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_紅四方麵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

紅四方麵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

概況

紅四方麵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位於四川省曆史文化名城通江縣。它是著名的紅色旅遊景區,整個景區由國家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紅四方麵軍總指揮部舊址”、“紅四方麵軍總政治部舊址”、“中共川陝省委黨校舊址”、“列寧公園”以及“紅軍廣場”組成,景區麵積近4萬平方米。2001年6月,紅四方麵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被中宣部評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紅四方麵軍總指揮部舊址原本是通江縣有名的文廟,它始建於宋代嘉祐年間,後來被毀,於明代洪武初年重建。紅四方麵軍進駐通江後,將總指揮部等首腦機關設在這裏。

紀念館的陳列分五個展廳,以紅四方麵軍在川陝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曆史為主線,重點反映了紅四方麵軍西征入川、創建蘇區,傳播真理、喚醒民眾,以及通江人民在創建川陝蘇區鬥爭中的巨大貢獻。整個陳列通過通俗流暢的文字、大量珍貴的文物、史料、照片以及運用聲、光、電等新技術,再現了紅軍時期的戰爭、宣傳、生活等場景。

1980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將紅四方麵軍總指揮部、紅四方麵軍總政治部舊址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紀念紅軍入川五十周年之際,這裏被辟為川陝革命根據地軍史陳列館。1992年,經中宣部批準,正式更名為紅四方麵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並於2002年修建了紅軍廣場。

叫川軍“白馬戴孝”

1932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麵軍揮師西征,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轉戰,踏崎嶇,戰頑敵,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轉戰三千

裏,翻秦嶺、越巴山,入川北,一舉解放通南巴,在川陝邊境開展了轟轟烈烈、波瀾壯闊的土地革命戰爭。

1932年至1935年間,紅四方麵軍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副總指揮王樹聲、參謀長曾中生在這裏指揮英勇善戰的紅四方麵軍和川陝蘇區地方武裝,以通江為依托,先後粉碎了蔣介石的“三路圍攻”和“六路圍剿”,進行了儀(隴)南(部)、營(山)渠(縣)、宣(漢)達(縣)三次進攻戰役和陝南戰役,強渡嘉陵江戰役。為鞏固蘇區政權、壯大紅軍隊伍,加速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在不足一年的時間內,創建了縱橫23個縣1個市,麵積達4.2萬平方公裏,人口約500餘萬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大區域”。在這期間的空山戰役是紅四方麵軍取得的一次重要勝利。

1933年1月,蔣介石以100萬發子彈、20萬元軍費為獎勵,委任川軍第二十九軍軍長田頌堯為“川陝邊區剿匪督辦”,聯絡劉湘、劉文輝、鄧錫侯等四川軍閥,對紅軍發動“三路圍攻”。紅四方麵軍總指揮徐向前決定運用以逸待勞的謀略,利用山區有利地形與國民黨軍隊周旋,疲困消耗敵有生力量,在空山壩發起決定性的反擊。

空山壩距離通江城200餘華裏,海拔2100餘米,四周重巒疊嶂,北接原始森林。整個壩像隻“小木船”,東西長30多裏,南北寬三、四裏。東南峭壁間,隻有兩條羊腸小道,分別通往東南方向的兩河口和西南方向的餘家灣、柳林壩,獨特的地理環境,為紅軍大反攻提供了非常好的優勢。

空山戰役前夕,紅軍在空山壩小坎子一線阻擊敵人。一天,時

任紅四方麵軍紅11師政委的李先念到前沿陣地紅椿坪視察地形,向導告訴他,紅椿坪前麵的山叫大騾馬,左邊的山是小騾馬,右邊的廟叫白馬寺。李政委聽後詼諧地說:“川軍進犯蘇區真是天怨地怨,連這一帶的地名也真有趣,預示川軍要吃大敗仗。敵人膽敢進犯,不是大落(騾)馬,就是小落(騾)馬,要是硬衝上來,也要落個‘白馬戴孝’的下場。”

1933年5月12日,紅軍開始空山壩戰役大反攻,將田頌堯左路縱隊的13個團分割包圍,殲敵5000餘人,繳獲長短槍3000餘支,機關槍20餘挺,迫擊炮50餘門,取得了“空山壩大捷”,讓川軍真正落了個“白馬戴孝”的下場。這一致命打擊,使國民黨軍全線崩潰,“三路圍攻”被粉碎。同時,也使紅軍贏得了鞏固和發展革命根據地的寶貴時間。

石刻標語

石刻標語是紅軍在宣傳工作上的一大創舉,在近代曆史上占據獨特地位。在秦嶺巴山的崇山峻嶺中,紅軍當年刻下了數以千計的石刻標語。四川全省現存有紅軍石刻標語一萬餘處,通江境內現存1300餘塊,成為全國最大規模的石刻標語群。

“赤化全川”,位於通江縣沙溪鄉景家塬左側的紅雲崖上。該石刻由20多個石匠,經過4個月的奮戰刻成。每個字高5.5米,寬4.7米,筆畫寬0.7米,深0.35米,字的間距為7.1米。筆畫間躺臥一人,尚有餘隙,字跡工整,筆力遒勁,數裏路之外仍清晰可見。

石刻標語“平分土地”位於通江縣東南30公裏的佛耳岩,字高5.7米,寬4.6米,筆畫寬0.65米。據考證,“赤化全川”、“平分土地”為世界石刻標語之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