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哭”字再現
連日的陰雲,呼嘯的北風也吹不散,好不容易國事有了幾分起色,後宮之中又發生這樣的事情,本來子嗣就少,任何一個都是寶貝。趙禎的臉色就和天上的烏雲一樣,愁雲慘淡,終日不開。
趙曦病情凶險,宮中這幾日也頗為繁忙,京城中各大名醫被延請而來,隻是最好的大夫本來就在宮中,宮中名醫既然束手無策,你便是請來外國的大夫,也無濟於事。當然能夠請下神仙來是另外一回事。
依靠自全國搜羅的寶藥藥性,拖延了一日又一日,說是在續命也不為過。前往視看過一次的苗氏回來後,如是對趙昕道。
在二月十三日這一天,趙昕再一次在自己翻閱的書籍中看見了一張布帛,趙昕沒有打開,下意識地抬起頭來,不見劉易的身影,往常,便是趙昕看書,他也是隨侍左右的。
這一次,加上上一次,都是在趙昕看見這布帛的時候,他消失地無影無蹤,除了他以外,其他人也沒有這個好身手。
究竟是誰給的這布帛,也就可以預料了。大概率是自己的便宜老爹趙禎。
為什麽說是大概率呢?因為還有小概率可能是其他人收買了劉易,比如曹皇後,沒有一定權勢也收買不了劉易。隻是這個概率很小,一旦趙昕選擇將此物交給苗氏看,日後趙禎徹查,誰也跑不了。
雖然概率微弱,可是一旦估計錯誤,說不定要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
打開布帛一看,果然還是一個“哭”字。朱砂為墨,看著鮮紅如血,似乎是在提醒趙昕此事的嚴峻性。
上一次選擇自行焚毀,這一次自然也是一樣,就好像你撒了一個謊,之後為了隱藏下去這一個謊,需要撒下無數個謊來。
趙禎或許是想著趙昕會將這片布帛交給苗氏看,以苗氏的心智,自然能夠想明白其中的彎彎道道,此為曹丕故智也。
曹操在世之時,曹丕與曹植兩兄弟爭奪嫡位,有一次曹操率兵出征,曹植作詩相送,恭祝曹操勝利歸來,而曹丕卻大哭一場,為父親親上戰場而擔憂。眾人以此認為曹丕至孝,歸附於他。
這個故事真假而今已經無法考證,不見於正史,大概率是偽造的,卻流傳頗廣,最初或許是政敵諷刺曹丕虛偽,到了後來反倒成為曹丕的正麵故事而出現。
趙禎拐了一道又一道的彎,想要暗示趙昕在弟弟病房前哭一場,送他一個仁孝之君的名聲,可謂是用心良苦。事成之後,順勢封為太子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請注意,以上皆是趙昕的猜想,都是建立在這布帛是趙禎送來的前提下的,倘若是其他人送來,趙昕糊裏糊塗地去哭,到時候人家說一句:“你弟弟還沒有死,為何如此傷心?”虛偽二字就要被套在頭上。
所以,哪怕是隻有萬分之一的概率,趙昕也不願意賭,自己有自己的準則,以不變應萬變才是趙昕眼下最好的選擇。
晚間,果然傳來消息,三皇子病危,讓後宮所有妃嬪來到朱才人所在的寢宮,祈福求安康。當然,不僅僅是妃嬪,還有趙昕這樣的皇子,也被一同召喚而來,這可無法用看書來推辭。
皇宮雖大,寢宮卻是相對比較近,不幾步便到了朱才人寢宮外麵,燈火通明,藥香四溢,趙昕自己也不知染過幾次風寒,鼻子聞一聞這藥香,就能夠嗅出用了什麽藥材。
至於仆人們則是進進出出,匆忙地緊,挑水的挑水,送柴的送柴,刷碗的刷碗,不忙一點都不好意思領俸祿。
尚未入門,一股緊張的氣氛便撲麵而來。趙昕抓緊了苗氏的手,躲在她的身後。
苗氏隻以為趙昕是害怕了,一把抱起了趙昕,拍著後背,輕聲道:“不怕不怕。”
事實當然不是如此,趙昕隻是內心極其糾結究竟要不要哭,這可是涉及自身命運的大事,緊張地出了一身冷汗。
走進大門內,還可以聽見細碎的抽泣聲,苗氏順著人群繼續走,不多時便停下了。
趙昕轉過頭來,人群正中心,一個年輕秀麗的女子出現在眼前,秀發如瀑,身材婀娜,隻是眼下梨花帶雨,麵容憔悴,雖是夜色昏暗也能夠看見哭腫了的雙眼。。
苗氏將趙昕放在地上,低聲道:“不要在這裏吵鬧,聽見了沒有,要是胡鬧回去就打你一頓。”說完苗氏舉起粉拳威脅道。
事實上,這段話苗氏也不知說過多少次了,隻是一直不放心,所以才反複叮囑,趙昕長大了,到了喜歡胡鬧的年紀,可要嚴加管束,別的時候胡鬧也就罷了,這裏可是萬萬不可,否則和在人家墳頭蹦迪沒有什麽區別。
趙昕機械地回應道:“知道了。”說完翻了翻白眼,老娘也太看不起自己了吧,大場麵的時候自己何時給她丟過人。
苗氏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打擊,抓著趙昕的小臉蛋子向兩邊扯,“聽清楚了沒有?”
趙昕吃痛,連連回應道:“清楚了,清楚了。”
苗氏這才善罷甘休,拉著趙昕走近人群之中。
趙昕揉了揉脹了一圈的臉蛋,因為和苗氏的插曲,內心的焦慮心情也隨之緩和許多。
宮中醫官說,可能就是今天或是明天的事情了,朱才人想著喪子之痛,自然悲從中來,哭泣不止。
周圍的妃嬪自然是撫慰,隻是連醫官都如此斷言,她們還能夠說什麽呢?不多時,悲傷的氣氛感染開來,哭聲一片。
即便是哭不出來的,也要假意用手揉一揉眼睛,擠出幾滴眼淚來。這數十位妃嬪,真正心中悲切的恐怕連一成也沒有,都在想著失去一個競爭對手了吧。
一側的柔柔見所有人哭了起來,頓時害怕起來,扯著苗氏的衣衫躲進她的懷裏。嗯,就是將趙昕擠了出來。好巧不巧地周圍有宮女經過,將趙昕擠得更遠。
等到趙昕回過神來,想要向苗氏身邊靠近的時候,忽地外間傳來一聲:“陛下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