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共產黨員應樹立什麽樣的人生觀_第二節 發揚謙虛謹慎、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

第二節 發揚謙虛謹慎、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

十六大閉幕不久,胡錦濤同誌就帶領中央書記處的同誌到西柏坡學習考察,並發表了題為《堅持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努力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的重要講話。講話要求全黨同誌特別是領導幹部重溫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牢記毛澤東當年倡導的“兩個務必”,即“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牢記我國的基本國情和黨的莊嚴使命,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牢固樹立為黨和人民的事業長期艱苦奮鬥的思想。這對於全黨以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工作作風,全麵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黨的先進性,實現十六大提出的奮鬥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艱苦奮鬥、艱苦創業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黨的政治本色。我們黨的發展史,中國革命史,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史,就是一部艱苦奮鬥和艱苦創業史。這也是我們的政治優勢,是我們的傳家寶。堅持艱苦奮鬥,對黨的建設和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意義重大。

一、搞現代化建設同樣需要艱苦奮鬥

當前,我們麵臨著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的艱巨任務,麵對著新技術革命的挑戰,要想在經濟、科學、技術領域趕上比較發達的國家,就要把發揚艱苦奮鬥精神,貫穿於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中。

(一)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堅持艱苦奮鬥的精神

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我們積累了許多重要的經驗,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十年動亂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使我國社會主義固有的優越性沒能得到更好的發揮。

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撥亂反正,總結正反兩個方麵的經驗教訓,在新的實踐中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給我們國家開辟了一個新的曆史發展時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巨大發展,但由於過去底子薄,由於改革開放前政策上發生“左”的失誤,耽誤了很長一段時間,使得我國經濟同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四化建設的任務是十分艱巨的。

第一,人口增長過快,嚴重影響國民收入人均水平的提高。這些年人口有所控製,但每年淨增也達1千多萬,相當於世界上一個中等人口國家,從國民收入人均水平來說,1979年中國在世界上居第108位,1985年國民生產總值已翻一番,卻因人口驟增,國民收入人均降至第126位。第二,我國地大物博,但因人口基數大,資源卻相對緊張,不敷生產、生活發展的需要。耕地麵積現有15億畝,人均僅1.5畝,遠低於世界人均耕地5.5畝的水平。礦產資源已探明儲量價值占世界第3位,但人均擁有量僅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占世界第80位。水資源我國總水量名列世界第6位,但人均擁有水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第88位。森林麵積人均占有1.8畝,而世界平均為15.5畝。在世界人均占有水平中排第120位。第三,教育、科學、文化都很落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科學文化事業有很大發展,但與其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相比,與世界範圍內的教育、科學文化的發展相比,其現狀著實令人擔憂。第四,從經濟發展的需要看,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要縮小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必須堅持艱苦奮鬥的精神。我國目前貧困人口還為數不少,沒有解決溫飽問題,要保證全國貧困人口穩定地脫貧致富,任務十分艱巨;還有相當一部分國有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大。經濟發展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淡水、土地、森林及礦產等資源的人均占有水平比較低,實際上是一個資源製約型國家。要想實現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把我國建設成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需要幾代人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艱苦奮鬥。

現在,我國已進入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經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二十多年的艱苦奮鬥,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盡管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但必須清醒地認識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我國是一個有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生產力和科技、教育比較落後,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國人民生活總體達到了小康水平,但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麵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鞏固和提高目前達到的小康水平還需要進行長期的艱苦奮鬥。總之,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完成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曆史任務,我們要走的路還長得很,我們肩負的任務還很艱巨,我們可能遇到的困難和挑戰還會很多,我們必須始終堅持和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

(二)社會主義現代化性質決定了我們必須堅持艱苦奮鬥的精神

實現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要有足夠的物質、技術、資源和人才條件,而這些條件的滿足,除了通過國際市場得到一定的補充外,更重要的是要發揚艱苦奮鬥精神,靠本國力量來解決,因為我們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了我們不能像資本主義那樣,依靠內外剝削和掠奪。從世界經濟發展史來看,工業化最早的國家英國,其積累資金的道路不外乎兩個方麵:一是靠對本國人民進行掠奪,二是靠掠奪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各國人民。英國18世紀上半葉僅從印度一地就掠奪10億英鎊財富。德國和日本,利用發動戰爭索取巨額賠款,德國普法戰爭後從法國索取50億法郎,日本在甲午戰爭後向中國索取白銀2.3億兩(相當於清政府年收入8千萬兩的3倍),作為發展工業的資金。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決定了我們絕不能走這條依靠暴力掠奪積累資金的道路,隻能走依靠內部積累資金的道路,即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道路。同時,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特別是像中國這樣的大國必須建立自己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係,不可能像中東一些小國靠出賣特有的自然資源取得現代化資金和技術條件;也不可能像亞洲“四小龍”那樣,憑借特殊的國際條件,以出口加工模式為特征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調整經濟結構,在短期內為實現現代化的全麵發展提供物質技術基礎。中國這樣的社會主義大國,不可能走捷徑”。我們要利用外國的資金和技術,也要大力發展對外貿易,但是必然要以自力更生為主。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主要依靠本國人民的力量,立足於自力更生。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和自力更生精神,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力量。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就是在打破外國敵對勢力對我國的孤立、封鎖和挑釁的過程中鞏固和發展起來的。中國人民從來沒有、今後也決不會屈從於任何外來壓力,決不會放棄社會主義道路和民族獨立來換取別人的施舍。我們一貫歡迎和爭取各國人民對我們事業的支持。在新的形勢下,我們更加重視利用有利的國際條件,堅持對外開放,以加速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三)新技術革命的嚴峻挑戰要求我們必須發揚艱苦奮鬥精神

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在競爭異常激烈的國際背景下進行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新技術革命的蓬勃發展,使我們麵臨著嚴峻的考驗。科學技術是人類的偉大實踐之-,是一種在曆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在現代,科技進步對社會生產力發展越來越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並且正在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發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全球麵臨的資源、環境、生態、人口等重大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世界範圍的經濟競爭、綜合國力競爭,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科學技術的競爭。科學技術長期落後的國家和民族,不可能繁榮昌盛,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當代技術革命及由它推動的新工業革命,向我們提出了一係列尖銳的戰,也向我們提供了巨大的機遇。

回顧世界現代化的曆史,我們可以看到走向現代化的國家是一批一批走的,至今已經走了三大批,人們稱之為現代化的三次浪潮。這三次浪潮的原動力來自三次技術革命,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推動一批國家走向現代化。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首要力量,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不僅如此,技術革命還帶來產業結構的調整,從而為一些相對落後國家和地區提供了機遇。如果這些國家或地區抓住了機遇,那麽它就能在現代化的道路上前進一大步;否則,與先進國家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麵臨的挑戰越來越嚴重。

第一次技術革命是18世紀中葉開始的以蒸汽機出現和運用為標誌的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第二次是19世紀開始的以電氣化為內容的技術革命;第三次是以20世紀中葉開始的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第三次技術革命的主要內容有: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領域、新能源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等等。它們的特點是高水平、高效益、高競爭性,高知識含量、高風險性、高潛能性等等。

總之,21世紀是高科技發展的世紀。高科技的發展對21世紀的世界來說有著決定性的意義,搶占高科技發展的製高點已成為當今國際競爭的焦點;誰搶占了這個製高點,誰就會在未來的國際較量中取得優勢。我們要趕上發達國家並在國際較量中取勝,就必須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以百折不撓的精神狀態和工作作風,認真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兢兢業業地埋頭苦幹,創造出一流的工作成績,把我國經濟搞上去。

(四)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決定了我們必須堅持艱苦奮鬥的精神

鄧小平同誌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明確提出,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江澤民同誌也指出: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不僅要使人民物質生活豐富,而且要使人民精神生活充實。所謂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學、文化(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產主義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紀律,革命的立場和原則,人與人之間的同誌式關係等等。從精神文明建設上看,同樣必須堅持艱苦奮鬥的精神。

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一樣,社會主義精

神文明建設也麵臨著世界性的挑戰。麵對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激烈競爭,麵對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麵對小康社會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顯得極為重要而緊迫。一方麵,我們經曆了漫長的封建社會,許多封建落後思想仍然對廣大人民產生著根深蒂固的影響。與此同時,西方敵對勢力一直沒有放棄“西化”、“分化”我國的圖謀,在思想文化領域日益加緊了對我國的滲透和侵蝕,把各種腐朽思想和落後的生活方式傳人了國內。要消除封建落後思想的影響,抵製西方腐朽的思想文化的侵蝕,必然是一項異常艱巨的任務。另一方麵,我國的現實國情也決定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經濟科技的落後,使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缺乏良好的基礎和強有力的物質保證。在這種情況下,除了艱苦奮鬥,我們別無選擇。

艱苦奮鬥、勤儉建國,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方針,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早在我們黨為追求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解放的艱苦奮鬥中,就曾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和造就了千百萬元產階級革命戰士;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也曾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精神的先進人物;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同樣需要通過提倡艱苦奮鬥和勤儉建國,在全社會培育艱苦創業的精神,弘揚民族正氣,並以這種精神為動力,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

二、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反對奢侈浪費

經濟越是發展,物質生活條件越是改善,共產黨員尤其是領導幹部就越要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黨中央多次強調要發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堅決反對揮霍公款、奢侈浪費的歪風。但有些人卻不以為然,認為這是小題大做。因此,很有必要進一步展開這方麵的思想教育。

(一)奢侈浪費是消極頹廢的表現,是腐敗得以產生和蔓延的溫床

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由於多種原因,黨的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好傳統、好作風,在相當一部分黨員和幹部中淡忘了,有的甚至已經丟得差不多了。講排場、比闊氣、揮霍浪費的現象,在不少地方、部門和單位盛行起來。一些人沉溺於物質享受,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令人觸目驚心。

現階段奢侈浪費的主要表現:一是揮霍公款,吃喝玩樂。有的領導幹部經常出人豪華酒樓、賓館和夜總會之類的高消費娛樂場所,一擲千金。有的甚至墮落到用公款賭博、嫖娼。有些所謂的“培訓中心”、“療養院”、“辦事處”,實際上成了大吃大喝的場所。這方麵一年浪費多少錢,很難估算。二是購買小轎車和通信器材過多過濫。如果是工作需要,配備這些東西也是可以的。但是,追求豪華,則不應該了。三是超標準修建辦公樓,用巨額公款購買或裝修領導幹部住宅。有一個市的房地產信托投資公司的兩名領導幹部,在企業經營困難、職工住房緊張的情況下,竟然花費公款270萬元為自己購買住宅。四是名目繁多的紀念活動,濫發紀念品、禮品。這方麵的浪費,數額也不小,而且有的紀念活動沒有什麽實際內容。五是各種各樣的會議,多得成災。不少開會地點是選擇風景優美或氣候宜人的地方。六是違反規定,濫發各種補貼、津貼,其數額之大令人吃驚。

以上種種現象表明,在我們一部分黨員和幹部中的確存在一些嚴重的奢侈浪費的情況。

奢侈浪費本身就是一種嚴重的腐敗,而且會助長其他腐敗行為。隻要看一看這幾年反腐敗鬥爭中揭露查處的一些腐敗問題就會一目了然。刹公款吃喝風、刹公款出國旅遊風、清理豪華小轎車、清理通訊工具、清理超標準修建豪華辦公樓,等等,無一不涉及奢侈浪費行為。由此可見,奢侈浪費是老百姓反映最強烈的腐敗問題。濫用公共權力揮霍人民創造的財富,這就是奢侈浪費的本質所在,而這也正是腐敗的-個本質特征。

為什麽說奢侈浪費會助長其他腐敗問題?

首先,最直接最突出的便是助長權錢交易的腐敗行為。因為無論什麽樣的奢侈浪費,都要靠大量錢財來支撐。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要揮霍浪費,錢從何來?無非是通過歪門邪道,侵占人民的勞動成果。

奢侈浪費除了誘發權錢交易之外,還會誘發權權交易、權名交易、權色交易等腐敗行為。一個追求奢侈揮霍的黨政幹部必然爭權奪利。要爭權,就必然勾心鬥角、拉幫結派、封官許願、跑官要官、弄虛作假、沽名釣譽,甚至賣官曹爵、殺人保位,這就是權權交易、權名交易的具體表現。至於為了奢侈生活,用公款嫖娼以及用職權獲取情婦等權色交易行為,無疑更是奢侈浪費的同義語。

奢侈浪費現象在我們部分黨員和幹部中滋生、蔓延,給黨和國家造成極大危害。少數黨員、幹部腐化墮落,利用公款吃喝玩樂、揮霍浪費。一方麵,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每年吃掉公款數以千億元計,嚴重擾亂了經濟秩序,破壞了經濟環境。另一方麵,嚴重破壞了黨群關係。損害了黨在群眾中的威信,敗壞了黨風,毒化了社會風氣。

奢侈浪費絕不是一般的“生活小事”,而是一種政治上的瘟疫,如果不堅決加以治理,其後果必將是毀滅性的。

(二)艱苦奮鬥精神的時代要求

艱苦奮鬥是我們黨的政治本色,是黨進行偉大創業所需要的精神力量,是衡量黨員幹部思想境界和人生價值的重要尺子。它是永恒的主題,永遠不能丟。但由於各個革命發展階段黨的任務不同,艱苦奮鬥的具體要求和表現形式也會有所不同。“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是戰爭年代艱苦奮鬥作風的具體體現,建國初期“南京路上好八連精神”,20世紀60年代的“雷鋒精神”、“鐵人精神”是艱苦奮鬥精神在社會主義時期的繼承、發揚和生動體現。今天,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的曆史時期,新的任務賦予艱苦奮鬥以新的內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自力更生,克服困難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是我們的一貫方針。曆史和現實都清楚地表明,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問題,最終還要靠中國人民自己的力量來解決。自力更生不是閉關鎖國、盲目排外。自力更生與爭取外援不僅不矛盾,而且是爭取外援的基礎和保證。以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是惟一正確的選擇。適當的外援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些具體問題,但是我們必須要把方針放在我們自己力量的基點上。何況西方一些敵對勢力不願意看到社會主義中國的強大,他們的“外援”往往帶有苛刻的附加條件,實際上是以“外援”

為誘餌,幹涉我國內政。他們還常常尋找借。對我國進行封鎖和“製裁”,給我們的發展造成障礙。還有些人從狹隘的民族主義出發,不願意給我們實質性的援助,不要說高精尖技術,就是中低檔技術,也不願意讓中國輕易得到。他們感興趣的是向中國輸出商品、賺取利潤。在當今世界上,實現現代化不能指望別人的施舍,隻能靠我們的雙手艱苦奮鬥,靠愚公移山的精神創造現代的文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是有誌氣的。我們從來沒有、今後也決不會屈服於任何外來壓力。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國民經濟遇到嚴重困難,西方的一些反共分子幸災樂禍,斷言中國社會主義要破產了。但黨和人民同心同德,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終於渡過難關,使國家發展獲得了新的生機。現在,我們仍然麵臨著外有壓力、內有困難的形勢,今後,國際敵對勢力還可能施加新的壓力,對此我們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隻要我們全黨和全國人民團結一致,發揚自力更生的精神,就能克服種種困難,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2.艱苦創業,合理消費

作為一種意誌和精神的體現,艱苦創業是奮發向上的精神狀態和第一流的工作標準,是麵對困難攻無不克的拚搏精神,是為現代化建設勇於獻身的巨大熱情和創造力。顯然這是推動改革、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必不可少的思想作風。當然,我們提倡艱苦創業,絕不是說讓人們再像延安時期那樣去紡棉花,吃黑豆,住窯洞,簡單地理解為節衣縮食。我們黨提倡艱苦創業,是以改善人民生活為其出發點和歸宿,決不是提倡苦行僧主義。但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能靠坐等和恩賜,隻能靠自己的努力奮鬥。

我們黨今天講艱苦創業,是強調必須下苦功發展生產力,是強調每個同誌在工作上勤奮努力,是提倡合理、適度的消費。所謂合理、適度,是指消費要和我國國情和現實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不搞超前消費。近年來,不少地方超前消費的風氣甚盛,不僅耗費了大量資財,使生產的發展缺少後勁,而且大大剌激了群眾的胃口,以致一部分人滋長了一切向錢看、貪圖享受的思想,在經濟和思想領域都造成了很壞的影響。這是必須注意解決的問題。在生產和消費上,共產黨員要表現出更高的思想境界,要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後,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多幹工作,勇於奉獻,決不能離開生產的發展去片麵追求個人的高消費。

3.勤儉辦事,講求效益

勤儉辦一切事,這是艱苦奮鬥的一條基本原則,集中反映了我們共產黨人對國家財產和人民利益高度負責的政治責任感。領導幹部手中掌管的經費,都是人民的血汗,一分一厘都是寶貴的,都要用到國家的經濟建設上,用到為人民服務上,決不能揮霍浪費。毛澤東曾指出,要“節省每一個銅板為著戰爭和革命事業,為著我們的經濟建設”。艱苦奮鬥不僅是工作中敢於吃苦,埋頭苦幹,還要勤儉節約,講求科學,講求效益和效率。節約首先是生產上的節約。目前我國經濟活動的效益是不高的,生產中的浪費現象也十分嚴重,這說明節約的潛力很大。至於官僚主義、以權謀私、大手大腳、講究排場等不正之風造成的損失,已成為社會的一大公害。這種浪費,不僅糟蹋了人民的血汗,實際上也損害了黨和國家的形象。提倡勤儉節約,講求效益,一定要杜絕對國家財產漠不關心的敗家子作風。共產黨員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惜國家財產。在工作中要以客觀條件所允許的最高標準要求自己,不斷提高科技水平和勞動生產率,努力提高經濟效益。

4.樸素節儉,力戒奢侈

生活方式並非小節。一個人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是和他的理想、世界觀緊密相連的。生活上樸素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我們共產黨人的美德。現在,我們黨領導的建設有中國特

色社會主義事業還處在艱苦創業的時期,需要全黨、全國人民同心同德、艱苦奮鬥,需要我們繼續保持節儉樸素的生活作風。雷鋒同誌有句名言,工作上要向高標準看齊,生活上要向低標準看齊。今天環境變了,條件好了,但樸素節儉、力戒奢侈的原則不能丟。在任何時候,我們共產黨人都不能以聚斂個人財富作為人生的奮鬥目標,以個人財產多少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尺度,以過豪華奢侈的生活作為人生的追求目標。現在,有些黨員幹部不僅把艱苦樸素完全丟到腦後,而且變成“懶、饞、占、貪、變”,群眾說他們是“吃喝衝在第一線,鬥誌退到貧困線,違紀越過警戒線”的“三線幹部”。有些人正是從生活上的奢侈腐化開始,滋長了占有欲、權勢欲及各種邪念,而導致思想和政治上的墮落。因此,在生活上是節儉還是奢侈,不是一個小節問題,它反映出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和人生追求。共產黨員要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必須過好生活關,力戒奢侈。

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將來,即使我們國家富強起來了,也不能丟掉艱苦奮鬥的作風。越是經濟發展,生活水平提高,越要保持積極進取、奮力拚搏的艱苦創業精神。

我們黨靠艱苦奮鬥打下了江山,靠艱苦奮鬥把一窮二白的舊中國改變成為初步繁榮昌盛的新中國。今天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曆史發展時期,更需要我們全黨努力繼承和發揚這一革命精神,這就是為建設社會主義節省每一分錢的精神,勇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廉潔奉公、無私奉獻的精神。我們要像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那樣,心中裝著全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使艱苦奮鬥的精神真正成為團結全國人民,克服困難的無價之寶。

三、謙虛謹慎,樹立憂患意識

十六大報告指出:“麵對很不安寧的世界,麵對艱巨繁重的任務,全黨同誌一定要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帶來的嚴峻挑戰,清醒地看到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風險”。這是新世紀新階段黨中央對全黨同誌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在已取得的巨大成績基礎上不斷取得新勝利的精神動力。

(一)何為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是指在充分估計前進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困難和風險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前瞻意識,反映了對民族、國家前途命運的強烈關注。世界上的事情總是辯證統一的,安與危並存,順與逆相隨,福與禍結伴,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誠如古人所說:“憂先於事者,不及於憂;事至而憂者,無濟於事。”實踐證明:居安思危得安,居安思安得危。憂患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憂患意識。沒有憂患意識,必然導致盲目樂觀,思想麻痹,鬥誌消沉,陷入危險的境地。憂患意識是使命感、責任感的重要體現。一個民族有了憂患意識,才能自強不息;一個國家有了憂患意識,才能興旺發達。

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曆史上,長期受到人們的尊奉,成為人們尤其是古代知識分子生活行動的指導原則,表現出中國知識分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曆史擔當精神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情懷,因而成為曆史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中華民族延續發展的精神動力。

中國共產黨人的憂患意識,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建立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基礎上的憂患意識,其內涵比傳統的憂患意識更加豐富、更加深刻。這種憂患意識,以人民利益、國家安全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表現出當代共產黨人對自己所負責的曆史使命和社會責任的深刻理性認識,對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高度負責任的態度。這種憂患意識是由我們黨的性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所決定的。從現實情況看,盡管我國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前兩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但是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在所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麵的、發展不平衡的小康,要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在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仍然任重道遠。因此,我們隻有保持清醒的頭腦,居安思危,不驕不躁,奮發進取,才能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

(二)增強憂患意識,就要保持清醒的頭腦

經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二十多年特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十三年的艱苦奮鬥,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我們完全有理由為此感到自豪,但任重道遠,我們決不能自滿,決不能懈怠,決不能停滯。成績越大喝彩聲越多,越要發揚謙虛謹慎的作風,越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尤為重要。

我們共產黨人尤其是黨的領導幹部,隻有保持清醒頭腦,才能識“憂”辨“患”,清楚地認識到憂在哪裏,患在何處。同樣,隻有增強了憂患意識,才能在錯綜複雜、紛繁變化的形勢麵前目光敏銳,頭腦清醒。從國際形勢看,盡管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的主題,但這些年來世界風雲變幻,天下很不太平,國際問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民族凝聚力等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口中國加入WTO之後,改革開放進入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新階段,但我們的市場競爭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和抵禦風險的能力,還很不樂觀。從國內形勢看,發展處於非常關鍵的時期,改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國有企業步履維艱,農民負擔過於沉重,救助保障體係不夠健全,社會治安形勢仍然嚴峻,群體事件時有發生,假冒偽劣橫行於市,腐敗問題久治不愈,環境汙染仍然存在等等。同時,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不發達,經濟總量僅約為美國的九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作為黨的領導幹部,看不到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的成績,看不到我們經過不懈努力所贏得的良好發展機遇,喪失信心,盲目悲觀,是糊塗的、錯誤的;同樣,看不到存在的問題和麵臨的困難,元憂無慮,盲目樂觀,也是近視的,危險的。我們樹立憂患意識,不是看不到當前的大好形勢,更不是要否定這種形勢,而是為了清醒地估量形勢,有針對性克服形勢發展中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麵對我們不利的消極因素、困難和問題,以便更好地前進。樹立憂患意識,也正是為了更好地樹立信心,凝聚全黨全民族的力量,推動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發展。全體黨員與黨的各級領導幹部要振奮精神,對我國社會主義的前途充滿信心。我們要堅信鄧小平指出的:中國的社會主義是變不了的。中國肯定要沿著自己選擇的社會主義道路走到底。誰也壓不垮我們。隻要中國不垮,世界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堅持社會主義。我們對社會主義的前途充滿信心。

(二)增強憂患意識,就要樹立奮發進取的思想意識

古人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患促人警醒,憂患催人奮進,憂患給人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黨員和黨的領導幹部增強憂患意識,不是祀人憂天、無事生非,不是坐而論道、虛張聲勢,而是要求我們正視現實,迎難而上,知不足而發奮,思憂患而圖強。內憂外患麵前,漠然視之、麻木不仁固然糊塗,精神萎靡、喪失信心也是十分有害的。麵對困難,別無選擇。怨天尤人不行,得過且過不行,隨波逐流不行,“等靠要”不行,“車到山前必有路”不行,“破罐子破摔”更不行。黨員尤其是黨的幹部,都應當也必須調整狀態,振奮精神,增強鬥誌,奮發有為。一是保持一股闖勁,在新的機遇和挑戰麵前,敢於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敢於打破傳統思維模式的束縛,敢於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敢於開辟新的領域、新的天地;二要培養一股拚勁,既堅持科學態度與科學方法,又保持開拓進取精神和迎難而上的氣慨,既能繽密計劃、理性思考,又能衝鋒陷陣;三要發揚一股鑽勁,在新的形勢和任務麵前,認真學習先進的科技文化知識和相關的專業知識,使思想緊眼時代,讓素質適應要求,與時俱進。四要修煉一股韌勁,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和頑強的拚搏鬥誌,藐視困難,百折不撓,戰勝挫折,化險為夷。

(四)增強憂患意識,就要發揚謙虛謹慎、艱苦奮鬥的作風

牢記“兩個務必”是居安思危、增強拒腐防變能力的需要。“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曆史上有許多正反兩方麵的例子,都是艱苦奮鬥而使國家長治久安,貪圖安逸而使政權走向衰亡。一個政黨如果驕傲情緒盛行,享樂思想就會萌發,腐朽文化就會乘虛而入,腐化墮落現象就會產生,奢靡之風滋長,鋪張浪費嚴重。腐敗滋生,社會不穩定因素就會增加,就會影響我們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最大受害者是老百姓。因此,全黨同誌特別是黨的領導幹部要牢記“兩個務必”,艱苦奮鬥,反腐倡廉,這樣有利於保持我們黨的純潔性和先進性,有利於調動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當前,要把憂患之思轉化為消除憂患之行,就要牢記兩個務必”,進一步增強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防止和克服盲目樂觀、不思進取的情緒和作風,一心一意搞建設,聚精會神謀發展。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堅決反對浮躁浮誇、急功近利,堅決反對鋪張浪費、大手大腳和奢靡之風,決不能由於事業發展了,就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丟掉艱苦奮鬥作風。黨員尤其是黨的領導幹部一定要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帶頭做到胡錦濤同誌提出的“四個牢記”:牢記我國的基本國情和我們黨的莊嚴使命,樹立為黨和人民長期艱苦奮鬥的思想;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不渝地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牢記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以艱苦奮鬥的精神做好各項工作;牢記黨和人民的重托和肩負的曆史責任,自覺在艱苦奮鬥的實踐中加強黨性鍛煉。隻要我們做到這“四個牢記”,就能有力地帶動全黨的思想作風建設,就能使黨和人民群眾心連心,就能使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的偉大實踐獲得強大的精神動力。

思考題

1.人生觀有幾種類型?共產黨員應樹立什麽樣的人生觀?

2.在新的形勢下,如何堅持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3.新時期賦予艱苦奮鬥哪些新的內容?聯係實際談談發揚謙虛謹慎、艱苦奮鬥優良傳統的重大意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