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_趙一曼紀念館

趙一曼紀念館

概況

在四川南部,有一座美麗的城市——宜賓市,這裏是抗日民族女英雄、英勇的反法西斯戰士趙一曼的故鄉。宜賓市城西有座翠屏山,海拔500多米,因山勢巍峨,樹木蒼翠,屏峙江岸而得名。山前有寬闊的石台階,蜿蜒曲折,直達山巔。山上池沼亭榭,錯落有致,風景秀麗,綠樹成蔭,趙一曼紀念館就建在這個地方。紀念館創辦於1959年5月,原名“抗日民族英雄趙一曼烈士事跡陳列室”。紀念館占地3120平方米,建築麵積547平方米。正門懸掛著朱德題寫的“趙一曼紀念館”匾額,館前是一尊漢白玉的趙一曼戎裝全塑像,高高矗立,英姿颯爽。1997年7月,趙一曼紀念館被中宣部評為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紀念館內共設有三個展廳和一個宜賓地方黨史陳列室。陳列展出朱德、董必武、宋慶齡、陳毅等人的題詞,趙一曼從事革命活動的文獻資料,以及趙一曼在東北進行抗日武裝鬥爭的事跡。還收藏了有關趙一曼烈士的實物171件,照片706幅,各類文獻資料、題詞等200餘件。介紹了趙一曼從一個大家閨秀成長為一個堅定的共產主義者的過程,及趙一曼在東北組織領導工人運動,參加東北抗日聯軍英勇殺敵的光輝業績及被俘後英勇就義的悲壯情景。

含淚的母親

在趙一曼紀念館裏珍藏著一張珍貴的照片,照片上一位端莊清秀的女子坐在椅子上,懷裏抱著一個大約隻有一周歲的可愛的孩子。坐著的女子就是趙一曼,孩子名叫寧兒,是趙一曼唯一的兒子。

趙一曼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1905年10月出生於四川宜賓徐家鄉白楊嘴一個地主家庭。“五四”時期,趙一曼接受了進步思想,反抗封建禮教,謀求婦女解放,衝破封建地主家庭束縛,走上爭取人民解放的道路。

1926年,趙一曼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進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學習。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殘害共產黨員和進步青年,趙一曼被

黨組織安排前往莫斯科,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期間與同學陳達邦結婚。

一年後,趙一曼奉調回國,參加地下工作。此時,她已經懷有身孕。1929年2月,趙一曼在湖北宜昌擔任地下工作時,生下了一個男孩,她給兒子取名“寧兒”,希望孩子能平安長大。

同年冬天,組織上派趙一曼迅速到上海向黨中央匯報情況,以營救因叛徒出賣而被捕的同誌。緊急之下,趙一曼抱起寧兒就出發了。因為匆忙,忘了帶錢。身無分文的她經過苦苦央求才搭上了一條小貨船,到了上海。上岸籌借船費時,因怕暴露接頭地點,給組織帶來危害,趙一曼在寒風中抱著餓得“哇哇”直哭的寧兒等待著。可一個熟人也沒有,趙一曼心如刀絞,萬般無奈的她把寧兒輕輕地放在路邊,用顫抖的手撿起一根草標插在了孩子的身上,一邊忍不住淚流滿麵。來催船費的小夥計見趙一曼賣兒湊錢,心中實在不忍,轉身悄悄走開了。

這次幾乎要失去愛子的遭遇,對一個母親來說打擊之大可想而知。為方便工作,趙一曼決定暫時舍棄骨肉之情,把孩子送到丈夫的親戚家撫養。分別前,她抱著不滿周歲的孩子走進了照相館。留下了他們母子唯一的合影。照片衝洗出來以後,趙一曼把一張留給了孩子,同時給遠在莫斯科的丈夫陳達邦寫了一封信,表達了對他的思念之情,告訴他將寧兒放在親戚家中寄養的事,並在信封內裝上她和寧兒的另一張合影,一起寄往莫斯科中山大學。

“九一八”事變後,趙一曼主動要求到東北淪陷區戰鬥,她領導當地軍民頑強抵禦日寇,在血與火的洗禮中成長為一名智勇雙全的抗日英勇。群眾都稱讚她是“英姿颯爽,目光炯炯,身披大衣,腰係皮帶,手執匣槍,威嚴如鐵……文武雙全的女指揮。”日偽軍也稱她是“手持雙槍,紅裝白馬的密林之王。”

同時,作為一名母親,趙一曼每當想起兒子可愛的笑臉時,把兒子抱在懷裏的那種溫暖感就會縈繞心頭。但日寇的鐵蹄還在踐踏著中華的國土,為了民族的救亡圖存,趙一曼隻能與

戰友投入到出生入死的戰鬥之中。

1935年11月15日,趙一曼率戰士們在與敵人激戰中,大腿骨不幸被打斷,昏倒後被俘。敵人使用皮鞭、火燒等酷刑,逼趙一曼說出組織的秘密,但她始終不吐一字。半年以後,敵人的幻想破滅了,決定對趙一曼下毒手。

1936年8月2日,趙一曼被押上火車,她知道日軍要將她殺害了。在這最後時刻,她想起了遠在四川久未見麵的兒子。在車上,趙一曼向押解人員要來紙和筆,在短暫的時間內給幼小的兒子寫下了兩封催人淚下的遺書:

寧兒:

母親對於你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鬥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沒有再見的機會了。……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後,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犧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你的母親趙一曼於車中

另外一封這樣寫道:

親愛的我的可憐孩子啊!……母親死不足惜,……母親死後,我的孩子要替代母親繼續鬥爭,自己壯大成人,來安慰九泉之下的母親!我的孩子自己好好學習,就是母親最後的一線希望。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在臨死前的你的母親

這字字千鈞的絕筆浸透著中國共產黨人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甘願獻出一切的共產主義精神。在留下這兩封遺書之後,年僅31歲的趙一曼英勇就義。

1950年,隨著電影《趙一曼》的上映,這位民族英烈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跡傳遍了大江南北。由於“趙一曼”這個名字是根據當時戰鬥的需要所改的,她的家人和朋友都不得而知。所以,趙一曼的丈夫和兒子沒有想到,銀屏上英雄的原型竟是自己失散多年的親人。直到1952年,趙一曼的真實身份得以確認。在趙一曼留下給兒子的遺書16年後,當年的“寧兒”才知道,感動了無數人的共和國女烈士趙一曼就是自己日夜思念的母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