,直到第1次世界大戰哪怕美國的造船工業以及綜合國力遠勝於大英帝國,英國皇家海軍的戰鬥力仍舊遠非是美國能夠相比的。

這就是製度優勢帶來的戰鬥力。

所以朱少銘更想等著英國人自己退出曆史舞台,而並不願意在英國人退出曆史舞台之前,和大英帝國正麵交鋒,畢竟一個世界帝國剛剛開始衰落的時候,實際上也是這個帝國國力最為強大的時候。

但願這個海權三部曲能夠忽悠其他的國家在海洋上更加瘋狂一些,給大英帝國多找點麻煩,讓日不落帝國早點入土為安。

別的國家不太清楚,對德意誌的那隻驕傲的孔雀,沙俄未來的那個末代沙皇,還有和大明隔著太平洋隔海相望的美國人來說,海權論三部曲大概會很合他們的胃口。

“玩戰術的心都髒。”奈傑爾看到朱少銘嘴角掛著的笑意,就知道這家夥心裏麵肯定又在算計別人。

“嫌髒的話稿費和版費就不用拿了,你猜猜你寫的這幾本書能夠給你帶來多少收益?”

“錢不錢的先放一邊。”奈傑爾坐直了身子,義正言辭地看著朱少銘:“我主要還是熱愛寫作,寫文讓我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