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出東方_■ 五四曙光

■ 五四曙光

舊路走不通,必須尋找新的出路。於是,一場巨大的革命風暴正在孕育之中。而新文化運動正是新的革命風暴即將到來的預兆和前奏。

辛亥革命之後,一個更為龐大的先進知識分子群痛定思痛,苦苦思索著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那時先進的中國人逐漸認識到,僅靠西方政治製度的移植不足以救中國,還要有新的覺悟,欲救國,必先啟蒙。1915年6月,陳獨秀從日本回到上海後,於9月創辦《青年雜誌》,在思想文化領域內掀起了一場以民主和科學為旗幟,向封建傳統的思想、道德、文化宣戰的新文化運動的風暴。

新文化運動初期,思想家們通過對辛亥革命失敗的思考,認定要建立名副其實的共和國,必須根本改造國民性,號召人們“衝決過去曆史之網羅, 破除陳腐學說之囹圄”。他們以進化論觀點和個性解放思想為主要武器,把攻擊的矛頭集中指向封建主義的正統思想——孔學。他們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向封建禮教提出了全麵的挑戰。通過批判孔學,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打開了遏製新思想湧流的閘門,從而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生氣勃勃的、進步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口號是“德先生”和“賽先生”,也就是民主和科學。在封建主義在社會生活中占據支配地位的時候,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製,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有著巨大的進步意義。但是,據這個口號的倡導者陳獨秀解釋,民主是指資產階級的民主製度和民主思想;科學除狹義的自然科學外,還指廣義的社會科學,強調要用自然科學一樣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來研究社會。這場啟蒙性的思想解放運動,為傳播和接受適合中國社會特別是中國革命所需要的新思潮創造了條件。

那時的許多人認為,中國要像西方國家那樣強盛,就得走西方文明之路。提倡民主和科學,是為了“建設西洋式之新國家,組織西洋式之新社會,以求適今世之生存”。這表明,初期的新文化運動,實質上仍是資產階級新文化反對封建階級舊文化的鬥爭。

當中國人在苦悶中摸索、在黑暗裏苦鬥的時候,世界上發生了兩件大事。一件是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它讓世人領略了戰爭的殘酷;一件是1917年11月7日(俄曆10月25日),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炮聲,宣告了中國的北方鄰國——俄國,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

這兩件震撼世界的大事,對中國先進分子的震撼同樣是巨大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對於衝破封建主義的思想牢籠,確曾起過進步作用。但是,到20世紀初葉,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缺陷已經在實際生活中日益暴露出來。第一次世界大戰便是資本主義製度固有矛盾尖銳化的表現。這就引起了新文化運動左翼人士對西方文明價值的懷疑。正是這種懷疑,推動他們去探索挽救中國的新途徑,去尋找新的挽救中國的思想武器,為他們日後接受馬克思主義奠定了思想基礎。而俄國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曆史的新紀元。它不僅喚醒了西方的無產階級,也喚醒了東方的被壓迫民族。俄國地大人多,經濟文化落後,國情與中國有許多近似之處,這就不能不對中國的先進分子產生巨大的影響。一個工農群眾當家作主的新國家的誕生,使在苦難中掙紮的中國人民的心中燃起了新的希望,給中國的先進分子正在苦思焦慮地探索著的種種問題提供了合理的解答,更給予他們新的革命方法的啟示。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出現了一批讚成俄國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

李大釗是頌揚俄國十月革命的第一人。他在1918年先後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Bolshevism的勝利》等文章,指出十月革命是“立於社會主義上之革命”,是“世界人類全體的新曙光”。他預言:“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到這時,中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條件也逐漸成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短時間內得到迅速發展。與此相聯係,中國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進一步壯大起來。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產業工人已達200萬人左右,這個階級不占有任何生產資料,同最先進的經濟形式相聯係,是中國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它同軟弱的民族資產階級不同,具有頑強不息的鬥爭精神和堅韌不拔的革命毅力;它又比農民更富於組織性和紀律性,具有更開闊的眼光。因此,它是中國曆史上最進步、最有遠大前途的階級。這個階級的成長,就為中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客觀的社會基礎。另外,這時還形成了一個比辛亥革命時期更為龐大的知識分子群。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出現一個新的遠為壯大了的陣營。在各種社會矛盾加劇的情況下,一場新的人民大革命的興起,已成為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這場新的人民大革命,是以1919年5月爆發的五四運動為曆史起點的。

五四運動的直接導火線是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1919年上半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取勝的協約國一方在巴黎舉行“和平會議”。中國政府作為戰勝國,也派代表出席巴黎和會。會議在幾個帝國主義國家的操縱下,竟然規定戰敗的德國將在中國山東獲得的一切特權轉交給日本,北洋軍閥政府的代表居然準備在這樣的和約上簽字。消息傳到國內,激起各階層人民的強烈憤怒,以學生鬥爭為先導的五四愛國運動如火山爆發一般地開始了。

1919年5月4日,北京十幾所學校的學生3000餘人齊集天安門前舉行集會。他們高呼“取消二十一條”“還我青島”“誅賣國賊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等口號。會後舉行了遊行示威。由此掀起的學生愛國風暴,在北洋軍閥政府的嚴厲鎮壓下,一度轉入低潮。從6月3日起,學生重新走上街頭講演,又有大批學生被捕。

正在這時,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台。從6月5日起,上海工人自動舉行聲援學生的罷工,罷工工人約六七萬人。隨後,北京等地的工人也相繼舉行罷工,許多大中城市的商人舉行罷市,鬥爭如燎原之火蔓延全國,擴展到20多個省市100多個城市。五四運動突破了知識分子的狹小範圍,成了有工人階級、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參加的全國規模的革命運動。一些地方的農民也參加了運動。運動的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鬥爭的主力由學生逐漸轉向工人。

迫於人民群眾的強大壓力,北洋政府不得不於6月10日釋放被捕學生,並宣布罷免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6月27日,旅法華工、留學生、華僑數百人前往中國政府總代表陸征祥所住醫院,要求拒簽和約。第二天,中國代表終於未敢出席巴黎和約的簽字儀式。五四運動的直接鬥爭目標得以實現。

五四運動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標誌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五四運動的過程,以前所未有的徹底程度揭露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這種揭露不僅僅限於日本,而且也包括對英、美等國。由於這個原因,就從根本上使人們拋棄了對帝國主義的幻想,走上反對帝國主義的道路。同時,五四運動給予中國封建勢力以極大打擊,造成了一種不可抗拒的革命形勢。五四運動的直接打擊對象是北洋軍閥政府,而這個政府實質上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的政治代表。五四運動以其廣泛的群眾性向封建統治勢力宣戰,比起此前的革命運動對封建勢力的忍讓、退卻,就大不一樣了。

五四運動對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影響是巨大的。當人們從五四運動**的興奮和激動中逐漸平靜下來的時候,一些先進分子開始思考更加深層次的問題。於是,社會主義思潮逐漸為人所注意,以至流行一時。但當時是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各種社會主義學說在報紙雜誌上紛然雜陳。除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外,還有形形色色的所謂社會主義流派,令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經過反複的比較和鑒別,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逐漸聚集在一起,結

成研究社會主義的團體,選擇馬克思主義作為改造中國社會的思想武器。

在早期的馬克思主義傳播中,李大釗起著主要的作用。1919年5月,他在《新青年》上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比較全麵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經濟學說和社會主義理論。楊匏安、李達等幾位留學日本期間接觸過馬克思主義的先進青年,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新文化運動的營壘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化。胡適於1919年7月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一文,否認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的適用性,主張一點一滴的改良。針對胡適的挑戰,李大釗在同年8月發表《再論問題與主義》一文,強調研究問題必須有主義作指導,並“盡量應用於環繞著他的實境”。社會問題“必須有一個根本解決”。問題與主義的論戰在社會上引起相當強烈的反響。

蘇維埃俄國政府曾於1919年7月發表第一次對華宣言,宣布“廢棄(沙俄在中國境內享有的)一切特權”。這個宣言於1920年四五月間在《東方雜誌》《新青年》等刊物上發表。巴黎和會與蘇俄宣言,形成了如此鮮明的對比。前者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是憤慨,後者則引起中國人民的驚喜。一些曾對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抱有幻想的人,從這種對比中放棄了原來的迷戀。這對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進一步傳播,給予了有力的推動。

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在中國出現了最早的信仰馬克思主義的隊伍。李大釗繼續為宣傳馬克思主義而辛勤耕耘。初期新文化運動的思想領袖陳獨秀也在1920年9月發表《談政治》一文,明確宣布:“我承認用革命的手段建設勞動階級(即生產階級)的國家,創造那禁止對內對外一切掠奪的政治、法律,為現代社會第一需要。”這表明他已從激進民主主義者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

一些著名的學生領袖如毛澤東、鄧中夏、蔡和森、惲代英、瞿秋白、周恩來、趙世炎、陳潭秋、向警予、高君宇、何孟雄、王盡美、鄧恩銘、何叔衡、李達、李漢俊等,也先後成為信仰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者。毛澤東在他主編的《湘江評論》上,熱情歌頌十月革命的勝利,認為應該起而仿效。他在1920年春第二次到北京期間,熱心搜尋並閱讀中文本的共產主義書籍,建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毛澤東所說的共產主義書籍,指的是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考茨基的《階級爭鬥》和柯卡普的《社會主義史》。一些老同盟會會員如董必武、林伯渠、吳玉章等,也與時俱進,開始轉向馬克思主義。

從“隔著紗窗看曉霧”到信仰馬克思主義,這是當時許多先進分子共同的心路曆程。這些有著不同經曆的先進分子殊途同歸的事實表明,選擇和認定科學社會主義指引的道路,是他們經過慎重思考和反複推求,共同作出的曆史性選擇。

中國的先進分子接受馬克思主義,從一開始就不是把它當做單純的學理來探討,而是把它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盡管理論準備並不充分,但他們一旦聚集在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下,學得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就以此為指導,積極地投身到群眾鬥爭中去,注意同實際結合。這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思想運動一開始就具有的一個特點和優點。

馬克思主義是工人運動的科學理論。中國的先進分子看到了中華民族的新希望,很快就投入到實際行動中去。五四愛國運動中,工人罷工中所表現出來的力量,使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看到:工人階級已經登上政治舞台,並將決定中國的命運。於是,他們很快就“往民間去”,到工人中去辦學校,組織工會。在長辛店的棚戶區,在大上海的陋巷裏,都有他們深入工人群眾的身影。通過先進知識分子這個橋梁,就把誕生在遙遠歐洲的馬克思主義同中國近代工人運動連接起來了。

有了先進的理論,有了新的社會力量,到這時,在中國建立一個新型的工人階級政黨,已成為呼之欲出的事情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