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仗義救人

可以這樣說,劉聚出生的家庭,不說是個大地主,起碼也比一般的小地主要厲害。

小時候的劉聚人很聰明,但很頑皮。他父親本想讓他讀書,他雖然也念了幾年書,但心思根本不在書本上。

劉聚對刀槍棍棒、騎馬射箭之類的東西倒是興趣很大。因此到了十五六歲,也隻能算是粗通文墨,但生得卻是膀大腰圓,實是一條威風凜凜的大漢。

常遇春出生的家庭比起劉聚就差遠了。如若非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那隻能用“貧寒”。

公元1330年,常遇春出生在定遠縣西邊的懷遠縣常家墳鎮永平崗。其先祖是南宋時期,為躲避宋金戰爭而從北方遷居到懷遠縣。

其父常六六,母高氏,家裏還有兄弟姐妹數人。因為是躲避戰亂遷徙而來,自然也就沒什麽家業,常家數代都是靠給地主種地維持生計。

常遇春8歲那年,安徽境內發生了持續2個多月的幹旱。常家租種地的收成不好,雖然東家也減免了一些糧租,但交了租之後,家裏基本沒什麽餘糧了。

常六六和高氏一合計,決定把常遇春送到大戶人家去做長工。一來可以換點糧食維持生計,二來也是因為常遇春從小就聰明伶俐,窩在這個窮家一輩子,也難得有什麽出息,不如讓他去大戶人家見見世麵,說不定將來還能有所成就。

但要送到大戶人家,也得找個厚道人家。畢竟是自己的親生骨肉,可不能往火炕裏推。

常六六就到處去打聽,看哪個大戶人家要招小孩子做長工。在懷遠縣找了個把月,也沒找到滿意的。不是人家覺得這孩子太小不頂事,就是他覺得東家太刻薄,怕孩子吃虧。

最終,常六六打聽到鄰縣定遠縣劉家不錯。劉老爺為人厚道,從不虧待自家的佃戶、雇工,而且劉老爺是想給自己16歲的兒子找個小書僮、小跟班。

常六六一看,這不錯,當書僮就有機會自己也讀讀書。不求將來學富五車、滿腹經綸,但求能粗通文墨,不象自己是個“睜眼瞎”就行了。

很快,常遇春就被送到了劉家,做了劉聚的小書僮。

要說劉家也真是不錯,不論是劉老爺子,還是劉聚,對常遇春還真不錯,從來就沒有因為他是窮人家的孩子就看輕他。

另外,也是因為常遇春本人生得機靈,討人喜歡。

劉老爺子本來是打算給兒子找個書僮伴讀,但這對劉聚可沒什麽用,該幹什麽繼續幹什麽,反而是拿常遇春當成了小玩伴兒。

劉老爺子就這麽一個獨子,也拿劉聚沒辦法,就由著他了。

在劉聚的耳濡目染之下,常遇春不僅認得了一些字,也跟著劉聚學起了刀槍棍棒、騎馬射箭這一套。

而且,常遇春在這方麵還很有天賦,什麽東西一學就會。用小說中的話說,那就叫“冰雪聰明、骨骼清奇,真是百年難得一見的武學奇才。”

劉聚比常遇春大八歲,如果按照中國傳統十二生肖的相合相衝之說,他們的生肖相合;他們都是三月中旬出生,生日隻差三天,按照西方的星座學說,他們倆應該是一個星座,所以性格方麵有太多相似之處。

因此,也不難理解,雖然他們差了八歲,為什麽兩的關係有這麽融洽。

轉眼就過去了兩年,這時的劉聚已十八歲了,常遇春十歲了。

也就是在這一年,他們遇到了一件足以改變他們一生的事。

這年九月的一天,天氣已較涼爽。一大早,劉聚拉起還在被窩裏的常遇春,說今年天氣不錯,哥倆兒一起去山上打獵。

常遇春一骨碌爬起來,胡亂擦了把臉,兩人吃了點東西,帶了點幹糧和水,然後牽上劉聚的棗紅馬,帶上弓箭便出發了。

也就個把時辰,約是巳時時分,他們就來到經常打獵的這片山上。

常遇春牽著馬,劉聚背著弓箭在林子裏轉悠了一大圈,沒有什麽發現。偶爾隻有一隻野兔、野雞的出現,但林子太密,還沒張弓拉開架勢,獵物就跑得沒影了。

看太陽光景,已到了午時,哥倆也轉得累了,就坐在一個大石頭上,喝水、啃幹糧。

忽然,遠處傳來一陣馬蹄聲,漸漸地由遠即近。哥倆站在大石頭上向聲音傳來的方向張望。

隻見遠處有一騎飛奔而來,後麵約相隔一裏的地方,有一隊人馬在後追趕。

一時哥倆也搞不清狀況,在這大石頭上太顯眼,哥倆趕緊跳下來。

劉聚、常遇春忙著將棗紅馬牽到樹林中,找了個既便於觀察,又利於隱蔽的地方探出頭來觀望。

須臾,前麵那一騎離他們藏身之地隻有約一裏遠,看裝束,是漢人。後麵追的那隊人馬,是官兵無疑,但還不清楚是蒙古人,還是漢人。

他們正看得出神。忽然,前麵的漢人雙手鬆開韁繩,雙腿夾緊馬肚,左手持弓,右手從背上的背筒的抽出一根箭,搭在弦上。一扭頭,一側身,“嗖”的一箭放出去,追在最前的官兵應聲倒地。這漢人,忙又轉回身子,抓起韁繩繼續策馬狂奔。

哥倆看得都驚呆了,隔著這麽遠,在馬上還能射這麽準,這人也太厲害了吧。

正在二人吃驚之際,那漢人已經就在眼前了。這時,他們才看清,這的確是個地地道道的漢人,但他左肩上還插著一根箭,肯定是被後麵這隊官兵射的。

但這人胸前還綁著個大包裹,隱隱約約覺得裏麵象是個孩子,有個小腦袋伸在外麵。

那隊官兵剛才被射死了一個,追趕的速度就稍微放緩了一點。可能是因為怕前麵被追之人的弓箭再次射過來,也可能是因為,前麵這人正在向山上跑,前麵情況不明,怕有埋伏。

的確,再向前走,就沒有正兒八經的路了。有些小道,也是打獵、砍柴之人踏出來的,騎馬的話,十分不好行走。

劉聚、常遇春二人雖然還是十多歲的半大孩子,但因為都是漢人,都受蒙古的的欺壓,對前麵逃跑之人有了同情之心。

劉聚小聲對著那人喊道:“喂,快過來,這邊有很多小路。”

那人似乎是聽到了,一側頭,看見一大一小兩個孩子在向他招手,稍一猶豫,也就拍馬過來了。

這時,那隊追趕的官兵,也快要追過來了。嘴裏咋咋呼呼、嘰哩咕嚕地大喊大叫著。

這哥倆也就斷定,這是隊蒙古兵無疑了。俗話說“敵人的敵人是朋友”,哥倆也就下定決心要幫這漢人逃脫。

待這人來到了眼前,哥倆才看清,這人約四十歲左右的年紀。蓄著一頭短發,斜飛的英挺劍眉,細長蘊藏著銳利的黑眸,雙目英氣逼人,棱角分明的輪廓,濃密的胡須,生得是高大威猛。

左肩上插箭處還在向外滲血,麵色有些慘白,看樣子是有點失血過多。

這人翻身下馬,雙手抱拳,向哥倆道:“在下張然,今日身負重傷,恐難以逃脫蒙古撻子的追殺,還請兩位小兄弟救我女兒張思淑一命,來世做牛做馬自當報答。”

說著,把胸前的大包裹解下來,裏麵是一個約五、六歲的小丫頭,眨巴著小眼睛。但麵有饑色,生得較瘦弱,也沒什麽精神。估計被他父親這樣綁在身上,顛簸了很久,累了。

這人把女兒交給這哥倆,就準備再次上馬,去引開蒙古兵。

這時,劉聚攔住他道:“這位英雄,今日我們得以相見,也是幾世修來的緣份。我們兵分兩路,讓我的小弟常遇春帶你女兒先走,我們倆上山去引開追兵。我們經常在這山上打獵,路熟得很,我們把追兵甩開了,再與他們匯合。”

這漢子一把攔住劉聚道:“二位小兄弟的恩情我心領了,但這蒙古撻子今天不要我的命是不會善罷甘休的,我不能連累你們,隻求你們救我女兒一命就好。”

這時,常遇春也發話了:“大英雄,你剛才射殺蒙古兵的手段我們就瞧見了,你是我們漢人中的英雄。我們漢人就是要團結一心,爭取早日把蒙古撻子趕走。所以,今天我們哥倆不僅要救你女兒,也要保你性命。”

常遇春當時隻有十歲,人雖然不大,但這番話說出來,義正辭嚴的,不禁讓這個大漢也有點感動。

這漢子轉頭看看劉聚,他也是這麽一副堅定的神情。遂下定決心道:“那好,大恩不言謝!就按這位小兄弟說的,我們兵分兩路。”

劉聚接了話茬道:

“那好,我和這位大英雄騎馬往山上走,把追兵引開。

常遇春你帶這個小妹妹從樹林裏走小路一直向東,在東邊第二個山包北麵那個我們經常打獵時避雨的小山洞裏匯合。

如果太陽落山了,你們兩個還沒等到我們來,你們就直接回家。我們肯定是沒甩開敵人,不能和你們匯合。

等天黑了,蒙古兵不認識路,自然追不到我們,我們就摸黑回家。”

常遇春道:“好。”隨即拉著那個小丫頭就往東邊的密林裏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