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東墳

我們這地方,叫關東墳。

之所以取這麽個名字,還得從很多年前的一場鼠疫說起。

龍慶末年,關東鬧了饑荒,一時之間,餓殍遍野,為了生存,很多關東人拖家帶口闖關東,在遼東遼西安了家。

一來二去,來我們這的人越來越多,就形成了現在的縣城。

縣城西南的郊區,有一塊五六百畝的荒地,起初並沒有人。

由於北荒是龍興之地,封禁上百年,人煙稀少,使得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簡直成了動物的樂園。

所以,無論是外遷來的關東人,還是本地的金族、椿族、達烏爾族等人,都明白一個道理。

這片黑色土地其實是動物的地盤,人類隻是借住。

隨著時間流逝,日子久了,人們在這繁衍了好幾代後,自然也就慢慢淡忘了。

鼠疫便在此時,悄然而至。

等到被發現和重視時已經晚了,因而釀成了一場無可挽回的災禍。

聽說那時候縣城十室九空,無數人慘死在這場老鼠引發的瘟疫裏,以至於城中巡查不得不每天雇傭牛馬車拉滿屍體運到城郊掩埋,以至於縣城通往西南的鄉道上終日塵土飛揚,南風一吹,屍臭經月不散。

沒錯,這片集中掩埋了大量關東人屍體的地方,就是“關東墳”。

後來時過境遷,縣城慢慢發展外擴,這裏有了民居,成了一座鎮邊村,可“關東墳”的名字卻一直留存了下來,往西的田間地頭密密匝匝地摞累著黃土墳堆,仿佛還能看到一點當年亂葬崗的影子。

我就是在這摞累成堆的墳塋中間,被爹撿回家的。

爹是十裏八村有名的獸醫,姓康,那年代,一個大屯子總會三樣標配——一個木匠,一個赤腳大夫,和一個獸醫——爹的獸醫手藝據說是有師承的,不但能醫牛馬這些大牲口,連鳥雀蟲蟻的毛病他都很有一手兒,因此名氣很大。

他一輩子沒結婚,給我取名康小包,把我當成他親生兒子養到十幾歲,可惜我卻沒有學到他的一成本事。

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學那些本事有啥用,娶不著媳婦都”,我就也樂得自在,隻是跟著他出門幹活,耳濡目染,多少也會些皮毛。

那時候我始終以為這輩子就是這麽過去,慢慢長大,娶妻生子,給爹養老送終,和其他人並無分別。

直到那一天。

我記得清清楚楚,那是3月中旬的一個下午,因為爹染了風寒,我就替他去隔壁村給一家養的豬接生。

這對於五歲開始就跟著他老人家皮股後頭打下手的我來說別提多簡單了,更何況這家的豬也爭氣,我進門它開始陣痛,天還沒黑,第一隻豬羔子就落地了。

手腳利索地給豬羔子撕開胞衣,用劈開的秸稈斷了臍帶,送它去母'豬肚子上吃奶,這套流程行雲流水,我自己都不免有些得意,伸手摸了摸母'豬肚子,估摸著能有十一二個豬羔子,沒有胎位不正,我更是心中大定。

豬主人叫張丙誌,見我表情輕鬆下來,他一顆心也是落到了肚子裏,不禁朝我豎了個大拇指,“這一手摸腹辨胎,一看就得了康師傅的真傳,硬是了得,十裏八鄉也就康師傅有這好手藝,旁人屬實不行。”

我抹了抹腦門兒上的汗,一邊給母'豬喂豆餅水蓄力,一邊謙虛:“哪裏哪裏,我爹常說強中自有強中手,我這才哪到哪。還是您家這老母'豬照顧人,瞅這樣兒能生得挺快。”

可惜我猜中開頭,沒猜中結尾,這老母'豬生了十一個豬羔子半點兒沒錯,可等最後一個豬羔子吃上奶,張丙誌家的老掛鍾剛好鐺鐺鐺地敲了十下。

竟然已經是晚上十點了。

豬圈裏臨時拉了電線,點著明晃晃的大燈泡,照得滿屋子昏黃。張丙誌點好了工錢裝進一個牛皮紙信封裏遞給我,麵帶憂色。

“外頭下著牛毛雨呢,土道怕是不好走,不然在咱家住一晚上吧,你嬸子燒了炕,暖和,被褥啥的也是現成兒的。”

“不成不成,我爹病著,他自己在家,我還有點不放心。”

“那不然我套車送送小師傅吧。”

“拉倒吧,怪麻煩的,這老母'豬剛下了崽子,得整夜看著,不然翻身啥的容易壓著豬羔子,可半點不能離開人。給我拿把傘就行,溜溜達達的也就回去了。”

我跟他要了把傘,收拾好出診用的木頭箱子,跟他說好改日來給他送傘,就出門往家走。

張丙誌打著手電筒,硬是送了我幾百米,看著我出了村,上了大田的土道,才一步三回頭地趕回去照顧老母'豬。

我自己打著傘,胳肢窩裏夾著手電筒,踩著滿地泥濘,深一腳淺一腳地埋頭往家走,牛毛細雨在雨傘上沙沙作響,顯得周圍的黑夜靜得嚇人。

也不知道走了多久,突然好像看見前頭土路當中立著個什麽東西。

一開始我還以為是誰放在路中間的石頭,正要上去踢開,可走了幾步,隔著濛濛的雨水眯眼看去,才發現那東西竟然有一雙綠瑩瑩的眼,被手電筒的光一晃,活似小人書上畫的寶石珠子。

竟是一隻皮毛油亮,體型肥碩,像人似地蹲踞在路中央的黃皮子。

這可給我嚇了一跳。

老話兒說動物攔路必有緣由,這黃皮子下雨天擋在路中間,一雙小眼睛眨巴眨巴地盯著我,說沒事兒誰能信?

大半夜的,陰雨綿綿,我和這隻黃皮子大眼瞪小眼,竟然就這麽僵持在了荒無人煙的大地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