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_四渡赤水紀念館

四渡赤水紀念館

概況

四渡赤水紀念館位於紅軍一渡赤水河的渡口所在地——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土城鎮。四渡赤水主戰場在習水,紅軍在習水活動長達62天,第一、二、四渡赤水河均在習水縣。2009年5月,四渡赤水紀念館被中宣部評為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1935年1月29日,紅軍主動撤出戰鬥,從土城、元厚西渡赤水河,拉開了“四渡赤水”序幕。此後的3個多月,紅軍在土城至茅台百裏地段的赤水河上又三次飛渡,穿插於敵兵之間,馳騁於川滇黔邊廣大地區,終於跳出了40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四渡赤水紀念館由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張震題寫館名,在紅軍三軍團司令部舊址內陳列展出,舊址為二層中西合璧式建築。展廳建築麵積620平方米,分戰史陳列和輔助陳列兩部分進行陳列。戰史陳列翔實地再現了紅軍於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在毛澤東等的領導下,四次飛渡赤水河,至5月9日渡過金沙江,取得戰略轉移偉大勝利的光輝曆史。分為土城戰役、四渡序曲,一渡赤水、紮西整編,二渡赤水、再占遵義,三渡赤水、調虎離山,四渡赤水、出奇製勝等五個篇章,凸顯了四渡赤水的“神”與“奇”。輔助陳列包括“四渡赤水精神,光耀革命老區”專題書畫展,彭德懷、楊尚昆同誌住室複原等。館內收藏紅軍文物300餘件。館內展覽陳列采用圖片、文字、實物相結合的方式,綜合運用了聲、光、電等技術手段,生動體現了那一段輝煌的曆史。

四渡赤水出奇兵

著名的紅色經典史詩《長征組歌》裏有這樣一段:

橫斷山,路難行。天如火,水似銀。

親人送水來解渴,軍民魚水一家人。

橫斷山,路難行。敵重兵,壓黔境。

戰士雙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烏江天險重飛渡,兵臨貴陽逼昆明。

敵人棄甲丟煙槍,我軍乘勝趕路程。

調虎離山襲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這段歌詞是對“四渡赤水”生動而準確的描繪。美國作家哈裏森·索爾茲伯在其所著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中寫道:四渡赤水是“長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毛澤東也曾說,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筆”。

赤水河,古稱安樂水,屬長江上遊的一條支流,

流經川、黔、滇三省的交界處,全長400多公裏,在四川合江縣注入長江,水流湍急,有多處險灘。梅雨漲水的時候,水流夾雜著自上遊衝刷下來的紅色泥沙,奔騰咆哮,渾濁不清,而呈現為褐紅色,因此得名“赤水河”。明代詩人吳國倫曾這樣描寫赤水河:“萬裏赤虺河,山深毒霧多。遙疑驅象馬,直欲搗岷峨。筏趁飛流下,橫穿怒石過。勸郎今莫渡,不止為風波。”1935年1月29日至3月22日,中央紅軍四次往來跨過這條河,進行大小戰鬥30多次,這就是四渡赤水戰役。

1935年1月上旬,中央紅軍長征到達貴州遵義地區。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實際上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這時,蔣介石為阻止中央紅軍北進四川同紅四方麵軍會合或東出湖南同紅二、紅六軍團會合,調集其嫡係薛嶽兵團和黔軍全部、滇軍主力及四川、湖南、廣西的軍隊各一部,向遵義地區逼進。

在敵人各路大軍從幾方壓來的情況下,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中央紅軍由遵義地區北上,在宜賓、瀘州之間北渡長江,進入川西北,同紅四方麵軍會合,創建新的蘇區。1月19日,中央紅軍分三路向土城、赤水方向前進。28日,紅三、紅五軍團與川軍兩個旅在土城以東青杠坡山穀地帶,進行了幾個小時激戰,但沒有取得較大戰果。此後,川軍後續部隊4個旅迅速增援。毛澤東等決定,立即撤出戰鬥,西渡赤水河,向古藺以南地區前進,北渡長江。

1月29日,紅軍分三路從元厚、土城地區一渡赤水河。毛澤東等人鑒於川軍已加強長江沿岸防禦,決定暫緩執行北渡長江計劃,揮師西進,來到四川雲南交界的紮西地區集中,這時,川軍潘文華部、滇軍孫渡部從南北兩個方向逼近紮西,毛澤東又決定東渡赤水河,向國民黨軍兵力薄弱的貴州北部地區發動進攻。

2月18日至21日,中央紅軍分別從太平渡、二郎灘二渡赤水河。紅軍回師黔北,打亂了敵人的部署,川軍一部慌忙向東追擊,黔軍又急忙抽調遵義部隊向婁山關、桐梓增援,吳奇偉縱隊兩個師向遵義開進,企圖阻止並圍殲紅軍於婁山關或遵義以北地區。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決定乘敵大部尚未到達之際,迅速擊破黔敵的阻攔,奇襲婁山關,再占遵義城。在戰役中,紅軍在敵情非常嚴重的情況下,5日之內連克桐梓、婁山關、遵義,擊潰和殲滅敵人兩個師八個團,俘虜敵軍3000多人。

這次戰役是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

遵義戰役後,損兵折將的蔣介石氣憤不已,從漢口飛抵重慶坐鎮指揮,並調整作戰方案,企圖在遵義、鴨溪地區圍殲紅軍。為了應對蔣介石新一輪更加凶猛的圍攻,中革軍委於3月4日決定組織前敵司令部,朱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治委員。11日,中央決定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新的“三人團”,負責指揮紅軍的行動。15日,紅軍主力進攻魯班場的敵第2縱隊,可敵人的三個師聯合在一起,其力量大於紅軍。因敵我力量相差較大,紅軍發動的攻擊未能奏效,而敵人的援軍已經接近,紅軍於是轉兵北進。

3月16日至17日,紅軍在茅台及其附近三渡赤水河,向四川南部的古藺、敘永前進。蔣介石見紅軍又要北渡長江,急令所有部隊向川南進擊。在敵人的大軍再次向川南集中之際,毛澤東等決定,乘敵不備折兵向東,在赤水河東岸尋機殲敵。為迷惑敵人,紅軍以一個團偽裝主力,大張旗鼓地向古藺前進,誘敵向西。然後,紅軍主力又突然折向東北。

21日晚,紅軍連夜分別由二郎灘、九溪口、太平渡四渡赤水河,從敵人的重兵包圍中分兵幾路向南一路急行軍。此外,紅九軍團暫留在馬鬃嶺一帶向長幹山佯攻,受到迷惑的敵軍大量向北湧去。紅軍主力繼續南進,突破了敵人設在鴨溪、白臘坎的封鎖線,於31日渡過烏江,巧妙地跳出敵人的包圍圈,把敵人的幾十萬大軍甩在烏江北岸。

紅軍主力四渡赤水之後,中央紅軍主力於5月9日渡過金沙江,單獨活動的紅九軍團也由會澤以西渡過金沙江,不久與主力會合。

紅軍四渡赤水戰役是中國工農紅軍戰爭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是毛澤東根據情況的變化,吸取前幾次戰鬥的教訓,指揮中央紅軍巧妙地穿插於國民黨重兵包圍之間,靈活地變換作戰方向,為紅軍贏得了時機,創造了戰機,在運動中殲滅了大量國民黨軍,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取得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西藏自治區

西藏自治區地處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青藏高原,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其獨一無二的雪域風光,這裏地域遼闊,地貌壯觀,其資源豐富。這裏有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有奔流不息的雅魯藏布江……自古以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民族文化。作為生活在西南邊疆的祖國兒女,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建設著美好的家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