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_寧夏博物館

寧夏博物館

概況

寧夏博物館原館址位於銀川市承天寺院內,1988年整個院落重修為仿古建築,使用至今。1997年6月,寧夏博物館被中宣部評為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2004年寧夏博物館新館建設被列為自治區成立50周年大慶的獻禮工程。2008年9月,新館正式開館使用。

新館位於銀川市金鳳區人民廣場東側,總建築麵積30258平方米,全高21.2米,共4層。其中,地下1層分為文物庫房、設備用房及辦公區域,文物飽和藏量達15萬件,1層為中廳、貴賓接待室、臨時展廳和觀眾服務廳,2、3層為各類展廳、圖書閱覽室和書庫、多媒體教室及觀眾服務區。新館主體建築蘊涵了濃鬱的地域民族特色。整個建築平麵呈“回”字型布局,貼應了回族自治區的“回”字。

寧夏博物館現館藏文物近4萬件。基本陳列有“寧夏曆史文物”、“西夏文物”、“寧夏革命文物”和“回族民俗文物”。

“寧夏曆史文物”陳列展出文物400餘件,其中有寧夏水洞溝遺址出土的舊石器和動物化石,“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和“細石器文化”的各種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曆代的青銅器、玉器、陶瓷器、鐵器、金銀器、木竹器、碑刻、磚雕、貨幣等

珍貴文物。

“西夏文物”陳列展出文物200餘件。其中有大石馬、鎏金銅牛、雕龍欄柱、大型琉璃鴟吻、庭院人物竹雕、西夏文殘碑等。

“寧夏革命文物”陳列,以實物與圖片相結合的形式,反映中國共產黨在寧夏的早期活動,中國工農紅軍在毛澤東率領下長征路過六盤山時的情景,寧夏成立蘇維埃政權和第一個回族自治政府的情況,以及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寧夏人民支援抗戰,迎接解放的場麵。

“回族民俗文物”陳列,以典型文物及照片、模型,介紹了回族的形成、宗教、建築、文化生活、婚喪嫁娶和生活起居等。

鎏金銅牛演繹千年傳奇

在中華民族的曆史舞台上,曾經活躍過一個消逝於西北絲綢之路的神秘王國——西夏。這是以古代羌族的一支——黨項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邊疆政權。黨項族長期生息在賀蘭山下、黃河水旁,至隋末唐初逐漸強盛起來。公元1038年,李元昊定都興慶府(即今天的寧夏銀川市),建國號大夏。因地處黃河以西,曆史上稱為西夏。公元1227年為蒙古所滅。《二十四史》中有《宋史》、《遼史》和《金史》,唯獨沒有《夏史》,西夏因而成為中國曆史上最神秘的一個王朝。

西夏王國既注重發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又注重吸收周邊民族

尤其是漢藏民族文化的精髓,兼收並蓄,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西夏文化,曾在中華民族曆史上大放異彩。不論是氣勢恢弘的佛教建築、精湛超群的石雕技藝,還是方正繁縟的西夏文字、美輪美奐的金屬製品,都是謎一般的古西夏王國滄桑與輝煌曆史的見證。

從素有“東方金字塔”美譽的西夏王陵出土的“鎏金銅牛”是國寶級文物,代表了西夏最高鑄造術的成就,是目前國內最大最完整的西夏鎏金工藝品。“鎏金銅牛”身長1.2米,重188公斤,牛身橫臥,頭上兩角弧度優美,兩眼圓睜,全身折射出柔和的金色光芒。

關於“鎏金銅牛”的發現還有一段令人歔欷的小故事。

1972年,幾經努力,考古專家們終於進入地下21米深、有“東方金字塔”之稱的西夏王陵,發現文物已被盜墓者洗劫一空。見此情景,所有人都懊喪不已。一名男青年一時氣起,狠狠地踹了一下腳底早已腐朽的木門。猛然間,兩隻金燦燦的牛角尖“破門而出”——原來,被盜墓者炸倒的墓門正好蓋住了“鎏金銅牛”,它躲過了盜墓者的賊眼,留存至今。

由於種種原因,大部分西夏珍寶都已流失海外。幸存下來的鎏金銅牛更是彌足珍貴了,它那表麵布滿的坑洞和條紋,證明著它已經經曆了近千年的歲月洗禮,散發著曆史的滄桑與輝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