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文革”內亂_■ 嚴重危害

■ 嚴重危害

“**”是黨在探索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走入歧途的結果,是在錯誤理論指導下的錯誤實踐。這場“大革命”給黨、國家和全國各族人民造成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

在政治上,“**”使建國以來黨和國家的工作遭到空前嚴重的破壞。黨和國家的大批領導幹部被打倒,遭迫害;黨和政府的各級機構長期陷於癱瘓和不正常狀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停止活動達九年之久,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十年內根本沒有召開。作為政權支柱的人民解放軍被搞亂了,公安、檢察、司法等專政機關和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的機關也被“徹底砸爛”;本來就很薄弱的民主和法製基礎蕩然無存,蠻橫批鬥、隨意逮捕、違法關押、任意抄家的現象極為普遍。各種投機分子、野心分子、陰謀分子打砸搶成風,派仗不停,整個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陷入連綿不已的動蕩。僅據對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的《起訴書》中所列舉的名單統計,黨和國家領導人受誣陷的有38人,其他中央黨政軍領導幹部、民主黨派負責人、各界知名人士受誣陷的有382人,受到迫害的幹部和群眾有70多萬人,被迫害致死的達3.4萬多人。因大量冤假錯案受到誣陷、迫害和株連的總計達一億人以上。

在經濟上,造成國民經濟發展緩慢,拉大了中國與世界發達國家原來就存在的差距。“**”期間,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積累的許多正確原則和政策,一概被當做修正主義和資本主義加以批判。錯誤的經濟政策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國民經濟的主要比例關係長期失調,經濟管理體製更加僵化,經濟效益全麵下降。從積累效果上看,每百元積累增加的國民收入,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至1957年)時期為32元,第三個五年計劃(1966年至1970年)、第四個五年計劃(1971年至1975年)時期分別降低到26元、16元。在工業上,每百元資金實現的利潤稅金,由1966年的34.5元降低到1976年的19.3元。在商業上,每百元資金實現的利潤,由1957年的20元降低到1976年的9.7元。由於國民經濟發展緩慢,加上因計劃生育工作中斷而導致的人口劇增,這十年間,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沒有提高,有些方麵甚至有所下降。糧食人均消費量1976年為383斤,比1966年的381斤僅高2斤(比最高的1956年的409斤低26斤);食用植物油人均消費量1976年為3.2斤,低於1966年的3.5斤(比最高的1956年的5.1斤低1.9斤);棉布人均消費量1976年為23.7尺,比1966年的20尺略高一點(比最高的1959年的29.2尺卻低5.5尺),其中,在1968年平均每人隻發了9尺布票。居民住宅緊張,城市交通擁擠成為普遍的狀況。在農村,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民收入長期增長緩慢,1965年至1977年間,農民純收入年平均僅增加1元多。不少地區農民辛勞一年連溫飽也維持不了。解放近三十年後,仍有2.5億農民的生活十分貧困。

這個時期正是國際局勢趨向緩和,許多國家經濟起飛或持續發展的時期。中國卻未能趕上這個發展浪潮。這十年中,中國不僅沒能縮小與世界大國已有的相當大的差距,反而進一步拉大了差距。1965—1978年的13年間,中國的國民收入同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差距由10.1倍擴大到16.2倍,同日本國內生產總值的差距由0.4倍擴大到6.9倍,同聯邦德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差距由0.7倍擴大到4.2倍。1965年中國的國民收入為巴西國內生產總值的3.36倍,而到1978年卻隻為巴西國內生產總值的64%。從人均水平比較看,這種差距擴大得更厲害。鄧小平後來說:“我們從1957年以後,耽誤了20年,而這20年又是世界蓬勃發展的時期

,這是非常可惜的。”“農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產力沒有多大發展。”這是振聾發聵的深刻總結。

在科學文化上,“**”造成了的一場影響深遠的浩劫。“**”對教育、科學、文化進行所謂的“批判”和“大破”,使很大一部分教授、作家、教員、醫生、演員和運動員被打成“牛鬼蛇神”,無數優秀的祖國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許多有造詣的專家受到人身汙辱,被關進“牛棚”或下放“改造”。學校停課,文化園地荒蕪,科研機構被大量撤銷。十年間,高等教育和中專學校少培養幾百萬專業人才,科學技術水平同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拉得更大。據1982年人口普查統計,全國文盲和半文盲達2億3千多萬,這個數字占當時全國總人口數的近四分之一。這種狀況嚴重影響到中華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

在思想上,“**”造成全民族空前的思想混亂,使黨的建設和社會風氣受到嚴重破壞。“**”期間,許多錯誤的甚至是荒謬的理論宣傳泛濫成災,造成民族思想上的空前混亂、精神上的空虛壓抑和心理上的巨大創傷,並導致了人們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嚴重削弱。經過十年內亂,不僅沒有破舊立新,移風易俗,提高思想境界,出現新的社會風尚,反而使我們的黨風和優良的革命傳統遭到嚴重破壞,政治覺悟和道德水準大大下降。林彪、江青兩個集團拉幫結派,搶權奪利。一些投機分子、野心分子、陰謀分子和打砸搶分子乘機混到黨內。無政府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封建迷信以及各種邪惡的思想行為泛濫開來。這些不良因素甚至破壞性因素的惡性發展,對“**”後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負麵影響。

在這十年中,從“**”的理論和實踐的整體和全局上看,我國經曆了一場內亂,國家建設受到了巨大的損失。但是,從一些局部看,從一些階段和一些領域看,由於黨和政府還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麵進行了許多活動,由於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愛國民主人士、愛國華僑以及各民族各階層的群眾,絕大多數都沒有動搖熱愛祖國和擁護社會主義的立場,在各自的崗位上堅持工作和生產,以不同的方式對“**”進行了抵製和抗爭,因而,“**”的破壞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製,我國在經濟、科技、外交諸方麵又取得了一定進展。

在這期間,我國國民經濟取得的主要進展是:

農業生產條件有了一定改善,糧食生產有了一定增長。這十年間,國家對農業的資金、物質投入不斷增加。1976年與1965年相比,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和農業貸款增長50.8%;農業機械總動力增長6.9倍,其中,大中型拖拉機增長4.5倍;排灌動力機械的擁有量增長4.9倍;化肥施用總量增長2倍;農藥生產量和進口量增長90.6%;農村用電量增長4.5倍。如果不講投入與效益的比率,單從生產總量上看,1976年,全國農業總產值達1197.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65年增長35.3%,平均每年遞增2.8% 。 全國糧食總產量28631萬噸,比1965年增長47.2%,平均每年遞增3.6%。

大型工業企業有較大發展。石油工業發展較快,大慶油田形成年產原油5000萬噸的大型企業,山東勝利油田、天津大港油田也初具規模。1976年我國原油產量達8716萬噸,相當於1965年的7.7倍。隨著原油產量的增加,石油化學工業也得到發展。冶金工業新建了四川攀枝花鐵廠、甘肅酒泉鋼鐵廠、成都無縫鋼管廠、貴州鋁廠等重要企業。機械工業建設了湖北第二汽車製造廠、四川德陽第二重型機器廠、陝西富平壓延廠、四川大足汽車廠等。煤炭工業建設了貴州六盤水,四川寶鼎山、芙蓉山,山東兗州等大型煤礦。電力工業建設了甘肅劉家峽

,湖北丹江口、葛洲壩,貴州烏江等大中型水電站。

一批交通運輸線、輸油管線和郵電通信設施相繼建成。1959年動工的南京長江大橋於1968年建成,這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鐵路、公路兩用橋,全長6700米。全長1091公裏的成昆鐵路於1970年全線通車。全長820公裏的湘黔鐵路和焦枝鐵路、貴昆鐵路、京原鐵路、漢丹鐵路等也先後建成。我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寶成鐵路於1975年建成。公路建設也有所進展。1976年,我國又建成一條縱貫八省市的全長1700多公裏的中同軸1800路載波通信幹線和連通全國20多個省市的微波通信幹線。北京、上海還各建成一座衛星地麵站。

科學技術方麵也取得了若幹重要成就。1966年我國第一次成功地進行了發射導彈核武器的試驗,1967年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1969年又首次成功地進行了地下核試驗,1971年第一艘核潛艇建成並試航成功。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翌年,又發射一顆科學試驗人造地球衛星。1975年11月,我國成功發射了返回式人造地球衛星。生物技術方麵, 1972年,育成一代秈型雜交水稻。電子技術也有進步。半導體、集成電路的研製和生產也取得了進展。

在這十年間,我國外交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 發動後一年多的時間裏,由於極左思潮的影響,我國發生了一係列重大涉外事件,嚴重損害了我國的聲譽,中國同一些國家的外交關係甚至惡化到降級或斷交的嚴重地步。我國對外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和合作基本中斷。1967年8月後,在毛澤東支持下,周恩來采取一係列嚴厲措施,製止極左行動,外交上極不正常的狀態逐漸被消除。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格局發生的重大變化,促使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重新思考中國的外交戰略。1970年1月至2月,中美兩國代表在華沙舉行大使級會談,取得了重要進展。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通過恢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鬆應周恩來邀請前來中國訪問。2月28日,中美雙方在上海簽訂了《聯合公報》。中美兩國在對抗二十多年之後,走上了實現關係正常化的進程。1972年9月,日本國內閣大臣田中角榮訪問中國,於29日發表《中日兩國政府聯合聲明》,結束了兩國的長期敵對,開始了睦鄰友好的新篇章。中美關係的轉變給國際社會帶來巨大衝擊,世界出現了與中國建交的**。70年代初,中國同美國以外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關係獲得全麵發展,先後同加拿大、意大利、奧地利、比利時、德意誌聯邦共和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一批國家建交。

外交上的重大成就和國際關係的改善,為我國開展對外經濟技術交流,發展對外貿易,創造了有利的條件。1973年初,經毛澤東、周恩來批準,我國從日本、美國、西德、法國、意大利、荷蘭、瑞士等國進口了一批技術先進的成套設備和單機。這批項目投產後,不僅擴大了我國工業生產的能力,而且有利於提高我國的現代化生產技術水平。

隨著國際形勢和中國對外關係的迅速發展,1974年2月,毛澤東提出了關於“三個世界”劃分的思想,為我國開創外交新格局指出了方向。

這個時期經濟建設和外交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和進展,為“**”結束後我國的“改革開放”打下了基礎。但是,這些成就和進展是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克服頻繁的政治運動的幹擾而實現的,並不足以抵消“**”對經濟和社會造成的嚴重破壞,更絕對不是“**”的果實。如果沒有“**”的內亂和破壞,我們的事業會取得更大得多的成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