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利民之策還是禍民之災
愣是把一文錢掰成兩瓣花的畢自嚴,居然讓入不敷出的大明財政硬撐近十年不垮,可以說作出了卓越貢獻,後世稱其為著名..理財家!
可奈何穿越者的影響力太大,畢自嚴的命運軌跡也發生了一點小小的變化。
畢自肅在遼東都快揭不開鍋的時候,能尋誰幫忙呢?
最好的人選不就正是他這個在京為官的兄長嗎?
這作為兄長也不可能在京城老老實實待著了。
於是畢自嚴隻得披星戴月的趕路跑到遼東幫自己的弟弟一把,沒想到這一幫..讓戶部尚書郭允厚占了大便宜。
不僅能夠安穩的繼續當他的尚書不說,眼下沾沾自喜的郭允厚正天真的敲著算盤,盤算著今年下來戶部能有多少盈餘,到時候國庫充盈自己也能展現一番大作為。
說不定有一天皇帝也有求到自己頭上的時候,到時候手裏有錢的戶部國庫,想做些什麽事情不還是輕而易舉。
到時候手握銀子的郭允厚,想向皇帝抖落些功勞出來,還不是輕而易舉。
不過郭允厚雖然一邊沾沾自喜,但另外一邊也在為了清查全國的田畝及軍屯的任務撓破頭皮。
...
“臣..畢自嚴覲見。”
又是熟悉的暖閣,又是熟悉的朱由檢,眼下宮內的冬暖閣徹底的成為了朱由檢最愛去的地方之一,每天都在這裏約見一個又一個的大臣。
雖然看起來效率低,可實際上是要事情能夠辦下去,這不比在早朝之上看群臣打嘴炮強得多?
“畢愛卿這邊坐..連夜奔波勞累了吧..”
“回稟陛下,臣正當壯年,算不上什麽,何況而今從遼東至京師的驛道可謂暢通無阻,馬車速度很快。”
朱由檢滿意的點了點頭,對於畢自嚴這樣的人才,他早都在心中給他安排了去處,今天的召見隻不過是為了讓畢自嚴能夠更好更安心的去走馬上任。
“朕給畢愛卿安排了個新去處,大明皇家稅務局,不知畢愛卿對此有何看法呢?”
原本在接旨之後,畢自嚴在路上就不斷的預估皇帝陛下將自己召回京城另有任用的聖旨到底是何意思。
心中已經暗暗有了揣測的畢自嚴沒有想到,果真一切與他的通盤預估契合在了一起。
而在朱由檢看來,稅收之事交給畢自嚴絕對是再明智不過的決斷。
“回陛下,微臣對此並無異議,陛下讓微臣去哪,微臣就去哪,但就是不知這大明皇家稅務局與原本的戶部征稅有何區別?”
朱由檢沒有直接回答畢自嚴的疑惑,反而向畢自嚴提出了一個問題。
“依畢愛卿看來,而今的大明稅務困境根本問題有哪些呢?”
畢自嚴一愣,這不是說到自己的專長之上了。
隨即便回道。
“當今我朝稅收之弊病不止一處,陷入困境的因素也不止一個,陛下若是願聽,臣就和陛下講講臣的拙見。”
“朕願聞其詳,畢愛卿有話,但說無妨。”
“據臣所了解,雖然陛下在前段時間對稅務重新進行了規劃,將農稅留給了戶部後將其他稅種全部給到了大明皇家稅務局,但問題依舊存在。”
“其一就是這戶部既要清查田畝,又在征收農稅,此舉不僅無利,長期看來反而容易後患無窮。”
朱由檢忍不住插話,這是第一次有人質疑自己的決定。
問道,:“畢愛卿,兩件事都由戶部幹了,這戶部為了征收更多的稅銀,就不會在清查的時候做文章,這不是好事嗎?”
隻見畢自嚴衝著朱由檢搖了搖頭,輕輕的說道:
“陛下,此舉並不會讓農稅的征收更加有利,反而會造成戶部內部瞞而不報,偷稅漏稅。”
“愛卿何出此言?”
“這最難掌控的便是人性,而這收錢的和劃線的都是一個人,雖然戶部尚書郭允厚自然是想要收更多的稅銀,可征收稅銀的當地官員就那麽願意繳納更多的農稅嗎?顯然不會,那麽他們就會使用更隱蔽的方法逃避朝廷的監察。”
“朝廷律法如此之嚴,且現在各個地方都有東廠下轄的監督機構,就不怕百姓舉報,就不怕被稽查出來要他們的命嗎?”
“陛下,微臣鬥膽說說這州縣官員,眼下的大明朝大多品級不高的當地父母官都出自當地,更多的時候他們也是身不由己,並非他們手中沒有權力,而是他們的權力不由他們心中所想去使用。”
“嗯?”朱由檢略顯疑惑。
“當地的士紳、富商、地主,往往才是掌控州縣權力的核心,地方官員想要做出成績就不可能離開他們的支持與幫助,如果當地士紳不支持,那麽他就一定辦不成事,不僅辦不成事,就連他自己恐怕都容易自身難保。”
“士紳盤踞鄉裏,把控民意,通常家族形式,錯綜繁雜的關係網遍布周邊,誰家出了點事,那旁邊的家族一定不會袖手旁觀,都會想盡辦法給予幫助。”
“因為他們知道,現在幫別人就是以後幫自己,而麵對更高昂的農稅,他們不僅會控製州縣官員申報免稅。
若是能免稅收則皆大歡喜,若是不能免稅,那麽他們不僅會擾亂正常的清查田畝,更會將手中集中的土地在名義上重新還回佃戶的手中。”
“待清查結束,當地的佃戶百姓不僅沒有從中受益,並且還因為在清查中名下登記了更多的土地,就要承擔更多的稅收,如此循環往複,這樣的清查不僅沒有減輕百姓的負擔。”
“反而又要背上當地鄉紳原本應當自行承擔的農稅,到頭來一場空不說,百姓的生活將更加舉步維艱,到後來就隻能變賣手中更加稀少的土地,以繼續繳納農稅,繼續償還地主們的地租。”
這樣的一番話,如同驚雷一般刺痛了朱由檢。
也是朱由檢第一次感受到了地方的頑疾並非表麵上看的那麽簡單,如果不解決這樣的士紳問題,那麽當地就算是換上再多的官員。
就算朝廷砍了再多的頭,那麽當地的官員也不得不繼續冒著殺頭的風險,冒著觸碰律法的風險,不斷的為當地的士紳階級提供便利條件。
循環往複之間。
可不就正如畢自嚴所說,到頭來一場空。
利民之策反倒成了禍民之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