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_黃帝陵

黃帝陵

概況

黃帝陵位於陝西黃陵縣城北橋山,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墓,號稱“天下第一陵”。1997年6月,黃帝陵被中宣部評為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長48米,環塚砌以青磚花牆,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橋山龍馭”,意為黃帝“馭龍升天”之處。在前為一祭亭,亭內立有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石。

陵園南部圍牆以外是土築高台,即“漢武仙台”,為漢武帝祭祀黃帝所築。台高20餘米,現已用塊石砌築並建有登台石階及雲板、護欄等。黃帝廟前區氣勢恢宏,麵積約10000平方米的入口廣場的地麵,選用5000塊大型河卵石鋪砌,象征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廣場北端為軒轅橋,寬8.6米、長66米、高6.15米,全橋共9跨。石梁121根,橋麵設護欄。軒轅橋下及其左右水麵為印池,占地約300餘畝,蓄水量可達46萬平方米。

軒轅橋北端為龍尾道,共設95級台階,象征黃帝“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由龍尾道向上即登臨廟院山門,入廟院山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軒轅手植柏,相傳為軒轅黃帝親手所植。再北為誠心亭,祭祀官員到這裏須整理衣冠,靜心淨麵,才可進入大殿祭祀。再北為碑亭,亭內立有毛澤東手跡“祭黃帝

陵文”和蔣介石手跡“黃帝陵”碑石。

軒轅廟正殿麵闊七間,進深三間,門楣匾額“人文初祖”,係國民黨元老程潛手跡。殿內正中木質壁龕內嵌浮雕軒轅黃帝石像。

碑亭東為碑廓,其中有曆代碑石40餘通,其中有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奉旨栽植鬆柏1413棵記事,元泰定二年(公元1371年)禁伐黃帝陵樹木聖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祭黃帝陵禦製祝文碑,清聖祖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9年)祭黃帝橋陵碑,以及1912年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派代表團帶上他親自撰寫的《祭黃帝陵文》前往橋山致祭軒轅黃帝陵的碑石等。

中華民族第一帝

中華開國五千年,

神州軒轅自古傳,

創造指南車,

平定蚩尤亂。

世界文明,

唯有我先。

這是1912年由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親撰的歌頌黃帝的祭詞。中華民族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明和曆史主要就是從黃帝開國算起。

傳說在五千年前,黃河流域氣候溫暖,土地肥沃,森林茂密,水草豐盛,很適宜農牧業生產的發展。當時在這一帶居住著許多氏族,每個氏族少則幾百人,多則幾千人。他們共同勞動,共同生活。雖然物質生活水平很低,

但沒有剝削,沒有私有財產,人們之間和睦相處,安居樂業。隨著社會的發展,氏族之間漸漸聯合起來成為部落。

那時黃河流域有兩個大的部落,一個是苗部落,一個是夏部落。苗部落長叫蚩尤,是炎帝的孫子。夏部落長叫軒轅,15歲就被群民擁戴當上部落酋長,被尊稱為黃帝。他們逐水草而居,過著遷徙的遊牧生活。

苗部落生產力強,勢力也大,經常欺壓夏部落。苗部落長蚩尤,非常專橫。因軒轅黃帝當年曾打敗過炎帝,所以他經常煽動苗部落的人,要為炎帝報仇。蚩尤手下有9個部落,81個小頭目。這些小頭目號稱“銅頭鐵臂81兄弟”,個個都是彪形大漢,異常凶猛。蚩尤經常指使他們去搶劫夏部落的財物和食物,侮辱夏部落的婦女,最後發展到隨便殺人。

因為此事,軒轅黃帝多次派人到苗部落說理,規勸蚩尤不要再這樣胡作非為。蚩尤當麵表示接受,但背地裏卻認為黃帝軟弱無能,於是更加變本加厲,兩大部落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黃帝用仁義道德不能感化蚩尤,隻好動用武力。一場戰爭終於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黃帝打敗蚩尤,結束了戰爭,統一了三大部落,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華夏文明從此開始了。所以後世人都尊稱軒轅黃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