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曆史抉擇_■ 戰略決戰

■ 戰略決戰

人民解放戰爭發展到1948年秋季的時候,決定中國前途和命運的戰略大決戰的時刻到來了。到這時,人民解放軍已發展到280萬人,其中野戰軍達到149萬人,且武器裝備已有很大改善。解放區麵積已占全國總麵積的24.5%,人口有1.68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35.5%,並且在大約1億人口的地區實現了土地改革。人民解放軍的後方進一步鞏固。

與此相反,國民黨軍隊已由戰爭開始時的430萬人下降為365萬人,可用於第一線的兵力僅174萬人,而且士氣低落。在這種情況下,它在軍事上不得不放棄“全麵防禦”而實行“重點防禦”。它的五個戰略集團(即胡宗南集團、白崇禧集團、劉峙集團、傅作義集團、衛立煌集團)已被人民解放軍分割在西北、中原、華東、華北、東北五個戰場上,相互間難以取得配合。

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審時度勢,當機立斷,正確選定戰略決戰的方向,抓住稍縱即逝的時機,連續組織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並使戰略決戰的三大戰役之間、各戰役的各個階段之間有機地聯係起來,一個勝利接著一個勝利地向前發展。

戰略決戰的序幕是從山東拉開的。1948年9月,解放軍經過八晝夜激戰,解放了國民黨軍隊重點設防的大城市濟南,殲敵10萬多人。濟南戰役開創了大規模圍殲國民黨軍主力和奪取大城市的範例。

戰略決戰開始時,中共中央決定首先把決戰方向指向東北戰場。從1948年9月12日開始,林彪、羅榮桓指揮東北野戰軍主力70萬人,發起遼沈戰役。

這時,蔣介石對孤懸關外的55萬國民黨軍隊是守是撤,一時舉棋不定。毛澤東指出,要預見到敵人撤出東北的可能性。為了就地全殲東北敵軍,東北野戰軍必須首先集中力量控製北寧線,攻克錦州,以關死東北的大門。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強調南下作戰的困難,主張先打長春。經過一段時間的猶豫後,他決心南下。9月12日,東北野戰軍在林彪、羅榮桓指揮下開始攻錦作戰,並在塔山、虹螺峴一線和黑山、大虎山東北地區對敵之援錦部隊進行阻擊。10月14日對錦州發起總攻,經過31小時激戰,全殲守敵近9萬人,生俘國民黨東北“剿總”副總司令範漢傑。錦州的解放促使長春守敵一部分起義,其餘全部投降。東北野戰軍在攻占錦州後,立即從南北兩翼合圍廖耀湘兵團。經過兩日一夜激戰,全殲該敵10萬人,生俘廖耀湘。東北野戰軍乘勝追擊,於11月2日解放沈陽、營口。東北全境獲得解放。

遼沈戰役曆時52天,殲敵47.2萬人。人民解放軍從此在數量上對國民黨軍隊有了優勢,使中國革命形勢發展到一個新的轉折點。東北的解放,不僅使近百萬東北野戰軍成為一支強大的戰略後備隊,為以後解放平津和華北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而且使解放戰爭獲得了一個鞏固的、具有一定工業基礎的戰略後方。

遼沈戰役剛剛結束,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及部分地方武裝共60萬人,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地區,發起規模空前的淮海戰役。1948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統一指揮兩大野戰軍的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

淮海戰役共分三個階段。從11月6日至22日是第一階段,主要作戰目標是殲滅位於東接連雲港、西近徐州的隴海線上的黃百韜兵團,完成中間突破。11月6日戰鬥打響後,黃兵團企圖奪路西逃。國民黨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官、中共地下黨員何基灃、張克俠率部在賈汪、台兒莊地區起義,華東野戰軍主力立刻穿越他們的防區,迅速切斷正向徐州靠攏的黃兵團的退路。黃兵團隻得折回碾莊,被壓縮在縱橫不到10公裏的包圍圈內,到22日全部被殲。

從11月23日至12月15日是第二階段,主要作戰目標是殲滅由豫南遠道趕來增援而孤軍突出的黃維兵團。中原野戰軍主力和華東野戰軍一部采取“圍三缺一,網開一麵,虛留生路,暗設口袋”的打法,於11月25日將黃維兵團包圍在澮河以南的雙堆集地區。12月6日發起總攻,至15日全殲該敵。在此期間,國民黨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率領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撤離徐州,被華東野戰軍主力合圍在陳官莊一帶,孫元良兵團被殲滅。

從12月15日至1949年1月10日是第三階段,主要作戰目標是殲滅杜聿明部。1949年1月6日,解放軍對拒絕投降的杜聿明部發起總攻,經四晝夜激戰,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生俘杜聿明。至此,淮海戰役勝利結束。

淮海戰役曆時66天,共殲滅國民黨軍55.5萬人。經過這一戰役,南線國民黨軍隊的精銳主力已被消滅,長江中下遊以北的廣大地區獲得解放,並同華北解放區連成一片。解放軍進到長江北岸,國民黨政府首都南京已直接暴露在解放軍麵前。

在遼沈戰役結束、淮海戰役正在勝利發展之際,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二、第三兵團共100萬人,聯合發動了平津戰役。

華北傅作義集團除有5萬餘人分駐歸綏(今呼和浩特)和大同外,有兵力50餘萬人,位於東起北寧路的山海關、西迄平綏路的張家口的約500多公裏的狹長地帶上,並以塘沽為海上通道口。這時,傅作義所部為解放軍在東北的勝利所震懾,已成“驚弓之鳥”,但估計東北野戰軍暫時不會入關作戰,決定采取暫守平津、保持海口、擴充實力、以觀時變的方針,準備隨時從海上南逃或西竄綏遠。

根據中共中央的部署,東北野戰軍主力在遼沈戰役結束後不久,從1948年11月23日起提前結束休整,取捷徑隱蔽入關。入關的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二、第三兵團一道,以神速動作,先用“圍而不打”或“隔而不圍”的辦法,完成對北平、天津、張家口之敵的戰略包圍和

戰役分割,截斷了他們南逃、西竄的通路。隨後按“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順序發起攻擊。12月下旬,連克西頭的新保安、張家口。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由林彪、羅榮桓、聶榮臻3人組成的平津前線總前委,統一指揮參戰部隊。當天津守敵拒絕接受和平改編後,1月14日,解放軍發起對天津的總攻,經29小時激戰,全殲守敵13萬人,活捉國民黨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為了使古都北平免遭破壞,解放軍在圍城後派出代表同傅作義接觸。由於解放軍力量的強大和作戰部署的迅速完成,由於中共的耐心工作和各界人士的敦促,傅作義終於決心順應人民的意旨,命令所部出城聽候改編。1949年1月31日,傅部移動完畢,解放軍進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3月25日,中共中央及所屬機構全部由西柏坡遷到北平。

平津戰役曆時64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基本上解放了華北全境。在綏遠,有意地保存下一部分國民黨軍隊,經過一段時間,該部在董其武率領下於1949年9月通電起義,接受改編。此後,人民解放軍解決國民黨軍隊便有了北平、天津、綏遠三種方式。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從1948年9月12日開始,至1949年1月31日結束,曆時4個月零19天,共殲滅國民黨軍隊154萬人,使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毀,為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三大戰役是中國革命戰爭史上,也是世界戰爭史上驚天動地的壯舉。

三大戰役的勝利,是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在戰役中,各解放區人民以源源不絕的人力、物力給予前線以空前規模的支援,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罕見的奇觀。據統計,僅為支援淮海戰役動員起來的民工累計即達543萬人,向前線運送1460多萬斤彈藥、9.6億斤糧食等軍需物資。陳毅曾深情地說過: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用小車推出來的。

三大戰役的勝利,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勝利。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以宏大的革命氣魄和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及時抓住戰略決戰的時機,正確選定決戰方向,並針對東北、華東、華北戰場的不同情況製定出各具特點的作戰方針,有力地保證了這場偉大的戰略決戰的勝利。

戰略決戰的偉大勝利震撼了世界。在1948年12月舉行的保加利亞共產黨第五次代表大會上,季米特洛夫盛讚中國三大戰役“取得了一係列驚人的勝利”,並指出,這對於改變世界力量的對比具有“極大的重要性”。日本、意大利、英國、法國、德國和美國的工人階級領袖和進步報紙,也同聲讚揚和熱烈祝賀中國人民取得的這些決定性勝利。美國、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報刊,則以新聞和評論陸續報道中國戰事的進展,驚呼由此引起的世界政治局勢的變化。

經過三大戰役,中國革命已處在勝利的前夜,新中國的曙光已經出現在世界的東方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