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長征中的重大戰役

第二章

長征中的重大戰役

紅軍長征,麵臨的不止是自然界的艱難險阻,還要與凶狠的敵人展開對決。紅軍隊伍正是在無數次的戰役中得以錘煉,形成了百折不撓、無私無畏的革命精神。一個個經典戰役譜寫出紅軍戰勝強敵的偉大詩篇。

湘江戰役——中國革命史上最為悲壯的戰例之一

蔣介石得知紅軍順利突破敵人三道封鎖線後,大為震怒。他立刻任命將領何鍵為“追剿”軍總司令,率領西路軍和薛嶽、周渾元兩部“追剿”紅軍;命令白崇禧率領的桂軍,用5個師的兵力駐守灌陽、興安、全州至黃沙河一帶;調遣陳濟棠率領的粵軍前往粵、湘、桂附近,對紅軍展開會戰。

蔣介石計劃中的“湘江會戰”,何鍵所處的位置——湖南,極為關鍵。為了加強何鍵的戰鬥積極性,蔣介石在給他的委任狀中,還附了一封親筆信:

芸樵兄勳鑒:

今委兄以大任,勿負黨國之重托,黨國命運在此一役,忘全力督剿。並錄古詩一首相勉:

昨夜秋風入漢關,朔雲邊月滿西山;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

隨後,蔣介石不惜動用26個師,近30萬人的兵力以及十多架飛機,集結於湘南地區,企圖憑借兵力及武器裝備的優勢,將紅軍一舉殲滅在湘江東岸。

然而,白崇禧在接到蔣介石電令後,心中卻另有打算。他非常清楚蔣介石的如意算盤,無非是讓桂、湘兩省的部隊協助消滅紅軍。無論三方對戰的結果如何,一旁觀戰的蔣介石都會實現“一箭三雕”的計劃。於是,白崇禧在紅軍到達湘南地區之前,率隊撤離此地,為紅軍渡過湘江創造了絕佳的機會。

可惜,中央紅軍並沒有獲悉桂係撤軍的消息,依舊攜帶大量笨重物資,緩慢行軍,錯過了渡過湘江的時機。

11月25日,中共中央決定橫渡湘江,並正式發布《野戰軍突破敵人第四道封鎖線、搶渡湘江的政治命令》:

此戰役須經過糧食較缺乏之兩個大嶺脈,並要克服兩條河道與開闊地帶及部分敵人堡壘,野戰軍應粉碎前進道路上敵人之抵抗與擊潰向我翼側進攻及尾追之敵,任務是複雜與艱巨的,由於敵我部隊質量之懸殊,我工農紅軍之頑強堅決忍苦耐勞,可斷定勝利是我們的。……

渡江命令一經下達,中央紅軍即刻兵分兩路。紅3軍團為左翼,紅1軍團為右翼,第8、9軍團為策應,紅5軍團殿後,各部共同掩護中央及軍委縱隊搶渡湘江。

聶榮臻、林彪率領的紅1軍團和彭德懷、楊尚昆率領的紅3軍團,驍勇善戰,行動迅猛,於11月27日率先抵達湘江對岸,占領界首鎮到屏山渡之間的重要渡江點,阻擊來自南北方向的敵人。

萬事俱備,此時,紅1、3軍團占據著渡江點,極具戰略優勢,隻等待中央縱隊到此渡江。

中央縱隊距離渡江點僅有160餘裏,但是以博古、李德為首的中央縱隊依舊保持著“搬家式”的轉移姿態,以每天40裏路的速度向前行進,戰士們背著重重的行囊,挑著壇壇罐罐,絲毫沒有爭分奪秒的勢頭。在此期間,敵人加緊了包圍圈的密度,加大了紅1、3軍團守住渡江點的壓力。

直至11月29日,中央縱隊才開始渡江。此時,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渡江時機,中央紅軍不得不與兵力、火力都強於自己數倍的敵人展開了一場殊死較量。

國民黨軍的十多架飛機在上空盤旋,集中重火力向紅軍發動猛攻。敵機時而在高空助戰,時而低空飛行,向地麵飛撒紙片。紙片上均帶有“蔣委員長勸降令”、“不投降就要葬身湘江”等字樣。

紅3軍團駐守在北側的新圩一帶,以3個師阻擊敵軍5個師的兵力。迎麵而來的敵軍越聚越多,武器彈藥也在不斷地補充,向紅軍發起一次又一次的猛攻。

紅軍部分兵力事先埋伏在長達8公裏的兩側山頭。敵人一窩蜂似地湧來,戰士們迅速扔出手榴彈,排子槍也在不停地向敵人射擊。敵人已到眼前,紅軍戰士們舉起刺刀,高喊著:“哪怕我們就剩下一個人,也要堅守下去!”一場激烈的肉搏戰就此展開。

持續三天的激戰,紅5軍團以傷亡500多人的代價,抵住了敵人潮湧般的進攻,為中央縱隊安全渡江提供了保障。

11月30日,戰事再次升級。國民黨軍以劉建緒為首的4個師,正在向湘江邊突進。為了中央縱隊安全渡江,紅1軍團包括參謀員、指揮員、政工、戰勤在內的所有人員都加入到戰鬥序列,準備迎接一場惡戰。

第二天拂曉,綿長的20公裏戰線上,紅軍在樹林間、湘江邊與敵人殊死拚殺。紅軍剛剛架好浮橋,準備渡江。敵軍派來數架飛機,空投炸彈,浮橋的碎片四處飛散。

浮橋被炸毀,紅軍戰士們團結一心再次為渡江做起準備。很快,一座新的浮橋又出現在湘江之上。中革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始終堅守在指揮前沿,組織紅軍有序過江。幾個小時後,在紅軍主力部隊火力掩護下,中央縱隊安全渡過湘江。

湘江戰役中,紅軍遭受重創,由原來的8萬餘人銳減到3萬餘人。其中,長征以來一直負責掩護工作的紅5軍團,從2個師減到1個師;配合紅5軍團戰鬥的紅9軍團,渡過湘江的也隻有少部分官兵;一直孤軍奮戰的34師,與敵人戰鬥到最後一分鍾,人員所剩無幾。

湘江戰役,被認為是敵人為紅軍設下的第四道封鎖線。生死存亡之時,紅軍沒有退縮、沒有懼怕,用鮮血保存了革命的火種,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的企圖。

1996年初,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國防部部長的遲浩田專程前往廣西興安縣,參加突破湘江烈士紀念園的落成典禮,向數萬名革命先烈表示哀悼,並對湘江戰役作了如是評價:

湘江之戰是紅軍長征後經曆的第一場惡戰和損失最大的一場血戰,堪稱中國革命曆史上最為悲壯的戰例之一。1934年10月,紅軍經過苦戰突破國民黨軍三道封鎖線後,蔣介石開始察覺紅軍西進的企圖,極為恐慌,急調30萬大軍,分成三路,前堵後追,企圖消滅紅軍於湘江東岸。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紅軍指戰員以無比英勇的獻身精神,同優勢敵軍展開殊死拚搏,經過7天的浴血奮戰,終於突破敵軍重兵設防的第四道封鎖線,保護中央和軍委領導機關安全渡過湘江,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的企圖。在戰鬥中,數萬名烈士的鮮血染紅了湘江兩岸,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極為悲壯的一頁。

強渡烏江——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創造

血戰湘江之後,紅軍元氣大傷,博古和李德也不再固執己見,最高“三人團”獨攬軍事大權的局麵有所變化,毛澤東也重獲發言權。在此後不久的會上,毛澤東、周恩來、博古、李德等人再次討論和確定紅軍的去向,做出《中央政治局關於渡江後新的行動方針的決定》:建立川黔邊根據地。首先以遵義為中心,然後向川南發展。

目標遵義,紅軍首先要渡過烏江。

烏江,又稱黔江,位於貴州境內,是長江的一大支流。江水蜿蜒曲折近千裏,流轉在一座座高山峽穀之間,水流湍急,暗含險灘,素有“天險”之稱。

經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商討決定,先以偷渡的形式渡江,如若失敗,再進行強渡。

渡江行動一經確定,朱德電令各部:烏江“偷渡部隊不應小於一個團,在偷渡的渡河點應派兵扼守,防敵偷襲,並防其焚毀渡船。”

在夜色的籠罩下,紅3連連長毛振華率領的突擊隊開始渡江。經過幾次嚐試,偷渡未能成功,紅軍不得不采取強渡措施。此次,擔任強渡烏江任務的有兩支先遣隊:林彪、聶榮臻率領的紅1軍團第1師,中革軍委負責指揮的第2師。

在沒有任何渡江工具的條件下,想要渡過湍急的烏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工兵部的連長王耀南首先想到的是製造渡江工具。可是,由於敵人有準備,他們逃跑前對附近村莊進行了嚴重破壞,別說渡船,就連一支木槳、一塊像樣的木板也很難找到。乘船渡江顯然是不可能了。架橋呢?不要說沒有材料,就是有,水流急,敵人居高臨下地阻擊,也是不行的。王耀南急得滿頭大汗。

正在這時,軍委總參謀長劉伯承和軍委作戰局長張雲逸走了過來,劉伯承拍拍王耀南的肩膀說:“我們的確在短時間內找不到可用的架橋材料,卻可以及時發動隊伍中的各種能手。”

劉伯承的話點醒了王耀南,他立刻和工兵連的指導員一起向全軍發出邀請,號召全軍官兵共同參與,獻計獻策。

不一會兒,臨時組建的架橋獻策會就匯集了不少能人。當兵前,在家幹過編竹活兒的戰士楊玉寶興衝衝地說:“在家鄉的時候,常看人家用編好的竹子當繩索,拽著它過河。這種繩索不易斷,遇水還會更結實。咱們周圍到處都是竹子,我看可以試一試!”

戰士們積極發言,排長李景高舉起手臂,大聲地說:“我是江西人,從小在贛江邊長大,小時候跟著爸爸放過竹筏。能不能用紮好的竹筏,送戰士們過江啊?”站在人群前麵的劉伯承連連稱道:“好啊!好啊!這個提議值得實驗一下。”

說幹就幹,從連裏到團裏,會做竹筏的戰士個個踴躍報名,為全軍渡江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大家夥挽起袖子,開始分工。先是有人去砍竹子,隨著竹子不斷運來,一些戰士圍坐在一起編竹繩,另一些戰士則開始紮製竹筏。

團結起來做工作,效率非常驚人,一會兒工夫整齊的竹筏就做好了,被陸續送到江邊。紅軍戰士們將其用繩索連接起來,準備著在烏江上架起一座橋。

經過先前偵察隊的匯報,敵人在烏江對岸安排了小股力量準備伏擊過江的紅軍。於是,組織決定兵分幾路渡過烏江。

負責指揮渡江戰鬥的,是紅一團的團長楊得誌。他曾多次在反“圍剿”戰鬥中立功,在中央蘇區工農兵代表大會上獲得三級紅星榮譽獎章。從擔任通信警衛排排長到如今的團長,楊得誌一步一個腳印,先後經曆了井岡山、中央蘇區等地的大規模戰役。

經過了多次戰爭洗禮的楊得誌,積累了很多實際指揮和作戰經驗。麵對洶湧澎湃的烏江,楊得誌先是從隊伍中挑選出來八名水性好的戰士,組成第一批突擊隊。為了盡可能保證幾名戰士的安全,楊得誌特意為他們準備了充足的武器和彈藥。

岸邊等候著十多名戰士,他們齊心協力把竹筏慢慢推向江邊。八名戰士接連跳上竹筏,迎著刺骨的風,朝著冰冷的江水前進。在沒有船槳的情況下,戰士們手裏拿著竹竿奮力劃水。

夜幕下,八名戰士的身影越漂越遠。岸上的人眼睛緊盯著竹筏,大概前進了5米、10米、15米……

江中除了大浪,還暗藏著巨石和一個個危險的漩渦。站在岸上的人時刻在為江中的戰士們揪心。楊得誌心底裏不住地呐喊:一定要堅持住啊!成功就在前方!

楊得誌恨不得自己也跳進江中,與戰士們共同前進。他心想:時間如果能過得快些就好了,如果此刻就能聽到到達彼岸的槍聲就好了……

突然,旁邊的人大喊一聲:“不好!”楊得誌趕快望向江心,隻見江水無情地卷起竹排、卷起戰士,一時間幾個模糊的人影被江水衝得不見蹤影。楊得誌急忙拿出望遠鏡,但是他眼中看到的卻是一片湧動的江水,從這邊望到那邊,再怎麽找也尋不見幾名戰士的身影。

此時,楊得誌緩緩放下手中的望遠鏡,目光直視著前方,久久沒有說話。岸上也是一片寂靜,很多人都默默流下了眼淚。八名戰士為全軍渡江貢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大家的眼中看到了對八名戰士的崇敬之情。

第一次渡江的失敗,並沒有擊垮楊得誌和戰士們的心。

第二次渡江即將開始。楊得誌與黎林政委商量著接下來的渡江方案。戰士們爭先恐後地報名加入到渡江隊伍中,第一營營長孫繼先挑選了十多名水性良好的戰士。同時,在武器裝備上也同之前一樣,還在竹筏上增添了幾個穩固的扶手,以便戰士們在竹筏上抓得更牢。

這次楊得誌重新選擇了一個水勢較為平緩的地方作為起點。他依次與戰士們握手,並囑咐他們一定要注意安全。在戰士們即將出發的時候,孫繼先大聲地說:“你們一定要順利抵達對岸,哪怕隻剩下一個人也要堅持到最後,所有人的希望都寄托在你們身上了!”

夜晚,烏江邊上格外寒冷。戰士們迎著凜冽的風魚躍式地跳入江中,又敏捷地爬上竹筏。岸上人的心再次懸了起來,他們與戰士們揮手致意,注視著竹筏不斷前行。

竹筏剛剛入江不久,就聽到了對岸一聲巨響。對岸的敵人在放冷槍,江中的戰士們更是生死未卜。雨越下越大,楊得誌根本看不清前方發生的情況,心裏十分焦急。

“砰砰!”兩聲槍響,讓岸上的人心裏一顫。“是暗號!”黎林政委激動地說。此時,楊得誌也肯定地說:“沒錯!就是從對岸山下傳來的槍聲!”

緊接著,楊得誌猛地一揮手,說了句:“出發!”隻見早已做好準備的戰士們迅速乘竹筏一起劃向江麵。與此同時,紅1團、3團指戰員負責打掩護。他們集中火力與對岸敵人展開了猛烈地對戰。

到達彼岸的戰士相互協作,既有攻又有守,讓敵人方寸大亂。趁著這個時候,江邊的戰士們接連乘坐竹筏向江心進發。

對岸炮火聲連連,夾雜著戰士們的呐喊聲。楊得誌欣慰地說:“老黎,我們勝利在望了!”說著,他激動地拍著政委黎林的肩膀。

“呀!你的身上全都濕透了。”感覺到黎林肩膀濺起的大片水花,楊得誌驚歎地說。

“不要說我了,你的全身不也一樣。比起江中的戰士們,這又算得了什麽呢?”黎林說著,雙眼望向江中。一隻隻竹排在密集的炮火掩護下啟程,天險烏江終於被楊得誌率領的紅1團突破了。

1月5日,驕陽當空,毛澤東從江河界渡口順利渡過烏江。

看著激流勇進的“天險”,毛澤東仰天長歎:“勇敢的中國紅軍過江嘍!”

然後,毛澤東信手整理了一下被風吹亂的頭發,對旁邊的人說:“在一無材料,二無工具的條件下,我們工農紅軍竟然可以搭建這樣一座令人驚歎的浮橋,應該算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創造吧。”接著,毛澤東更加自信地說:“這樣看來,我們中國紅軍就是一個不可戰勝的隊伍啊!”

1935年1月2日至5日,紅軍取得了長征以來的首次勝利,擊潰黔軍6個團,俘獲敵人500多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藥。紅2師、中央紅軍、中央縱隊先後突破敵人防線,順利渡過烏江,徹底轉被動為主動,一雪前恥。

四渡赤水——毛澤東的“得意之筆”

毛澤東曾說,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筆”。美國作家哈裏森·索爾茲伯裏在其所著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中寫道:長征是獨一無二的,長征是無與倫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長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紅色經典史詩《長征組歌》是如此詮釋這一神來之筆的:

橫斷山,路難行。天如火,水似銀。

親人送水來解渴,軍民魚水一家人。

橫斷山,路難行。敵重兵,壓黔境。

戰士雙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烏江天險重飛渡,兵臨貴陽逼昆明。

敵人棄甲丟煙槍,我軍乘勝趕路程。

調虎離山襲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1935年1月29日至5月9日,紅軍四渡赤水。經過數月的輾轉,40餘場戰鬥,紅軍殲敵約1.8萬人,擊落1架敵機,繳獲上千支槍,擺脫了敵人幾十萬追兵,獲得了戰爭的勝利。

遵義會議決定了紅軍長征的新路線。在敵我力量對比極為懸殊的情況下,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率領紅軍撤出遵義,來到赤水河附近的土城鎮。紅軍在土城與國民黨軍郭勳祺師交鋒,展開了一場艱苦的惡戰。這次遭遇戰中,斃傷敵軍官1000餘人,但紅軍也損失較大。中央軍委火速決定撤銷北渡長江的計劃,轉而強渡赤水河。

赤水河,古稱安樂水,屬長江上遊的一條支流,蜿蜒曲折,流經川、黔、滇三省的交界處,全長420公裏,並有多處險灘,在四川合江縣注入長江。相傳,古時候赤虺(古書上記載的一種毒蛇)乘浪入水,河水被染成了紅色。人們因此稱其為“赤水河”,實則是由於夾雜著自上遊衝刷下來的紅色泥沙,河水像一條狂怒的赤虺,奔騰咆哮,渾濁不清,呈褐紅色。

在紅軍一渡赤水之前,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人曾於土城召開戰前會議,製定了戰略計劃。紅軍主力分為3個縱隊,分別渡過赤水河。林彪帶領紅1、紅9軍團、軍委縱隊第2和第3梯隊、幹部團上幹隊,經猿猴場渡河;紅3軍團第5師、軍委縱隊第1梯隊、幹部團主力從土城下遊渡河;彭德懷、楊尚昆帶領紅5軍團和紅3軍團第4師,從土城上遊渡河。由於赤水河兩岸的橋已被國民黨軍損毀,紅軍隻好找來廢舊門板和木頭,在當地群眾的配合下,架起了臨時浮橋。兩天內,紅軍順利渡過赤水河。

紅軍一渡赤水,避敵鋒芒,緊接著又殺出一記回馬槍。2月18日至20日,紅軍兵分兩路,從太平渡、二郎灘兩個渡口,再渡赤水。

蔣介石聞聲,立刻調集川軍以及駐守遵義的部隊向東追擊。然而,在國民黨軍趕到之前,紅軍早已激戰桐梓縣,奪取婁山關,挺進遵義城等一係列動作。這時,蔣介石既猜不透紅軍的去向,又不能勒令撤軍,隻好下令讓40萬軍隊繼續追趕紅軍。同時,他又從附近地區調派了兵力,形成進攻與防守的雙重組合。

3月15日,紅軍與國民黨軍在魯班場展開了一場血戰。由於雙方兵力差距過大,國民黨軍又占據著有利地形,通過對戰取得勝利是不可能實現的。麵對不斷增援的敵軍,毛澤東決定用智謀和膽識,與蔣介石好好地鬥一鬥。他果斷決定:紅軍三渡赤水。

三渡赤水的過程,與毛澤東事先料想的一樣,國民黨軍完全失去了判斷力,徹底被紅軍牽著鼻子走。紅軍先是在赤水河邊徘徊,做出一副如臨大敵的模樣。國民黨軍看到紅軍被困在赤水河邊,進退兩難,於是調遣兵力,準備圍剿紅軍。這樣一來,敵人主動落入了紅軍的圈套。

當敵人大隊人馬靠近赤水河時,紅軍主力部隊迅速北上,到達茅台鎮,兵分三路渡過赤水河,進入川南地區,故意露出北渡長江的意圖。得知紅軍三渡赤水河,蔣介石寢食難安,迅速召開了軍事會議。會上,蔣介石明確表示,要與滇、黔、川等軍強強聯手,徹底“圍剿”紅軍。

對於蔣介石的部署,毛澤東早已了如指掌。他當即下令:四渡赤水。

3月22日,正當國民黨軍準備大舉進攻之時,紅9軍團、軍委縱隊、紅3軍團、紅1軍團分別從二郎灘、九溪口、太平渡、林灘渡過赤水河。隨後,紅9團佯裝紅軍主力,在敵人的封鎖線以北逗留,繼續迷惑敵人,為主力部隊大舉南下爭取時間。

蔣介石果然信以為真,派部隊火速趕往打鼓場地區,“圍剿”紅軍“主力”。此時,毛澤東率軍南下,穿過遵義城,渡過烏江,把敵人的40萬追兵拋在腦後。

四渡赤水,毛澤東將“聲東擊西”的戰術詮釋得近乎完美。

紅軍的最終目的是北渡金沙江,在敵人麵前卻表現出即將進入貴陽的動向,致使蔣介石調遣滇軍趕來援助黔軍。紅軍趁著敵人慌亂調兵之際,迅速渡過金沙江,徹底擺脫了敵人重兵追擊。5月3日至9日,紅軍渡過金沙江,好似撥雲見日,徹底擺脫了敵人重兵追擊。自此,3萬紅軍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創造了軍事奇跡——四渡赤水之戰。

紅軍四渡赤水的戰術機動性強,行動路線多變,使慘敗的敵人低下了高傲的頭顱,嘖嘖稱奇。川軍稱其為“太極圖形”,滇軍稱其為“曲線運動”,黔軍直接

把四渡赤水定義為“磨盤戰術”。

聶榮臻元帥對毛澤東的軍事指揮方法十分佩服,他曾在《長征》中寫道:

“這個階段,我們都是聲東擊西,大踏步地機動作戰,不斷地調動敵人。這樣打法,部隊自然要多走一些路,疲勞一點。可是,敵人卻對我們捉摸不透,便於我們隱藏企圖,使我軍由被動變為主動。以後,陳毅同誌對我說過,毛主席說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筆’。我也深感毛澤東同誌在軍事指揮藝術上運用之妙,他的確才思過人,值得我們很好學習。”

3萬紅軍與40萬敵軍之間展開的較量,不僅是戰場上的對決,更是軍事指揮者之間的博弈,同時,也是紅軍長征史上最為輝煌的戰績。這次戰役紅軍實行高度靈活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迂回穿插於敵人數十萬重兵之間,積極尋求戰機,有效地殲滅敵人,從而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粉碎了敵人妄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計劃,使中央紅軍在長征的危急關頭,從被動走向主動,從失敗走向勝利。

四渡赤水戰役,是毛澤東根據情況的變化,吸取前幾次戰鬥的教訓,指揮中央紅軍巧妙地穿插於國民黨重兵集團之間,靈活地變換作戰方向,為紅軍贏得了時機,創造戰機,在運動中殲滅了大量國民黨軍,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這是中國工農紅軍戰爭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

遵義戰役——長征中的第一大勝仗

遵義戰役,又稱“婁山關大捷”。1935年2月,紅軍與國民黨軍在婁山關再次交戰,殲敵8個團,贏得長征以來的第一次巨大勝利。

1935年初,蔣介石從西南地區調集了多達150餘個團40餘萬人的兵力,分七個縱隊從四麵八方撲向黔北,聲稱要將紅軍“聚而殲之”。雖然遵義會議後,紅軍的戰鬥士氣高漲,但此時與國民黨40萬大軍正麵交鋒,卻相當於以卵擊石。中央軍委果斷決定,火速離開遵義,聲東擊西,讓敵人產生錯覺。

2月15日,中革委發布《二渡赤水河的行動計劃》。計劃中稱:“我野戰軍以東渡赤水河消滅黔敵王家烈為主要的作戰目標,決定先由林灘經太平渡至順江場地段渡過赤水河,然後分向桐梓地域前進,準備消滅由桐梓來土城的黔敵,或直達桐梓進攻而消滅之。”

王家烈部在國民黨軍隊中有著響當當的名號,與之對戰,把握好戰機是重中之重。為了讓全體指戰員更加了解毛澤東決定再克遵義的軍事思想,調動戰士們的戰鬥積極性,毛澤東與周恩來共同起草了《告全體紅色指戰員書》:

為了有把握地求得勝利,我們必須尋求有利的時機與地區去消滅敵人,在不利的條件下,我們應該拒絕那種冒險的沒有勝利把握的戰鬥。因此紅軍必須經常地轉移作戰地區,有時向東,有時向西,有時走大路,有時走小路,有時走老路,有時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為了在有利條件下求得作戰的勝利。為了求得有把握的勝利,我們更必須求得部隊的休息與整理,百倍地加強我們的政治工作,提高我們的戰鬥力,鞏固我們建立新蘇區的決心與信心,充實連隊與加強連隊的戰鬥力,是我們目前的迫切任務。……

2月24日,在紅3軍團的配合下,林彪、聶榮臻率領的紅1、3軍團經過一個多小時戰鬥,擊退了守城的敵軍,順利進入桐梓城。紅軍輕鬆消滅敵軍守城的敵人,但是對方並非黔軍的主力部隊。在這種情況下,軍委向各軍團下達命令:“如桐梓無敵,應乘虛占領婁山關”。

婁山關,又稱太平關,地處遵義、桐梓兩縣交界處,是大婁山山脈的主峰。其山勢險峻,海拔1576米,峰頂巨石林立,宛若千萬隻刀劍刺向天際,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攻占婁山關被視為再取遵義的關鍵之戰。為此,毛澤東特意指派彭德懷、楊尚昆負責指揮紅1、3軍團及幹部團進攻婁山關。

2月25日黎明,紅3軍團軍團長彭德懷親自指揮戰鬥,並說出“不占婁山非好漢”的豪言壯語,率1、3軍團及幹部團進攻婁山關。紅13團團長彭雪楓率領13團,向點燈山高地發起猛攻,逐一攻破了敵人的防線。另一邊,紅12團團長謝嵩和政委鍾赤兵率隊直衝點燈山,與敵人展開殊死較量。

與此同時,紅軍的後援隊也趕到了點燈山,前後包抄,把敵人牢牢地包圍起來。戰鬥一直持續到下午,紅軍主力發動了總攻。很快,婁山關附近的十餘座山都被紅軍占領了,並完全突破敵防線,在黃昏前牢牢地控製了關口。26日清晨,敵人糾集四個團的兵力,排成密集隊形向關口發起集團衝鋒,企圖奪回點燈山高地。紅12團居高臨下,擊潰敵人多次反撲。紅軍正麵出擊,左右迂回包抄,前後夾攻,沿公路向南縱深追擊。戰鬥從清晨持續到下午五時,紅軍牢固地占據著關口,在關口至板橋一線,殲滅和擊潰敵人四個團。敵人士氣將盡,紛紛落荒而逃。紅軍順著敵人逃跑的方向奮力追趕,在高坪董公寺一線又殲敵四個團。

次日,彭德懷率隊再克遵義。此時的蔣介石火冒三丈,立刻派兵增援,妄圖挽回失敗的殘局。紅軍隨即南下,與國民黨援軍展開了激烈交鋒,並一舉殲滅了敵吳奇偉59師、93師大部,並將敵人趕到烏江以南,勝利結束了遵義戰役。

此次戰役,紅軍共擊潰國民黨王家烈8個團,俘敵3000多人,繳獲2000餘支槍、十萬多發子彈。遵義戰役的勝利,證明了遵義會議指出的路線是正確的,同時,也鞏固了紅軍的戰略主動權,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在川、滇、黔地區全殲紅軍的美夢。

2月28日清晨,毛澤東、周恩來等人來到婁山關,登上被紅軍戰士鮮血染紅的婁山關頂。前一日的戰爭場麵仿佛就在眼前,勝利的喜悅仍在心間。

毛澤東俯瞰著充滿彈痕的山貌,漸漸走近寫有“婁山關”三個大字的石碑,心中不禁想起:自古以來,婁山關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從清初的李定國率軍攻打婁山關,到鹹豐時期的農民起義軍李隆喜舉義旗攻占婁山關,再到中央紅軍兩次占領婁山關……想到這裏,毛澤東有感而發,吟誦出堪稱高原絕唱的著名辭章《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十二根鐵鏈劈開通往共和國之路的大渡河戰役

“大渡河戰役,單從戰役的指揮來說,我認為我們的確走了幾步關鍵性的險棋。我們都走勝了。單就軍團範圍來說,這次勝利,是幾個部隊自覺地互相在戰術上密切配合、執行統一戰役計劃取得的結果。……總之,當時棋勢雖險,我們終於取得成功。的確來之不易,但也絕非偶然。我們和國民黨的鬥爭,常常是棋高一著,出敵意外。這是因為我們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有著敵人根本不能和我們相比的政治素質和以劣勝優的機動靈活的戰術素養,特別是我軍指揮員那種無限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中國革命的偉大的犧牲精神,所以有時能絕處逢生,再開得勝之旗,重結必勝之果。”

曾親曆這場戰役的聶榮臻元帥,對於大渡河戰役做了這樣的評價。大渡河戰役,是紅軍長征中的又一場勝仗。戰役中,紅軍共殲敵兩個連,擊潰敵人一個營的兵力,繳獲上百支槍,飛奪瀘定橋,勇渡大渡河,徹底打碎了蔣介石想要紅軍做第二個石達開的狂妄念頭。

渡過金沙江後,紅軍並沒有徹底擺脫蔣介石的重兵追趕,1935年5月上旬,中央紅軍準備渡過大渡河。25日,在安順場渡口,劉伯承、聶榮臻親臨陣地指揮。紅1團第1營營長孫繼先帶領17勇士組成突擊隊,強渡大渡河。十七名勇士戰勝了驚濤駭浪,衝過了敵人的重重火團,終於登上了對岸,占領了渡河點。隨後,紅1軍團第1師和幹部團渡過了天險大渡河。但是由於船隻少,不可能在短時間內使紅軍將士全部渡河,於是中央軍委決定奪取瀘定橋。紅1軍團第2師第4團接到任務,成為開路先鋒,奪取瀘定橋。這時,蔣介石也想到了瀘定橋,並急令川軍兩個旅增援,企圖堵截紅軍渡河。可以說,誰先趕到瀘定橋,誰就能掌握製勝權。

5月27日,太陽剛剛升起,紅4團團長王開湘和政委楊成武帶領部隊趕往瀘定橋。從安順場到瀘定橋共320裏路,戰士們行走在懸崖峭壁之上,稍不注意就會墜入湍急的河水。不僅如此,對岸的敵人還會不斷地向紅軍開槍射擊。

奪取瀘定橋,時間緊,任務重。政委楊成武來到隊伍前端,為戰士們加油鼓氣。“同誌們,我們一定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奪取瀘定橋!大家有沒有信心?”“有!”戰士們的聲音響徹山穀。

夜幕降臨,天降暴雨,正在趕路的紅軍麵對著前所未有的困境。眼前一片漆黑,戰士們不敢貿然前行。這時,對岸的山路上出現了星星點點的火光。有的戰士好奇地說:“難道敵人也在趕路?”這句話倒是提醒了楊成武,他琢磨著:不如我們也點起火把。楊成武轉念一想,如果對岸的敵人向我們問話,我們該如何作答呢?出了任何差池,肯定會暴露身份的。

事到萬難須放膽,楊成武最終命令全體人員點燃火把。他對戰士們說:“如果對麵的敵人問起我們是誰,千萬不要慌張,就說我們是被共產黨打敗的川軍。”戰士們聽了楊成武的話,心裏有了底,紛紛點起火把,繼續前行。

不一會兒,敵人果然注意到對岸的火光,大聲喊話:“你們是哪個部分的?”紅軍戰士按照之前準備好的做了回答,沒有引起敵人的懷疑。就這樣,紅軍擎著火把,一刻不停地向前趕路,終於在29日淩晨6時趕到了瀘定橋,並很快消滅了橋西還在睡夢中的川軍自衛隊,占領了西橋頭和沿岸陣地。

瀘定橋始建於清朝,架設在大渡河上,全長103.67米,寬3米。整個瀘定橋分為三部分:橋身、橋台、橋亭。其中,橋身由13根粗大的鐵鏈組成,左右兩邊各有兩根作為橋欄。橋底依次排列著9根鏈條,以木板作為橋麵。

由於敵人的破壞,此時的瀘定橋已經“麵目全非”。橋麵上的木板已經被扔進了湍急的水中,隻有光禿禿的鐵鏈懸在半空,不停地晃動。紅4團團長王開湘和政委楊成武商量決定:由第1連連長廖大珠和22名戰士組成“奪橋突擊隊”,攜帶手榴彈、短槍和馬刀,其他戰士攜帶長槍緊隨其後。3連戰士負責運送木板,重新架起瀘定橋的橋麵。

戰略部署完成後,全團戰士鼓足士氣,誓要“飛奪瀘定橋”。

衝鋒號響起,百餘挺輕重機槍和迫擊炮一齊射向對岸。廖大珠率領22名戰士衝鋒在前,穿梭在槍林彈雨之中。突擊隊的戰士們個個動作迅速,手抓鐵鏈,腳踏木板。對岸的敵人看到紅軍衝來,叫囂著說:“你們想要過河沒那麽容易,隻能飛過來啦!”

鐵鏈被冰冷的江水打濕了,抓起來又涼又滑。戰士們為了躲避敵人的射擊,一邊鋪好木板,一邊趴在晃動的鐵鏈上,匍匐前行。

在突擊隊的戰士們接近對岸的橋頭時,敵人突然把橋頭的亭子點燃,熊熊烈火使衝鋒隊無法繼續前進。千鈞一發之際,楊成武躍出掩體,衝上瀘定橋,對戰士們喊道:“同誌們,不要怕!衝過這座‘火焰山’!”勇士們也高喊著:“莫怕火,衝呀!敵人垮了,衝呀!”廖大珠一躍而起踏上橋板,撲向東橋頭,勇士們緊跟著也衝了上來,抽出馬刀,與敵人展開白刃戰。此時政委楊成武率領隊伍衝過了東橋頭,打退了敵人的反撲,占領了瀘定城,迅速撲滅了橋頭大火。

整個戰鬥僅用了兩個小時,便奇絕驚險地飛奪了瀘定橋,粉碎了蔣介石南追北堵,欲借助大渡河天險將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美夢。毛澤東在大渡河戰役勝利後,不禁感歎:“我們的紅軍真是無堅不摧,所向披靡。有這樣的紅軍戰士,我們還有什麽克服不了的困難。”

飛奪瀘定橋也因此成為了中國共產黨長征時期的重要裏程碑,為實現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紅一、二、四方麵軍會合,最後北上陝北結束長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鐵鏈劈開了通往共和國之路”的壯美讚譽。

新中國十大開國元帥,其中就有七位元帥經過了瀘定橋。當時在激戰後的瀘定橋上,劉伯承元帥曾用腳重重地在橋板上連跺三腳,感慨萬千地說:“瀘定橋,瀘定橋,我們為你花了多少精力,費了多少心血,現在我們勝利了,我們勝利了!”朱德總司令在長征回憶中題詞“萬裏長江猶憶瀘關險”的詩句,充分說明了紅軍長征飛奪瀘定橋的艱險與壯烈。

紅四方麵軍強渡嘉陵江

根據遵義會議指示,為給紅一方麵軍、紅二方麵軍北上創造有利條件,紅四方麵軍在徐向前的率領下,強渡貴州省閬中、旺蒼、南部三地交匯點——嘉陵江,發動了渡江戰役。嘉陵江古稱閬水、渝水,發源於秦嶺,江長1119公裏,在長江支流中流域麵積最大,近16萬平方公裏,因流經陝西省鳳縣東北嘉陵穀而得名。

1935年初,駐紮在閬中的紅四方麵軍主力部隊準備強渡嘉陵江。而敵人已在廣元至南部近百公裏內布下嚴密的封鎖線,企圖借助天險嘉陵江的天然工事,加之數座碉堡的駐守,阻止紅軍渡江。

為了順利渡過嘉陵江,紅四方麵軍做了周密部署。首先是發動陝南戰役,將敵人的兵力轉移至北方。然後消滅江東敵人的殘部,為渡江掃除障礙。直至3月上旬,紅四方麵軍已在閬中、蒼溪、南部、儀隴等地接連作戰,殲敵4000餘人,繳獲3000餘支槍,徹底擊垮了敵人在嘉陵江東岸布下的層層封鎖。

在強渡嘉陵江之前,紅四方麵軍先是派遣偵察人員搜集江邊情報,了解並掌握地形、道路交通、渡口位置以及敵人的防禦工事。此後,總指揮徐向前、副總指揮王樹聲和紅33軍軍長王維舟等人又沿嘉陵江東岸進行勘察,進一步了解敵情。

通過多次偵察,紅四方麵軍決定從便於隱蔽的東岸渡江,並且選擇了幾處主要渡口:距蒼溪城南4公裏處的塔子山、城北25公裏處的鴛溪口、閬中城北8公裏處的澗溪口。幾個主要渡口的江麵較寬,約為150米至400米,且水流相對緩慢,水深也不過3至5米,最主要的是駐守在渡口的敵人數量較少。其他各渡口為:沙溪場、南津關、河溪關、茄子渡。

嘉陵江兩岸沒有橋梁相連,渡江的船隻也早已被敵人損毀了。所以,製造船隻就成了紅四方麵軍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造船的任務落在了紅31軍和總部工兵營的肩上。他們把造船的地點選在嘉陵江支流東河沿線的蒼溪王渡和閬中清泉、井溪、土埡袁家岩、魚筌場(今東興場)以及嘉陵江上遊的貓兒跳、永寧鋪,並從閬南縣和蒼溪縣選出了老船工、木匠、鐵匠等,將近500多人共同參加造船行動。在附近百姓的幫助下,戰士們搜集了大量的廢舊銅鐵、木材、桐油等輔料。

經過了一個多月的趕製,最終造船100多隻,每隻船可容納一個班的人數。另外,紅軍還用竹子製成了3座浮橋和幾十隻竹筏。在此期間,戰士們學習了如何控製船隻,掌握了泅水技術,提高了水上作戰的能力。

造船和練兵的任務順利完成以後,嘉陵江戰役即將打響。

徐向前率隊來到江邊,由一個班搶先渡江,不料卻被敵人發現,隻有少數戰士保住了性命。據徐向前回憶說:

“從陝南回來,就強渡嘉陵江。這是1935年3月的事。我們過江前,先偵察了地形。船工隊事先造好了船,抬到江邊隱蔽好,夜間強渡。總部決定我打先鋒,帶隊伍過江。第一次從蒼溪地區過江沒有成功,剛過去一個班就被敵人發現。那裏地形不好,有些同誌犧牲了,少數人泅水回來。第二次改為從閬中南麵的塔子山強渡。”

此後,紅四方麵軍改變了渡江方式,兵分三路,急渡嘉陵江。紅30軍88師263團兩個營和總部教導營為中路,從蒼溪塔子山渡口乘船出發,在杜裏壩登陸。紅9軍25師為左路,從當地百姓家購得百餘隻木桶,用木棍將4隻木桶連接起來,形成小型的木船作為渡江工具。主力部隊有的乘船,有的乘木桶船,接連搗毀了敵人的江防工事。紅31軍之一部為右路,在蒼溪以北的鴛溪口順利登陸。另一部(27師)聯合紅4軍一部,向嘉陵江東岸的敵軍發起猛攻。

3月30日,駐守在閬中城的敵軍連連敗退,主力部隊在逃跑之前燒毀了囤積的糧草和木船,留下一些散兵遊勇在城中抵抗。次日,徐向前輕鬆入主閬中城,並將總政治部設在縣城南街的秦家大院內。隨後,紅四方麵軍宣傳部、後勤機關也相繼遷入城內。

得知部分紅軍已渡江成功,國民黨軍並未罷休,立即派出戰機,企圖炸毀浮橋,阻止紅四方麵軍餘部渡過嘉陵江。紅9軍27師部分官兵在敵機的狂轟濫炸下,奮勇前行,到達嘉陵江南岸的南津關,奪取了黃花山奎星樓、錦屏山等製高點,此外還修複了華光樓至南津關的浮橋。隨後,紅9軍27師之一部從茄子渡(今屬石龍鎮)渡口強渡,金龜壩渡口登陸,挺進雙龍場。另一部從河溪關渡口渡江,七裏壩河口村渡口登陸,向雙龍場進發。

紅四方麵軍全體渡過嘉陵江後,迅速建立了蘇維埃紅色政權,其中包括中發市蘇維埃和閬中縣蘇維埃。另外還設立了區、鄉、村等機構。

時隔不久,敵人再次組織兵力從南方向嘉陵江進攻。嘉陵江以西的紅軍向梓潼、江油、北川方向迅速撤離。駐守在閬中城的紅軍,逐漸渡江西進。最後撤離閬中城的紅軍,將十幾隻渡船統統燒毀,破壞了敵人的渡江計劃。

4月17日淩晨,紅四方麵軍徹底離開閬中城,踏上征途,準備與主力紅軍會師。

強渡嘉陵江,曆時24天,殲敵多達1萬餘人,占領8座縣城,控製了嘉陵江周圍近百公裏的區域,為紅四方麵軍向川甘邊界進軍打開了通道,同時也創造了紅軍曆史上的驕人戰績。

直羅鎮戰役——奠基禮之戰

1935年底,中央紅軍與紅15軍團在陝北勝利會師。隨後,兩支軍團整編為紅一方麵軍。為粉碎蔣介石對陝甘蘇區的第三次“圍剿”,中央決定由紅一方麵軍在直羅鎮(今陝西富縣境內)向敵人發動進攻。

對於此次反“圍剿”,紅一方麵軍司令員彭德懷非常重視,並親自帶隊與徐海東等人勘察地形。經過一番觀察,彭德懷發現,位於鎮東邊的老舊小寨地理位置極佳。於是,他立刻派人將牆體損毀,以免敵人用其當做掩體。隨後,彭德懷與徐海東等人商量決定:把直羅鎮變成一個“大口袋”,讓敵人主動鑽進來。

狂妄自大的國民黨軍派遣109師前來對戰。在飛機的掩護下,敵109師兵分三路向直羅鎮挺進。當敵人來到直羅鎮附近時,正好遭遇紅軍。紅軍按照原定計劃,邊戰邊退,把敵人引進了直羅鎮。敵109師師長牛元峰見狀,頓時鬆了一口氣,認為紅軍輕而易舉地就被打垮了。他先是致電蔣介石,捷報頻傳,而後又殺豬宰羊,慶祝自己輕鬆攻進直羅鎮。

牛元峰沒想到的是,紅一方麵軍紅1、15軍團連夜將直羅鎮團團圍住,破曉時分,便發動了猛攻。這次,毛澤東親自指揮戰鬥,他強調:“一定要打殲滅戰。”

戰鬥打響,敵人的109師很快就變成了殘兵敗將,躲進直羅鎮東邊的舊寨子裏。寨子的位置險要,不易攻破,紅軍便兵分兩路,一路追擊逃跑的敵人,另一路將寨子圍得水泄不通。

被圍困在寨子裏的敵人,沒有糧食補給,決定做最後的抗爭,僥幸衝出了包圍圈。徐海東立刻下令,追擊敵人。

當紅軍戰士們追趕到河邊的時候,發現河麵上竟然漂浮著十幾條棉褲。原來,敵人的棉褲被水浸濕後很快結了冰,變得又硬又沉。為了逃命,他們脫下棉褲,光著腿繼續向河對岸跑去。

看到如此情景,紅軍戰士們邊笑邊說:“快追呀!敵人跑不了多遠!”

紅軍戰士動作迅猛,很快抓住了不少狼狽的敵人。俘虜們個個跪地求饒,穿著濕漉漉的單衣,不住地打哆嗦。交出武器以後,這些俘虜吵著向紅軍要衣服,要吃的,有人懊惱地說:“那些當官的早逃命了,留下我們這些人當炮灰。”

紅軍了解到國民黨高官逃跑的方向後,立刻派人追趕。戰士們連翻幾座山,逼近敵人的殘部,剛要開槍射擊,聽到遠處槍聲大作。原來是紅軍的另一支部隊正迎頭狙擊敵人。這樣一來,敵人在劫難逃,109師師長牛元峰被擊斃。他的手槍作為戰利品,現被放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內展出。

戰役勝利後,毛澤東稱:“長征一完,新局麵就開始。直羅鎮一仗,中央紅軍同西北紅軍兄弟般的團結,粉碎了賣國賊蔣介石向著陝甘邊區的‘圍剿’,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直羅鎮戰役共持續了4天,俘敵5300餘人,斃傷敵軍1000餘人,繳獲3500餘支槍,機槍176挺,迫擊炮8門,子彈約22萬發,戰馬300餘匹。直羅鎮戰役的勝利,打破了蔣介石對陝甘邊區的第三次“圍剿”,為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起了重要作用,同時也為紅軍立足陝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紅25軍血戰突圍

獨樹鎮戰鬥

獨樹鎮位於河南省方城縣,這座本不起眼的小鎮卻曾經發生過一場極為慘烈的戰爭。這裏,曾留下紅25軍戰士的鮮血,這一戰是決定25軍生死的血戰——獨樹鎮戰鬥。這場戰鬥,與四渡赤水河、飛奪瀘定橋等著名戰鬥並列於長征史冊!

剛剛踏上長征之路的紅25軍,戰士們雄赳赳地在向前行進。這支年輕的隊伍沒有想到,在獨樹鎮正有一場血的考驗在等著他們。蔣介石得知紅25軍剛從何家衝出發的消息後,立即調派“鄂豫皖三省追剿縱隊”5個支隊共30多個團的兵力窮追不舍。當紅25軍走到豫西桐柏山區與伏牛山區之間時,正被軍事力量幾倍於己的敵人擋住去路。

在這種情況下,紅25軍沉著應戰,決定采取“聲東擊西”的戰術,佯攻棗陽地區,時間定於1934年11月22日。紅軍佯攻棗陽的意圖明顯,敵人根據情況,派大部集結於棗陽,並妄圖在此一舉殲滅紅25軍。

然而,實際情況卻令敵軍“追剿縱隊”的總指揮上官雲相大失所望。當敵人的大部分兵力即將到達棗陽的時候,紅25軍調轉方向,向東急行,很快逃出了敵人自以為高明的包圍圈。遠離敵人的包圍圈後,紅25軍按照計劃從東麵經過方程縣,進入伏牛山區。

不料,紅25軍的轉移動向被敵40軍看出了端倪。敵40軍軍長當即下令,命40軍115旅、騎兵團火速趕往方城鎮。敵人快馬加鞭,搶先一步到達了距離方城縣16公裏的獨樹鎮。

此時的紅25軍,正靠著雙腳一刻不停地朝方城縣進發,或者說他們正一步一步地臨近危險境地。敵40軍115旅和而後趕到的騎兵團到達獨樹鎮後,原本綠樹蔥鬱,安靜祥和的獨樹鎮上空似乎也彌漫起了重重霧氣,危機四伏。他們在獨樹鎮東麵的七裏崗以西、硯河以東築起了一道堅固地工事,就像一個張開的血盆大口,正在等著紅25軍的到來。

1934年11月26日,紅25軍終於到達了獨樹鎮七裏崗附近,準備從這裏橫穿許南公路。戰士們長時間地趕路,饑餓和疲勞交織,還沒來得及休息,就趕上天降大雨。11月末的天氣已經開始變得寒冷,雨點中夾雜著大小不一的冰雹。對於紅25軍來說,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接下來與敵人發生的遭遇戰才是一場噩夢。

紅25軍的第一梯隊224團在大雨滂沱的天氣下,沒能發現隱蔽在前方的敵軍,不慎落入了敵人的伏擊圈。當時,224團正在橫渡硯河,處境極其危險,他們完全被敵人的火力控製住了。戰士們全身單衣單褲,被冰冷的雨水浸透了,幾乎全身凍僵,甚至連槍栓也被凍住了,連一顆子彈也打不出。

要知道,紅25軍的兵力有限,而他們的對手,單敵40軍115旅就有官兵2466人、馬305匹、步槍1819支、重機槍22挺、迫擊炮12門。麵對優勢敵人,224團毫無招架之力。更何況,敵人正在呼喊著趁此機會向224團發動進攻。在這種情況下,紅25軍政委吳煥先沉著冷靜,大聲對225團的戰士們說:“同誌們,我們的任務是頂住敵人,決不後退!”

吳煥先說著,猛地拔出身旁戰士背著的大刀,朝著敵人衝了過去。軍政委吳煥先身先士卒,戰士們立刻增加了戰鬥的勇氣,紛紛拔出大刀,衝向了敵人的陣地。瞬時間,刀光劍影,血肉交織,喊殺聲響徹寰宇,一場激烈的肉搏戰就此展開。

正在紅25軍225團與敵人激戰處於膠著狀態之時,副軍長徐海東帶著第二梯隊223團趕來支援。223團從後方激進至前沿陣地,排成人字形陣容,給敵人以有力地回擊。紅25軍的士氣大振,先後幾次擊退了敵人的猛烈進攻,並且占領了大部分有利地形。

紅25軍雖已占據有利地形,卻沒有致命的武器打開敵人伏擊圈的重要缺口,戰鬥一度進入僵持狀態。而後,紅25軍再次向七裏崗的敵人陣地發動進攻,硬是把對麵的敵人逼退到公路兩旁,殺出了一條血路。紅25軍衝過公路,邊戰邊走,來到了張莊附近。

此時,一條壞消息爆出,敵人的增援部隊——“追剿縱隊”正在趕來。敵軍的隊伍如若合並,那將是一支合起來共四五萬人的隊伍。在這種情況下,紅25軍隻有一條路可以選擇,那就是突圍。這也許是一條不歸路,但是一旦突圍成功,便能看到生的希望。

紅25軍軍首長果斷決定,於當晚務必撤離此地。之後,在張莊一名村民的帶領下,紅25軍直插東北方向,繞道而行,躲過了敵人布下的層層阻擊線,穿越許良公路。深夜急行的戰士們帶著滿身的疲憊,忍著饑餓,悄無聲息地逃離了敵人的伏擊圈,於27日淩晨到達伏牛山東麓。

紅25軍憑借著視死如歸的勇氣與敵人激戰數小時,最終巧妙地跳出了敵人的伏擊圈,結束了這場獨樹鎮戰鬥。這一戰役使蔣介石集團欲殲滅紅25軍在大別山與伏牛山之間的幻想破滅,同時也為之後建立鄂豫陝革命根據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成為紅25軍軍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獨樹鎮戰鬥中,紅25軍有上百名戰士英勇犧牲,他們的鮮血染紅了硯河水。如今,獨樹鎮戰鬥紀念碑就矗立在獨樹鎮北邊的七裏崗上,它的形狀好似一把鋒利的刺刀指向天際,刻有“紅二十五軍獨樹鎮戰鬥遺址”。高達25.34米的紀念碑永遠地留存下了紅25軍烈士們的英雄精神,同時也永遠地紀念那一場生死攸關之戰——獨樹鎮戰鬥。

庾家河戰鬥

血戰獨樹鎮的陰霾剛剛散去,紅25軍再一次命懸一線。在庾家河戰鬥中,紅25軍與十倍於己的敵人展開對決,並以斃傷敵人300餘名,自身傷亡100餘名的戰況勝利結束了戰鬥。

1934年12月9日,根據中央開辟新的革命根據地的指示精神,紅25軍在軍長程子華、副軍長徐海東和政委吳煥先的領導下,來到陝西省洛南縣庾家河。次日上午10時,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庾家河召開第18次常委會議,主要討論創建陝南邊革命根據地的問題。

此時,國民黨第60師正在前往庾家河地區,企圖殲滅紅25軍。其先頭部隊第360團經大石河進陝,從雞頭關推進至庾家河街東的七裏蔭,並搶占東山坳口有利地形,而後向庾家河街發動進攻。

率先與敵人接上火的是紅25軍手槍團,他們就在庾家河會議召開地的門口。情況危急,庾家河會議立即停止。紅25軍迅速組織兵力予以反擊。副軍長徐海東率領223團,軍長程子華和政委吳煥先分別帶領兩個團的兵力緊隨其後。223團打頭陣,向敵軍陣地發動衝鋒。戰士們獅吼著向前衝,手中各種武器全部用上,最終把敵人趕出了七裏蔭東山坳口的有利地形,為後續作戰打下了基礎。

激戰中,火光四射,幾經槍林彈雨的副軍長徐海東不幸頭部中彈,罪惡的子彈從他的眼底射入,腦後穿出,重傷昏倒。而後,敵人的援軍335、357團趕到,幾近瘋狂地向紅25軍發動進攻。軍長程子華的左手在戰鬥中被打斷,鮮血染紅了軍裝。此時的紅25軍正在遭受著前所未有的重創,但是它沒有倒下,在軍政委吳煥先的領導下,繼續與敵人展開激戰。

從上午至黃昏,軍政委率領紅25軍先後發動了20多次進攻,把國民黨第60師的3個團打得潰不成軍。將近一天的時間,紅25軍始終在與10倍於己的敵人進行對決,盡管敵眾我寡,戰士們卻沒有絲毫畏懼,奮不顧身地殺敵。

在毫無準備且武器落後的情況下,紅25軍發動反擊,讓突襲的敵人嚐到了苦頭,最終轉危為安。紅25軍以斃傷敵800餘人,自身傷亡百餘人的戰績勝利結束了庾家河戰鬥。在這場戰役中,紅25軍政委吳煥先英勇犧牲。紅25軍的烈士們,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庾家河戰鬥的勝利。庾家河戰鬥的勝利扭轉了紅25軍的戰鬥局勢,為創建鄂豫陝革命根據地開辟了道路,把紅軍建立新蘇區帶入了一個新時期。

紅2、6軍團進攻湘西門戶——沅陵

1934年10月,中革軍委數次致電,要求紅2軍團在黔東根據地積極活動;紅6軍團向鳳凰、乾城前進,發展遊擊戰爭,建立新根據地。

接到指示後,兩軍團首長根據當前形勢及紅軍行動方針,做出了分析,並且提出了與中革軍委不同的意見:紅2、6兩軍團在目前形勢下,應由總指揮部統一指揮、集中行動,一方麵加強對黔東根據地的建設,開展遊擊戰爭,鞏固與發展黔東根據地,另一方麵集中兩軍團主力在湘鄂川3省邊界的酉(陽)、龍(山)、保(靖)、永(順)、永(綏)之間地區創建新根據地,然後再向湘西鳳凰、乾城地區發展。由於中革軍委對於紅2、6軍團現狀和湘西的實情不甚了解,並未采納兩軍團首長提出的意見。

而後,兩軍團首長接到這個指示電後,又於27日和28日兩次聯名向中革軍委陳述兩軍團分合行動的利害關係,並且再次建議:“2、6軍團暫集中行動,以便消滅一二個支隊,開展新的更有利於兩軍團將來分開行動的局麵”,然後分兵去鳳凰、乾城地區。

10月下旬,湘、桂兩省國民黨軍主力為“追剿”紅軍第6軍團調往湘南,湘西地區兵力減少,隻剩新編第34師等部。紅軍第2、6軍團為策應中央紅軍長征和恢複發展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兩軍團首長開會決定:不去乾城、鳳凰地區,集中紅2、6兩軍團進軍湘西,展開攻勢作戰,創建湘西北根據地,以策應中央紅軍的長征行動。為了迅速執行集中力量進軍湘西的作戰方針,兩軍團在兩天內完成了一切準備,於1934年10月28日從南腰界出發,開始湘西攻勢。

11月7日紅2、6六軍團攻占了湘西北要地永順縣城,並進行了7天的休整。16日紅2、6六軍團進行龍家寨戰鬥,給國民黨軍陳渠珍部主力以殲滅性打擊。18日複克永順。紅2、6軍團按照所掌握的實際情況接連大了幾個勝仗,用行動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同時也得到了中革軍委的認可。

25日中革軍委電示紅2、6軍團:堅決深入湖南中部及西部活動,積極協助西方軍(即中央紅軍),紅2軍團主力及紅6軍團全部應集中一起,以突擊遭遇的敵正規部隊。26日,根據中共中央11月16日複電的指示,中共湘鄂川黔省委、湘鄂川黔軍區及湘鄂川黔革命委員會成立,組織了湘川黔邊軍區,由賀龍兼任司令員、任弼時兼任政治委員,以“加強現有蘇區之地方武裝及遊擊戰爭之領導”。

在紅2、6兩軍團進占永順並就地休整時,湘鄂川邊“剿匪”總司令徐源泉所部正分散在湘鄂西的施恩、南縣、津市、澧州地區;國民黨軍何鍵部主力部隊正集中湘南地區堵截中央紅軍;當時隻有陳渠珍新編第34師3個旅共10個團的兵力。在這種情況下,賀龍、任弼時等總指揮部首長果斷決定:集中兩軍團主力,采取運動戰方針,首先殲滅陳渠珍部3個旅,在湘西打開局麵,立穩腳跟,然後發展攻勢以策應中央紅軍作戰。由此,紅2、6軍團展開了湘西攻勢之進攻沅陵的行動。

1934年11月25日,中革軍委來電指示:“我西方軍(中央紅軍)已過瀟水,正向全州上遊急進中,你們應該利用最近幾次勝利及湘西北敵情空虛,堅決深入到湖南中部及西部行動,並積極協助我西方軍。首先你們應前出到湘敵交通經濟命脈之沅水地域。主力應力求占領沅陵……”

紅2、6軍團接到中央電令後,賀龍、蕭克率領紅2、6軍團約8000多人於12月5日從大庸天門山出發經四鬥坪、筒車坪,前往沅陵。6日下午,紅2、6軍團到達大坪宿營。次日淩晨,全軍進行戰前動員。賀龍威武地站在隊伍的前麵,滿懷信心地望著這支征戰不息、百折不撓的隊伍,大聲問道:“攻打沅陵有決心嗎?”戰士們高聲回答:“有!”

隨後,紅軍戰士們沿深溪出發,經劉家溪上常安山。紅軍的行動迅速且隱蔽,沿途國民黨軍隊的哨所並無察覺。當紅軍先頭部隊到達常安山時,駐防在常安山一帶的國民黨軍隊退至冷水坡,架上機槍不斷掃射,欲在此阻擋住紅軍。紅軍戰士毫不畏懼,一排接一排地向前衝鋒。敵人被這樣的陣勢嚇呆了,慌忙丟下手中的武器,逃之夭夭。

下午5點左右,紅軍行至城北約2裏的鴛鴦山、丁公廟一帶,與敵人展開了激戰。賀龍在紅軍總指揮部內,寸步不離電話機,隨時聽取前沿陣地的戰鬥情況,及時下達進軍命令。經過幾個小時的激戰,城北所有陣地已被紅軍攻占,敵人最後的一道防線——城壕也被紅軍攻破了。

到了最後收官的時候,城門口、城牆上,到處都是紅軍戰士的身影。紅軍戰士們發泄出所有的憤怒,把沅陵城內的敵人打得丟盔棄甲。麵對負隅頑抗的敵人,紅軍戰士們發動了一次次的猛攻。此時,城內的敵人正在申請派飛機前來增援。

然而,當敵人的援軍到達時早已無法挽回殘局。紅2、6軍團此次的任務是牽製敵軍,策應主力紅軍的行動,如今,敵軍的飛機大炮和大部分兵力都被調集到沅陵,紅2、6軍團的官兵們高興地說:“大功告成!”正在敵人的援軍從不同方向趕來之時,紅2、6軍團已經全部撤出了沅陵城,回駐常安山。

1934年10月28日至12月24日,紅2、6軍團發動的湘西攻勢,及時有效地打亂了蔣介石圍追堵截中央紅軍的部署,迫使其不得不抽出大量兵力對付紅2、6軍團,從而策應了中央紅軍在湘黔地區的行動,為恢複發展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創造有利條件、對策應中央紅軍突圍順利到達遵義、確保遵義會議的召開做出了巨大貢獻。

紅四方麵軍土門戰役

為突破國民黨在土門、北川河穀設置的防線,紅四方麵軍於1935年5月發起土門戰役,曆時70多天,殲敵1萬餘人,為保障紅四方麵軍西進與紅一方麵軍會師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土門鄉境內,仍然保留著見證這個著名戰役的三座石橋。仔細觀看便會發現,橋上依稀可見紅軍在此留下的戰鬥標語。如今這三座橋被修葺一新,繼續為人們講述著“土門戰役”的故事,來到此處,人們不禁會聯想起紅軍戰士們在戰火中的英姿。

土門位於四川茂縣和北川縣的交界處,是進入茂縣的必經之地,被千佛山、伏泉山、觀音梁子山等環繞其中。疊嶂的山巒,峭壁林立,形成了一個極好的伏擊地點,這裏也由此得名為成都平原的“北邊城牆”。國民黨軍隊恰恰利用了這個有利地形,在北川河穀與土門周邊設置了層層防線,欲在此攔住紅軍的道路,命名為“土門封鎖”。

蔣介石實在不想在土門錯失消滅紅四方麵軍的良機,特派第28軍鄧錫侯部與第29軍孫震部聯合構築堅固工事,加強“土門封鎖”的力度。得到命令後,第28軍鄧錫侯派遣了8個團,進駐土門、北川河穀地區加大布防。

紅四方麵軍針對敵人“封鎖土門,全麵守備北川河穀”的計劃,進行了周密的作戰計劃:一、向南奪取千佛山、伏泉山、觀音梁子,控製北川河穀,以南攻成都之勢吸引國民黨軍主力;二、突破土門要隘,紅四方麵軍主力西進。

國民黨軍設下的第一道防線:北起片口場,沿青片河向南,經墩上過土門河(北川河穀),沿何家溝至西大埡口一帶,由第28軍鄧錫侯部鬆理茂懋汶屯區“剿匪”指揮陶凱駐守。第二道防線:赤土坡、七星包,過土門河至觀音梁子,同時,這裏也作為國民黨軍的主陣地,由“剿匪”司令張瑞圖駐守。另外,土地嶺由國民黨第28軍第3、15、19、26團及10團第2營、25團第3營駐守。第三道防線:水茶店一線,由第28軍第7團、10團(缺第2營)駐守。麵對這層層如銅牆鐵壁般的防線,紅四方麵軍立誓要一層一層地砸開!

4月底,紅四方麵軍旗開得勝。紅30軍88師和89師先後擊潰敵孫本部李煒如旅和鄧錫侯部陶凱旅,衝破了敵人的第一道防線。緊接著敵鄧錫侯部15旅被擊退於大埡口。而後,敵人的士氣大大削減,即便鄧錫侯部調來兵力增援,也沒能挽回殘局,反而被紅9軍、30軍各一團打得慌忙逃竄至茶坪。

而後,紅30軍第88師和9軍第25師各一部為攻占千佛山主峰發動了強有力的進攻。兩支隊伍從千佛山東側同時發動進攻,左右夾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占了製高點——千佛山主峰祖廟。早已攻占大埡口的紅9軍、30軍各一部乘勝追擊,一舉攻占了佛字頂。

國民黨部隊被打得暈頭轉向之時,他們的第二道防線也就是主戰場,岌岌可危。紅9軍、30軍各一部再次使用左右夾擊的戰術,把國民黨軍圍困其中。經過四個小時的激戰,觀音梁子高地被紅軍占領,從而輕鬆奪取土門以西的雨淋磴。

前麵一係列的勝利,讓紅軍戰士們愈戰愈勇,士氣大增。紅31軍一部從大溝口推進,與從右側前來包抄敵人的右翼紅軍協同作戰,一舉殲滅了國民黨陶凱率領的4個營,攻占了土門。此舉不但打通了紅四方麵軍西進岷江的道路,並且在敵人防線的陣地上展開的拉鋸戰,很快吸引住了國民黨四川“剿匪”第1、2、6路軍的主力。

成功吸引住川軍的主力部隊以後,紅四方麵軍趁熱打鐵,分別派兩部分人馬從南北兩個方向由小路進發,包圍茂縣。北路軍的路線是從神溪溝至黃土包,途中殲滅國民黨的駐防軍一部,而後到達渭門溝,此處距茂縣縣城約10公裏。南路軍的路線是翻過觀音梁子山,像一把利劍直插於距敵人駐防軍南約5公裏的宗渠。

紅軍兩部前後夾擊,攻占了茂縣縣城。此時的四川“剿匪”第1、2、6路軍毫無察覺自己已經中計,繼續執行反攻伏泉山、千佛山等地的命令。紅4軍和31軍則有計劃、有準備地堅守在伏泉山、千佛山、土門等地,與敵軍進行拉鋸戰,有效地掩護了紅四方麵軍主力的西進。而在大埡口的紅軍則狠狠地教訓了國民黨第6路軍第3旅,擊斃其9團團長。

土門戰役打響的70多天裏,包括了“紅軍強占北川河穀”、“千佛山爭奪戰”、“突破川軍土門封鎖線”、“赤土坡戰鬥”(東興鄉境內)、“千佛山、觀音梁子陣地阻擊戰”等重要戰鬥。土門戰役中,紅四方麵軍共殲滅敵軍1萬餘人,牽製國民黨軍20個師、44個旅、86個團,約15萬以上兵力。經過此一戰役,紅四方麵軍擺脫了十幾萬川軍的圍追,對紅一、四方麵軍懋功會師和黨中央毛兒蓋會議的順利進行,起到了保安作用。土門戰役也因此成為了紅四方麵軍長征曆史上令人欽佩和驕傲的戰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