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招降使者
建立新朝是大事,涉及的事情方方麵麵。朱元璋和四位大臣商討諸般細節整整一夜。天快亮了,朱元璋伸了個懶腰,說道:“咱們去正陽門的城樓上用早飯,如何?”
四人齊聲道:“謝上位賜膳。”
李善長等人跟隨朱元璋來到正陽門的城樓之上。已是黎明時分,朱元璋駐足城牆邊,望著朝陽緩緩升起,撕裂黑暗,萬物光明。他轉頭對四人說道:“咱們的新國號就定為‘明’吧。”
李善長稱讚道:“上位真是飲水思源、不忘根本的聖人!當年紅巾起義借助的是明教。您定國號為‘明’,想必是為了明教淵源。”
劉伯溫卻不讚同,他頗為精通風水之術:“上位真是神機妙算!北方屬水,南方屬火。偽元以水德立國。明者,火也。您定是想用南方之火克製北方偽元。”
楊憲道:“二位先生說錯了。小明王韓林兒是上位的舊主。上位定新國號為明,定然是為了報舊主之恩。”
朱元璋沒有說話,望著那一輪嶄新的朝陽笑而不語。
後世史家對朱元璋以“明”為國號的原因有著諸多答案。李善長、劉伯溫、楊憲所說是諸多答案中最被人接受的三種。其實他們都錯了,根本沒那麽複雜。
朝陽初升,萬物光明——這簡單的八個字就是答案。
下晌,拱衛司。
指揮使毛驤在值房召見了八大千戶。
毛驤道:“諸位,上位給咱拱衛司一件要緊的差事。上位派遣朱亮祖、湯和、廖永忠三位將軍東征進剿方國珍。此次東征,我軍的策略是以剿為主,以招降為輔。上位讓咱們拱衛司出一個使者,跟隨大軍東征,在適當的時候前往敵營,招降方國珍。不知諸位誰願前往?”
八位千戶無一人應聲。自古招降的使者難當。對方要是鐵了心打到底,十有八九會拿招降使者祭旗。當初張昶招降朱元璋,被朱元璋留下委以重任,那是因為朱元璋有愛才之德、容人之量。方國珍則不同,此人陰險狡詐、殘忍無比、且首鼠兩端。用後世的話說,方國珍就是一個背刺小能手。
四十八歲的方國珍幹過太多投降、反叛,投降再反叛的事。他和張士誠一樣,亦是私鹽販子出身。至正八年,方國珍發覺販私鹽沒有搶劫來錢快。於是他聚眾數千人當了海匪,在海上搶奪海運漕糧。元廷派朵兒隻班發兵征討,仗還沒開打,方國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認了朵兒隻班當爹。又給他送了大量金銀財寶。朵兒隻班拿了好處招降了他。元廷的剿匪大軍一退,方國珍立馬反了。又開始在海上大肆劫掠元廷官船。這是他第一次背刺。
元廷一看這還得了?又派元帥泰不華發兵征討。方國珍還是那一套,先認爹再送金銀財寶,然後請降。泰不華拿人手短,同意了方國珍的請降。這次方國珍老實了三個月。三個月後,泰不華腦袋搭錯了筋,親自到方國珍的老巢吃什麽歸降宴。結果歸降宴上,方國珍直接殺了泰不華。這是方國珍第二次背刺。
元廷第三次派大軍圍剿。方國珍第三次請降,這次他沒認幹爹,也沒送金銀珠寶。因為他知道元廷的人不傻,事不過三。他給出的價碼是:張士誠這混蛋,在高郵稱了帝,這還了得?我可以替元廷親爹去打張士誠。元廷巴不得看到義軍內鬥。於是應允。方國珍成了元廷的漕運萬戶,奉命討伐張士誠,七戰七捷。
到了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攻克浙江金華。招降方國珍。方國珍第三次背刺,當了朱元璋手下的行省平章。不過他私底下卻依舊勾結元廷。每年都派海船進獻糧食到大都。
去年朱元璋西征討伐張士誠。方國珍又跟之前的死敵張士誠成了幹兄弟。與福建的陳友定一起支援張士誠。這是方國珍的第四次背刺。
八位千戶個個都是聰明人,誰也不願意去招降這樣一個反複無常的小人。招降不成,恐怕要掉腦袋。招降成功,說不準方國珍過段時日又反了,招降使者也要跟著吃瓜落受到處罰。
毛驤見八人個個沉默不言,有些生氣:“前幾日拱衛司抬格,喝酒慶賀的時候,諸位個個豪氣幹雲,說要替上位好好辦差,建功立業。如今怎麽都成了霜打的茄子?連個屁都不放?”
八位千戶齊齊裝起了孫子,任毛驤如何挖苦、痛罵,他們就是不開口說話。
毛驤歎了一聲:“唉,這差事的確不好幹。你們都不想去也是有緣由的。這樣吧,咱們抽簽決定。這樣一來也公平。”
柳寒月開口道:“這樣好,抽到誰就是老天爺的意思。”
劉燦附和:“對,這麽辦抽到誰都不會有怨言。”
其餘幾位千戶紛紛附和。千戶中最年輕的常歌亦點了頭。
毛驤似乎是早有準備。他拿出八根竹簽,用毛筆在其中一根竹簽下方做了個記號。隨後他將八根竹簽握在手中:“抽到有記號的人就做招降使者。”
柳寒月提出了疑問:“那.....誰先抽啊?”
毛驤道:“這個好辦,以年齡為序。年長的先抽,年輕的後抽。”
八位千戶按照年齡排好,依次抽取了竹簽。前麵七個人抽到的竹簽都沒有記號。七人的目光落到了最後一個抽的常歌身上。
常歌苦笑一聲:“諸位前輩,看來晚輩也不用抽了。這招降使者的差事交給我吧。”
毛驤臉上露出微笑,走到常歌麵前,將手中帶有記號的竹簽塞到常歌手裏:“常千戶,我就說你年輕有為,且有天佑!老天爺都想讓你再立新功!”
常歌心中暗罵:這哪是讓我立什麽新功,分明是讓我去送死!
毛驤又叮囑道:“你手下有兩位百戶,一個徐輝祖,一個賀升。這一趟差事,我看你就別帶徐輝祖去了。徐輝祖是大將軍的嫡長子。萬一跟你進了虎穴遭遇不測,大將軍和上位那兒我沒法交待。”
常歌道:“是,我隻帶賀升和二十名力士、二十名校尉隨軍東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