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_朱德故居暨朱德銅像紀念園

朱德故居暨朱德銅像紀念園

概況

朱德故居位於四川省儀隴縣馬鞍鎮西陲朱家大灣,為土木結構三合院農舍,坐北朝南,朱德青少年時期即在這裏生活,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曆史實物資料。故居大門上,是郭沫若手書的“朱德同誌舊居”匾額。1894年冬,朱德隨家人遷到這裏,並在此生活了整整14年。朱德於1909年離開朱家大灣,走上革命道路。1997年7月,朱德故居暨朱德銅像紀念園被中宣部評為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故居內外按1909年朱德離開家時的原貌陳列著朱德及其家人使用過的桌、椅、床、石磨、石碾、水缸、鋤頭。朱德當年的臥室在樓上,那裏有朱德讀書用過的書桌、算盤、硯台和盛書用的背籃等文物。

1982年,為了紀念朱德光榮的一生,在朱德故居不遠處的馬鞍鎮關刀山下修建了朱德故居紀念館。紀念館建築古樸典雅,大門正上方懸掛的是鄧小平親筆題寫的“朱德同誌故居紀念館”館名,整個館區由五個展廳、書畫廳、接待室組成,展廳通過文物、文獻、圖表、照片等反映了朱德的生平事跡。詩書畫陳列室展出當代名人為懷念朱德而作的詩畫,配以寬大的回廊、假山、噴泉以及園林花草點綴,古樸典雅,莊嚴肅穆。

1990年5月21日,中央軍委決定在儀隴建一尊朱德銅像並修建朱德銅像紀念園。紀念園坐落在四川省儀隴縣城中心,園區占地6000平方米,總建築麵積3654平方米。一進門,迎麵是江澤民題寫的“朱德紀念園”園名牆,牆的另一麵為朱德生平簡介。功勳坊高9.5米、寬6.5米,矗立在第二層平台中央,坊頂托著中國人民群眾解放軍軍徽,功勳坊匾額兩麵分別為毛澤東、李先念題寫的“人民的光榮”和“人民之光”。第三層的朱德元帥銅像廣場是紀念園的主體,朱德元帥銅像屹立在黛色的花崗石基座上,廣場的左右樹立著兩道名人題詞牆,壁上刻著黨和國家領導人讚譽朱德的題詞。第四層坐

落著建築麵積為570平方米的朱德生平事跡陳列室。厚重的青石屏障、堅固的階梯和陳列室花崗石貼麵,以及金鉑鑲嵌而成的“日月山川”圖,象征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偉大精神和光輝業績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社會主義江山堅如磐石。

朱家的秀才

1886年12月1日,在四川省儀隴縣馬鞍鎮,一個生命降臨了。他就是後來成為黨、國家和軍隊卓越領導人的朱德。那時他的家裏很窮,十幾口人全靠租種地主的田地為生,收成多半給地主交租子了,一家難得糊口,多一個孩子自然就多了一份負擔。朱德6歲那年,該是上學的時候了,但家裏的經濟狀況卻沒有絲毫改善。他要是上學的話,家裏的負擔就更重了。可是,大伯父朱世連是個有遠見的人,他覺得家裏沒有個讀書人,隻能這樣祖祖輩輩受窮,任人欺侮。於是他建議:“我看咱們家裏就是再苦點,也得送孩子去讀書。”就這樣,朱德和兩個哥哥終於有了讀書的機會。

上學的那天,祖母殷切地對他們說:“送你們去讀書,不容易啊。你們可得給咱們窮人爭口氣。到那裏,要聽先生的話,好好學!”年幼的朱德沉重地點了點頭,說:“阿婆,我記下了!”窮人家的孩子上學真是不容易,除了家庭難以供養外,還受著先生的另眼相待。那時候能上學的絕大部分是有錢人家的子弟,他們嬉戲打鬧,先生並不說什麽,而朱家兄弟稍有不慎,就要挨打受罵。那些富人家的少爺們也瞧不起他們,經常找碴戲弄他們。麵對這重重困難和莫大的壓力,朱德並沒有屈服,逆境反而激發了他更加發奮學習的精神。刻苦努力使朱德成為家庭中最優秀的孩子,他終於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秀才。

朱德後來在回憶這段學習生涯時以沉重的心情說道:“那時農民生活非常悲慘,常年汗水不幹,卻交不完地主的地租。有錢人家的孩子都去讀書,為了長大好做官,做了官就不會遭受別人的欺負。我們朱家要想不受剝削,家裏就要有人讀書做官。所以我和兩個哥哥被

家裏挑出來讀書,學雜費由全家十多人勞動所得中分攤。到最後大家一年勞動所得的收獲,不能同時承受三個孩子念書的費用,隻好挑出成績最好的孩子繼續讀書。我被挑了出來,由全家人供養念書。所以,我從小就知道發奮,知道我是朱家人含辛茹苦種植的希望。我在19歲時,成為朱家第—個考中秀才的人。”

這種刻苦奮鬥的毅力與精神,成就了朱德的整個人生。

母親的教導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朱德在四五歲時便開始幫助母親幹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兒,在田野裏、在院子裏、在母親高大身軀的背後常常能見到朱德瘦小的身影。隨著年齡的增長,朱德從母親那裏學到了許多勞動知識。對於童年時代的這段生活,朱德曾深情地回憶道:“我到四五歲時就很自然地在旁邊幫她的忙,到八九歲時就不但能挑能背,還會種地了。記得那時我從私塾回家,常見母親在灶上汗流滿麵地燒飯,我就悄悄地把書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節裏,我上午讀書,下午種地;一到農忙,便整日在地裏跟著母親勞動。這個時期母親教給我許多生產知識。”童年的歲月裏,朱德養成了吃苦耐勞的品格,他在日後戎馬倥傯的革命生涯中憑借著這種品格堅定地前行。

朱德的母親不僅教給他許多勞動知識,也教給了他很多做人的道理。有一年,通南巴地區遭了災,無數人流離失所,不少災民拖家帶口地出來討飯。朱德的母親沒有糧食周濟他們,就煮了一鍋菜糊糊,讓朱德給災民端去。受母親的這種善良品格的影響,朱德在很小的時候便經常幫助小夥伴們把柴草背回家去。

1895年除夕之夜,在地主的欺壓之下,朱家十幾口人被迫淪落到兩個地方。臨別時,母親那含淚的教誨、那沉痛的訴說,使幼小的朱德深受觸動,在他的心靈深處埋下了“反抗壓迫追求光明的思想,決心尋找新的生活”的種子。一個普通的勞動婦女,以自己勤勞樸實的品質、寬厚仁慈的性格為中國革命造就出了一個偉大的兒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