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載人航天的舞台_載人航天工程“上馬”

載人航天工程“上馬”

中國人的飛天夢,正在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

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在探索太空的道路上,確定了明確的目標。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發出號召:“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此後,北京、上海、南京、天津……全國各地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紛紛行動起來。1960年2月19日,中國人自己研製的第一枚T-7M探空火箭在上海郊區的一片稻田裏發射成功。

中國人渴望奔向遙遠的太空,萬般努力之下,又邁出一大步。1970年4月24日,西北大漠深處,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進入天際。響徹寰宇的“東方紅”樂曲,宣告了中華民族從此進入航天時代。

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國科技事業展開了快速發展的新篇章。

1986年3月3日,王淦昌(著名高能物理學家)、陳芳允(著名電子學家)、楊嘉墀(著名空間自動控製專家)、王大珩(應用光學及光學工程的主要奠基人之一)4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撰寫的《關於跟蹤世界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被呈送到鄧小平案頭。4位院士共同提出:在科學技術飛躍發展的今天,誰把握住高技術領域發展方向,誰就可能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真正的高技術是花錢買不來的;高技術研究的實效要花氣力和時間;搞高技術不僅可以集中現有的科研實力出成果,而且還可以培養新一代高技術人才。

“此事宜速決斷,不可拖延。”兩天後,鄧小平揮筆寫下了這一重要批示,可見這位充滿謀略的政治家,對這份建議的重視程度。

這是一個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決策。從此,中國的高技術研究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1986年4月,中國數百名科學家匯集北京,討論《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在此後的半年時間裏,中共中央、國務院組織200多位專家,研究部署高技術發展的戰略。經過三輪極為嚴格的科學和技術論證後,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

10月21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批準實施《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由於《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是在1986年3月份提出的,所以被稱為“863計劃”。

在批準“863計劃”的同時,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撥出專款100億元實施這一計劃。這筆巨額款項,著實令科學家們大吃一驚。參與撰寫《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的楊嘉墀院士對此記憶深刻:“張勁夫同誌有一天早上把我們4個人叫到中南海去商量這個問題,當時他就問了我們要多少經費,當時我們幾個人好像也說不準多少。王淦昌同誌稍微有一點經驗,他就說了個1000萬。張勁夫馬上就說這個經費肯定是不夠的。國家批準了100個億。我們4個人都嚇了一大跳。”

“863計劃”的實施,使中國載人航天研究被列入國家重點發展計劃,100億的經費中有40億用在航天領域的項目上。航天技術領域是“863計劃”中的第二個重要的高技術領域(簡稱為“863-2”),主題項目之一為大型運載火箭和天地往返運輸係統主題(簡稱為“204主題項目”),主要是研製能發射小型空間站的大型運載火箭和研究發展天地往返運輸係統;另一個是空間站係統及其應用主題(簡稱為“205主題項目”),主要研究發展規模較小、性能先進、模塊式的空間站係統,並進行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實現載人空間飛行。

“863計劃”的出台,對中國載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作用。從1986年開始,科學家們經過多次討論,反複論證,對中國載人航天發展的途徑逐漸形成了共識:從載人飛船起步。所以說,“863計劃”無疑是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起跑線。

1988年10月24日,鄧小平在參觀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時,對美籍華裔科學家李政道說:“現在世界的發展,特別是高科技

領域的發展一日千裏,中國不能甘於落後,必須一開始就參與這個領域的發展。搞這個工程就是這個意思。還有其他一些重大項目,中國也不能不參與。因為你不參與、不加入發展行列,差距越來越大。現在我們有些方麵落後,但不是一切都落後……總之,不僅這個工程,還有其他高科技領域,都不要失掉時機,都要開始接觸,這個線不能斷了,要不然我們很難趕上世界的發展。”

中國,在追趕發達國家高科技領域的這根線不但沒有斷,反而步伐越邁越大。繼“863計劃”之後,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921工程”隨即啟動。

1992年8月1日,國務院總理李鵬主持召開中央專委(中共中央專門委員會,簡稱中央專委)會議,聽取有關部門關於載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論證工作的匯報。會議認為,發展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對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促進科技進步,培養科技隊伍,提高國家威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此次會議,中央專委原則上認可了載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根據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規劃,中國載人航天計劃分三步來實施:

第一步,以研製飛船起步,發射無人飛船和載人飛船,將航天員安全地送入近地軌道,進行適量的對地觀測及科學試驗,並使航天員安全返回地麵,實現載人航天的曆史性突破;

第二步,在第一艘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後,繼續突破載人航天的基本技術,實現多人多天飛行,重點完成出艙活動,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在突破這些技術的基礎上,堅持長期自主飛行,發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間工程係統;

第三步,建造更大的,永久性的空間試驗室,建成中國的空間工程係統,航天員和科學家可以來往於地球與空間站,進行規模比較大的空間科學試驗。

載人航天工程,是中國航天史上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係統最複雜的跨世紀大型工程。啟動這項工程,其曆史意義不言而喻,其影響也必將深遠。為表示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高度負責,參加此次會議的中央專委都在會議紀要上鄭重地簽下了自己的名字。這是對人民的責任,對科學家們的信任,也是對國家未來充滿信心的表現。

針對中國發展載人航天事業的問題,中央專委前後共開了三次會議。第一次作了必要性匯報;第二次基本確定了目標,並針對科研經費問題進行了可行性論證;第三次專委會意見一致,並向中央提交了報告。

1992年9月21日,中南海。

上午,懷仁堂內正在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審議中國發展載人航天工程問題。

出席會議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有江澤民、李鵬、喬石、姚依林、李瑞環,列席會議的人員有楊尚昆、薄一波、萬裏、劉華清、楊白冰、丁關根、溫家寶,以及一批航天科學家。

江澤民總書記主持會議,首先聽取了有關領導和科學家的匯報。國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首先匯報了中國載人飛船工程的意見。他強調:“就是從培養人才的角度看,搞這項工程也是必要的。”同時也談到了風險,可能要花點冤枉錢。載人航天工程論證組組長王永誌著重匯報了載人航天可行性論證的結果及權威專家們的意見,並回答了江澤民、李鵬提出的有關問題。

在匯報中,與會人員意見一致,認為載人航天是當今世界高科技的一個重要發展領域,美國、俄羅斯以及法國等國家都在這一科研項目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中國發展載人航天事業刻不容緩。

中央專委是中共中央為組織領導國家重大科研試驗任務而成立的專門委員會。周恩來總理曾是中央專委第一任主任。當年,中國的“兩彈一星”工程,就是在周恩來總理主持的中央專委領導下具體組織實施的。現在,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也是在中央專委的領導下,進行工程可行性論證和啟動

工作的。

匯報完畢,江澤民問大家是否還有補充時,航空航天部部長林宗棠表態說:“我們完全擁護中央專委的決定。”隨後,江澤民拿起中央專委紀要,逐一點到在紀要上簽署姓名的人,說:“你們幾位都簽字了?”

“對曆史負責,都簽字了,遲浩田總長在國外待簽(回國後進行了補簽)。”李鵬回答。

江澤民點點頭,然後請常委們發言。

首先發言的是李鵬。他說:“這個事是我主持辦的,載人航天,我們應當占有一席之地。不搞,很難再前進一步,這是增強綜合國力的一個項目,是眾多領域的強項。”對於培養航天人才,李鵬表示肯定,他認為,這個任務是培養航天人才的任務,沒有這個任務,航天事業就不能很好的發展。談到任務經費,李鵬說:“總的講,我們過去花的是最少的,今後繼續搞,錢也是最少的。”他強調,我們有導彈、有原子彈,世界上有了一席之地。現在隻有俄羅斯一家有空間站,剛才說美國也在搞空間站。載人航天,十年後將成為綜合國力的衡量標準。

對於搞載人航天這個新任務,委員楊尚昆極力讚同,“這個名單是個光榮榜,應肯定下來這是個光榮。我讚成”。他指出,老一輩搞了“兩彈一星”,如果沒有新的任務,我們的隊伍無法完成新老交替,就會斷檔。

投讚同票的還有李瑞環。他說,要在世界上站住腳,還得有高科技,如飛船,寧肯別的省一點。真正在世界上被人看得起,沒有看家的寶貝不行。這件事真正施行,要有個連續性,要不斷進行下去。現在二三十歲的人到2000年才頂用,要大量培養人。同時要發揮社會主義製度的優勢,集中兵力攻堅。聶榮臻曾是中國的科技主帥,親自指揮了“兩彈一星”工程。想到這些,李瑞環接著說:“聶帥逝世為什麽這麽多人震動,就因為他領著搞高科技有功,人們懷念他。”他強調,要給參與工程建設的人員以生活保證,死咬著這個任務不放。

在委員們的發言中,無不提到對載人航天科技人員的培養。其中受益匪淺的莫過於載人航天工程的參與者。作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誌很有發言權。他有幸參加了此次會議,並在會上作了有關技術問題的匯報。站在主張搞載人航天的隊伍裏,他深切地感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們的決心之大,內心深受鼓舞。

會議上,中央政治局常委喬石、姚依林和薄一波、萬裏、劉華清、楊白冰、溫家寶、丁關根等列席會議的中央領導人紛紛發表了讚同啟動載人航天工程的意見,認為發展載人航天從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方麵都有非常重大意義,可以揚國威,在高科技領域占一席之地,而且能帶動科技,提高水平。

常委們的發言結束後,江澤民最後總結道:“發展載人航天,這是件大事,大家同意,我完全同意,要下決心搞。1961年蘇聯第一個載人,美國是1962年。1957年蘇聯第一顆衛星上天,美國人馬上就總結經驗,說美國技術落後了,要趕上來。搞這個在政治、經濟、科技、軍事上都有意義,是綜合國力的標誌。因此,建議靜靜地、堅持不懈地、鍥而不舍地去搞。除中央專委外,具體的要有個班子,經常研究些大問題,要抓緊,抓而不緊等於不抓。多方麵綜合些實力,靜悄悄地搞。今天我們就作這樣一個決策,發展我們自己的載人航天。”

此次會議之後,中央決定由李鵬、劉華清、鄒家華,代表中央直接領導載人航天工程的實施。

為了實施對載人航天工程的統一管理,中央決定,任命國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為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國防科工委副主任沈榮駿、航天工業總公司總經理劉紀元為工程副總指揮,航天科學家王永誌為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在國防科工委(現為解放軍總裝備部)設立了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負責載人航天工程的專項管理工作。

中國載人航天,由此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