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周國麵臨局勢

周建國呼呼大睡的時候。

又一道王詔在王宮衛隊的傳遞下,通遞全國。

周天子要公開處決韓山武。

這個王詔更是炸出了地動山搖的效果。

各個地方官,沒有人不知道韓山武他們兄弟跟鄭國公的關係。

韓山武一向跋扈,在周國可以任意淩辱任何官員。

又因為一直作戰勇猛很受鄭國公的賞識。

韓山武的哥哥是地方百司名叫韓山同是鄭國公在周國地方上的代言人。

整個周國的官員高層都是鄭國公把持。

下層官員基本就是以韓山同馬首是瞻。

再加上他們兄弟二人的妹妹是鄭國公的妾室。

所以這個王詔是真的假的?引起諸多懷疑。

接到王詔的各個地方官員很快又得到一個消息。

韓山同的府邸昨夜失火,韓山同失蹤,韓山武被抓。

而且失火的地方還燒出“天譴”二字,更是傳的出神。

說是天兵下凡,直接抓走了無德的韓山武交給了天子,燒死了韓山同。

民間雖傳的是風風火火,但是稍微有些理智的官員都大概能猜出這個事情來龍去脈。

既然是第二天公開處決,很多官員選擇連夜趕赴王都。

到第二天正午觀摩一下這個事情是真是假,有些官員也是鄭國公的人,他們更需要去確認一下。

甚至有些人準備通過其他途徑營救一下韓山武。

如果營救成功,韓山武還不對他們感恩戴德?

將來依附韓山武還不愁飛黃騰達?

畢竟此刻沒多少官員在意這個所謂的王詔。

但是此時的太宰府卻異常安靜,甚至都沒有人進王宮去詢問天子。

西伯在天子離開後,也在謀劃對策。

西伯也不願看到天子處於完全的被動局麵。

既然自己已經攪進來了,就不能置身事外了。

他立刻手書一封信,命東野昊馬不停蹄的遞送給晉國侯。

西伯寫的書信內容就是,天子想奪回一點權力,但是鄭國公可能會趁機逼宮,甚至直接把周天子囚禁。

西伯希望晉國候能稍微協助一下周天子。

畢竟周國完全被鄭國控製,在臉麵上跟實際利益上都是對晉國不利的。

西伯知道近日晉國侯帶領趙氏,智氏,魏氏,韓氏,中行氏,範氏氏,潘氏,欒氏等十一個家族。

以千乘之師的絕對實力,雷霆般的滅掉了位於晉國南邊,周國與鄭國北邊的於國。

於國比周國跟鄭國還小了許多,夾在晉,周,鄭三國之間被滅也是遲早的事。

晉國侯滅於國,並不是貪圖於國的一點點土地,實際上是在用滅於國來做一場軍事演習。

演給各路中等諸侯國看,更是為了威懾楚國。

楚國最近國內有北上擴張領土的意圖。

此時楚國雖然不屬於華夏文明圈,但也是晉國稱霸路上的唯一勁敵。

千乘之師是個什麽概念呢?一乘戰車配備的是一百人的作戰單位,千乘足有十餘萬人,還不包括後勤人員。

當時很多小國的總人口都沒有十餘萬人。

關鍵這次晉國侯出動千乘之師的兵力,也隻是常規兵力。

並不是晉國的全部兵力。

後來鄭國巔峰時期稱霸中原成為小霸主的時候。

能出動全國的戰車也隻有五百餘乘。

此時晉國的實力,絕對是華夏第一霸主。

晉國侯這場轟轟烈烈的大演習讓晉國周邊的小國十分膽寒。

於國被滅之時,很多小國害怕自己被滅,紛紛給晉國獻出巨額財物。

晉國侯對這樣完美的演習當然也是誌得意滿。

所以西伯覺得這個時候寫信給晉國侯一定能得到晉國侯的協助。

畢竟給現在勢頭正盛的鄭國當頭一棒,對於晉國是比這次演習是更加完美的。

此次晉國滅於國,雖然晉國是秋風掃落葉一般輕鬆。

但是就是因為太輕鬆,晉文侯覺得有點無趣。

晉國兵臨城下的時候,於國國君為了保全家族,直接開門投降了。

因為那個年代貴族是不會為難貴族的,周滅了商,周武王還給商紂王的兒子分封在了宋國。

宋國可是中等諸侯國。所以於國國君投降後,做不了君主了。

但做個富甲一方的家族還是沒有問題的。

西伯想利用這個時機,讓晉國侯不要立刻退兵,隻需陳兵鄭國邊界數日即可。

這樣既能威懾鄭國以致達到威懾整個華夏,也能送周天子一個順水人情。

畢竟這個周天子是晉國侯扶植起來的,晉國侯從內心裏麵還是會願意幫一幫周天子的。

因為晉國侯也清楚此時晉國能傲視群雄,就是因為晉國趁犬戎破鎬京奪取了周王室大片領土。

這個順水人情還能滿足自己維護周王室正統這個美名。

而且更加可以充當曾經周王室的作用,震懾其他不守規矩的諸侯國。

簡直就是名利雙收何樂不為呢?

東野昊拿上西伯寫好的書信,就快馬奔向了晉國。

逃跑的百司韓山同,因為自己的身份。

當地很多人都是認識的。

所以他很快弄到了一匹馬,從官道一路狂奔向鄭國。

此時鄭國公正在鄭國南邊邊界與胡國開戰,戰場局勢已經陷入膠著。

在軍事實力上鄭國是強於胡國不少,但是鄭國是滅了丹國以後沒來得及怎麽修整就又直奔鄭國南邊邊界。

鄭國南邊的守軍在鄭國主力到達前已經被胡國擊敗。

而且在鄭國軍隊來之前,胡國軍隊已經做好了防禦工事。

胡國襲擊鄭國也是早有準備的。

胡國潛伏在鄭國的間諜在鄭國要攻打丹國的時候,就迅速把這個消息發回了國內。

鄭國攻破丹國國都的時候。

胡國就為了雪恥,舉全國兵力傾巢出動對鄭國的邊界發起了猛攻。

因為那個時代通訊技術的極度落後,鄭國公得到消息再來救援也是幾天以後的事情了。

鄭國在滅丹國的時候,之所以會遇到丹國拚死抵抗。

背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胡國國君主動承諾過丹國國君。

隻要丹國邊界遇襲,胡國會立刻攻擊鄭國的邊界,以解丹國之圍。

最後丹國全國上下以必死之心抵抗,可是最後一直到丹國國都被破的時候,胡國才向鄭國發動進攻。

其實胡國根本就沒打算救援丹國。

他們隻想丹國在滅國之前能盡量的消耗鄭國的兵力。

好讓自己攻擊鄭國的時候,縮小與鄭國的實力差距。

胡國的這個操作把國與國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彰顯的淋漓盡致。

所以戰場膠著,最大的原因就是胡國是以逸待勞。

鄭國軍隊則完全是疲憊之師。

就是這樣的軍隊狀態,仍然難分勝負。

鄭國公個人治軍能力在這個時代還是非常突出的。

鄭國軍隊的軍員素質也是在這個時代排的上號的。

鄭國公本想一鼓作氣擊敗胡國,但是幾場仗下來幾乎是平手。

膠著的戰局讓鄭國公不再主動交戰,而是跟胡國開始對峙,尋求其他途徑。

因為在這個叢林法則的亂世,如果鄭國擊敗胡國是付出慘重代價的話。

這個結果對於鄭國而言,是不能接受的。

這些年來鄭國東征西討樹敵無數,如果鄭國慘勝胡國。

那麽其他中等諸侯國必定會在鄭國虛弱之際,趁機一擁而上瓜分鄭國。

這是一個此消彼長,零和博弈的國際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