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1章 雙棲私塾學堂

剛過了大年十五這天,雙棲鄉鎮的雙棲學堂就要開學了。

這天,陳幼娟穿著一套嶄新衣裳,背上哥哥給她買的嶄新書包,從頭到腳都是嶄新的。

書包裏麵裝著的隻有文房四寶,因為書籍要到了學堂裏,交上學雜費之後,才發放。

陳天華劃著他的小烏篷船,親自送小妹去學堂上學,順便去幫交學雜費,辦理相關事事雲雲。

山陰縣雙棲學堂,實際是一所私塾。

至所以能稱為學堂,並且掛著山陰縣雙棲的官方名頭,當然是指其規模,師資,教學質量等諸方麵,完全符合清政府對正式學堂的基本要求。

雙棲學堂隸屬於山陰縣衙門學房轄下,正式登記核準的縣屬初等級學堂,,學堂有印章,還能頒發畢業證書。

學堂裏有正規的教學大綱,開設課程及書籍要求。

這相當於後世的官辦初小。

從這裏畢業,就可以去縣城讀高等級學堂,比如鏡明學堂就是。

這就區別於某些野雞的私塾,比例:某教書先生在家裏弄七八個學子開課,或者地主家裏講教書先生上門授課雲雲。

據傳,雙棲學堂曆史悠久,最早是由劉氏家族興辦,到了劉文傑這輩,他本人曾親自授課,當過督學。

現在,雙棲學堂屬於劉氏,費氏,還有範氏三家共有,分別有三家代表出任校董。

每年開支由三家平均分攤。

範家自範明忠父親入股開始的。

聽說這老頭子很古怪,他自己沒什麽文化,但十分尊重先生,也瞧得起讀書人,並要求自己子孫都得有文化。

他做偏門生意,平時對錢扣扣嗇嗇,但對學堂投入卻很舍得。

雙棲學堂除了劉、費、範三家子弟入學之外,允許外姓的鄉鎮子弟求學。

當然,收費標準不一樣。

雙棲學堂的規模並不大,僅有四間磚瓦結構的教室,黑板,課桌椅板凳齊全。

每間教室可坐學生二三十人,相當於一個年級。

看教室就知,雙棲學堂分成四個年級,從低到高。

學堂裏建有一個藏書樓,還是有一定規模的書籍,包括一些翻譯過來的外國書籍。

劉文傑先生很重視書籍,但凡正式出版的書籍,他都會去采購來,放入藏書樓,供老師學生們閱覽。

學堂裏還建有學生宿舍,離家稍遠的學生,可以選擇寄宿。

陳天華來到學堂院中,似乎有些熟悉,他的腦袋瓜子裏存有記憶,說明土根就在這裏讀的書,畢業之後又去了縣城洋學堂混了半年。

他見幾間教室裏有不少學生,穿得很單薄,衣服補丁一個又一個的極為寒酸。

這些窮學生在教室裏不時地哈氣暖手,縮著身子聽課。

正月沒完,天氣還很寒冷,穿得太單薄讓人受不了。

“三爹,這學堂裏貧寒子弟可以免學雜費嗎?”他忍不住詢問陪在身邊的三伯父法康。

陳法康點頭道:

“對於學習用功,有誌向的極少數寒門子弟,經校董會同意,可以免學雜費,但書本、筆墨需要自備,若真有神童,校董會也會資助其考取功名。”

陳天華剛才交費時才知,從去年開始,陳法康被校董會聘任為學堂督學,相當於後世的校長。

學堂裏有正式開課的先生五名,教輔人員五名。

江浙之地,文風極盛,教學普及成度、識字率相比外地算是高的,尤其是被稱為盛產‘紹興師爺’的發祥地,不識字能行嗎?

這裏的百姓,家裏最窮,也會節衣縮食、甚至於舉債都得送孩子讀書。

就算考不上功名,將來做個生意,當個帳房先生,夥計什麽的也成,總比種田強吧。

反正,能識字的夥計工錢,比那些睜眼瞎的白木頭,要高出不少。

陳土根就是個實例,父母親送他上雙棲學堂,又送他到縣城,而縣城還需要寄宿,費用肯定不低。

當然,這裏的父母親送孩子讀書,可都是男孩,女孩就另當別論了。

在雙棲學堂裏的學生,隻有不到十個女孩,占整個學生總數的一成還不到。

而這些女孩,可都是校董家族的子弟,或有錢人家的女孩子。

像幼娟這種年齡偏大,又是外姓的普通人家,來這裏讀書實屬罕見,整個學堂裏都投來異樣的目光,唏噓不已。

雙棲學堂的課程表,大致如下:

晨讀:先生帶讀,集體朗誦,抽人點讀,老師評論。

習字:練習寸楷一百字以上。

經義:先生講解四書五經。

午餐。

背誦:學生溫習課本,背誦章句及課文。

辭章:先生講詩、講對聯、講古文。

晚餐(指寄宿生)。

晚自習(指寄宿生):溫習今日所學,偶爾講解習文。

在陳天華的頭腦記憶中,四書五經的學習順序排列為。

四書:《大學》、《論語》、《孟子》、《中庸》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四書五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載體,也是中國傳統舊學的主要內容。

幼娟讀的班級,自然是最低年級,得從頭學起,從識字開始。

雖然決定讀書之後的十數天裏,她纏著陳天華教她識字練字,至少家裏人的姓名她認識了。

‘陳幼娟’幾個字歪歪扭扭地會寫了,隻是東倒西歪的站不直。

她們這個班共有二十幾個學生,實際年齡應該都不會超過十歲,裏麵隻有一個小女孩,明顯是富家子弟。

過了年,幼娟的實際年齡應該滿十四歲了吧,真處在發育狀態,比班上所有同學都高出一頭,長得確很高大。

她一個傻大個就坐在最後一排,孤單的一人,既新鮮又忐忑不安地在上課。

同班同學都是很好奇地看她,不時地交頭接耳,讓她很不自在。

好在這個班的課程,主要是三爹法康在上,自然會得到一些照顧。

陳天華站在教室窗子邊上,觀察了十幾分鍾就離開,他轉到年級高一些的班級,準備靜靜觀察一下。

他很好奇,這清末的鄉村教學,到底是個什麽樣子的?

這個班應該是高年級,學生全是男生,年齡都在十三歲至十五六之間。

站在講台上的授課先生,五旬以上,穿著件粗布棉長袍,長著白淨清瘦的臉,估計是個老學究老秀才。

他的眼睛似乎還有些近視,但沒戴眼鏡。

估計是買不起。

此時,他正細著眼睛在給學生們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