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基層黨組織書記必須抓好服務型黨組織建設_一、建設服務型黨組織的重大意義

第七章

基層黨組織書記必須抓好服務型黨組織建設

要論摘編

做好基層基礎工作十分重要,隻要每個基層黨組織和每個共產黨員都有強烈的宗旨意識和責任意識,都能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先鋒模範作用,我們黨就會很有力量,我們國家就會很有力量,我們人民就會很有力量,黨的執政基礎就能堅如磐石。

——習近平:《在調研指導河北省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的講話》, 《人民日報》2013年7月13日

貫徹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方針,必須紮實做好抓基層、打基礎的工作,使每個基層黨組織都成為堅強戰鬥堡壘。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重大任務。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以此來指導黨的基層組織建設。

——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人民日報》2013年6月30日

要把基層黨組織的工作重心轉到服務發展、服務民生、服務群眾、服務黨員上來,使基層黨組織領導方式、工作方式、活動方式更加符合服務群眾的需要。

——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人民日報》2013年6月30日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服務型政黨作為重大戰略部署被寫進黨的十八大報告,這對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麵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全麵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是服務型政黨的基礎工程。作為黨的基層幹部,基層黨組織書記對推動建設服務型黨組織肩負著重大責任,2014年3月,《關於在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中開展基層黨組織書記專題培訓的通知》指出,要組織基層黨組織書記學習中央關於加強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嚴格黨內生活、民主評議黨員等有關政策規定,以及本地區本單位聯係服務群眾的好做法好經驗,幫助基層黨組織書記理清工作思路,找準工作著力點。因此,基層黨組織書記必須與時俱進,努力抓好服務型黨組織的建設。

一、建設服務型黨組織的重大意義

(一)建設服務型黨組織是踐行黨的宗旨的重要載體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這是由工人階級同最廣大勞動人民群眾利益的一致性決定的。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既然共產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勞動人民群眾的利益之外既沒有也不追求特殊的利益,因而黨就必須把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立場和唯一宗旨。

中國共產黨曆來堅持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作為加強黨的建設的一項根本要求。黨自成立九十多年來,一貫要求共產黨員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個人利益服從人民利益。一部中國共產黨史,就是一部黨的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忠實地為全國各族人民利益而鬥爭的曆史。

建設服務型黨組織體現了我們黨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也體現了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要求,是我們黨更好為人民服務的新平台和新舉措。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中國共產黨的本質特征,是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中始終堅持的一貫思想,黨的幾代領導核心在不同時期對此都有許多相似的論述。毛澤東同誌說過,立黨為公還是立黨為私,這是無產階級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分水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 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概括為十分簡練的五個大字:為人民服務。鄧小平同誌指出:“全黨要始終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讚成不讚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江澤民同誌強調:“全黨同誌的一切工作都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都是為了實現好、發展好和維護好人民的利益。”胡錦濤同誌強調,我們一定牢牢秉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真心實意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努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習近平同誌也指出,“我們要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在新的時期和曆史條件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體製的不斷完善和黨建工作形勢和任務的不斷調整,服務人民群眾的內涵外延和方式方法也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對黨組織的服務功能和黨員的服務能力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提出建設服務型黨組織,就是要研究服務群眾工作麵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切實改進服務手段,拓寬服務渠道,提高服務水平,建立健全聯係和服務群眾的製度,使服務工作不斷適應人民群眾的生存條件、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和服務需求等調整變化,增強黨建工作的滲透力,促進各級黨組織和黨員更好地踐行宗旨,夯實黨的群眾基礎和執政根基。

(二)建設服務型黨組織是應對新形勢新挑戰的迫切需要

十八大報告在談到黨的建設問題時指出:新形勢下,黨麵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複雜的、嚴峻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麵前。深刻理解並積極應對新形勢下我們黨所麵臨的“四個考驗”和“四個危險”,是擺在全黨麵前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更直接關係到我們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這兩個“一百年”夢想能否順利實現。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物質生活條件的極大改善,許多黨員幹部最初的那種萬眾一心、勵精圖治的勁頭慢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官僚主義,驕奢淫逸,固步自封,安於享受,不思進取。甚至有一些黨員幹部在矛盾和問題麵前,開始懷疑、質疑甚至否定改革開放,將矛盾與問題完全歸結為改革開放,對化解矛盾、解決問題持悲觀態度,進而想走回頭路,打退堂鼓。雖然世界局勢總體趨於和平穩定,但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我“西化”和“分化”的圖謀始終未變,並且呈現出戰術更加隱蔽的特點。隨著我國社會

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和發展,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聯係越來越緊密,在以西方為主導的世界經濟格局中,中國正麵臨著經濟全球化的嚴峻挑戰。所有這些,是中國發展無法回避的客觀現實,也是我們在新時期開展各項工作麵臨的巨大考驗。

要妥善應對“考驗”,就必須僅僅依靠人民,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真正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隻有這樣,才能從人民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帶領人民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攻堅克難中奮力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

(三)建設服務型黨組織是實現黨的執政使命的必然要求

執政使命是黨在執政時期的奮鬥目標,是黨向曆史和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能不能團結帶領人民實現自己的執政使命,關係到黨的興衰,關係到人民幸福,更關係到國家和民族前途。在中國共產黨的曆史上,我們黨立足國情,與時俱進,很好地完成了各個階段的改革和發展任務,凝聚了人心,贏得了中國人民的衷心擁護。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擺在黨麵前的是一個“一窮二白”的舊中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絕對主導地位,工業基礎薄弱,多種所有製經濟並存。為了建立比較健全的國民經濟體係,建立起社會主義的經濟製度,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提出“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最終,在1956年底,中國基本建立起了社會主義經濟製度,以和平的方式,實現了“中國曆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

1978年,結束了十年動亂的中國尚未真正走出“文革”的陰霾,到底是以階級鬥爭為綱,還是以經濟建設為重,不僅在黨內,在整個中國仍存在較大分歧。經過一場聲勢浩大的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我們黨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隨後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更是作出了“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偉大決策,為中國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1987年,黨的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報告,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製定了到下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為建設富強民主獨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安排了時間表。

1992年,黨的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作出了三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一是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二是明確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三是要求全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地位得以確認,生產力得到了空前解放。

2007年,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將“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作為黨的工作的重心,為新時期實現新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回首過去,正是因為能夠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很好地完成以上各個階段的目標和任務,使我國的綜合國力、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提升,我們黨才能夠擁有如此廣泛的群眾基礎,才能夠贏得全國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和愛戴。在此基礎上,立足新的世情、國情、黨情,2012年11月8日召開的黨的十八大確立了“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的總任務,為我們展望了光明的前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這三個環環相扣的目標,體現了人民的願望和民族的利益,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前進的壯麗藍圖。

藍圖已經繪就,而要把這樣的藍圖變成現實,在我們這樣一個有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其艱巨性、複雜性、繁重性世所罕見。即使是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步,對照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目標,仍然有許多難題亟待破解,仍然有繁重任務需要完成。光榮而艱巨的使命,曆史地賦予了我們黨。隻有全麵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才能切實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從而更好地凝聚全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萬眾一心地為實現黨的執政使命不懈奮鬥。

黨的各級組織,尤其是基層黨組織,是我們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鬥堡壘,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肩負著團結帶領群眾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落實黨的任務的重要使命。基層黨組織建設要以“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拓寬領域、強化功能”為指導方針。“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基層黨建工作的應有之義。就基層黨組織而言,當前,就是要“以服務群眾、做群眾工作為主要任務,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以增強黨性、提高素質為重點,加強和改進黨員隊伍教育管理,健全黨員立足崗位創先爭優長效機製,推動廣大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服務群眾、服務黨員是基層黨組織工作的重要方麵。十八大提出,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關於開展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指導意見》指出,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從2014年1月開始,在省以下各級機關及其直屬單位和基層組織開展。今天,要實現“兩個百年目標”,迎來民族複興,必須增強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的服務意識,為民務實清廉,走好群眾路線。堅持用真心做群眾工作、辦實事為群眾造福,要純潔黨的作風,勤勉務實,實幹富民、實幹興邦,敢於開拓,勇於擔當,多幹讓人民滿意的好事實事。

基層黨組織在做好服務群眾、服務黨員這兩項重要工作的同時,還要注意結合自己本單位本部門各個階段的中心工作,抓住中心、服務中心,統籌兼顧。始終把基層黨組織的所有工作放到整個基層工作的大局下來思考、來把握、來推動。自覺做到在大局下考慮問題、謀劃工作,努力實

現基層黨組織工作與科學發展的高度對接、深度融合,更好地發揮基層黨組織工作服務大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在謀劃上服從大局,要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高度來考慮和安排基層黨組織工作,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要求,增強工作的預見性、係統性,服從發展大局,超前謀劃,超前服務。通過找準基層黨組織工作與經濟發展的“契合”點,在服務發展大局中找準自己的位置,在促進發展中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在加快發展中把基層黨組織工作的職能作用發揮到最大化,成為加快發展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

(四)建設服務型黨組織是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重要推力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分配方式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呈現多樣化、多變性和複雜性。經濟社會結構、經濟社會管理體製發生深刻變化。政府職能由過去的全能型轉向有限型,社會治理、公共服務成為轉變政府職能的主要方向。黨員、群眾由“單位人”變成“社會人”,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多樣化。麵對社會環境的變化帶來的衝擊和挑戰,一些思想困惑和實踐難題凸現出來:

第一,基層黨組織不再像過去那樣直接行使行政權力和資源調配權力,權力性影響相對弱化,再使用權力手段,既沒有足夠的條件,也不適應新的形勢,如何有效利用並不斷鞏固黨的思想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係群眾的優勢。

第二,黨的工作怎樣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政府職能的轉變,應該有哪些職能,怎樣履行職能、發揮作用。我們一直強調下級服從上級,個人服從組織,這無疑是對的。但在實際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良傾向和現象,重對上負責輕對下負責,重對上服從輕對下服務,重工作任務輕人性化關懷,對下級黨組織、對黨員要求盡義務多,保障權利少,服務少,關懷少。

第三,一些基層黨組織由於難以較快適應變化著的情況,“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在陳舊的思想觀念支配下搞的一些工作和活動,與黨員、群眾的實際需求不對路,黨員、群眾參與程度低,即使是熱熱鬧鬧,也是形式化的東西多,其效果是短暫的,難以建立長效機製,不可能轉變履行職能的方式,往往容易回到老路上去。

這些現實中的思想困惑和實踐難題,迫切需要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的建設,從而推動基層服務型政府的建設。新時期黨建工作應順應基層組織和黨員群眾所需所盼,遵循黨的理論發展和執政規律,創新思維、創造性實踐,從基層開始逐步探索以“服務型黨組織”促進“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中的領導、指導作用。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行政體製改革是推動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製目標,深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2013年2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提出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再次重申要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實現服務。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服務型政府,從根本上說是由人民政府的性質所決定的。我們的政府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政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是政府的基本職能和本質特征。黨的宗旨和政府的性質決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必須也隻能是為人民謀利益,為人民服務。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政府傳統的管理模式越來越不適應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加快政府改革,轉變政府職能,不斷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水平。

在我國現階段,建設服務型政府應把握以下幾個基本方麵:

第一,要從公共利益出發。這是服務型政府的根本標誌,也是政府公務人員的行為準則。從公共利益出發,強調的是“公共的、公用的、公眾的”。當前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少數政府部門不同程度存在著部門利益化的現象,行使職權並不完全是從公共利益出發,而是從部門利益出發。這是與服務型政府的要求相背離的。另一個問題是,在社會利益多元化的今天,怎樣把握公共利益?或者說,公共利益在哪裏?就在多元利益關係的那個“均衡點”。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應在多元利益關係表達和博弈的基礎上,尋求社會多元利益關係的均衡點。

第二,要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前提是要明確政府應當承擔什麽職能。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係,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製,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係。我國在過去相當長時期,政府基本上是“經濟建設型”政府,主要精力用在了參與或幹預微觀經濟活動而不是公共服務上。時至今日,這種慣性依然存在,有些地方和部門的政府職能還沒有轉到公共服務上來。主要是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不能包辦企業投資決策,不能代替企業招商引資,不能直接幹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這“三不”,是力求擺脫過去幹預經濟的慣性羈絆、真正轉變政府職能的具體要求。

第三,要建立健全符合國情、切實有效的公共服務體係。從世界範圍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以前,政府公共服務體係的基本特征是“有限的公共服務體係”。二戰以來,一些國家建立了比較成型的公共服務體係。我國的國情比較特殊,這種特殊性表現為“三合一”: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一個轉型國家,一個實行社會主義製度、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家。借鑒國際經驗,從國情出發,我國的政府公共服務體係主要應包括四項基本內容:一是提供就業服務和基本社會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務。二是提供教育、醫療、公共文化等公共事業性服務。三是提供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公益性基礎服務。四是提供生產安全、消費安全、社會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務。

第四,要在不斷創新中提高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當今世界,經濟社會各個方麵都在發生深刻變革,政府治理方式和服務方式也在不斷創新。特別是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為政府提高治理和服務水平提供了廣闊空間。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應當大力推廣運用電子政務等服務手段,使公共服務更加透明、更加高效。

(本章完)