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_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暨川陝蘇區將帥碑林

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暨川陝蘇區將帥碑林

概況

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暨川陝蘇區將帥碑林位於大巴山下,巴水之濱的四川省巴中市城南。2005年11月,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暨川陝蘇區將帥碑林被中宣部評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1932年2月,紅四方麵軍結束了從鄂豫皖蘇區西征的戰略轉移,挺進川北。經過與國民黨蔣介石、四川軍閥的浴血奮戰,共斃傷敵軍15萬餘人。同時,在川陝邊區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的支持下,紅四方麵軍由進入四川時4個師的1.5萬人發展到5個軍的8萬人之眾,鞏固和發展了包括23個縣(市)的革命政權和600多萬人口的根據地,成為了全國第二大蘇區。

新中國成立後,為紀念紅軍的偉大勝利,弘揚長征精神,巴中市在城市南郊的南龕山上建成了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該館占地13300餘平方米、擁有館藏文物2萬餘件,全麵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四方麵軍和川陝蘇區人民為創建、鞏固和發展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光輝業績。

紅軍石刻園陳列的紅軍石刻文獻,是研究紅四方麵軍和川陝蘇區曆史的實物見證。而且,在博物館附近建起了全國最大的紅軍碑林——川陝蘇區將帥碑林,占地113畝,主要由紅四方麵軍主要將領紀念像園、碑林長廊、楹聯長廊、紀念館、紅軍陵園、奉獻碑、標誌碑、觀景台等十二大碑區構

成,共有碑3980塊,10多萬紅軍將士與紅軍烈士的名錄鐫刻在這裏。

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

川陝革命根據地是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創建的一個重要根據地。1932年10月,紅四方麵軍主力從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突圍向西轉移。在總指揮徐向前等人的指揮下,粉碎了敵人的圍堵,於12月中旬到達陝南。接著,趁四川境內的軍閥混戰,川北防務空虛之機,大軍越過巴山,進入川北,於1932年12月25日,解放通江,1933年1月23日解放巴中,2月1日解放南江。1933年2月7日,成立了中共川陝省委會,到2月中旬,成立了川陝省工農民主政府,即省蘇維埃政府。

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引起了蔣介石的恐慌和不安,他急命田頌堯集中兵力撲滅四川境內的紅軍力量。

田頌堯率六萬人,分三路對剛剛建立起來的紅色根據地發動進攻。1933年6月,紅四方麵軍勝利地粉碎了敵軍的“三路圍攻”,殲敵兩萬多人。隨著敵人的一次次失利,紅色根據地的範圍不斷擴大,1933年8月中旬到10月下旬,根據地發展到東起城口,西至嘉陵江,南達營山、渠縣,北到陝南的鎮巴、西鄉、寧強的廣大區域,形成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新的“第二大區域”。

10月底,王維舟領導的川東遊擊軍在宣漢縣境內與紅四方麵軍會師,改編為紅三十三軍。至此,紅四方麵軍發展

到了五個軍,共八萬人。

1933年10月,劉湘就任“四川省剿匪總司令”,率各路軍閥部隊共20餘萬人,分兵六路向川陝根據地發動進攻。11月初,紅軍采取“收緊陣地,誘敵深入”的方針,英勇抗擊入侵的敵人。到1934年9月,紅軍徹底粉碎了劉湘的“六路圍攻”,總計斃傷敵人6萬多人,俘獲2萬多人,從敵人包圍圈中突圍出來,開始了長征,並於12月到達貴州。這引起了蔣介石的極度恐慌,他一方麵害怕紅四方麵軍的發展,更害怕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麵軍會合,於是加緊了對紅軍的“川陝會剿”。

1935年1月,遵義會議之後,根據黨中央的指示,紅四方麵軍在徐向前的領導下,發動了一係列戰役,支援和策應中央紅軍的行動。1935年3月28日的夜晚,紅四方麵軍發起強渡嘉陵江之役,一舉渡江,緊接著攻占了劍閣、中壩等地。但是,正當紅四方麵軍主力連戰連捷、向甘南推進的時候,在後方的張國燾卻率根據地的黨政軍機關和所有部隊從通江向西撤退,渡過嘉陵江,自動放棄了川陝革命根據地。緊接著,紅四方麵軍轉而進行長征,同年6月與中央紅軍在懋功會師。

自1932年12月成立川陝革命根據地到1935年4月紅軍最後撤離根據地,前後曆時兩年零五個月,川陝革命根據地軍民以英勇頑強的鬥爭創造了不朽的業績,在摸索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上創造了許多可貴的經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