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市場經濟_■ 跨越世紀

■ 跨越世紀

正當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跨世紀的奮鬥目標而奮力前進的時候,1997年2月19日,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不幸逝世。

世紀之交,社會轉型,機遇與挑戰並存,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帶來的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層出不窮。在這種紛繁複雜的形勢之下,中國共產黨能否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繼續沿著鄧小平開創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下去,社會主義的中國舉什麽旗幟,便立即引起世界矚目和國人的關注。

2月25日,在鄧小平追悼大會上,江澤民在致悼詞時明確宣告:更高地舉起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偉大旗幟,更好地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這是我們黨中央領導集體堅定不移的決心和信念,也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共識和願望。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繼承鄧小平同誌的遺誌,把鄧小平同誌開創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5月29日,江澤民在中共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進修班畢業典禮上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指出: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在跨越世紀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舉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偉大旗幟,用這個理論來指導我們的整個事業和各項工作,這是黨從曆史和現實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結論。江澤民強調,旗幟問題至關重要。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形象。在鄧小平同誌逝世後,我們全黨特別是高級領導幹部在這個問題上尤其要有高度的自覺性和堅定性,無論遇到什麽困難,什麽風險,都不能動搖。江澤民的這篇講話,是在黨的十五大召開之前,就十五大的指導方針向黨的高級幹部作思想醞釀的重要講話。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與會代表2048人,代表黨員5800萬人。

江澤民代表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麵推向二十一世紀》的報告。大會通過了這個報告。在這個報告中,首次使用了“鄧小平理論”的提法,把這一理論作為指引勸導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繼續前進的旗幟,著重闡明了在跨越世紀的征途上,必須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用鄧小平理論來指導我們整個事業和各項工作。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無疑是要以鄧小平理論為靈魂,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勝利地推向前進。黨的十五大也正是本著這一精神,對跨世紀的經濟、政治、文化、國防、外交以及黨的建設等領域的改革和發展作出了戰略性的部署。十五大報告指出,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全麵推向21世紀,就是要抓住機遇而不可喪失機遇,開拓進取而不可因循守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經濟體製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體製改革要繼續深入,精神文明建設要切實加強,各個方麵相互配合,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

根據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十五大對跨世紀發展的戰略部署提出了進一步要求。即:調整和完善所有製結構,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分配結構和分配方式;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健全宏觀調控體係;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努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要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推進政治體製改革,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製,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著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實現這些任務和目標,關鍵在於堅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進一步把黨建設好。

十五大報告還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製結構和公有製實現形式、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論斷,指出:要全麵認識公有製經濟的含義。公有製經濟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製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製力上。公有製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的所有製形式都可以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非公有製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這些論斷,是對改革開放以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經驗總結,是黨在社會主義理論問題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認識深化。

大會選出了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在9月19日舉行的中共十五屆一中全會上,選舉產生了中央政治局。全會選舉江澤民、李鵬、朱鎔基、李瑞環、胡錦濤、尉健行、李嵐清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江澤民繼續當選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決定江澤民為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批準尉健行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黨的十五大在世紀之交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的關鍵時刻,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為把鄧小平開創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麵推向二十一世紀,提供了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保證。

黨的十五大之後,全黨全國人民積極行動起來,為落實十五大提出的各項戰略任務而積極開展各項工作。各項改革方案也紛紛出台。

一是大力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在國有企業改革方麵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落實下崗職工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工作,對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費由政府、企業、社會共同承擔。(2)建立國務院稽查特派員製度,向國有企業派遣稽查特派員以加強對國有企業的監督管理。(3)成立了中央大型企業工委,以加強企業黨的建設並加強對企業的監管。這些配套措施的實施,加快了國有企業改革的步伐。國有企業開始進行戰略性調整,經營狀況明顯改善。

二是進行金融體製改革。為強化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1998年6月,中共中央正式成立金融工委。與此同時,中國人民銀行還開始在全國建立跨省、市、自治區的大區分行,強化垂直領導,加強金融監管;國有商業銀行也在進行內部機構調整,以減少支行,壓縮人員,提高效益。

三是糧食流通體製改革全麵展開。1998年4月底,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全國糧食流通體製改革會議,確定改革的原則是:實行政企分開、儲備與經營分開、中央與地方責任分開、新老財務賬目分開,完善糧食價格機製,以調動農民的積極性。6月初,國務院又召開了全國糧食購銷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提出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餘糧、糧食收儲企業實行順價銷售、農業發展銀行收購資金封閉運行三項政策,加快國有糧食企業自身改革。6月6日,朱鎔基簽發國務院第244號令,頒布了《糧食收購條例》,以此加強糧食收購管理。

四是積極穩妥地進行國務院機構改革。1998年6月19日,朱鎔基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第二次全體會議,總結了新一屆政府組建以來,各部門“三定”(定職能、定機構、定編製)方案的製定工作,對下一步實施“三定”工作作出部署。根據國務院批準的各部門的“三定”方案,按照轉變政府職能、實行政企分開的要求,國務院各部門轉交給企業、社會中介

組織和地方的職能有200多項;在部門之間調整轉移的職能100多項;部門內設的司局級機構減少200多個,精簡了四分之一;人員編製總數減少47.5%。

上述改革的成功,實現了新一屆政府的承諾,為完成黨的十五大和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各項部署,提供了有力保證。

黨的十五大以後,在邁向新世紀的征途上,黨和國家先後遇到了來自國內的和國外的,經濟生活中和社會生活中的一係列難以預料的困難和風險。中共中央清醒地估量形勢,果斷地作出決策,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同心同德,不屈不撓,團結奮鬥,克服了困難,抗禦了風險,經受了考驗,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勝利地推向了21世紀。

1997年下半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視。11月17日至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全國金融會議,正確估量了當前經濟、金融形勢,對進一步深化金融體製改革和整頓金融秩序、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有了充分的認識,明確了做好這項工作的總體要求、指導原則、主要任務和重要措施。由於此前幾年宏觀調控的成功和金融體製改革取得的成果,使得中國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商品市場已整體上告別了短缺經濟,轉向買方市場;生產資料供應充足,糧食儲備和外匯儲備都達到了曆史最高水平。更為重要的是,黨和政府已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具有了駕馭複雜局勢的能力。這一切,為承受和抗禦突然襲來的巨大風險準備了必要的條件。

在周邊許多國家都因這場金融危機的襲擊而貨幣大幅度貶值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幾次作出人民幣不貶值的承諾,並且給予受到金融危機影響嚴重的國家以一定的援助。這場金融風暴雖然給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一些負麵影響,但由於防範及時,應對正確,中國經濟經受住了這來勢凶猛的衝擊,迫在眉睫的風暴與中國擦肩而過。中國為緩解這場影響全球的風暴承擔了風險,付出了代價,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起到了穩定亞洲經濟和金融形勢的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全世界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全世界都從中國政府的所作所為中看到,中國的確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穩定因素。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威望得到進一步提高。

亞洲金融風暴還沒有停息,一場特大的洪水又突然襲來。

從1998年6月中旬開始,長江流域,嫩江、鬆花江流域出現一個世紀以來所罕見的嚴重洪災。全國受災麵積達3.18億畝,受災人口2.23億人,直接經濟損失達2000多億元。許多工礦企業停產,長江部分航段中斷航運一個多月,對生產建設造成嚴重影響。再加上社會經濟生活中原來積聚的種種矛盾,特別是相當一部分企業在經濟轉軌中出現經營困難,職工下崗和再就業壓力的增加等問題,使黨和政府麵臨著相當嚴峻的困難局麵。

在特大洪水襲來後,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臨危不亂,果斷決策,領導了一場驚心動魄,氣壯山河的抗洪鬥爭。在這場鬥爭中,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幾次親臨抗洪第一線,察看災情、汛情,及時作出部署,極大地鼓舞了抗洪軍民的士氣。參加抗洪的廣大幹部群眾不顧個人安危得失,同滔滔洪水展開殊死搏鬥。尤其是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更表現出頑強拚搏和自我犧牲的精神,為奪取抗洪勝利發揮了關鍵作用。全國上下及海內外同胞也傾力支援,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經過艱苦卓絕的奮鬥,肆虐的洪水終於被製服,譜寫了壯烈的抗洪篇章。抗洪搶險鬥爭的全麵勝利,保住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果,保住了千百萬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造的舉世矚目的人間奇跡。

在同洪水的搏鬥中,黨、人民解放軍和人民群眾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展現出了一種十分崇高的精神。這就是江澤民在1998年9月全國抗洪搶險總結表彰大會上所概括的“萬眾一心,眾誌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拚搏,堅忍不拔、敢於勝利的偉大抗洪精神”。這種精神,同中國共產黨一貫倡導的革命精神和新時期的創業精神一樣,都是中國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

抵禦亞洲金融危機衝擊和戰勝國內特大洪澇災害的勝利,使黨和人民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施跨世紀發展戰略目標的道路上更加充滿信心,步伐堅定,各項工作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黨的十五大以後,農業問題和國有企業問題成為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注的重點。

1998年10月,中共十五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在全麵總結農村改革20年基本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從20世紀末到2010年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奮鬥目標,確定了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堅持的方針。《決定》要求: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經營製度,以勞動所得為主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必須長期堅持。在這個基礎上,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要求,深化農村改革。這個《決定》的貫徹,使農村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製得到進一步穩定,農產品流通體製改革繼續穩步推進,農產品市場體係進一步完善,農業生態環境有了改善,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繼續得到優化。扶貧攻堅力度加大,完成了到2000年使貧困地區農民全部實現溫飽的目標。農村基層民主法製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農村基層黨組織和幹部隊伍建設,都得到了切實加強。

以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製度,實現國有企業整體脫困為重點的改革攻堅取得顯著進展。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確定了到2010年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主要目標和必須堅持的指導方針,指出:完成這一曆史任務,首先要盡最大努力實現國有企業改革和脫困的三年目標;要著力抓好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和老工業基地,把解決當前突出問題與長遠發展結合起來,為國有企業跨世紀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要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所有製結構的調整完善結合起來,堅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提高國有經濟的控製力;國有經濟要在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占支配地位;積極探索公有製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大力發展股份製和混合所有製經濟;繼續對國有企業實施戰略性改組,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著力培育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要繼續推進政企分開,按照國家所有,分級管理,授權經營,分工監督的原則,積極探索國有資產管理的有效形式,對國有大中型企業實行規範的公司製改革,麵向市場轉換經營機製;建立與現代企業製度相適應的收入分配製度,形成有效的激勵機製和約束機製;改革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結構,減輕企業社會負擔,要以市場為導向,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在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國有企業要占據重要地位,掌握核心技術,發揮先導作用。根據這一《決定》,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深化,陸續組建了一批大型企業集團,企業內部改革和轉換經營機製的工作進一步加強。通過兼並破產、改組聯合、債轉股和加強管理等措施,國有及國有控股大中型企業中的虧損戶有了顯著減少。1

999年,紡織行業提前一年實現了三年脫困目標,其他行業也出現了增盈或減虧的好勢頭。到2000年,中央確定的國有企業改革和脫困的目標得到勝利實現。

與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相聯係,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工作也受到中共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製定和采取了一係列政策措施,以妥善解決下崗職工的困難和再就業問題。1998年5月14日至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工作會議。江澤民在會上指出:這項工作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不僅是現實的緊迫問題,也是長遠的戰略問題。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一定要把它作為一個頭等大事抓緊抓好。

政企分開的工作也加快了步伐。1999年,中央作出了中央黨政機關與所辦經濟實體和管理的直屬企業脫鉤的決策,並迅速得到落實。金融體製改革和防範金融風險的工作繼續加強,撤銷了人民銀行省級銀行,設置跨省區的九家分行,關閉了個別問題嚴重的金融機構,金融秩序進一步好轉。中共中央、國務院組織有關部門,集中力量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大規模的反走私聯合行動,嚴厲打擊騙匯、逃匯、套匯的犯罪活動,取得顯著成效。這些重大措施,有效地保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受到人民群眾普遍擁護。

麵對世紀之交的機遇和挑戰,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國際大局和國內大局的新變動,根據鄧小平關於中國現代化建設“兩個大局”戰略思想,適時地作出了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1999年6月17日,江澤民在西北五省區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座談會上指出:“現在我們正處在世紀之交,應該向全黨和全國人民明確提出,必須不失時機地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發展,特別是抓緊研究西部大開發。”同年9月舉行的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國家要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在中共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下,西部大開發戰略進入到實施階段。這一麵向新世紀的重大決策,對於推動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促進各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對於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和鞏固國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999年,各項建設都取得了新的成就。整個國民經濟繼續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達到預期目標,大多數行業經濟效益明顯回升,國家財政收入總額首次突破萬億元,達到11377億元,金融運行平穩,外貿出口開始大幅度回升,人民幣匯率穩定,國家外匯儲備繼續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199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慶祝大會,並舉行閱兵式。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檢閱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豐碩成果。江澤民在大會上講話說:“實踐已經充分證明,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實踐也充分證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國經濟繁榮和社會全麵進步的康莊大道。”“奮鬥就會有艱辛,艱辛孕育著新的發展。這是一個普遍規律。中國的未來是無限光明的。讓我們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朝著輝煌的目標奮勇前進!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必將出現在世界的東方。”

1999年,中共中央還統攬全局,針對國內外的一係列突發事件,領導全國人民及時進行了三項重大政治鬥爭:一是針對以李登輝為首的台灣分裂勢力鼓吹“兩國論”的囂張氣焰,立即組織全國各界開展了批判“兩國論”的鬥爭,堅決打擊了破壞祖國統一的分裂行徑。二是針對少數人利用“**”散布歪理邪說,嚴重侵蝕人們思想,聚眾擾亂社會公共秩序,破壞改革發展穩定局麵的事件,及時取締“**”邪教組織,發動社會各界展開強大輿論攻勢,揭批“**”邪教的罪行,加強了思想政治工作,維護了社會穩定。三是針對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襲擊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造成人員傷亡、館舍嚴重損毀的野蠻行徑,立即向美國當局及北約國家領導人進行嚴正交涉,並組織社會各界進行了大規模的聲討和抗議活動,極大地激發起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和為振興祖國而努力奮鬥的信念。這些鬥爭的開展,對教育和團結全國人民具有深遠的政治意義,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在世紀之交,黨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繼續保持了清醒的認識,堅持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發展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關係,開展了積極主動和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動。通過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一係列出訪和外國領導人的來訪,同許多國家都確定了麵向21世紀發展雙邊關係的原則。特別是1997年和1998年,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和美國總統克林頓成功實現了互訪,雙方決定共同建立麵向21世紀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在國際事務中,中國政府繼續堅持公正立場,積極維護和平和穩定;對少數反華勢力幹涉中國內政,侵犯中國主權的企圖,進行了有力回擊。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威望更加提高,為進入新世紀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贏得了有利的國際環境。

麵向新的世紀,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過程中,如何把中國共產黨建設成為能夠經受住各種風險、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從1995年起,江澤民多次提出幹部要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為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跨世紀發展的需要,提高黨的執政水平和領導水平,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從1999年開始,全黨在縣以上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中,集中時間分期分批開展了以“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為內容的三講教育。江澤民等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別到一個縣,調查研究,並親自主持動員,推動了“三講”教育的深入進行。通過這一教育,有效地解決了在黨性和黨風方麵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明顯提高了各級領導幹部的思想政治素質,同時也為不斷加強黨的自身建設這一跨世紀工程進行了創造性的新探索,為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勝利推向21世紀提供了重要保證。

2000年2月,江澤民在廣東考察工作及參加高州市領導幹部“三講”教育會議時,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江澤民指出:“要把中國的事情辦好,關鍵取決於我們黨,取決於黨的思想、作風、組織、紀律狀況和戰鬥力、領導水平。隻要我們黨始終成為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我們黨就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永遠得到全國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並帶領人民不斷前進。”這“三個代表”的重要論述在2月26日見報後,在黨內外產生了強烈反響。接著,江澤民又考察了江蘇、浙江和上海的黨的建設,考察了寧夏、甘肅的黨的建設,進一步闡述了黨的建設問題,推動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

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這一重要思想,為中國共產黨麵向新世紀進一步鞏固、加強、提高自己,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為全麵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把黨建設成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全黨進一步加強了自身建設,為在充滿希望與挑戰的21世紀,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勝利推向前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