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供給側改革(上)_繼續推進工業化,創新是關鍵

第二章

供給側改革(上)

繼續推進工業化,創新是關鍵

厲以寧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

2015年,國家統計局第三季度公報中透露了一個信息,就是第三產業產值已經占到了GDP的51%。從人類發展來講,第一個階段是農業社會,以第一產業為主,然後進入工業化階段,工業化階段主要是第二產業逐漸發展,占最重要的地位,接下來是後工業化時期,後工業化時期如果第三產業的產值達到GDP的一半,就證明這個時代轉向了,在發達國家一般第三產業的產值都是占GDP的60%~70%。在後工業化階段,當第三產業的產值占到GDP一半以上,達到60%、70%的時候,高增長是不可能的事情。在那些國家能夠有3%的增長率,他們就覺得很不錯了,超過3%就很不得了了。

應該看到,第三產業產值突破了GDP的50%,這是一個開始。而在中國有另外一個大問題擺在了我們麵前——我們的工業化並未完成。工業化完成的主要標誌是什麽呢?根據很多經濟學家的討論,是高端的成套裝備的製造業居世界領先地位,我們離實現這個條件還有一定距離。別說高端的,就是一般的成套裝備的製造業,我們也還沒有居世界領先位置。舉個例子,經常能看到建設新工廠的信息,但是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到哪裏去買設備。人們考慮的都是到德國、日本、美國或者意大利去買設備,很少聽說人們去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哈爾濱買設備,因為雖然中國的成套設備製造有一定成就,但是很多方麵還是落後於世界水平的。所以,我們在實現第三產業產值占GDP一半以上時,絕對不要放棄繼續工業化,我們要實現工業化目標。

工業化目標的實現關鍵在於創新,創新是一個浪潮,為了創新我們要繼續發展第三產業。這需要有不斷的消費力來支撐。消費包括兩個因素,第一個因素是城鄉居民購買力,第二個因素是要有購買、消費的意願,沒有消費意願怎麽行?所以這裏麵涉及我們怎麽起變化,怎麽在第三產業擴大消費。

四句話建言企業發展

不久前我在河北考察,被很多企業家圍住,讓我給他們講幾句話,勉勵勉勵。我講了下麵四句話:

第一句話,讓產品更個性化。今天的消費者跟過去的消費者是不一樣的,不缺東西,而是需要符合自己個性的產品。不相信的話,每個人回家看看,把家裏的箱子打開、櫃子打開,裏麵裝的衣服都是新衣服或者隻穿過幾次的衣服,為什麽就不穿了呢?因為它式樣過時了,它布料不夠好,還有其他的種種原因。新產品要符合個性化要求,然而我們現在的產品還做不到。所以大商場裏看的人多,實際上買的人少,為什麽?因為我們的產品離個性化還有距離。

第二句話,讓服務更人性化。現在跟過去不一樣了,第三產業占主要位置,服務業就不能跟過去一樣了。坐在板凳上等人家來是不行的,得有更加人性化的服務來吸引人。假如都跟過去一樣,第三產業產值怎麽能有進一步提高呢?

第三句話,把品牌知名度在國外打響。中國產品現在主要問題是品牌不行,中國品牌協會的同誌告訴我,他們在來中國采購商品的外商當中發了問卷調查,調查要求他們列出幾個熟悉的中國製造業品牌,結果收回問卷調查一看,寫的基本上是一個品牌——茅台酒。怎麽會是茅台酒?因為茅台酒廣告做得好,曆史悠久,他們嚐過茅台酒,而其他品牌很少,這就表明我們缺少品牌。品牌是靠創新來維持的,但是我們這方麵比較欠缺。

第四句話,把消費者留在國內。我們現在初步估計,對外旅遊這幾年方興未艾,現在國外旅遊大概是1萬億元人民幣的開銷,

在國外購買商品大概也是1萬億元人民幣的開銷。為什麽到國外消費呢?有兩個理由,第一,沒假貨,而在中國買個外國品牌產品可能是水貨。第二,商品價格比在國內買外國品牌商品要便宜,為什麽便宜?因為我們的關稅太重。所以要把消費者留在國內,自己一定要有品牌。另外,進口國外的商品應該降低關稅。我們知道,在國外消費增加的稅收是國外的稅收,增加的就業是國外的就業,而進口外國商品後,消費者在國內購買,就能同時增加中國的就業與中國的稅收。

將以上四句話連起來,就是我們要讓產品更個性化,讓服務更人性化,把品牌知名度在國外打響,把消費者留在國內,這樣我們的經濟就可以上去。

將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納入規範化軌道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特別要提到,一定要將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納入規範化軌道,我們現在還是要走市場經濟道路。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確定了市場調節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是決定性作用,所以宏觀經濟調控也必須規範,真正規範的宏觀經濟調控是兩個方麵的調控,一個是對需求端的調控,另一個是對供給端的調控。

兩個調控是有區別的,需求端的調控主要是刺激總需求或者抑製總需求,無論是刺激還是抑製,都要通過財政政策、信貸政策,也就是貨幣政策來解決。而供給端的調控就不是這樣,需求調控在國民經濟管理中被認為是短期或者近期調控,因為它見效快。而供給端調控被認為是中期調控,因為它涉及發展方式的轉變、部門結構的調整,還包括技術水平的提高,這跟需求調控是不一樣的。現在兩個方麵的調控要並重,我們過去隻強調了以需求調控為主。需求調控轉到供給方麵的調控,其中會碰到一係列難題,需要加大改革的速度和力度。大家都知道,發展方式的轉變說起來容易,真正做起來並不容易,為什麽呢?因為發展方式的轉變涉及關停並轉,這樣就容易產生問題,關停並轉會導致工人下崗失業。

在推進混合所有製經濟的時候我們要注意,這次在國有企業當中,包括競爭性行業推行混合所有製經濟,國家不設比例,隻有某些專門行業需要國家控股。不設比例就存在一個問題,這是很重要的,就是為了維持國有企業的穩定不裁員。因為20世紀90年代國企裁員,實行買斷工齡,之後留下許多後遺症,下崗工人都在埋怨,而且工人年齡都四五十歲了,四五十歲再找工作很難。改革問題由下崗員工來承擔,這是不合理的。所以這次不裁員,要隨著以後經濟的發展來吸收他們上崗,增加收入。這個方針是對的,這就是供給端的改革。

供給端的改革重點是短板行業要加大投資,我們靠什麽來競爭?靠短板行業來競爭。短板行業如果不加強投資,怎麽創新?創新的問題還要進一步來研究,創新成功了給企業減稅,可是企業最大的困難在哪裏?在於實驗過程中誰來給予企業幫助,因為實驗成功前是沒有減稅的。所以,應該在實驗的過程中、失敗的過程中不斷給予創新企業一些幫助,這對中國來說也是一個從供給端發力的主要方麵。供給端發力跟需求端發力是相互拉動、相互影響的。為什麽相互影響呢?因為要擴大需求就需要用財政政策跟信貸政策,供給的增加又要通過產業結構、區域結構、部門結構的調整等來實現,這些都需要投資。

而利潤率的供給是不一樣的,需求端政策的調整見效快,供給端的調整見效慢,它是中期的調整任務,所以一定要注意雙方的互動問題。有什麽辦法能夠加強互動?兩個措施最重要。第一,不能用過去的那種大水漫灌的方式,應該抓緊定向調控。定向調控最近很有成績,比如扶貧,現在的扶貧跟過去不一樣,現在的扶貧是一種定向扶貧,這叫滴灌,看準了滴水,而不

是大水漫灌,這就見效了。再比如,定向調控對供給端也是一樣的,支持什麽行業,不支持什麽行業,哪些行業可以多給貸款,哪些行業不給貸款,決策的水平要提高。

第二,為了使長期、中長期結構調整到位,我們必須要培養人才,供給調控可以起作用,但供給調控和需求調控不一樣,需求調控是近期調控。在現有基礎上,供給調控遇到三個不足。第一是資本不足,因為供給調控要建立新工廠、高鐵、高速公路、港口等,需要大量資金,涉及如何籌集的問題。第二是公共設施不足,物流、資源開發、土地利用等都很緊張,這裏的問題是怎樣把資源供給問題解決好。第三是熟練工人、技術人才、專業人才不足,這是沒法短期來完成的。

新的人口紅利正在產生

貴州畢節有一項工作做得很好。畢節有一所普通大學,叫作畢節學院,前兩年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還對口幫助過他們,教師輪流到那裏講一次課。現在已經沒有這所學校了。改建了,房子比以前更大了,改為貴州綜合工程學院,專門培養技師,而且跟企業合辦,為企業定向培養人才,所以學校90%以上的畢業生都沒有找工作的困難,這就是培養熟練人才。

雲南楚雄是職業教育學校的基地,大量培養專門人才,向沿海輸送,這是中國一個新時代的開始。認為中國的人力資源已經枯竭,是不符合實際的。而應該是中國舊的人口紅利正在減少,因為勞動力素質是低下的,同時新的人口紅利正在產生,大量職業教育、職工培訓興起了,還有創業者的大量出現。這就給了我們一個希望,即新的人口紅利會在中國源源不斷地出現。

陝西漢中有一個縣叫西鄉縣,西鄉縣靠近漢江,是平原丘陵地帶,漢江水流入丹江口,丹江口將其輸送到北京、天津使用。為了保證丹江口水庫的幹淨,漢江流域所有的工廠該遷的遷、該停的停、該關的關。另外,農民種地不能使用化肥,不能打農藥,因為要保護漢江水。那麽,扶貧怎麽辦?農民收入怎麽保證?我到西鄉縣考察,很有感觸。那裏已經不再種糧食了,所有沿江、沿海丘陵地帶一律種茶樹,那裏有很有名的茶,叫富硒茶,茶葉不使用化肥、農藥,而且茶葉需要勞動力——采茶工、篩選工、炒茶工、包裝人員、營銷人員。所以,西鄉縣到湖北去打工的農民聽說家鄉需要勞動力,他們都回去做茶葉工人了,他們也都在不斷學習。我們在南方的省考察時,看到農民都在學習,並積極要求辦農業職業學校、農業職業培訓班,這個情況是過去沒有的。

我在丹麥考察過,丹麥的農業技術學校規模很大,而且學生源源不斷,農場主在這裏培養第二代,將來第二代要接班,必須懂農業技術、懂管理。中國農村現在正在這麽搞,因為田總是要有人種的。土地確權以後到位了,農民可以不種田,可以開作坊、做生意去。那田誰來種?在浙江省我們考察的結果是安徽人來種。到蘇中,就是揚州,我的家鄉那裏去看,農民都去做各種工作了,包括搓背、搓澡、修腳等,那他們的田誰來種?蘇北來的農民種。所以說都需要學技術,這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

從以上這些我們可以看得很清楚,“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中國今天遇到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由於最近10年之內發展方式未變,一味追求GDP的數量擴張性增長出現的結果。現在想要病情好轉,就要明白病去如抽絲,得慢慢改,不能性急,隻要能比過去向前走一步、推動一步就好。結構調整是緩慢的,技術創新也不能性急,人才的培養更是長期過程。所以可以說,2016年中國經濟可能還是在困難中前進,但勢頭會比2015年要好一點兒。什麽時候能夠完成,這要看我們整個“十三五”規劃能貫徹到什麽程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