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內閣戰時廷議3

當然,張成也不是完全沒有犯錯,至少以孫笑的淺見,張成大概有兩個可能的失誤:

第一,水師在“杜居士路因”上傾注了太多注意力,關鍵時刻六艘大艦全在圍攻這艘船,導致其他法艦輕鬆進入港內,地形優勢全失。

第二,水師對世界海軍新技術的敏感不足,杆雷艇已經不能算是什麽新技術了,北洋現在甚至有多達8艘更先進的魚雷艇,船政水師卻缺乏警惕,被法夷杆雷艇偷襲得手。

之所以是可能的錯誤,是因為孫笑在列舉這兩個錯誤之後又給出了一定的解釋:

“杜居士路因”畢竟是艘大艦,噸位、火力頂的上三艘明軍大型炮艦,在遭到圍攻後仍能擊沉“永保”,這證明它當時還有強大戰鬥力,若是放任不管,恐怕有被法夷抄後路夾擊的可能。

至於兩艘杆雷艇,其實當時的情況,就算提前發現,張成也未必有什麽好辦法:閩江江麵不是大海,躲避的空間很小,而明軍沒有速射炮,麵對航速18節的小艇,其實隻有一輪炮擊阻擋的機會,打不中就全完了。

綜上所述,以上兩點是錯誤,但在當時就算改正這些錯誤,能不能取得正麵效果,甚至會不會引發更大的失敗——比如連“杜居士路因”都沒打沉,其實也很難說。

這就是孫笑對張成在海戰中表現的評價,或者說,這更像是一次戰後總結。

把一切成果、錯誤和錯誤引發的後果全都列出來,甚至還有改進的方向,雖然沒有直白的替張成求情或遮掩,但光興皇帝大概瀏覽一遍後,卻認為這樣的報告顯得更有說服力。

“這是個人才啊。”

看完孫笑的報告,光興皇帝感歎一聲:

“若是海軍人人都如此人一般,何愁海波不靖?”

“陛下,那張成如何處理?”李鴻章問。

“由你們海軍衙門議定吧,這是海軍衙門的權限。”光興皇帝想了想,又補充自己的觀點:“朕覺得,雖說責任不在他,不過軍紀就是軍紀,一點都不責罰也不好,朕的建議是,降職罰銀,但準其戴罪立功。你們海軍衙門考慮一下。”

“臣遵旨。”

……

“禹亭,你親自發報,把那個孫笑調到北洋來。”

回到海軍衙門,李鴻章招來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字禹亭),認真的囑咐道:

“他現在也算簡在帝心,這樣的人才應該來我們北洋。”

海軍軍費這張大餅有北洋、南洋、船政三方麵分,誰能吃到最大的一塊,就看誰更得皇上和內閣青睞。

“遵命。”

丁汝昌出身陸軍,原本是個騎兵軍官,以勇氣聞名,但海軍技術掌握上其實不如他麾下的劉步蟾、林泰曾等海校畢業還留過洋的專業軍官。

他能當場北洋水師提督,純粹是因為李鴻章的支持,因而當李鴻章有所吩咐,丁汝昌是不會抗令的。

“還有,一旦人到了,你們北洋就應該出發了,不要再拖延!”

“可是,恩相,不用讓他們適應一下嗎?”丁汝昌驚訝的問:“既然軍校生簡在帝心,若是到了不熟悉的崗位上,惹出什麽亂子,會不會被人說是咱們故意給他們難看?”

“現在管不了那麽多了,澎湖守不住,船政水師已經完了,皇上的耐心也不是無限的。”

李鴻章搖搖頭:

“再說,咱們之前沒有出發,實際已經落了下城,若是澎湖丟了咱們還在港內等著,就算聖上體諒咱們,你覺得王韜、吳有如那些人會怎麽評價我們?”

王韜在香港開辦《循環日報》,吳有如在上海開辦《點石齋畫報》,兩人現在是大明近代傳媒行業的先驅,民間影響力巨大,可以說是他們引領著現在世界華人輿論。

而這兩個人又都以愛國卻喜歡批評守舊勢力而著稱,若是讓他們覺得國家花大價錢建立的水師是在怯戰,恐怕全世界華人的口水都能把他李鴻章和丁汝昌一起淹死。

所以必須出動,哪怕水兵訓練還不合格,也必須出動!

李鴻章付不起不出動的代價,丁汝昌更加付不起。

“這……下官遵命。”

丁汝昌是武人,他不太了解這種政治取舍,隻是從水師提督的角度上,他認為此時出動有可能會出問題。

不過既然是恩相(海軍大臣也可以算是宰執一員)專門囑咐,那麽有問題也得硬著頭皮上了。

“等海校學生一到,下官立刻親自率隊南下增援!”

……

戰爭中,一切與軍事相關的崗位都會忙的不可開交。

比如已經跟著孫笑混了個戰爭英雄美譽的張青,拿到來自船廠的獎勵後,立刻投入到船廠緊張的工作當中,以至於連孫笑找他都找不出時間來招待——船廠必須盡快完工“福靖”和“福寧”兩艘巡洋艦,以期他們在戰爭中能夠投入戰鬥,給水師一點補充。

大明已經於8月30日對法國宣戰,世界各國均按交戰規則宣布對兩國中立,也就是說,至少在明麵上,大明已經不可能在戰爭中獲得來自海外的戰艦補充了。

以大明如今的造艦水平和周期,這兩艘巡洋艦將是戰爭中水師唯一可以期待的增援。

於是,為了趕工期,不僅原來的船廠工人要加班加點,張幼樵甚至把水師幸存官兵和船政學堂的學生都一股腦塞給船廠幫忙——在被南北兩洋挑走前,馬尾海校的學員還要歸船政大臣管轄。

比較可惜的是,兩門原裝進口的150mm艦炮已經損失掉了,大明沒有生產同級別艦炮的能力,因此船廠在考慮“福靖”和“福寧”各自空出一個主炮炮位,先服役,等戰爭結束後再從德國采購炮裝補上。

孫笑等的不耐煩了,仗著自己戰爭英雄的身份,直接闖進船塢,找到張青,在對方發火之前大聲說道:“我能找到大炮!”

“什麽?”張青還以為自己聽錯了。

“我能找到大炮!”孫笑重複一遍:“還是跟以前一樣,我們兩個各自找自己的上司,申請調些人手和一艘小船,咱們去找大炮來裝備這兩艘新船!”

“你上哪去大炮?”張青是一點都不信,孫笑要是能找到合適的大炮,戰前又何必用船廠的炮呢。

“戰前沒有,現在有了。”孫笑微笑著解釋道:“閩江裏沉著十幾艘船,撈兩門能用的炮來還不是小菜一碟?雖然比克虜伯的大炮差些,但總好過沒有。”

閩江戰場水深不足,明法雙方很多在淺灘戰沉的艦船,即使漲潮時也沒有完全沉入水中,退潮的時候就更不用說了。

因此,除了引發彈藥庫殉爆的“窩爾達”和另外幾艘小船,其他戰艦都能撈起一些有用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