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民黨“督學”到共產主義戰士——張謙光

由國民黨“督學”到共產主義戰士

——張謙光

危急關頭,是對我們最嚴峻的考驗!

——張謙光

張謙光(1908~1947),生於湖北省新洲縣。1929年畢業於武昌中華大學教育係。1934年任大冶縣政府督學,兩年後調任應城縣政府督學。1938年底,張謙光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1年3月,中共應城縣委召開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張謙光當選為縣委書記,後兼任縣長。1944年8月,張謙光受命擔任襄北專員。次年3月,調任鄂中專員,後又擔任襄北地委書記,領導襄北地區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1947年2月26日,在興山縣平水河一帶,張謙光所率部隊遭到敵人重兵包圍,激戰中張謙光中彈被俘,英勇就義,時年39歲。

選定人生道路

1908年張謙光生於湖北新洲縣肖家橋。自幼家境貧寒,隨父母到武漢謀生,父親在一所工人子弟學校任教,由於貧病交加,過早離世。母親隻得返回務農。隻有十多歲的張謙光決心求學,沒有隨母親回家鄉去,而隻身流落漢口街頭,靠賣勞力糊口。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仍不放棄學習。不久考取一所半工半讀中學。畢業後,又考入私立中華大學教育係,依然靠半工半讀維持生活和學業。

1929年春,張謙光在中華大學畢業。同年夏,他考入國民黨湖北省教育廳辦的暑期教職員訓練班。在這裏,他結識了後來成為終身伴侶的梅雪馥。秋天結業後,他和梅雪馥分配到宜昌任湖北省立民眾教育館講演員兼湖北省立第二小學教員。

1934年至1936年,張謙光調到大冶、應城任縣督學。盧溝橋事變後,張謙光為了表示對日寇的痛恨和對中華大好河山的熱愛,給剛出世不久的小女兒取名“挽蘆”(挽救盧溝橋)——以示他救亡圖存的決心。

1938年春,由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長陶鑄主持,國共合辦的“湖北省農村合作事業指導員訓練班”第三期在應城湯池開學。不久,國民黨當局派縣督學張謙光以“旁聽”之名監視訓練班的活動。張謙光發現,在這裏工作的共產黨人,都有獻身人民、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當他得知陶鑄把建設廳發來的工資拿出來和大家共用時,自然聯想到國民黨政府貪汙受賄、相互傾軋的情形,張謙光不禁感慨萬幹,更是心悅誠服地擁護共產黨的正確主張。心中充

滿愛國激情的張謙光開始選定了自己理想的人生道路。

1938年秋,日寇大舉進攻,武漢告急,應城也開始動蕩。張謙光把妻子和3個孩子安置到河南鄉下,自己便奔赴抗日救國的戰場了。10月,應城淪陷,國民黨縣政府倉皇逃進深山。張謙光正式脫離國民黨,加入到共產黨的行列中來,任京山縣政府政治指導員。年底,經沈德純介紹,張謙光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9年至1945年,張謙光曆任應城縣抗日運動委員會主任委員、應城縣第一區抗日民主政權區長、應城縣政府民政科長、秘書、代理縣長、縣委委員、政權部部長、縣委書記、縣長、襄北專員、鄂中專員、襄北地委書記等職。

血灑平水河邊

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撕毀《停戰協定》,調集30萬大軍大舉圍攻中原解放區。在這緊急關頭,張謙光毅然與分別了8年而僅僅團聚了一個月的妻子兒女離別,奔赴解放戰爭的戰場。

同年9月,鄂西北軍區成立,張謙光被任命為第一地委書記兼第一軍分區政委。12月,鄂西北形勢嚴重惡化,張謙光和司令員鄒畢兆率江漢軍區警衛團三團轉移到房縣、興山一帶。在大、小螺山地區一舉殲滅鄂西保安團兩個連,後在古夫與第二軍分區匯合,攻占興山縣城。獲得一批布匹、棉花,解決了戰士冬衣問題,隨後,部隊離開興山縣城,北撤到歇馬河,巧妙地與敵周旋,伺機打擊敵人。

1947年1月下旬,張謙光和鄒畢兆率部再次迂回到小螺山一帶時,與國民黨六十六軍兩個團和七十五軍一個團遭遇,激戰三晝夜。22日除夕,部隊憑借大霧掩護,突出重圍,經巴東縣平陽壩撤到小龍,作戰部隊和司令部分別駐在一道山溝的兩邊叢林中。

中午時分,大霧漸散,敵人發覺司令部的去向,便從小龍蜂擁而來。鄒畢兆和張謙光研究決定將司令部撤至東溝與作戰部隊會師。當報務員剛剛把電台拆收完畢時,敵人已從山上壓下來了。張謙光等人與作戰部隊會合已經來不及了,隻好朝另一座山上撤退。

這裏山高林密,冰天雪地,加之敵人重兵封鎖了隘口,突圍顯然是不可能的。張謙光等人憑著高山險峰在冰天雪地裏兜圈子,設法向東突圍找部隊。夜幕降臨後,張謙光等架起電台向鄂西北軍區黨委報告說:“我們在小龍被敵包圍,大部隊與敵激戰後撤出,我們幾個人正在設法突

圍。”軍區首長指示他們向宜昌或四川方向轉移。

第二天正是新春佳節,張謙光等向龍門河方向轉移。中午時分,前鋒戰士突然發現隘口已被敵人封鎖,他們隻好就地隱蔽。下午,敵人開始搜山,他們眼看敵人一步步地逼近了,已經無路可退。張謙光鼓勵大家說:“危急關頭,是對我們最嚴峻的考驗!”接著,他們用電台向軍區報告說:“我們四周部是敵人,漸漸向我們逼近,突圍已經無法,這是我們最後的報告!”說完後就砸毀了電台,準備與敵人作最後拚搏。

當敵人搜到山腰時,夜幕降臨了。張謙光等人隱蔽在雜草叢中,一股敵人從他們附近走過去。張謙光率眾人趁黑夜又一次鑽出重圍,夜行曉宿,靠山洞棲身。他們雖然暫時躲過了敵人,但卻逃不脫饑寒的威脅,每人每天僅靠幾十粒玉米充饑。

同年2月6日,張謙光等人在山上遇到一位農民,便請他當向導。一隊人過了龍門河,來到天子墳,不科遭遇一股突如其來仍敵人,隊伍被衝散了。幸好第二天他們又重新會合,可惜向導不見了。饑寒交迫,傷病交加的指戰員個個體虛力弱。張謙光也病倒,行動十分艱難。

2月下旬,張謙光帶著所剩不多的戰士轉移到興山縣北部平水河一帶。25日,身體極度虛弱的張謙光和幸存人員來到平水河南邊的大山上。正當他們不知山道走向的時候,突然遇見一個自稱是過路農民的人,便欣喜地請他帶路。這人說:“路是熟的,但現在走不出去,到處都是敵軍,滿山遍野地搜查。不如先到我家暫避一下,然後再設法去宜昌。”

第二,張謙光、鄒畢兆等人在這人的引導下,轉移到平水河南邊的後溝,走著走著,突然向導不見了。正當大家驚異的時候,迎麵響了兩槍——他們這才知道上了敵人的當。走在前麵的張謙光中彈倒在草叢中。大家跑來營救他時,他推開眾人有氣無力地說:“你們快跑!還來……來得及……”張謙光的話未說完便昏迷過去了,敵人衝下山來將他俘獲。

張謙光被押解到平水河邊時清醒了過來,他發現自己已落入敵人手中。他奮然掙紮起來,對敵人破口大罵。在深山老林中被拖得精度力盡的敵人,也深知像張謙光這樣的共產黨員,勸降是毫不可能的。於是摘下他身上唯一值錢的一塊懷表,反槍口對準了他的胸膛……

時年39歲的優秀共產黨員張謙光血灑於平水河畔,壯烈犧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