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視察兵工廠

蘇州,在擄來了上百工匠後,吳長慶來到了兵器坊視察。

如今蘇州的兵器坊已經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占地足有上千畝,並且每時每刻都有士兵把守,防止有人來盜取機密。

外圍製造刀劍普通火銃的地方守衛還不算嚴密,而到了工坊核心地帶,這裏的把守就相當嚴密了。

裏麵是製造新式火銃和火藥的地方,那些製作工藝可都是超級機密。不管是哪一種機密被泄露,都會極大的增加敵人的實力。

這裏麵的工匠吃住都必須在兵器坊裏麵,不允許離開。

負責兵器坊的人叫劉寶均,是在嘉定就跟著起義的老人,忠誠度很高。

劉寶均走在前麵,向吳長慶介紹著現在兵器坊裏的情況。

“目前兵器坊裏製造燧發槍的大工匠有20人,幫徒112人,平均每日可造燧發槍4杆。其中有幾個幫徒已經學有所成,燧發槍的產量預計下個月能夠達到日均10杆。

製作火藥的大工匠有22人,目前隻是缺硝石,手榴彈的產量已經可以供應軍隊。

製作火炮的大工匠有8人,目前隻造了兩門迅雷炮。

其他製作冷兵器的大工匠有一百五十多人,幫徒七百人,刀劍產量皆可以供應軍隊,隻是鎧甲的產量嚴重不足,主要是缺鐵.......”

“這些大炮威力如何?”

吳長慶來到製造大炮的地方視察,大炮號稱戰爭之神,當它出現之後,就注定會成為戰場上的一個主角。

沒有大炮,攻打城池實在太艱難了,之前吳長慶打蘇州的時候就感受到了。

靠著手榴彈的偷襲,他們也不過是攻上了城頭而已。若不是吳勝兆被控製了,他肯定能及時調遣預備部隊增援,把城上為數不多的義軍趕下去。

而錯失了這一次偷襲,下次義軍想要登上城頭更加艱難,隻有不斷靠人命去耗他們的守城物資,耗光了守城物資才有機會攻下。

而有了大炮就不同了,瞄準一個地方不停的轟,足以把一段城牆轟塌。

之前的江陰城,就是這樣被清軍攻破的。

可以說,當大炮出現後,城池的防守作用就下降了一個檔次。沒有大炮的時候,城池的防禦力非常可怕。

即便是在城外野戰,大炮的作用也相當關鍵。有大炮的一方,可以給對手極大的心理震懾。

在兩軍短兵相接之前先用大炮轟一遍,可以極大的打擊敵軍的士氣。若是大炮數量足夠多,甚至光是用炮擊就能摧毀敵軍的抵抗意誌。

“啟稟將軍,這乃是迅雷炮,威力比起紅衣大炮要差許多。”

“那為什麽不製造紅衣大炮,是不會嗎?”

吳長慶問,迅雷炮是小型火炮,射程隻有千米,威力也很一般。

“製造倒沒有太大的問題,關鍵是太貴了,這紅衣大炮必須得用銅打造,用鐵打造容易炸膛。一尊紅衣大炮重三千斤,需耗銅兩千餘斤。”

工匠回道。

他這麽一說吳長慶就懂了,現在銅可是流通的貨幣,兩千餘斤銅大概可以鑄成2000貫銅錢,也就是兩千兩銀子。

兩千兩銀子造一門炮實在太貴,他們現在暫時還用不起。

“劉寶均,你先想辦法采購些銅,能造多少算多少,錢我來想辦法。”

吳長慶吩咐下去,以後他們肯定要去攻打一些堅城,沒有大炮是絕對行不通的。作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人,他對士兵的性命比較看重,不舍得拿士兵的性命去填,去換取勝利。

即便不是攻城,作為一支熱兵器軍隊,大炮也絕不能少。

現在吳長慶占的地盤還是太小,缺乏資源,造不了幾門炮,否則他現在就想把榴彈炮弄出來。

炮兵部隊是必須有的,而且現在就需要開始培養專業的炮兵。

“是。”

劉寶均記下了。

巡視了一遍,吳長慶把那些核心的大工匠召集了起來,賞賜了幾個速度快,手藝好的工匠一些銀兩,並且給他們封了個從九品的典吏,以示對他們的重視。

這把那幾個工匠激動的熱淚滿盈,這個時代工匠還屬於賤籍,社會地位極其低下,根本就沒有做官的資格。

吳長慶給的不是一個官職,而是給了他們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

要知道,朱元璋製定的戶籍製度裏規定,戶籍是要傳承下去的。也就是說,工匠的兒子以後就隻能做工匠,別說是做官,就是改行都不準。

士兵籍的人的兒子以後就隻能當兵,也不準改行。

這種腦殘的製度,吳長慶也不知道朱元璋是怎麽想的。

一些士兵的後代膽小怕事,但因為這種製度也隻能當兵。一些工匠的孩子天資聰慧,但也不能讀書科舉。

自古以來漢族都信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種戶籍製度可以說是令百姓積壓了無數的不滿。若不是因為這種原因,李自成也不可能登高一呼就從者數萬。

說到底,大明已經積攢了上百年的弊端,此時隻不過是徹底引爆了而已。

“隻要你們好好幹,用心幹,為我軍製造更多的武器,我絕不會吝嗇封賞。這次封賞隻是一個開始,以後我還會封賞更多的工匠。在我的地盤裏,你們的子孫後代也可以念書科舉。”

吳長慶對工匠的重視,甚至超過了對那些官員的重視。

因為這個時代真不缺當官的人,但是卻非常缺工匠。他以後要建設美好世界,不可能自己拿個錘子去敲敲打打,主要還是要靠這些工匠。

他不但要提高這些工匠的社會地位,還要提高他們的收入,提高他們的文化知識。

“吳將軍真是我們的青天大老爺,我們的活菩薩.......”

眾多工匠紛紛跪下叩謝,這種被認可的滋味,非常令人感動。

當然,吳長慶製定這樣的政策可以獲得工匠的擁護和愛戴,卻也會遭到讀書人群體的反感抵製。蛋糕就那麽多,有人得利就一定有人有損失。

這個吳長慶暫時顧不了那麽多,這種矛盾他需要慢慢去想辦法解決。改變一個社會不是件容易的事,吳長慶隻能一步步來。

步子邁的太大,容易扯著蛋。

像土地改革這種事,他現在就不敢去嚐試,否則那些大地主會毫不猶豫的造他的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