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_麵對現實,回歸常識

第五章

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

麵對現實,回歸常識

許小年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

所謂“麵對現實,回歸常識”,主要是我對宏觀經濟的一些判斷和感覺,以及在這樣的經濟形勢下,企業應該如何去應對。既然叫作“麵對現實”,現實到底是什麽?

中國經濟未來五年低速增長

中國企業家們現在每天都要思考自己企業的經營問題,現實是比較嚴峻的,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這個新常態,各方麵有不同的理解,我個人看法是在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將進入一個中低速增長的時期。

中低速增長也就是增長速度比過去要明顯低下來,而這個增長速度的放慢既是周期性的,更是結構性的。我個人認為,主要是結構性的放慢。結構性調整的困難決定了我們經濟的新常態將持續比較長的時間,這時間持續多久?財政部部長在最近的一次會議上講,中國經濟麵臨困難的形勢可能要持續5年的時間。對於財政部部長的估計,我本人表示同意。

中國政府已無力采取大規模刺激政策

在這樣經濟增長速度放慢的情況下,新常態會持續比較長的時間,政府會采取什麽樣的對策?這是大家關心的焦點。我觀察,在新常態的情況下,政府不願意也無力采取大規模的刺激政策。我這樣的觀察是否準確,有待於進一步明確。但是我認為,不采取大規模的刺激政策,在當前的形勢下,毫無疑問是正確的。原因後文會提到。

所以,現實就是經濟進入新常態,增長速度放慢,而且放慢主要是結構性的。結構性調整的困難決定了新常態的長期性。政府不會出台大規模的刺激政策。這是我們麵對的一個和過去不同的形勢,這也是我們生活其中的現實。

在行業的層麵上,我們觀察到的是,過剩產能普遍存在,各個行業為過剩產能而苦惱,在過剩產能的壓力下,沒有其他辦法,隻有不斷降低價格,試圖保住自己的市場份額,而降低價格在宏觀層麵上顯示的是生產者價格指數連續30多個月的負增長,在傳統實體經濟中,投資機會缺乏。所以,現在我們缺的不是錢,缺的是能夠盈利的投資機會,這是另外一個現實。

再看企業層麵,雖然經濟增長速度在下滑,但是人工成本、資本價格、資金成本呈現出來的剛性並沒有隨著經濟增長的下滑而降低。一方麵經濟疲軟,另一方麵成本出現剛性,換句話說就是企業的利潤率受到了擠壓。一些企業過去靠低成本擴張非常成功,而這種傳統的經營模式不再適應市場,企業麵臨著嚴峻的挑戰。

兩個“中國模式”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麵的。綜合起來看是因為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發生了本質的轉變。這個轉變具體是什麽?1978年以來,我們國家經濟的高速增長是依靠經濟體製改革帶來效率的提高而實現的。經濟體製改革帶來效率的提高,具體體現在由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比計劃經濟更加有效,資源從農業部門轉到工業部門,從國有部門向效率更高的民營部門轉移。即資源配置在市場價格信號的引導下,朝著更有效率的部門和行業轉移,這帶來了中國經濟的增長。

另外還有激勵機製的改變,其中特別突出的是一大群企業家在改革的大潮中出現,這些企業家為了提高企業的效率,千方百計尋找市場急需的產品,千方百計降低成本。他們在市場經濟中有著強烈的提高效率驅動,遠遠超過國有企業的經營者。因為國有企業受到體製的限製,對效率的提高是不敏感的。

所以當我們談“中國模式”的時候,我們混淆了一個概念,其實我們有兩個“中國模式”,從1978年到1990年年末是一個“中國模式”,從1990年年末到現在是另外一個“中國模式”,我們經常把這兩個“中國模式”混淆了,現在有必要區分一下。

從1990年年末到現在是什麽模式?主要是依靠政府分配資源,刺激短期的需求拉動GDP的增長。現在中國模式主要是依靠借貸來實現的,政府發錢、支配資源、拉動經濟的增長。政府的資源從哪裏來?來自稅收,來自國有銀行擴張信用,政府的資源來自中央發行貨幣,主要是依靠這樣一套方法來保持經濟的高速增長。特別是2008年啟動了4萬億刺激計劃,更是第二階段中國模式的典型代表。靠政府花錢,靠銀行發放貸款,靠銀行印鈔票來拉動經濟增長,跟前一個中國模式有本質上的區別。

這樣一個靠政府拉動短期需求維持經濟增長的“中國模式”是不可持續的。第一個“中國模式”和第二個“中國模式”的區別在於可持續性,如果依靠企業家的創造力、創新力提高效率,這個增長是可持續的。而依靠政府拉動增長,這是不可持續的。

有兩個原因,第一,政府的資源再多也是有限的,而企業家的創造力是無限的,這是第一個“中國模式”和第二個“中國模式”的區別。第二,在經濟學上叫作投資的邊際效益遞減規律。政府不斷發錢,央行不斷印鈔票,雖然可以促進短期的經濟增長,但是促進的作用越來越弱,就是經濟學上的邊際效益遞減。政策作用同樣存在著邊際效益遞減。

2008年我們曾有過4萬億刺激政策,2012年我們實際上執行的是“4萬億2.0”政策,“4萬億2.0”政策的效果就比“4萬億1.0”政策效果要差。本屆政府也試著采用一些刺激性政策,結果發現效果不理想,所以,現在就停下來了。

政策的效用遞減和我們吃東西、用藥是一樣的,一種藥用多了,藥力會不斷衰減,我們叫作投資的效益遞減或者政府政策的作用遞減。因此,依靠政府投資拉動增長,短期可以見效,但是長期無法持續。

4萬億刺激計劃帶來的隱患和經濟景氣的前提條件

2008年,我們執行了4萬億刺激計劃,結果一方麵使得本來就已經產能過剩的各行各業又在執行過程中大幅增加了更多的產能。這是造成我們麵臨困難的一個原因。

另一方麵,由於4萬億主要靠債務融資,結果形成了今天政府債務、銀行壞賬的問題,這是中國經濟當前麵臨的一個很大隱患,這個隱患不清除,我們無法進入下一輪的增長。我認為,新一輪經濟景氣短期內不會到來,大家要做好長期的準備。

新一輪經濟景氣的前提條件有兩個,第一個是清理過去積留下來的債務,中央政府已經采取措施了。2015年“兩會”時,財政部宣布推出1萬億的長期債務置換計劃,用長期債務置換地方政府已經到期的短期債務,說白了就是解決企業貸款展期的問題。2015年年初提出1萬億,年中加到2萬億,現在加到3萬億,這說明地方經濟的債務問題比當初估計的還要嚴重。

這是中國經濟的一大隱患,如果地方政府債務不清理就會轉換為銀行的壞賬,銀行的壞賬正在上升,如果地方債務問題不解決,如果房地產市場價格下挫,銀行壞賬會快速上升。所以,要想實現經濟新一輪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把過去單純依靠政府政策拉動經濟增長所遺留下的問題清理掉,不清理掉就會變成中國經濟增長的大包袱。

第二個前提是必須從政府拉動需求增長的模式回到1978年到1990年那種通過改革釋放市場能量的增長模式。

這兩個前提沒有達到之前,我們還是新常態,還要在新常態下思考企業的經營。由於到目前為止,實質性的改革措施出台得不多,因此新常態可能會持續比較長的時間。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怎麽辦?市場永遠處於變化之中,企業必須求變,這就提出了企業轉型的問題。

不僅國家經濟要轉型——經濟增長模式從單純依靠政府短期政策措施轉向基於市場,釋放市場力量,發揮企業家的創造和創新精神,提高效率,走可持續增長的道路。企業也需要轉型——首先要轉變觀念,轉型的最大障礙在每個人的頭腦中,是傳統觀念,是習慣性思維。這是最困難的。

企業轉變觀念:不以小為卑賤,不以小為低下

一個朋友告訴我,有一個企業家去以色列、德國、美國訪問學習,我覺得非常有必要,第一要學人家的理念、人家的心態,其次才學商業模式,學技術、學產品。以色列的企業家創造能力如此之強,並不是猶太人比中國人聰明,其實中國人的智商不亞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地區的人,中國人非常聰明,但有時候太聰明了,聰明過了就經常做蠢事。以色列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和文化、宗教、社會、曆史傳統有很大的關係。德國缺少創新企業家,但有非常優秀的工業家,他們可以把汽車、設備、化工產品做到世界第一,但是他們缺乏以色列和美國矽穀那樣的創新企業家,這也是和文化、曆史分不開的。

我們可以去看、去學,但要想照抄他們的商業模式極為困難。你讓美國人生產奔馳、寶馬,他們也生產不出來,你讓德國人生產特斯拉(美國生產的純電動汽車),德國人也不行。所以,第一是要學人家的心態,學人家的理念。德國那麽多的優秀中小企業手裏都有獨特的技術,在上百年的市場競爭中屹立不倒,就那麽一個小鋪子、小作坊,專心致誌走下去,在一項技術上做到世界領先。我們問一問自己,我們有沒有這樣的心態,有沒有這樣的定力,有沒有這樣的鑽研精神?這是我在德國考察中小企業體會最深的。就是這種不以小為卑賤,不以小為低下的精神,這是一種內心的追求,他們認為把這件小事做好是非常有價值的,會為自己的小作坊感到驕傲,這樣的精神是中國企業家缺乏的。

中國的企業家一說就是做大做強,把大放在強的前麵,實際上強是一個陪襯,都想著大,沒有人專心致誌做強。現在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話:隻要你找準風口,豬也能飛。這是一個非常真實的寫照。有一個學生問我:你怎麽理解這句話?我覺得做企業不是找風口。宏觀經濟形勢好,有好企業;宏觀經濟形勢差,也有好企業。企業的經營不是跟著政策的大風揚帆起航,企業本來的任務就是無論刮風下雨都可以航行。企業轉型之難第一難在我們的傳統觀念,即機會主義,企業轉型之難第二難在我們傳統商業模式的慣性,30多年高速發展,從短缺經濟逐步過渡到過剩經濟,在短缺時代什麽都是現成的,在經濟開始起飛時各項成本都很低,所以我們過去的商業模式非常成功,是低成本的擴張。那麽企業的能力是什麽呢?就是整合資源。

我經常問我的學生:你的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到底是什麽?在課堂上一半的人跟我說是資源整合。資源整合是什麽意思?在過去十幾年,資源整合第一是政府資源,第二是銀行資源。你所謂的資源整合不就是能從政府那拿到資源,從銀行那拿到貸款嗎?所謂的資源整合能力不就是拉關係的能力嗎?這不叫核心競爭力。

傳統的商業模式當中,要有良好的政府關係、敏銳的市場嗅覺等,但新常態下企業的關鍵能力在於創新能力。我們陷在傳統的商業模式中不能自拔,總是習慣性地去尋找風口,認為過去的成功可以保證未來的順利發展。現在已經不可能了,因為市場環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企業轉型之難第三難是缺乏獨立思考能力。有一種從眾的習慣,別人做什麽自己也做什麽。長於模仿,短於創新。這是中國企業家的局限性,這和我們的傳統文化有關係。我們的文化傳統不鼓勵獨立思考,希望人們遵循集體規則,不管是顯現的規則還是潛規則。我們的企業家帶有這樣的烙印,幹什麽都是一窩蜂而上。改革開放初期,在東南沿海一帶你可以看到皮鞋之鄉、服裝之鄉、打火機之鄉,幾個鎮、幾個縣甚至隻生產一類東西。

我到以色列去考察,以色列人跟我講了個故事:一個猶太人開了一個加油站,生意很好,因為位置很好,來來往往的車輛都停在這裏加油。另外一個人去了,他在加油站邊上開了一個便利店。而如果換成中國人,一看加油站生意很火,可能會在街對麵開另一個加油站,這就是中國人和猶太人的區別,我們經常是進行同行競爭而不是錯位競爭。這就是不同文化背景企業家之間的差別。從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就能觀察到從眾現象,直到執行4萬億計劃的時候,仍然是這樣,人人都投身風電、太陽能產業。國際上有句話是正確的:中國人生產什麽,什麽價格就跌;中國人買什麽,什麽價格就漲。為什麽呢?因為中國人一生產不是幾家企業生產,而是一窩蜂地生產,最終讓那個產業產能過剩,大家都沒什麽錢好賺,當然這和政府政策也有很大關係。而最主要的就是企業家的仇恨心理,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缺乏創新,這是中國企業家的短板。

現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要認識到經濟的問題是什麽,也要認識到轉型的迫切性,最迫切的是我們觀念的轉變。要回歸常識——回歸價值創造的常識。不創造價值,就賺不到錢。你可以在網上忽悠一大堆粉絲,但是你如何把大量網站訪問轉化成信息,這才是關鍵。你可以拿風險投資的錢去補貼消費者,形成巨大的客戶群,但是怎麽從巨大的客戶群賺錢,取決於你是否給他們創造了價值,不創造價值,即使賺到錢也無法持續。創造價值是賺錢的前提,這是一個常識。

中央銀行印鈔票不創造價值,因此它對經濟沒有什麽幫助。我們無法把期望寄托在中央銀行身上,降準降息沒有關係。降準降息增加貨幣發行根本就不創造價值。炒股票也不創造價值,我們在股市上有賺錢的有賠錢的,賺錢的不必為此而高興,賠錢的也不必為此而悲傷。所以我們不必看宏觀政策,還是關注自己的企業,關注企業是如何創造價值的。另外,一個企業經營困難,總是把困難歸結為融不到資金,這實際上是顛倒常識。不是因為融不到資金才經營不好,而是因為經營不好才融不到資金。金融機構不會把錢借給一個經營困難的企業。金融機構永遠是錦上添花。雪中送炭要自己送,自己把手中炭的問題解決了,銀行才能給你錦上添花。如果你在銀行,你會把資金借給一個瀕臨倒閉的企業嗎?你會把資金借給一個資金周轉困難的企業嗎?不會的,這是常識。所以不要怨天尤人,要回歸到常識。企業家思考的問題應該是如何去創造價值。什麽是價值創造?我認為有兩個標準。

怎樣才算價值創造?

第一個標準是你能開發出市場接受的新產品和服務,你就為客戶、為市場、為社會創造了價值。別人沒有做的產品你做出來了,你就創造價值了。過去沒有蘋果手機,現在蘋果公司把它做出來了,蘋果公司就是一個價值創造者。我們現在已經離不開微信了,過去沒有微信,騰訊把它做出來了,騰訊也是價值創造者。這是能夠為市場所接受的新的產品和服務,這就叫價值創造。

第二個價值創造的標準是你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從而以更低的價格向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你做不出新產品沒關係,你生產蘋果產品的成本比別人低,這也叫價值創造。

那麽創造價值和賺錢、利潤是什麽關係?賺錢未必創造價值,而創造價值必然要賺錢。如果你創造價值而未賺到錢,這隻是短期的,從長期來看,你創造了價值,想不賺錢都很難。一些好的公司現在頭疼的不是賺不到錢,而是賺了錢怎麽花。隻有價值創造,才能奠定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對於一些不創造價值的活動,不要寄予過高的期望,甚至可以忽視。比如,炒股票不是創造價值的事,起碼不是企業家主要的任務所在。

P2P不創造價值,很多O2O也不創造價值

我有個學生要做P2P(互聯網金融點對點借貸平台),我堅決製止了他,我認為P2P不創造價值,甚至很多O2O也不創造價值,什麽叫O2O?就是兩邊都是零,中間一個2,這就是O2O。需求這端不著邊,供給也不著邊,中間幻想一個百億市值的公司,這就是O2O,我不是打擊大家的積極性,是要讓大家獨立思考,思考自己的商業模式,思考自己在什麽地方創造價值,在什麽地方賺到錢,不要一窩蜂跟隨潮流。

為什麽說P2P不創造價值?因為P2P沒有解決金融的關鍵問題——信用問題,信用的基礎是什麽?為什麽這個企業申請貸款,我不敢給他,因為他的信用風險不好把握,這是什麽意思?

就是信息不對稱,這家企業的經營狀況我不清楚,他自己清楚,但又不會把真實的信息告訴我。這是金融最困難的地方,由於信息不對稱,使得銀行無法判斷這些潛在客戶的信用風險,這是金融的實質。

要想準確評估企業的信用風險,必須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P2P有沒有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沒有!P2P隻是把企業和銀行拉在一起,隻是把借方和貸方拉到一起,最多相當於一個婚姻介紹所,把男女拉到一起,至於婚姻成不成,介紹所不管。

可是我們做金融的必須要關心能不能成,不是把借方、貸方拉到一起就完事了,還要關心他們能不能成,如果不能成,失敗了就是壞賬,就是損失。所以,做金融雖然像婚姻介紹所,但是對它的要求比婚姻介紹所高多了,要想確保貸款成功,你要想辦法降低銀行和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如果不能夠在這方麵做出貢獻,你就沒有創造價值,沒有創造價值,哪怕你今天賺錢再多,也無法持續。因為你沒有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所以連續出現壞賬,壞賬出現太多,你的平台信譽就垮掉了,那還做什麽?就沒法做了。很多做P2P的人根本不理解金融,他們不知道金融的要害是什麽,做了一個網站,左邊拉理財投資人,右邊拉資金需求者,拉進來交易兩天,甚至貼點兒息,熱鬧過了以後就垮了,因為壞賬太多。

這說明什麽?說明隻要企業不創造價值,就沒有一個能夠活下去的商業模式,沒有一個可靠的商業模式,創業就要失敗。很多網絡公司現在都在做網絡金融,位並沒有幫助金融機構克服信息不對稱問題,有的根本沒有數據,有的數據質量很低,不足以評判一個客戶的信用風險,還需要其他數據才能夠解決借方和貸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隻有創造價值,解決商業中的核心問題,企業盈利才有基礎,企業發展才有可持續性。

對手能學的,不是核心競爭力

如何創造價值?這要提到我們多次提過的企業核心競爭力,企業要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建立和強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利用核心競爭力去創造價值,從而立足於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所謂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你獨特的競爭優勢。

核心競爭力不僅僅是你特有的競爭優勢,而且還是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優勢。核心競爭力是即使競爭對手看到了也沒法模仿。比如手機,過去我們做簡單產品的時候,如果手機麥克風不會做沒關係,可以把其他做得好的麥克風產品拿來拆開再組裝,照樣可以做。這就不叫核心競爭力,或者說這個產品的技術壁壘太低。核心競爭力是技術壁壘非常高的優勢。競爭對手不花個三五年,不投個千百萬元上億元的研發資金就沒有辦法模仿你,這才叫核心競爭力,或者說核心競爭力就是具有技術壁壘的技術產品或者商業模式的優勢。

“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

現在企業家要思考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到底是什麽,在市場競爭中立足,憑的是什麽。中國有句俗語: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你的“金剛鑽”是什麽,要把這件事搞清楚。德國那麽多的中小企業,不靠規模,不靠市場份額,不靠產品低售價,正好相反,這些中小企業的產品售價往往都偏高,因為生產批量小,成本高,他們靠的是“金剛鑽”,有了這金剛鑽在市場上就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寶馬公司有上千家協作廠家,為什麽寶馬自己不去做呢?因為它做得沒有那些小企業做得好,它不具備小企業掌握的關鍵技術,所以它也認了,它不可能做所有的事,幹脆外包出去。

我們的企業家要思考的不是把企業做大,而是做強做精,起碼在一段時間內的市場上,具備不可替代性。企業不僅要獲得訂單,更重要的是要獲得定價能力。

由於你的產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別人隻能從你這兒買,你就獲得了定價能力。一旦獲得定價能力,就不怕成本提高,成本提高可以傳遞到終端用戶那去。即使終端用戶不高興也沒辦法,因為他在市場上找不到比你更好的供應商。

強化核心競爭力的目的就是獲得定價能力。在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可以把一部分成本的上升轉移到終端用戶,定價能力可以保護毛利率,可以讓企業在競爭的環境中活下來,尋求發展。

當前我們的經濟形勢發生變化,企業要思考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麽,如何圍繞核心競爭力來構建商業模式,在市場上取得獨特地位。

互聯網不是神器

對於互聯網,我是外行,但最近看了些案例,拜訪了些企業,做了點研究。

對於互聯網,我是一向傾向於“潑冷水”的,這可能跟性格有關,老掃人家興。並不是不看重互聯網,我認為互聯網是非常有效的工具,但僅此而已,不要提高到思維的層麵上。

互聯網隻是人類過去200年間,自工業革命以來諸多技術創新中的一項,不是最後一項,也不是終極的技術創新,將來還會有比互聯網更厲害的技術出來。

對於企業來說,如何利用互聯網降低成本,開發新的產品和新的服務,也就是如何利用互聯網來創造價值才是最重要的。互聯網隻是企業轉型的工具,不是神器。

從剛開始對互聯網的漠視,轉變為對互聯網的盲目崇拜,好像不上網就死,上網就活。互聯網思維產生的種種提法,大多數不是互聯網特有的,是早就被人們總結出來的。有些提法甚至是錯誤的,比如單品海量。這不是互聯網出現之後才有的新概念,單品海量實際上就是規模經濟效應,是我們早就知道的了。除了單品海量以外,還有另外一種商業模式同樣可以成功,那就是多品微量,多品微量照樣可以利用互聯網成功。

現在把互聯網帶來的一切變化絕對化了,神聖化了。其他很多提法,“客戶體驗第一”“找到痛點”“快”等,這都是商業常識,跟互聯網沒什麽關係。現在常說產品做到極致、客戶體驗極致,“極致”就是個錯誤的提法,在商業經濟中,我們不提極致,隻提效益和成本的平衡更合適。任何產品品質和客戶體驗的提高都是有成本的,把品質做到極致,也就意味著成本上升到極致,這是損害客戶利益的。因此,我們的思維方式不應該是做到極致,而應該是做到效益和成本的平衡,這就可以了。

有些提法是商業常識,沒有什麽新穎之處。在互聯網出現之後,這些原理的表現形式更加鮮明和突出,但是互聯網沒有改變經濟學原理,沒有改變商業的本質,隻是提高了商業的效率。

前文講的互聯網金融,從本質上來說還是金融,互聯網隻不過使我們克服信息不對稱的成本下降,互聯網隻不過讓我們更好地控製信用風險,但是互聯網並沒有改變信息不對稱,這是金融業的常識。

搞經濟不能靠群眾運動

在互聯網金融中,互聯網是定語,主語是金融。本質是金融,不是互聯網。電商的本質是商,不是電,電商的本質是零售業,不是互聯網。搞企業、經濟的發展是不能靠群眾運動的。凡是市場上流行起來的群眾運動式的口號,我們要保持高度的警惕,要經過自己的思考才能接受。

傳統行業的商業本質沒有因互聯網而改變,必須遵循傳統行業的商業原則和規矩,在這個基礎之上,再來考慮互聯網的應用,而不是有了互聯網就把商業和金融的本質顛覆了。

當然,最後的結論是每個企業自己思考,自己做出判斷,而判斷分析就是用經濟學中的成本效益的分析方法。

我想強調的是,這個世界上沒有成功的秘訣,也沒有必勝的法則。貓有貓道,鼠有鼠道,你是老鼠就把老鼠的道做精,不要左顧右盼,看貓吃得多好;你是貓,就把貓道做好,世界上最悲慘的事兒是貓做了鼠道,鼠做了貓道。自己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自己要有定力,自己要有內心的世界,做企業不是為了在社會上出人頭地,不是比同班同學賺錢多,比過去的同事住的房子更大,不是比鄰居更加富裕顯赫,做企業是為了自己內心的追求。

隻有內心的追求,才能支撐我們進行獨立思考,才能支持我們進行創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