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拉楊誌下水

酒足肉飽,高坎算了銀錢,又賞了小二一貫,與林衝、魯智深分說明,二人自有忙事,約好改日再聚,便各自分別。

高坎與楊誌拾當了,倒是不急。

二人兀自在街上閑走,高坎自顧觀察來客,大宋商業繁華,往來客商,遊人絡繹不絕。

隨處一街,各酒肆、茶坊、腳店,乃至於各色小攤、說書場應有盡有。

端得是,亭台樓閣遙相望,簫鼓喧空夜不絕。

一路走來,看得如此繁華景象,高坎卻是憂心忡忡。

再不過數月光景,金軍揮師南下,直至汴梁城下,到那時整個東京城內便會一片恐慌。

此刻之所有,都會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大宋也將迎來前所未有的屈辱,而以他現有的能力,卻是完全無法改變這個即將發生的災難。

心裏越想越堵得慌,忍不住歎道:“如此盛景,可惜不知道將來還有否機會再見。”

默默隨在身後的楊誌聞言忍不住開口問道:“公子何出此言?”

高坎回過臉看他一眼,不做回答,而是反問。

“楊兄,當年先祖楊令公曾領楊家將力抗遼國契丹,保我大宋生民,留下千古傳頌之美談,如今當初不可一世的遼國雖已被我大宋聯合金國一舉殲滅,然異族侵略我大宋的賊心卻並未死絕,若有朝一日,外敵來犯,兄當如何自處?”

“雖不及先祖令公萬分之一,願以七尺之軀報國殺敵!”

毫不猶豫的,楊誌眼中寒光一閃,斷然說道。

聽到這話,高坎讚道:“好,楊兄果無愧楊令公之後,不墜先祖英名!”

“公子為何突然有此一歎?”楊誌疑惑地問道。

“當今道君皇帝與金國結盟,滅遼而複故土,大宋舉國歡慶,正是鼎盛,誰敢來犯?”

聞言高坎搖頭道:“大宋隻不過是表麵上看來鼎盛而已,實則外弱內空,楊兄曾在軍中治事,宋軍戰力如何,想必應該比在下更加清楚。”

“原先金國或不可知,亦對宋軍有忌憚之心,可此次兩軍聯合滅遼,契丹雖滅,宋軍那點家底也全漏給了金軍。”

說到這裏,高坎停頓了一下,停下腳步目光灼灼的盯著楊誌。

“假若,金軍揮師南下,大宋以何禦敵以外?”

楊誌愣了一下,隨即眼神當中便是露出了深深的驚慌之色。

“宋金有海上之盟,乃是盟國,金國安敢背信棄義?”

果然,大宋上上下下,全都是這般天真的想法。

把國家安定寄希望於一紙盟約,以及所謂的“信義”。

不過這也怨不得如同楊誌這般的宋人,中原大地自古以來便禮義為先,守信幾乎是絕大部分人生來就刻在骨子裏的東西。

然而金國卻不一樣,他們是女真人,是不受教化的蠻夷。

跟蠻子講信義,和與虎謀皮有什麽區別?

搖頭哂笑,高坎忍不住道:“女真胡虜,茹毛飲血,哪有什麽信義可言?”

“我大宋地處中原,物產豐饒,人聲鼎沸,而女真之地苦寒貧瘠,物產極少,打不過時自然是畢恭畢敬,一旦我弱他強,必會露出虎狼獠牙!”

楊誌聽著高坎的話,隻覺得腦子一陣發脹。

他雖然自幼習武,又飽讀兵書,可是對這些還是大有不知。

但心底隱約的,他知道高坎說的並非是危言聳聽,而是實打實可能會發生,甚至很有可能很快就會發生的事情。

因為他曾經做過宋軍將領,知道宋兵是個什麽樣子。

別說是金人,就算是他,若是知曉敵人是如此模樣,也會完全不將其放在眼裏,毫不猶豫的發兵討伐。

可是就算知道又能如何?

大宋重文輕武,宋軍積弱非是一兩日之事,以他微弱之言,怕是連個說真話的地方都沒有。

想到此處,楊誌也忍不住歎道:“隻願陛下能聖裁明斷,防微杜漸,朝中重臣也能及時醒悟,提醒陛下吧。”

“楊兄可聽過一句話,求人不如求己,與其寄希望於虛無縹緲的東西,還不如早做準備,哪怕不能改變大局,至少有一份力量,待到他日事變,也有力挽狂瀾之機。”

眼中光芒一閃,高坎正色道:“楊兄可知在下為何要在那酒坊擺英雄酒,接連數日遍請過路英雄好漢?”

“屬下不知。”楊誌搖頭道。

“我就是想,趁著今日東京城依舊是萬國來朝,英雄遍地,盡可能的多認識結交一些好漢,將來也好共抗外敵。”

說到此處,高坎稍稍停頓了一下,又瞧著楊誌道:“在下有一不情之請,還請楊兄應允。”

“屬下性命都是公子救的,公子但有吩咐,萬死不辭!”楊誌毫不猶豫道。

“甚好,我有心練一支精兵,若是無事,天下太平,可做行商護衛,保往來周全,也算給散落在外無所去處的好漢們謀一個生計。”

高坎深吸一口氣,繼續道:“假若當真有一日,金軍背盟而大舉南下,咱們便可合天下英雄之力,與敵廝殺!”

“原是如此,公子高瞻遠矚,屬下欽佩之至。”楊誌說著,臉上神情卻又忍不住一轉。

“可是,按大宋律例,私自屯養練兵,罪同謀反,那可是誅九族的大罪,請公子三思!”

宋太祖陳橋兵變,以此手段奪了柴家的天下。

他當了皇帝之後,便心疑害怕將來有軍中大將用同樣的方法,又奪了他趙宋天下。

於是先是杯酒釋兵權,後又極力的削弱武將在朝中的地位權利,造成了大宋自建國以來便重文輕武,軍力羸弱的局麵。

連朝中正統的宋軍都防備至此,更不要說是民間了。

高坎的想法是好的,可是一旦實施,便會立刻被人察覺。

屆時隻要有人上官府一告,怕是大誌未成身先死,反而連累了一眾空有報國之誌的好漢跟著一起背上殺頭重罪,逃亡終身。

甚至於不需要有實際行動,光是高坎告知楊誌他的這些想法,都是冒著極大的風險。

若是楊誌將他這些話都記下來,再報告官府,少說也要定他個“妖言惑眾,敗壞國本”的罪名,不死也得發配充軍。

楊誌第一反應是勸他,也是念著救命之恩,知遇之恩的恩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