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承前啟後的淮海戰役

第二章

承前啟後的淮海戰役

1948年底,國民黨總兵力下降至290萬人,解放軍的總兵力則上升至310萬人。雙方力量的根本逆轉,大大地縮短了解放戰爭的進程。遼沈戰役後毛澤東信心百倍的指出:“這樣,就使我們原本預計的戰爭進程大大縮短。原來預計,從1946年7月起,大約需要5年左右時間,便可能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政府。現在看來,隻需從現時起,再有一年左右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

毛澤東以戰略家的非凡眼光敏銳地察覺到,中國形勢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到來。

毛、蔣兩人的隔空交戰

夏末秋初的西柏坡是綠樹如蔭,清涼的微風緩緩送來了豐收的氣息。

9月8日這一天,西柏坡中央機關的小食堂內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原來,這一天是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的日子,從各解放區趕回來的中共高級幹部們要討論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年的工作任務。參加會議的人,除了政治局委員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彭真、董必武外,還有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鄧小平、賀龍、葉劍英、徐向前、聶榮臻、陸定一、薄一波等人。

這次會議,中央軍委確定了解放戰爭第三年的作戰計劃:全軍殲敵正規軍115個旅(師)左右,其中華東野戰軍殲敵40個旅(師);中原野戰軍殲敵14個旅(師);西北野戰軍殲敵12個旅(師),鉗製胡宗南集團。

不久,華東野戰軍經8晝夜激戰,一舉攻克山東重鎮——濟南,殲敵10萬。蔣介石聞訊後急忙在南京召開緊急會議,研究對策。

相對於中共會議的熱烈氣氛,蔣介石官邸召開的這次會議明顯冷清了許多。在蔣介石的淫威下,他的“一言堂”作風導致將領們唯唯諾諾,根本不敢發表什麽意見,這樣的後果想必也讓蔣委員長哭笑不得。

最後,仍然是“英明”的蔣委員長拍板製定了國民黨的應對計劃:首先,有“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統一指揮孫元良的16兵團、黃維第12兵團、張淦第3兵團。分別由鄭州、遂平、唐河三個方向向豫西解放區發起進攻,依仗精良的美械裝備尋求與中原野戰軍決戰;其次,杜聿明指揮第2兵團向魯西南發起佯攻,黃百韜第7兵團向蘇北解放區發起攻擊,李彌的第13兵團沿津浦路推進。

國民黨軍隊的大規模調動引起了中共的警覺,1948年9月24日,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粟裕和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副司令員兼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分別向中共中央發來了電報。現在,這兩份電報就擺在毛澤東的桌上,從屋裏繚繞的煙氣來看,想來這兩份電報的內容已經讓毛澤東思考了很久。

巧合的是,這兩封電報雖然出自不同之手,卻都提到了一個相同的戰役構想,那就是“淮海戰役”。

粟裕在電報中向中央軍委提出建議:為了在中原戰場上打開突破口,逼使國民黨軍退守津浦線,以便於華東野戰軍進入隴海線以南作戰。這樣一來,華野既能得到交通運輸供應的便利,又能爭取到華中地區人力和物力的支持。這樣,就需要發起一場大規模的戰略決戰——淮海戰役。

劉伯承和陳毅的電文內容和粟裕大同小異。毛澤東自然相信這些久經沙場的優秀將領的敏銳眼光,但是他作為一個決策者,就要著眼全局,考慮到方方麵麵的問題。

解放戰爭進行到現在,解放軍在兵力上已經占據上風。而毛澤東也是曆來主張集中優勢兵力對敵的。但是,國民黨在淮海地區集結的總兵力達到80萬,而解放軍隻有60萬,60萬對80萬,即使解放軍在指揮和士氣上占有一定優勢,但武器裝備的差距同樣是不容忽略的問題。

毛澤東沉思良久,決定相信前線將領的能力,“要敢於吃夾生飯”。9月25日,毛澤東向華東野戰軍發出複電,明確表示:“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

10月31日,粟裕向中央軍委建議,鑒於“此戰規模很大,請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翌日,中央回電,同意組成以陳毅、鄧小平為首的前敵委員會,統一指揮中原、華東兩支野戰軍部隊。至此,國共雙方在淮海地區陳列重兵,戰爭一觸即發。

人民解放軍參戰序列:(兩大野戰軍,23個縱隊,共60萬人)

總前委:鄧小平(總前委書記)、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

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代司令員粟裕)

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政委譚震林

蘇北兵團司令員韋國清、政委陳丕顯

第1縱隊 司令員 葉 飛

第2縱隊 司令員 媵海清

第3縱隊 司令員 孫繼先

第4縱隊 司令員 陶 勇

第6縱隊 司令員 王必成

第7縱隊 司令員 成 鈞

第8縱隊 司令員 張仁初

第9縱隊 司令員 聶鳳智

第10縱隊 司令員 宋時倫

第11縱隊 司令員 胡炳雲

第12縱隊 司令員 謝振華

第13縱隊 司令員 周誌堅

兩廣縱隊 司令員 曾 生

渤海縱隊 司令員 袁也烈

魯中南縱隊 司令員 傅秋濤

特種兵縱隊 司令員 陳銳霆

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

第1縱隊 司令員 楊 勇

第2縱隊 司令員 陳再道

第3縱隊 司令員 陳錫聯

第4縱隊 司令員 陳 賡

第6縱隊 司令員 王近山

第9縱隊 司令員 秦基偉

第11縱隊 司令員 王秉璋

國民黨在淮海戰場上共投入5個兵團,共80萬人。

總司令:劉 峙

副總司令;杜聿明、韓德勤、李延年等

第2兵團:司令邱清泉,下轄16個師,1個獨立旅,1個騎兵旅

第6兵團:司令李延年,下轄10個師

第7兵團:司令黃百韜,下轄12個師

第8兵團:司令劉汝明,下轄6個師

第12兵團:司令黃 維,下轄12個師

第13兵團:司令李 彌,下轄10個師

第16兵團:司令孫元良,下轄4個師

第3綏靖區:司令馮治安,副司令何基灃、張克俠,下轄8個師

碾莊圩之圍——黃百韜兵團敗亡

風起雲湧的淮海戰場就像是一盤勝負未分的棋局,毛澤東和蔣介石則是兩名棋手,隔空對弈。這盤棋局的中央星位,無疑是徐州。

徐州從古代開始就是著名的軍事重鎮,據說當年楚漢相爭時,項羽就曾在這裏建都。徐州地處黃河與長江之間,既是津浦和隴海兩大鐵路線的交叉點,又有大運河和淮河的東、南環繞,實乃兵家必爭之地。解放戰爭一開始,徐州就是蔣介石最大的軍事基地。

在這次決戰中,國民黨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便坐鎮徐州,各兵團遊離在外圍地區,互為呼應。整個淮海戰場以徐州為中心,宛如一張巨大的蜘蛛網,籠罩了整個戰場。

在仔細地研究了國民黨的部署後,毛澤東下令華野秉承“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敵,後打集中和強大之敵”及“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原則,首先殲滅黃百韜的第7兵團。

殲滅黃百韜兵團的關鍵在於割裂其與臨近國民黨兵團的聯係,阻擊一切增援之敵。很快,擔任阻擊任務的解放軍山東兵團分別向韓莊、台兒莊一線突進。

黃百韜也非易與之輩,很快察覺出解放軍的反常舉動。他立即下令部隊撤離駐地新安鎮,向臨近的國民黨兵團靠近。如果此時黃百韜兵團迅速撤離駐地,將部隊收縮至徐州附近的話,那麽華野的確鞭長莫及。但就在這時發生的一件事,卻改變了黃百韜兵團的命運。

1948年11月8日上午,國民黨第3綏靖區副司令何基灃、張克俠率領1個軍部3個半師共2.3萬人在賈汪、台兒莊地區宣布起義,徹底打亂了國民黨的部署。華野的3個縱隊迅速從第3綏靖區的防線缺口穿過,以迅雷不及之勢隔斷了黃百韜兵團與徐州的聯係。

11月9日,粟裕、譚震林等聯名發出《全殲黃百韜兵團的政治動員令》,號召各參戰部隊“克服疲勞,克服困難,不為小敵迷惑,不為河流所阻,堅決實行敵人跑到哪裏,我追到哪裏,直至將其消滅為止”。

黃百韜的第7兵團是國民黨守衛徐州的主力部隊。司令黃百韜可以說是能征善戰的一員虎將。在1948年上半年的豫東戰役中,中原解放軍消滅了國民黨第1兵團區壽年部。時任25軍軍長的黃百韜在增援過程中同樣被包圍,但其率部死戰8天8夜,僥幸突破中野包圍圈。從此,黃百韜一戰成名。蔣介石為此特意在南京國防部禮堂為其慶功,讚其“驍勇善戰”,親授“青天白日勳章”。這次更是將最大的第7兵團交由黃百韜指揮,指望他一舉消滅解放軍,建立不世功勳。誰知,戰役剛一開始,這個“驍勇善戰”的中將兵團司令就被華野各縱隊追擊得上躥下跳,狼狽不堪。

實際上,對黃百韜兵團的追擊早在11月7日就開始了。華東野戰軍1縱、6縱、9縱、魯中南縱隊和中原野戰軍11縱,晝夜不停地開始了千裏大追擊。在廣闊的蘇北平原上,成千上萬的部隊分頭並進,逢山過山,遇水搭橋,如一股不可阻擋的鋼鐵洪流,向黃百韜兵團逃跑的方向洶湧而去。無數裝載著重武器的騾隊、馬隊、車隊,數不清的隨軍民工,浩浩蕩蕩的隊伍在追擊的路線上卷起煙霧似的塵土,遮天蔽日。

反之,黃百韜兵團則如喪家之犬一般,手裏握著槍卻已經沒有了抵抗的勇氣,仿佛隻有不斷地逃跑才能擺脫心裏的恐懼。一路上,隨處可見潰逃的敵人丟下的車輛、槍支、糧食。為了加快行軍速度,黃百韜甚至丟下了大量的傷兵,呻吟聲充斥於耳,景象十分混亂。

這場追擊直至11月11日終於告一段落,華東野戰軍經過不斷的穿插、分割,終於將黃百韜兵團的12個師包圍在以碾莊圩為中心,南北約3公裏,縱身6公裏的狹窄地域內。

蔣介石聽聞黃百韜兵團被圍,急忙命令黃維的第12兵團,邱清泉及李彌兵團向碾莊圩靠近,援助黃百韜突破重圍。

11月13日,邱、李兵團投入了6個師的兵力,在飛機、坦克的掩護下,展開了猛烈的攻擊。華野7、10、11縱采取正麵頑強抗擊,側翼積極出擊的戰術,與國民黨軍逐村逐地爭奪,雙方傷亡都很慘重。經兩天的激戰,國民黨軍推進三至六公裏,收效甚微。

為了更好地誘敵深入,中央軍委決定華野阻擊部隊暫時後撤,以緩衝時間徹底消滅包圍圈中黃百韜兵團,然後再迂回切斷邱清泉、李彌兵團後路,全力圍殲。由此,粟裕下令阻擊部隊於16日有序撤出阻擊陣地。

邱清泉和李彌立即向蔣介石報告:“潘塘至大許家一線阻擊之敵,經我兵團猛烈反擊,激戰一天兩夜,正大獲全勝,共軍潰不成軍,俘敵繳械無數……”蔣介石聞訊大喜,傳令獎勵邱清泉兵團銀元20萬,並授予黃百韜一等雲麾勳章,其餘參戰官兵皆有嘉獎,國民黨軍上下一片喜氣洋洋。就連連日來愁雲慘霧的徐州城,也在劉峙和杜聿明的指揮下開始了浩大的慶祝活動。

在南京的《中央日報》和《掃蕩報》上,黃百韜儼然成了一位挽狂瀾於既倒的英雄,在共產黨的重重包圍下無懼無畏,並且率部殺敵無數。碾莊圩陣地前,共軍伏屍遍野,血流成河。殊不知,這位莫名其妙成了“黨國棟梁之才”的英雄此刻確實是在浴血奮戰,隻不過伏屍遍野的是國民黨軍一方才對。

從11月12日開始,華東野戰軍便依據戰場情況,調集了5個縱隊組成突擊集團,在華野參謀長陳士榘的指揮下,向黃百韜兵團發起猛攻。第9縱隊由南向北猛攻碾莊圩車站守敵44軍,第8縱隊由東向西攻擊碾莊圩東部守敵64軍,第4縱隊由北向南攻擊碾莊圩以北小牙莊守敵25軍,6縱及13縱在機動作戰中攻擊彭莊守敵第100軍。

經過數日激戰,黃百韜第7兵團的防禦陣地已被華野攻陷一半以上。黃百韜所統帥的5個軍已被殲滅3個軍零1個整師。碾莊圩西部的彭莊、賀台子被6縱擊破,第100軍軍長周誌道身負重傷,逃回碾莊圩。其下轄第44師在曹八集陣地被華野部隊分割消滅後,師長劉聲鶴仰天高喊:“這就是我的葬身之所!”遂飲彈自盡;第44軍因下轄第150師師長趙壁光率全師臨陣投降,而致其防線崩潰,軍長王澤浚被俘……

不斷傳來的噩耗像一根根絞索,不斷地套在黃百韜的脖子上,他感到一種瀕臨絕境的窒息。他知道邱清泉和李彌兵團就在10公裏以外,可是前進的速度比黃牛還慢,近在咫尺卻不能帶來一點希望,黃百韜似乎已經看到了自己的命運。

忽然,天空中傳來的飛機轟鳴聲打斷了黃百韜的沉思,一架國民黨的運輸機盤旋在碾莊圩上空。空中張開了一頂降落傘,輕飄飄的送下了一封蔣介石寫給黃百韜的親筆信。

煥然司令弟勳鑒:

此次徐淮會戰,實為我革命成敗國家存亡最大之關鍵,務希嚴令所部切實訓導,同心一德,團結苦鬥,期在必勝,完成重大之使命,是為至要。順頌戎祉。

各軍師長均此。

中正手書

黃百韜呆呆地望著逐漸遠去的飛機,直至消失不見。他知道最後逃生的希望也沒有了。參謀官走了過來問道:“應該開始準備突圍了吧?”黃百韜一聲苦笑:“還談什麽突圍,告訴所有人,準備為國盡忠吧!”說完再也不理臉色慘白的參謀官,拂袖走進了指揮部。

11月19日晚,聶鳳智指揮以9縱為主力的華野部隊,向黃百韜司令部所在地碾莊圩發起了最後的猛攻。碾莊圩隻是一個普通的村鎮,沒有任何險要可守,更不具備任何製高點。唯一能對進攻部隊造成威脅的,就隻有環繞村莊的水溝和一座水泥橋,以及橋南那一片沒有任何遮蔽的開闊地帶。現在,黃百韜兵團上萬人被壓擠在這狹小的村莊內,所有的土地都被用來構築了防禦工事。水溝、道路、牆壁、地下,全都被黃百韜下令用密集的火炮和輕重機關槍、步槍武裝起來。把一個普通的村莊變成了一個完整的堅固堡壘,僅200米寬的正麵就布設了40挺重機槍。

為避免過大傷亡,聶鳳智下令將所有的輕重機槍和迫擊炮都運到前沿陣地,以強大火力摧毀守敵的圍牆、戰壕和暗堡。

一夜的血戰,華野部隊被那道護莊的水溝阻攔在了碾莊圩的外圍。黃百韜進駐後,已經下令將這條水溝挖成了足有7、8米寬的深溝。黃百韜深知這座唯一的石橋已經是他最後的憑借了,他下令用數挺重機槍和火焰噴射器對準石橋橋麵。華野部隊發起攻擊時,整排整排的戰士犧牲在了橋頭。鮮血很快染紅了橋麵,漸漸地,就連橋下深溝裏的冰水都泛起了紅色的泡沫。

權衡之下,進攻部隊決定暫時放棄石橋,繞過石橋采用多點同時強行架橋的方式繼續猛攻。11月的河水冰涼刺骨,十幾名戰士扛著簡易的門板毫不猶豫地跳進水中。瞬時,水中的冰碴劃破了毫無保護的手和脖子。戰士們用自己的身體當橋墩扛著門板,讓擔任突擊任務的戰士踩著生命搭就的橋梁飛奔向前。在敵人機槍瘋狂掃射下,前麵的戰士中彈摔入水溝,後麵的戰士又毫不停歇地衝過來,在這樣前仆後繼,不計傷亡的攻擊下,華野終於控製了石橋,打進了碾莊圩內線。

由於地域狹小,解放軍戰士和國民黨士兵在內線相遇後,展開了白刃戰。敵人已經被分割成小股,無法形成有效地反抗。華野戰士卻愈戰愈勇,他們脫下沾滿硝煙的棉衣,擦去刺刀上的鮮血和泥土,在漫天的濃煙和火光中奮勇拚

殺。

黃百韜似乎沒有聽到指揮部外衝天的喊殺聲,他頹然地坐在椅子上,看著牆上被劃得亂七八糟的地圖。那個觸目驚心的紅點正是被包圍的自己。黃百韜看著包圍圈外那龐大的國民黨援救兵團,心中不免怨氣升騰。此時此刻,他不由得想到了一個人:孟良崮上的張靈甫。兩人的境遇竟是如此相似。黃百韜一聲長歎:“在軍中,誰肯不顧自己的損失而急別人之難?誰肯自冒犧牲而解救別人之危?”

碾莊圩警備司令楊廷宴慌慌張張地衝了進來,他告訴黃百韜,除了64軍尚在抵抗外,其餘部隊都被打散了。黃百韜站起身來,看了一眼指揮部裏的一切,帶頭衝進了夜色,開始突圍。

喊殺聲從四麵八方傳來,火光更是映亮了夜空。仿佛解放軍已經布下了天羅地網,黃百韜等人像無頭蒼蠅似的亂撞哪能衝得出去!黃百韜和幾名心腹早就換上了士兵的服裝,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到了一處蘆葦蕩。忽然迎麵飛來了一排子彈,黃百韜躲閃不及,被流彈擊中。他知道自己逃不出去了,這碾莊圩就是他的葬身之所。黃百韜喘息著對跟在身邊的警衛說:“我走不了了,你們各自逃命吧!”警衛們向黃百韜鞠了個躬,轉身跑進了蘆葦蕩,隨即他們聽見身後傳來一聲槍響。就這樣,堂堂國民黨第7兵團司令黃百韜,黯然死在黑暗中。黃百韜的死,標誌著盛極一時的國民黨主力第7兵團的滅亡。

此一戰,華東野戰軍共殲滅黃百韜兵團的5個軍10個師共12萬人,徹底砍斷了蔣介石守備徐州的一隻手臂。

可笑的是,此時的徐州正鑼鼓喧天的慶祝所謂的“大捷”,各地慰問團和外國記者紛紛趕至徐州,準備一睹“黨國英雄”黃百韜的風采。殊不知,此時的碾莊圩,已經不存在什麽黃百韜兵團了。

宿縣之戰——斬斷徐蚌線

1948年11月3日,劉伯承自河南寅豐縣向陳毅、鄧小平並中共中央發報,提出攻打宿縣、切斷徐蚌路的建議,電文如下:

蔣匪重兵守徐州,其補給線隻一津浦路,怕我截斷,故令孫元良兵團到宿縣,邱清泉、劉汝明兩股亦有如陳鄧所料之趨勢。隻要不是重大不利之變化,陳鄧主力似應求首先截斷徐蚌間鐵路,造成隔斷孫兵團,會攻徐州之形勢,亦即從我軍會戰重點之西南麵斬斷敵人中樞方法,收效極大。蓋如此,則不僅孫兵團可能北援,便於我在運動中給予殲滅,即邱兵團亦可能被迫南顧,減輕其東援對我之壓力,對整個戰役幫助極大。請陳鄧切實考慮,機斷行事。

攻克宿縣,切斷徐蚌線,這是對國民黨的斬腰之戰。這一招,充分說明了劉伯承高超的指揮藝術和洞察全局的遠見卓識。對於星羅棋布的淮海戰局,劉伯承一下子就抓住了整個鏈條的受力點——攻克宿縣。宿縣在淮海戰局中的地位,恰如錦州之於遼沈戰役,拿下錦州,就能在戰略大局上占據上風。

中共軍委也很快同意了劉伯承的設想,毛澤東發電至前線:“徐州之敵有總退卻模樣,你們要按照敵人退卻的估計,迅速部署截斷敵退路,以利圍殲是正確的。你們應集全力攻取宿縣,殲滅孫元良,控製徐蚌段,斷敵後路,愈快愈好,至要至盼。”

11月11日晚,中原野戰軍司令部在臨渙集文昌宮召開縱隊司令會議。鄧小平親自將攻克宿縣的意義向各縱隊司令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他濃重的川味口音回蕩在臨時的會議室內:“我們占領了宿縣城,控製了徐蚌兩側廣大地區,就有了戰場,就可以騰出手來,對付黃維兵團。”

鄧小平看了一眼各縱隊司令,再次強調說:“淮海戰役關係到中國革命的進程,必須全力以赴,不惜任何代價,堅決大膽地去奪取戰役的勝利,有困難嗎?”

縱隊司令員們異口同聲:“沒有。”

陳毅司令員沒有再說什麽,站起身來與縱隊司令一一握手,看著他們矯健地躍上馬背,疾馳而去。陳毅的心中突然湧起了萬丈豪情,脫口朗誦出了明世宗嘉靖帝《送毛伯溫》的名篇,渾厚的聲音在夜空中久久回蕩:“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

宿縣又稱“南徐州”,位於徐州和蚌埠之間,掌握著南北交通的要道,是一處具有戰略意義的軍事要地。內戰開始後,宿縣就成了徐州的後方基地。蔣介石在這裏囤積了大量的武器、彈藥和服裝等軍需物資。正因為如此,蔣介石下令將宿縣打造的異常堅固。其城牆又高又厚,工事堅固繁密,護城河又深又寬,實在是一塊易守難攻的“硬骨頭”。

國民黨在這個不大的縣城裏,部署包括裝甲部隊在內的1.3萬餘人。最高指揮官是國民黨津浦鐵路交警護路司令部中將副司令,兼宿縣城防最高指揮官——張績武。

這次主攻宿縣的任務由中野陳錫聯的3縱擔任。第3縱隊是參與挺進大別山的老部隊。雖然在常年的戰爭中減員嚴重,但部隊的士氣很高。陳錫聯在與各旅指揮員仔細觀察宿縣防禦後,確定了作戰方針:由8旅從東、北兩個方向對宿縣進行包圍,占據宿縣火車站,掃清外圍據點,而後伺機支援其他方麵;主攻方向定在東門,由7旅擔任;9旅從西、南方向合圍宿縣,繼而由西門攻城;其餘部隊作為預備隊待命。

戰役發起前,中原野戰軍司令部傳來好消息,將1縱和9縱的兩個炮兵營劃歸3縱使用,配合攻城。陳毅親自打來電話叮囑道:“部隊行動越快越好,這一仗關係重大,隻準打贏,不準失敗!”

在清除宿縣外圍敵軍後,11月15日下午,中野3縱7旅在東門發起了總攻。由於有炮兵營的支援,宿縣守軍被壓製得抬不起頭。解放軍數十門重炮半小時的轟炸已經將守軍打得幾近崩潰。趁守軍尚未組織起有效抵抗,7旅戰士在東門城牆上炸開了一個近3米寬的缺口。可缺口距離地麵太高,衝到城牆下的戰士們始終無法爬上缺口。這時,7旅的一名排長楊永保急中生智將身體伏在缺口下,讓戰士們一個個踩著自己的身體爬上缺口。7旅後續部隊隨即蜂擁而至,迅速打破敵軍防守,攻入城內。

7旅在東門開始攻城的時候,更為慘烈的西門爭奪戰也拉開了序幕。當時西門外的石橋被國民黨守軍炸毀,擔任主攻的9旅要想衝到西門下發起進攻,必須在護城河上臨時架設浮橋才行。

架橋任務落到了25團的7連身上,連指揮員馬上組成7個架橋班輪流跳下護城河架橋。可就在這時,國民黨守軍在西門兩側設置的暗堡突然開火,強大的火力瞬間封鎖了河麵。負責架橋的戰士一組一組地倒在了冰冷的河水中。戰士們連續衝擊了6次,都沒能架起浮橋。

關鍵時刻,旅部調來了火箭炮,終於打開了僵持的局麵。兩側的暗堡被炸毀了。7連的戰士再一次跳下河架起了浮橋。擔任前鋒的8連戰士含著眼淚,踩著戰友的身體飛奔過河,躍上城牆與守軍展開肉搏戰。不甘失敗的國民黨守軍又組織起部隊反撲,8連戰士則寸步不退,堅守缺口。在連續打退敵人兩次反攻後,9旅完全控製住了西門。戰爭進行的異常慘烈,此時,8連120名戰士隻剩下14人,而7連120名戰士僅剩下3人。

不久,攻進城內的部隊開始了巷戰。中野3縱各部逐步推進,已經將剩餘的敵人以及宿縣最高指揮官、國民黨中將張績武圍困在福音堂內。福音堂是一座三層的基督教堂,張績武將指揮部設在這裏。

本著減少傷亡的想法,3縱司令員陳錫聯向負隅頑抗的張績武發出了最後通牒,要求其命令屬下放棄抵抗。張績武不從,3縱的攻擊再次展開。戰士們利用繳獲的裝甲車,向教堂射擊。眼看頂不住解放軍的猛烈攻勢,曾誇下海口要與宿縣共存亡的張績武帶著僅剩的兩個中隊兵力倉皇出逃。可是衝出福音堂不遠,張績武即被解放軍戰士發現,隨即被俘。

11月16日,中野部隊全殲宿縣守敵1萬餘人,俘獲津浦路中將副司令兼宿縣最高指揮官張績武,繳獲大批武器裝備和軍用物資。

在3縱攻擊宿縣之時,中野其餘部隊趁機攻占了宿縣以北的夾溝,消滅了孫元良兵團的一個軍部及一個整編師。與此同時,豫皖蘇獨立旅及地方武裝向蚌埠一帶進逼,控製了曹村至固鎮之間大片地區。

這次的3路出擊,大大震撼了殘餘的國民黨軍隊,使徐州以南、蚌埠以北的津浦鐵路完全由解放軍控製,切斷了敵人的聯係,完成了對徐州的戰略包圍。

中野3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克宿縣,斬斷徐蚌線,獲得了中央軍委的高度讚揚。如此一來,徐州就好比是遼沈戰場上的沈陽、長春,再一次形成了“關門打狗”的有利局麵。現在,中野和華野的戰略部署已經完成,剩下的,就是大規模的圍殲戰了。

雙堆集七晝夜——黃維兵團覆滅

在黃百韜兵團被包圍在碾莊圩時,除了邱清泉、李彌兵團被蔣介石派來增援外,還有一支國民黨軍精銳部隊被華東野戰軍阻擊在了碾莊圩之外,這就是國民黨軍第12兵團,司令長官是黃維。

黃維,江西貴溪人,早年畢業於黃埔軍校第1期,曾赴德國深造。黃維一路追隨蔣介石,反共態度十分堅決。蔣介石也視其為心腹,將五大王牌之一的第18軍(即整編11師)交給黃維指揮。1948年9月,蔣介石命令黃維擔任新組成的第12兵團司令官,下轄4個軍和1個快速縱隊共12萬人。

淮海戰役初期,黃維兵團奉命駐守豫南。不久,邱清泉及李彌兵團奉命趕往徐東救援黃百韜兵團,大本營徐州空虛。權衡之下,蔣介石下令黃維急速向徐州靠近,北上增援。

黃維立即率部從河南確山出發,日夜兼程向東進軍。為了牽製黃維的行軍速度,給予主力部隊足夠的時間部署包圍圈,中原野戰軍6縱、9縱、4縱分別在黃維進軍沿線布置阻擊。

黃維這一路走的很辛苦,除了華野和中野的阻擊部隊外,還有無數的地方武裝不斷進行騷擾侵襲,破壞橋梁鐵路,使其機械化部隊無法快速通過。一路損兵折將之後,直至11月22日,黃百韜兵團全部被殲滅時,向宿縣前進的黃維兵團被中原野戰軍阻擊在了澮河南岸的南坪集地區,距離徐州尚有100公裏。

11月24日,黃維兵團一頭紮進了早已布好的“口袋”。黃維發覺形勢不妙,立即命令各部向南收縮,準備沿澮河南岸向雙堆集、固鎮方向前進,先同李延年兵團會合,然後沿津浦路北進。

但為時已晚,當日黃昏,中原野戰軍全線出擊。第1、第2、第3、第6縱隊分別從孫町集、五溝集、白沙集、曹市集,由西向東突擊;第11縱隊從靳縣集由東向西突擊,第4、第9縱隊從伍家湖、邵瓦房由北向南突擊。至25日晨,將黃維兵團包圍在宿縣西南以雙堆集為中心、縱橫約7.5公裏的地區內。

11月24日下午15時,毛澤東發電文至劉伯承、鄧小平、陳毅,並轉發粟裕等人,原文如下:

二十三日二十二時電悉。

(一)完全同意先打黃維。

(二)望粟陳張尊劉陳鄧部署,派必要兵力參加打黃維。

(三)情況緊急時機,一切由劉陳鄧臨機處置,不要請示。

陷入包圍的黃維驚恐萬狀,他仿佛看到了自己走上了黃百韜的覆轍。身為國民黨高級將領,黃維深深知道國軍係統內的勾心鬥角,沒有人會冒險救自己脫困,想活命,隻有靠自己。

11月26日,國民黨軍第85軍110師師長廖運周剛剛到達雙堆集附近,黃維就派人把他找到兵團部。

黃維對廖運周說:“剛才空軍偵察報告說,午後十五時,共軍對我兵團的包圍圈已經形成,他們正在構築工事。你對此有什麽主張?”

廖運周說:“司令官有何決策盡管下命令,我師保證完成任務。”

黃維說:“我想乘敵立足未穩,打他個措手不及。因此,決定每個軍挑一個師,四個主力師齊頭並進,迅猛突圍。”廖運周說:“司令官的決策英明。我師請求打頭陣,願當開路先鋒!我們既然能攻占共軍堡壘式工事和河川陣地,現在突破共軍臨時構築的掩體當然不在話下。我請求立即回去準備行動!”

從國民黨軍隊內部派係和淵源上講,廖運周所在的第85軍不在黃維的勢力範圍內。第12兵團組建的時候,與黃維私交甚好的國民黨軍第九綏靖區司令官李良榮自告奮勇,表示願意出任第12兵團副司令官,並把自己的基本部隊第28軍帶過來。經過黃維和李良榮兩人的共同請求,蔣介石發布了調動命令。但是,由於第28軍隸屬白崇禧的華中“剿總”建製,部隊被白崇禧扣住不放,李良榮又被蔣介石調任福建省府主席。於是,國防部臨時以第85軍替代第28軍編入黃維兵團,並經何應欽提名,任命第85軍軍長吳紹周為第12兵團副司令官兼第85軍軍長。

黃維感到很詫異,還真是有不怕死的啊。其實,黃維原本對85軍並不信任,但是在這個生死存亡的關頭,這位年輕師長的勇敢不由得讓黃維心生感慨,當真是疾風識勁草啊!此時此刻,就連自己的嫡係部隊,號稱王牌的第18軍都畏縮不前,更沒有誰能表現出如此的忠誠和勇敢。如果此次整個兵團能在110師的衝鋒下一鼓作氣突破解放軍的天羅地網,那麽這個廖運周將成為自己軍事生涯中的最難忘的人。黃維在心裏暗暗發誓,如果逃過此劫,一定保這位廖師長飛黃騰達。

廖運周果然沒有讓兵團司令“失望”,很快就用自己的行動給黃維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印象。

27日清晨,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霧彌漫天地,能見度極差。廖運周率領110師5000餘人告別了滿臉希冀的黃維,借著濃霧的掩護開始了突圍。早在前一天的作戰會議上,廖運周就曾向黃維建議,應該趁解放軍的包圍圈還沒有徹底合攏,利用伏擊隊伍之間的空隙大膽穿插出去。這個看似膽大妄為的主意獲得了黃維的支持。這個時候,除了相信那一絲虛無縹緲的運氣外,還能怎麽樣呢?

不得不說,廖運周和他的110師真的受到了幸運的眷顧,順利地從一處缺口走出了解放軍的包圍圈。按照約定,廖運周立即通過無線發報機向黃維報告了突圍成功的消息和突圍路線。黃維喜出望外,急忙傳令部隊按照原定計劃向廖運周指出的路線靠攏。

可是,黃維萬萬想不到的是,毫無防備的部隊遭到了解放軍猛烈的襲擊。密集的炮火很快使部隊亂成一團,在混亂中如無頭蒼蠅般撞來撞去。突如其來的襲擊讓黃維呆若木雞,他實在想不清楚,為什麽廖運周就能一槍未放地走出包圍圈,而自己卻遭到了如此猛烈地阻擊?

其實很簡單。黃埔五期畢業的廖運周1927年春就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北伐戰爭。自1928年起,廖運周就接受中共黨組織的安排秘密潛入國民黨33軍從事地下兵運工作。1937年,廖運周所在的部隊開赴河南焦作,與豫北管區合並成師,當時的豫北管區的司令官張軫,北伐時曾是以程潛為軍長、林伯渠為黨代表的第6軍的一名師長,因此政治立場是反蔣的。廖運周迅速與黨組織取得聯係,黨組織交給他的任務是:“在這個部隊隱蔽精幹,發展勢力,掌握兵權。”自那時起,廖運周一直隱蔽在110師,曆任團長、旅長、副師長和師長等職。這一漫長的潛伏過程是艱辛和危險的。而110師的官兵在廖運周的影響下,早已不願為蔣介石賣命。來到雙堆集後,廖運周迅速與黨組織取得了聯係,聯手演了一出好戲。

黃維被這場欺騙氣得暴跳如雷,卻又無可奈何。經過一番激戰後,負責先期突圍的4個師損兵折將,丟下大批屍體狼狽地退回了雙堆集。首次突圍失敗了。

28日,不甘心的黃維再次組織起大規模的突圍衝鋒。這次黃維下了血本,將王牌18軍調到了前麵,以3000名裝備精良的死硬分子為先鋒,嚎叫著向解放軍的陣地發起一波波地猛烈進攻。這種盲目的自殺式衝鋒持續了兩天,黃維將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都試了一遍。撞得頭破血流之後,黃維

終於死了心,將部隊收縮至以雙堆集為中心,東西約13裏,南北約10裏的狹小地域內。

既然突圍無望,黃維重新調整了部署,固守待援。剩下的時間,就是接連不斷地向蔣委員長拍發求救電報了。

蔣介石知道黃維兵團被包圍後,不由得焦頭爛額。他手上僅餘的部隊別說前往救援,恐怕一個照麵就會被解放軍消滅,連塞牙縫都不夠。蔣委員長隻好畫了一張又一張的大餅,為包圍圈內的黃維充饑。他派飛機向雙堆集灑下了漫天的“嘉慰令”,實在是令黃維哭笑不得,心裏暗暗痛罵之餘,嘴裏還要感謝委員長的信任和嘉獎。

雙堆集內一片愁雲慘霧,糧草供給早就斷了。國民黨士兵把雙堆集內活著的東西全部抓來果腹。百姓的雞鴨貓狗吃光了,士兵們殺軍隊的騾馬吃。包圍圈內的東西也都被士兵燒光了,就連蔣介石空投的彈藥都被散扔在地上,彈藥箱也被搶去當做了柴火。因為爭搶糧食而發生的火拚,每天都在上演著。凜冽的寒風中,國民黨傷員的呻吟聲格外刺耳,一個寒夜過後,就不知道有多少人再也見不到清晨的太陽。

在中央軍委的指示下,解放軍一麵加固陣地,增強防禦,一麵發起了強大的政治攻勢。同時,中野及華野領導也數次對黃維勸降,無奈黃維拒不投降,揚言甘願為“黨國盡忠”。

1948年12月5日,劉伯承司令員、陳毅司令員、鄧小平政委聯名為全殲黃維兵團向各縱隊頒發了總攻命令。

6日16時30分,中原野戰軍全線發起攻擊。由第4、第9、第11縱隊和華東野戰軍特縱炮兵主力及豫皖蘇軍區獨立旅編成的東集團,由第1、第3縱隊和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及炮兵一部編成的西集團,由第6縱隊和華東野戰軍第7縱隊、陝南軍區第12旅編成的南集團,同時對當麵之黃維兵團各軍發起突擊,戰鬥空前激烈。

激烈的戰鬥進行了7天7夜,至13日,中野將黃維兵團壓縮在東西不過1.5公裏的狹長地域。劉伯承、陳毅司令員適時發出《促黃維立即投降書》。但是黃維仍然負隅頑抗,拒絕放下武器。為迅速解決戰鬥,中共淮海前線總前委再次調整部署,以華東野戰軍第3、第13縱隊加入南集團作戰。當日晚,解放軍發起總攻。至15日黃昏,黃維兵團全部被殲。

諷刺的是,一直叫喊著要為“黨國盡忠”的黃維並沒有隨著兵團的滅亡而奮戰到底,而是混入了俘虜中,隱姓埋名,企圖蒙混過關,但終被解放軍識破。一番苦費心機,不過是徒增羞辱罷了。

雙堆集一戰,是淮海戰役第2階段中規模最大的戰役。人民解放軍消滅國民黨軍1個兵團部4個軍11個師,共10萬餘人,其中俘虜中將兵團司令官黃維以下官兵4.6萬餘人,斃傷4.6萬餘人,起義5500餘人,投誠3300人。繳獲各種火炮870門、坦克15輛、汽車300餘輛,及其他大批武器彈藥等。

此戰過後,在整個淮海戰場上,就隻剩下被圍困在永城陳官莊地區的杜聿明集團。但是,杜聿明已經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覆滅將是他必然的命運。

徐州解放——杜聿明落網

1948年11月25日,黃維兵團被中原野戰軍圍困在雙堆集,寸步難移。聞訊後的蔣介石急忙命令徐州杜聿明集團傾巢而出,以解黃維之困。

“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知道事態緊急,黃維兵團如果被消滅的話,那麽徐州也就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了。唇亡齒寒,杜聿明指揮邱清泉、李彌、孫元良3個兵團奮力南進,試圖打破阻擊,援救逃生無望的黃維兵團。生死存亡之際,這3個兵團當真是不遺餘力,與華東野戰軍激戰了7天,卻仍然沒能靠近黃維兵團。

蔣介石眼見淮海戰場勝負將分,唯求將主力部隊成功撤出,保存有生力量。11月28日晚,蔣介石急招杜聿明飛往南京,做出了放棄徐州的決定。蔣介石命令杜聿明統率3個兵團撤離徐州,繞道南下,攻擊中原野戰軍側翼,解救黃維兵團後,合力南逃。

12月1日晚,古城徐州的大門緩緩打開。杜聿明緩步走出了城門,身後一片將星閃爍。他拉起衣領,厚厚的將官呢大衣也不能阻擋徹骨的寒意。望著這座古城,杜聿明心中百感交集,數十年的宦海沉浮,幾十載的戎馬生涯早已讓他的心堅如磐石。可是在今夜,在這個陰雲密布寒風凜冽的夜晚,過往的許多畫麵一一在杜聿明的眼前流過:黃埔軍校的意氣風發、北伐戰爭的浴血奮戰、抗擊日寇的名滿天下,最後,是東北戰場的黯然敗退。杜聿明長歎一聲,這淮海戰場又何嚐不是另一個東北之局!

無力回天啊,杜聿明無力地擺了擺手,頓時大批部隊陸續從徐州城內湧出。孫元良和李彌兵團在前,邱清泉兵團殿後,浩浩蕩蕩的近30萬人馬,放棄徐州向西南方向逃竄。

蔣介石一心想保存實力,卻沒有考慮到這樣的匆忙撤退會給士兵的士氣帶來多大的打擊。原本就已經士氣渙散的國民黨軍,現在更是陷入了極度恐慌中。部隊內部謠言四起,從撤離徐州開始,國民黨軍就開始了一場混亂不堪的逃亡之旅,汽車、坦克、炮隊和馬車等擁堵在公路上。每個人都爭先恐後的逃命,你擁我擠,好不熱鬧,幾十裏外都能聽見震天的喧鬧聲。這已經不是一支軍隊了,更像是一夥逃亡的難民。

在杜聿明集團敗逃當天,華東野戰軍12縱便進占了軍事重鎮徐州,這座古城終於又回到了人民的手中,重新煥發出青春的光彩。

華東野戰軍針對杜聿明集團逃竄的情況,立即下令各縱隊進行追擊。3縱、9縱隨後掩殺;1縱、4縱、12縱從徐南轉向西北攻擊;2縱、10縱、11縱沿宿縣一帶公路截擊。

12月,淮海平原上演著這樣一幕,前方是裝備精良、衣著光鮮的國民黨軍隊在狼狽逃竄,後麵是武器簡陋、衣衫破舊的解放軍奮勇追殺。國民黨軍已經成了驚弓之鳥,逃亡中槍支彈藥都成了影響速度的累贅。華野的戰士們一邊追一邊更換著嶄新的美式裝備,越追越是精神抖擻。

經過華東野戰軍3天的圍追堵截,終於在12月4日拂曉,將邱清泉、李彌、孫元良3個兵團合圍在距徐州西南100多裏的永城縣陳官莊地區。

杜聿明自然不甘心就此被圍困,從12月6日起,孫元良兵團作為先鋒,向西南方向發起數次突圍行動。敵人剛剛發起衝鋒就遭到了解放軍鋪天蓋地的火力封鎖。孫元良兵團大部被負責守衛西南陣地的8縱殲滅於永城縣邊境的黃瓦房一帶,殘餘敵人也被野戰軍騎兵團分頭追截全部消滅,僅餘孫元良隻身逃去。

在杜聿明被圍的最初幾天,幾乎每天都組織起相當的精銳部隊向解放軍陣地發起突擊。但是,華東野戰軍已經在圍剿黃百韜和黃維兵團時積聚了很多的經驗。華野部隊在陣地上采取誘敵深入,圍殲突圍部隊的做法,在數天之內就消滅了杜聿明的4個團,而其防守範圍也縮小了一半,再也無力發起反擊了。

12月的黃淮地區開始了陰雨連綿,不久又轉為大雪。陰沉的天氣恰如陳官莊地區杜聿明集團所麵臨的末日境況。這樣小的範圍內根本無法為數十萬軍隊提供足夠的供給。寒冷的天氣終於讓國民黨士兵感到後悔,悔不該在逃亡途中扔掉了那麽多棉衣和軍需物資。現在,包圍圈內的樹木、百姓的門板,甚至桌椅板凳都被拿來燃燒取暖。連日的雨雪,氣溫越來越低,在找不到木料之後,輪胎、電線杆、槍托、降落傘,甚至是墳墓裏的棺材,都被拿來當作燃料。

風雪交加,饑餓和嚴寒同時襲來。不久,糧食供應斷絕。連續的陰雨天不利於飛機的空投作業,國民黨士兵開始屠殺軍馬充饑。蔣介石的有限空投往往引起國民黨士兵的火拚,各部隊為了吃飽飯不惜武裝搶糧。為了一小袋米而死傷數十名士兵的事件屢見不鮮,任由“剿總”的高級長官在場也無法阻止。

最慘的是包圍圈內的國民黨傷兵,無衣無食,無醫無藥。3個兵團每天早晨都要埋掉大批沒有熬過夜晚的傷兵。據後來投誠的國民黨士兵控訴,在包圍後期,邱清泉及李彌兵團內甚至出現了慘無人道地活埋傷兵的人間慘劇。

“瓦解敵軍和寬待俘虜”,這是毛澤東一貫提倡的政治原則。在對待被圍困的杜聿明集團的問題上,華野指揮部依照毛澤東的指示,對國民黨軍展開了有效的政治攻心戰。

12月17日,毛澤東親自為中野和華野司令部寫了一封《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勸說敵人放棄抵抗,內容如下:

杜聿明將軍、邱清泉將軍、李彌將軍和邱李兩兵團諸位軍長師長團長:

你們現在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黃維兵團已在十五日晚全軍覆沒,李延年兵團已掉頭南逃,你們想和他們靠攏是沒有希望了。你們想突圍嗎?四麵八方都是解放軍,怎麽突得出去呢?你們這幾天試著突圍,有什麽結果呢?你們的飛機坦克也沒有用。我們的飛機坦克比你們多,這就是大炮和炸藥,人們叫這些做土飛機、土坦克,難道不是比較你們的洋飛機、洋坦克要厲害十倍嗎?你們的孫元良兵團已經完了,剩下你們兩個兵團,也已傷俘過半。你們雖然把徐州帶來的許多機關閑雜人員和青年學生,強迫編入部隊,這些人怎麽能打仗呢?十幾天來,在我們的層層包圍和重重打擊之下,你們的陣地大大地縮小了。你們隻有那麽一點地方,橫直不過十幾華裏,這樣多人擠在一起,我們一顆炮彈,就能打死你們一堆人。你們的傷兵和隨軍家屬,跟著你們叫苦連天。你們的兵士和很多幹部,大家很不想打了。你們當副總司令的,當兵團司令的,當軍長師長團長的,應當體惜你們的部下和家屬的心情,愛惜他們的生命,早一點替他們找一條生路,別再叫他們作無謂的犧牲了……

中原人民解放軍司令部

華東人民解放軍司令部

在解放軍的強大政治攻勢下,杜聿明等高級將領雖然沒有投降,但是投誠的國民黨士兵卻源源不斷。在包圍圈形成的前20天內,相繼向解放軍投誠的國民黨士兵達到1.4萬餘人。損員和士氣低迷的雙重打擊,不可抑製的動搖了國民黨軍的軍心,為解放軍發起全殲杜聿明集團的最後一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包圍圈內,杜聿明已經預感到末日的來臨,焦慮讓他的身體越來越差。1948年年底,蔣介石給杜聿明發來了一封電文:“聽說吾弟身體有病,如果屬實,日內派機接弟回京醫治。”

杜聿明環顧左右,他戎馬一生,一向以軍人身份為榮。他畢竟不是那些口蜜腹劍的政客,可以隨意拋下數十萬將士隻身逃走。杜聿明再次複電給蔣介石:“生雖有殘疾在身,行動維艱,但不忍拋棄數十萬忠勇將士,請鈞座決定上策(指放棄武漢,集中力量與解放軍決戰),生一息尚好,誓為鈞座效忠到底。”

解放軍對杜聿明集團的圍困共進行了1個月零2天。這段時間內,華野和中野部隊經過短期休整,裝備充足,士氣旺盛。1949年1月6日15時,毛澤東命令解放軍各部對負隅頑抗的杜聿明集團發動總攻。解放軍各式輕重火炮一齊向敵方陣地開火,陳官莊一帶頓時陷入了硝煙之中。

在發起總攻的第一天,即1月6日,解放軍便攻破了最外圍據點,消滅了國民黨10個團的兵力。7日,華野部隊攻占了國民黨第13兵團的所在地青龍集,李彌逃跑,殲敵11個團。8日,包圍圈內負責東部防衛的李彌兵團的3個軍以及邱清泉兵團的2個軍已基本被解放軍殲滅。

9日這一天,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杜聿明給蔣介石發出了最後一封電報,告知突圍的詳細部署。蔣介石派出了空軍副總司令王叔銘,親自飛至陳官莊上空督戰。一方麵釋放毒氣,一方麵狂轟濫炸。但這些仍無法阻止解放軍進攻的節奏,他們猛烈衝擊,迅速通過外圍攻入了中心陣地。3縱和1縱以最快的速度逼近了“徐州剿總”的指揮中心——陳官莊。

杜聿明和邱清泉於9日黃昏狼狽逃離陳官莊,來到第5軍的防區。杜聿明匆忙組織起被打散的隊伍,準備按照蔣介石的要求,於10日上午再行突圍。

然而,解放軍的猛烈進攻已經嚇破了國民黨將官的膽子,他們堅決反對等到10日再突圍。邱清泉和李彌為了能逃出包圍,不惜對杜聿明實行武力威脅,要求必須當晚突圍。杜聿明無奈,隻能給蔣介石發出了最後一封電報,陳述部隊已經失去控製的情況,將於當晚分頭突圍。之後,杜聿明一聲長歎,為今之計,隻有自求多福了。他帶領數十名衛士單獨行動,快速衝進了黑暗之中。

至10日上午,解放軍已經徹底攻克陳官莊周圍近百個據點,徹底殲滅了一切反抗的敵人。其中,杜聿明在潛逃途中,被華野4縱的衛生隊俘獲。國民黨第2兵團司令官邱清泉,在潛逃途中被發現後繼續頑抗,被9縱戰士當場擊斃,隻有李彌化裝成士兵隻身逃脫。至此,黃淮地區再無戰事。

人民戰爭的勝利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第二個戰略性進攻戰役。淮海戰役也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複雜的戰役。

淮海戰役自1948年11月6日開始,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曆時66天。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戰役中共消滅國民黨軍徐州“剿總”前進指揮部及其所指揮的5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一個綏靖區,正規軍連同其他部隊共55萬5千餘人。其中國民黨少將以上高級將領被俘124人,投誠22人,起義8人。繳獲的武器彈藥不計其數。

如果說蔣介石發動的戰爭是反人民的戰爭,那麽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就是正義的人民解放戰爭。淮海戰役的勝利也是一場人民戰爭的勝利。

正是因為全國人民的擁護和支援,使戰場上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兩種境況:一麵是國民黨的外無援兵、內無錢糧;一麵是人民解放軍的糧草充足、兵強馬壯。廣大人民不計回報的支援,這是解放軍取得最終勝利的重要保證。

在淮海戰役打響後,華東、中原、華北等地區黨政機關就發出了“要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財力,高度發揮各人的積極性與熱情、智慧,爭取此次決戰的完全勝利”的號召。據戰後不完全統計,僅山東、江蘇、河南、安徽在淮海戰役中的支前民兵民工就有540萬人,擔架20萬副,大小車輛共40餘萬輛,運送彈藥物資300餘萬噸,籌運糧食近10億斤。在整個淮海戰役中,人民群眾支援前線規模之宏偉,動用人力、物力、財力之眾多,古今中外戰爭史上實屬罕見。陳毅曾經形象地講過:“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戰役期間,為了保證後方對前線部隊的軍需供應,廣大民工冒著嚴寒,不顧國民黨飛機的瘋狂轟炸,積極搶修在戰爭中損壞的鐵路、公路、橋梁,保證運輸線的暢通無阻。在杜聿明集團撤離徐州時,曾炸毀茅村鐵路橋。這條路是物資運往陳官莊和雙堆集的必經之路。前線指揮所原定15天內修好完工,後來因戰局緊迫,工期愈壓愈少,最後要求必須5天內完成。剛剛獲得解放,重新回到人民中間的徐州鐵路員工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夜以繼日地忙碌在鐵路線上,最後僅用了3天多的時間就修好了茅村大橋,保證了前線的供應。

戰役中,成千上萬的民工抬著擔架,冒著炮火穿梭在戰場上救護傷病員。渤海1分區擔架團,隨軍服務8個月,征戰1萬餘裏。全團近3000名隊員有9成以上立功。在1950年的國慶觀禮台上,毛澤東主席親切地接見了渤海1分區擔架團特等支前功臣、共產黨員石連生,感謝其在戰爭救護中做出的貢獻。

1949年1月17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向解放軍及所有參戰部隊發出賀電,電文中說道:“凡此巨大戰績,皆我人民解放軍指揮員與戰鬥員、人民解放軍與人民群眾、前後方黨政軍民團結一致,艱苦奮鬥所獲的結果,特向你們致以熱烈的祝賀和慰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